越山向海 发表于 2024-3-24 08:53

留香小筑 发表于 2024-3-22 20:21
是的,我不是问好不好听,是问准不准,我好难判断



长久以来,即便是行业内的一些专业人士也普遍认为人对音箱和耳机声音的主观感受是无法测量的。






了解一下音频怪圈(Cycle of Confusion)问题








联系音乐制作与音乐回放的纽带是音频文件。








音频文件是在录音棚录制。在音乐制作时,录音师/混音师会使用效果器、EQ等等方式,将录音原始文件加工成音乐。而通常,最终发行的音乐需要在监听音箱审听(通常是采用监听音箱)。








在音乐回放时,消费者使用音箱/耳机,但消费者通常所使用的音箱并不是最终混音时的监听音箱,消费者所使用的耳机的声音通常也与最终混音时的监听音箱的声音不同。消费者所处的听音环境通常也与混音时的房间不同。
















而对于制作音箱和耳机的声学工程师,通常会对一些产品进行主观评价(但有时也没有)。研发过程中主观评价音箱和耳机通常就是播放特定音乐。但很多情况下声学工程师和产品经理并不知道正在使用测试音乐的录制环境、混音所使用的监听音箱、混音师想表达的意思。








录音师也不知道消费者使用什么音箱/耳机和聆听环境。消费者也不知道录音师使用什么音箱和录制环境。甚至有时制作耳机的声学工程师不知道音箱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使用耳机的消费者不知道音箱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使用HiFi音箱和耳机欣赏交响乐并点评的发烧友甚至从来没有去过剧院现场,使用交响乐对音箱耳机调音的声学工程师也从来没去过剧院现场。甚至即便同一个音乐,在不同的录音室内表现也是不同的。








一切都是孤立的。音频链路的各个环节,录音师、声学工程师、消费者。








音频怪圈自提出以来已经长达数十年,但为何迟迟没有解决?甚至改善也是微乎其微?








原因一:各自为战








音箱和耳机行业内,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公司,例如哈曼、索尼、森海塞尔、拜亚动力、宝华、丹拿、劲浪、天朗、舒尔、铁三角、雅马哈、真力、ATC、世霸等等等等。它们当中有些是只做消费类音频产品,有些是只做监听音频产品,有些同时做消费类和监听产品。但有时即便同时制作消费类产品和监听产品的公司,内部都无法达成统一。更别说不同公司之间。








即便是同一公司内,通常一些大公司会设有用于统一声音风格的参考系统,供不同研发中心的不同声学工程师统一主观评价的参考基准点。目前业内很多公司都有类似的系统,有些是标准化的,有些是非标准的但依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即便如此,即便同一个公司内也有很多声学工程师、声学系统工程师或产品经理并没有使用类似的参考系统,甚至会出现即便同一部门,每个声学工程师的调音风格都截然不同的现象。








原因二:没有强有力的标准








电影院有行业公认的类似于X曲线的工业标准,剧院也有一些标准。但不论是监听音箱还是HiFi音箱,不论是监听耳机还是HiFi耳机,亦或是录音室,长久以来都缺乏足够有说服力的标准。

留香小筑 发表于 2024-3-24 11:37

越山向海 发表于 2024-3-24 08:53
长久以来,即便是行业内的一些专业人士也普遍认为人对音箱和耳机声音的主观感受是无法测量的。



多谢详细解答,这边有礼了{:4_116:}

RRRAYYY 发表于 2024-3-24 12:00

用矫正良好的监听音箱:(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用什么来判断声音准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