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为什么DECCA的无损文件听起来不如DG [打印本页]

作者: 蓝色号角    时间: 2021-11-18 16:08
有些文件音质跟收音机差不多,不纠结,马上删
作者: 江小白    时间: 2021-11-18 19:09
谢谢分享!
作者: xtb888    时间: 2021-11-18 20:18
本帖最后由 xtb888 于 2021-11-18 20:22 编辑

说DECCA音质不行,哥忍不住,笑场了。同年代的录音相比,Decca正版音质咋会比其他家差喔。

作者: y524115238    时间: 2021-11-18 23:51
阿什肯纳奇deeca的拉二拉三似乎是牛上天的威尔金森操刀录音,音效好到爆,我一般都嫌弃这家伙的录音舞台感太大。
作者: W白黑    时间: 2021-11-19 08:03
非常感谢

作者: 雪山一枝蒿    时间: 2021-11-19 08:28
学习学习!
作者: hexisijun    时间: 2021-11-19 09:20
xzy121 发表于 2021-11-18 16:27
版本问题 你这俩是重制版的 高码率不等于声音就好,DECCA公司的录音向来以声场宽广著称。
听 ...

多谢分享。你这个资源不错,比我那个好!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1-11-19 09:47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1-11-19 09:50 编辑

楼主下的版本有问题,听上去就是不行。印象里平均情况就是这样。这和迪卡有好的版本不是一回事。EMI也有类似问题。差的很差。好的还行。DECCA是和London合并的品牌。以前黑胶时代,London是专门录器乐的,Decca专攻歌剧。



作者: hexisijun    时间: 2021-11-23 09:09
jimguo 发表于 2021-11-19 09:47
楼主下的版本有问题,听上去就是不行。印象里平均情况就是这样。这和迪卡有好的版本不是一回事。EMI也有类 ...

周末把我收集的所有DECCA的资源都过了一遍,总共有下面几个系列:

1. DECC之声
2. DECCA 小双张 220CD
3. DECCA Legend 97 CD
4. DECCA/DG/Philips 100CD
5. DECCA 歌剧

从上面的每个集合里面各抽出几部作品听了下,发现音质不好的资源基本上都在DECCA小双张里面,阿什肯纳基的拉二那张就是这里面的,DECCA之声专辑是最佳的,其次是传奇系列和DCCA/DG/飞利浦。歌剧就没有听,不知道情况怎样。这几年收集了太多的资源,现在要慢慢整理淘汰一部分重复的,音质不好,或者不太好版本的资源。

再次体会到了好声音很多的集合,首先要有好的音源,其次是耳机(音箱),再其次是解码,再其次是耳放(功放)最后才是其他。没有好的音源,再好的系统也不行,所以今后要多花时间整理不同的版本和资源了。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1-11-23 09:23
赞。研究精神靠谱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1-11-23 09:26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1-11-23 10:23 编辑

但也存在片源太多,以前被删除的文件以后忘了原因,又下一遍的问题。
也许要保留删除文件夹,在后面加上标注 -删。并在里面留下一个txt文件,说明什么时间,为什么要删除的一些理由。留作以后参考。

当然,也需要从艺术角度看看有没有可以替代的。如果艺术性好,也没有其它可替代版本。那声音再不好,也是好版本。比如早期富特文格勒黑色贝九,就是一种有特色的演绎,音质再差也能听出对其它版本艺术角度的不同。富特的黑色贝九和前半年同在柏林的贝九录音比起来都有不同。这就是价值。
作者: myzcj    时间: 2021-11-23 09:50
和录音,转制,还有这个文件本身也有关系的
作者: llbird2021    时间: 2021-11-23 10:41
肯定跟压缩技术无关。

要么是母带本身就不怎么样,要么是混音,要么是AD转制。

如果是声场混乱,我估计还是混音的锅。混音>母带>AD转制

混音时,监制使用设备可能比较特殊。跟普通爱乐者常用设备差的太远。

在那套设备上听,可能就正常了。




作者: zhby9818    时间: 2021-11-23 10:46
蓝色号角 发表于 2021-11-18 16:08
有些文件音质跟收音机差不多,不纠结,马上删

调频收音机(收音头)的音质也是不错的,对我来说够用了

作者: hexisijun    时间: 2021-11-23 11:33
jimguo 发表于 2021-11-23 09:26
但也存在片源太多,以前被删除的文件以后忘了原因,又下一遍的问题。
也许要保留删除文件夹,在后面加上标 ...

嗯,这个方法不错。

当然,这个音质不是针对经典版本的,像富特文等老一辈的资源永远是保留曲目,每过一段时间听了一些版本后,再回过头来听富特文的版本,总是有感触,还是觉得富特文的版本好听,这与音质无关。不过像富特文的资源再版的也很多,梅拉迪亚的,日本NHK的,欧菲奥的,RCA的,还有DG的,很多重复的,要仔细的甄别。

作者: hexisijun    时间: 2021-11-23 11:36
llbird2021 发表于 2021-11-23 10:41
肯定跟压缩技术无关。

要么是母带本身就不怎么样,要么是混音,要么是AD转制。

是的,还有像14楼说的,再版,转录的问题。

作者: hexisijun    时间: 2021-11-23 11:37
zhby9818 发表于 2021-11-23 10:46
调频收音机(收音头)的音质也是不错的,对我来说够用了

很多经典的老版本,单声道的,听收音机放也好听。最早接触很多的音乐就是听收音机的。

作者: llbird2021    时间: 2021-11-23 12:03
顶楼那个,阿什肯纳基的,看了下频谱,泛音频谱轻松保留到40k了。这个是哪年的录音?最初就是按24-96以上而录制的音源?

而ricther这个,典型的模拟录音转制,频谱保留到20k左右的。

模拟黄金期的录音,限于磁带密度和转速,一般也就是保留到20k,少数发烧的能超,但超也超不到哪里去,超上去的往往也是噪音能量居多。

作者: llbird2021    时间: 2021-11-23 12:10
hexisijun 发表于 2021-11-23 11:37
很多经典的老版本,单声道的,听收音机放也好听。最早接触很多的音乐就是听收音机的。

30年代美国佬就有商业调频广播了

这玩意儿信号带宽可以做的挺宽的,比当时的黑胶和晚一些的磁带都要好

广播的技术参数是领先于信号储存技术的

所以当年有很多现场广播的音乐会,广播时听众在家里面用收音机听的效果大概率比现在留下来的那些老唱片上记载的同场演奏会要好不少。



作者: llbird2021    时间: 2021-11-23 12:18
本帖最后由 llbird2021 于 2021-11-23 12:25 编辑
hexisijun 发表于 2021-11-23 11:36
是的,还有像14楼说的,再版,转录的问题。

看了下两个频谱,我现在怀疑可能是AD转录的问题了。

你百度上阿施的这唱片,册子里记载的是70年代ADD录音,2014年 Andrew Walter在Abbey Road Studios转录并数字化。

但是从频谱上看,感觉甚至都不像是典型的70年代ADD录音。倒像是一开始就是高码的DDD。

合理的推断是,转录时,或者是在模拟口放大了高频-超声波部分,或者是数字化后对20k以上部分进行了DSP,从最终产品看,20k以上超声波频谱保留的较多

————————问题来了,被放大的这部分频谱,其信噪比并不能比原始磁带母带上的信噪比更好——放大信号的同时一定会同比放大噪音,而且还会引入新的噪音。

这种性质的处理,只会劣化信噪比而不会提高信噪比。

而这部分能量,恰恰好是跟空间定位有关系。

虚拟的放大,还不如不放大,想DG那样,更自然一点。

我估计是一种尚不太成熟从转录技术。就有点像是emi最早那个卡萨尔斯大无的cd版本一样。



作者: llbird2021    时间: 2021-11-23 12:21
llbird2021 发表于 2021-11-23 12:18
看了下两个频谱,我现在怀疑可能是AD转录的问题了。

你百度上阿施的这唱片,册子里记载的是70年代ADD录 ...

假如说阿施这个唱片,频谱保留到25khz,看起来是相当自然的。

但是有些泛音竟然相当清晰到了40khz,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当年的模拟录音设备,无论是麦克风还是磁带系统,很难支持这么高的水平。

可能是在实验什么新的转录技术,而这个技术,尚不太成熟。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1-11-23 13:15
hexisijun 发表于 2021-11-23 11:33
嗯,这个方法不错。

当然,这个音质不是针对经典版本的,像富特文等老一辈的资源永远是保留曲目,每过 ...

这个问题我对比过,但是留在了网上轻易不好找,现在有点淡忘了。所以总结经验,以后记得在本机相关文件夹里面也备份一个txt说明,要不然工作基本白做。所以,很多问题都是信息保存在本地随手方便才是第一性的。和下载到手边最方便同样道理。

作者: llbird2021    时间: 2021-11-23 14:51
hexisijun 发表于 2021-11-23 14:43
刚才仔细看了一下介绍,这个版本(阿什和普列文合作)原来是1972年的模拟录音,然后2014年转录为数码版 ...

24-96的数字化技术本身应该非常成熟了。decca legend系列的cd,都是先24-96采样后再降频到cd标准的。

具体的锅,应该就是后期处理的时候加料了。频谱分析很漂亮,但加进去的部分不自然。不仅定位,混响什么的听起来都怪怪的一种感觉。。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bbs.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