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开个贴记录一下玩Aperio的历程 [打印本页]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1-8 00:37
标题: 开个贴记录一下玩Aperio的历程
最近市场低迷,正是抄底器材的好时机。之前几个望之项背的器材,现在努努劲居然也可以入手了。不得不说,近五六年不玩大耳,整个圈子真是感觉变了一个大样。当时弃坑时候,Utopia才出第一版,市面上还残存着HD800党的余热。没想到今年重入大耳时候,市面上放眼望去,昙花四起,争锋斗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短短几个月,从Meze Elite,Utopia2,再玩到Warwick Aperio,自认为在小编制现场上,Aperio的声音是胜过我听过的所有耳机的。Aperio对打击乐器的声音重构,简直是艺术,还没有哪个耳机是可以如此精确的重构鼓和镲的声音特性,特别是镲的金属碰撞的乐感,非常之精确。但是缺点也很明显,usb输入,在全部原线的情况下,用内部的DAC直出,声场比较小,较为幽闭,空间感不足,高频收不住,低频下沉的弹性不足。
在此开个贴记录一下玩Aperio的经历,毕竟学无止境,烧更无止境,一次性投入太多谁都受不起,还是细水长流慢慢玩比较有意思。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1-8 00:41
先放个毒图好了,等有空了慢慢更

作者: shoutup    时间: 2023-11-8 07:55
你好毒
作者: sf15    时间: 2023-11-8 08:33
前排就坐
作者: relativezero    时间: 2023-11-8 08:44
dcs one与dcs lina都具备,听哪个多呢?耳机系统差别大吗?感觉dcs one更高一个级别吧?
作者: huangshun839500    时间: 2023-11-8 09:02
耳放的dac能bypass吗?
作者: abccbaa    时间: 2023-11-8 09:11
dal0095 发表于 2023-11-8 00:41
先放个毒图好了,等有空了慢慢更

这点超100万了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1-8 12:30
本帖最后由 dal0095 于 2023-11-8 15:13 编辑

手上的器材不多,也没那么顶级,大多还是之前玩HD800系统剩下来的玩意,放到现在看都是非常入门或者非常常见的线了。
电源线:一根古河纯铜线,一根shunyata入门线,还有一根随便买的iFi线
信号线:一对天仙配的入门平衡xlr线,还有一根淘来的银彩的classic legend平衡xlr线,还有一根不贵的古河usb线
耳机线:音神,银彩皇冠,Dana Nirvana参考线
唯一最近投入大的是斥资买了一组HRS的架子和一个HRS的底座。这个绝对的是值得的投入,后面会细说

dCS Lina是重新入坑的第一阶段,是在经销商试听渡鸦的时候偶然看到,问后才知他们刚刚成为dCS代理,只有LINA系列,于是用Meze Elite接上去听了一下,在有钟的情况下,SP3000做转盘,usb输入,声音非常中正,偏冷,但是背景漆黑、空间感、和精准的定位惊艳到我了,于是软磨硬泡谈了一个好价格,欢欢喜喜抱回了家。
中间还有个小插曲,LINA的解码抱回家开了20分钟就死机了,试过各种解决方法之后,dCS给换了一个新的。这里插一句,dCS的客服是一等一的到位,真的赞。
等换的解码到位之后,正好时钟也热了两周的机,空间感和定位更精确了不少。这个时候我的Aperio也到了,因为买的是样机,省了不少钱之余,还省了不少煲机的时间。

开始更新数字音源+LINA+Aperio的听感(当时还没加牛和Vivaldi one)

初期的系统的搭建大概是这几样:


Aperio的内置解码是可以完全bypass掉的,直接XLR输入模拟信号,经过Aperio内置前级调音和后极放大之后,输出到Aperio的耳机。


作者: cdzsz67    时间: 2023-11-8 12:39
据说就算可以bypass dac但输出给耳机之前还是要经过dsp, 因为hpel单元必须要dsp来调整声音?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1-8 12:47
cdzsz67 发表于 2023-11-8 12:39
据说就算可以bypass dac但输出给耳机之前还是要经过dsp, 因为hpel单元必须要dsp来调整声音?

不知道您说的是不是Aperio内部的前级调音,如果是的话,我正想说Aperio的前级的调音取向。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1-8 14:12
本帖最后由 dal0095 于 2023-11-8 15:11 编辑

在继续之前感觉有必要把我对Hifi的看法,和用来参考的几首曲目介绍一下
个人愚见,HiFi虽始于对音乐的真实还原,但实际上现在的音乐录音本身也有诸多限制。我不是录音师,也不是业内人士,但是从宏观角度细思,到底什么声音才是“音乐本来的声音”?作为一个非音乐界的从业者,从一个音乐爱好者的角度考虑,我的答案便只能是自己去听原声的现场演出,比如说音乐厅的古典乐,歌剧厅的歌剧,爵士Club的演出。我不希望其中有任何的拾音或者放大,因为在我眼中这些都是影响我对音乐认知的因素。当然,身在纽约也是给我的这个兴趣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机会去拜访更多的音乐厅以及其他演奏场地。
当然,这也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除了拾音和放大,场地的声学设计,或者场地不存在的声学设计,都会影响同一种乐器被听到的音色。
举个例子,就爵士现场来说,纽约西村的几个club就各有各的味道,同样是最基本的四人乐队Quatet,Mezzrow因为是细长型的酒吧设置,基本没有回声,缺点是超过四人的演出听起来会非常拥挤;Smalls和Village Vanguard就好很多,是有舞台/观众池,但又会有回声的问题。
又比如,就纽约爱乐的演奏厅David Geffen Hall,2022年重新装修之后,对比之前,室内用到了大量的原木。就我目前听到的感觉而言,音色没有原来的那种凝聚力,在演绎大动态的乐句的时候,总有种差一口气的感觉。

但这些已经不是我能控制的了。从严谨的控制变量角度,我应该有几个标准化的听音室,然后把乐队/乐团请来表演。这当然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做到的,甚至不是一个小富小贵的人能做到的。所以,我会把我听到的耳机/音箱系统的演绎,与我在相应场景下听到的原声现场作对比,从而作为我主观评判一个耳机/音箱作为声学还原系统的依据之一。
下面说说几首我会作为参照的曲目
1. 当铺爵士2,第一首Over The Rainbow;音源:DSD128,购买于NativeDSD,母带转录

不需多介绍,小声场下的现场爵士录音的标杆之一。开场时候观众的背景杂音,乐手的调音以及交流,慢慢的钢琴声和萨克斯起,一段慢速抒情独奏之后,鼓手和贝斯介入,将整首曲子带到了一个120bpm的快节奏。各个乐手之间的handoff极为顺畅,特别是抑扬顿挫之间还完美收录了酒吧的背景音。是对系统小编制现场的空间还原能力的一个测试。
2. 民歌蔡琴--恰似你的温柔;音源:DSD64,具体转录版本不明

主要听的是开头的前奏,第二小节的第一个音A3,吉他拨弦时,有一声弦外音。这个弹过吉他的同好都知道,是由于未完全按住而产生的一个琴弦低频的震动。
3. 马勒第五交响曲 - 捷克斯洛伐克爱乐乐团录音,PCM64原始录音,转录到DSD128

开头从小号独奏,一瞬间转到磅礴的齐奏,整个第一乐章都是对系统的透明度,动态,和声场的考验。
4. O-Zone Percussion Group -- Jazz Variant; Tidal MQA

偶然在Tidal上听到的一个有趣的乐队,整个乐队都是由打击乐组成。这首Jazz Variant更是以架子鼓+定音鼓和木琴+钢鼓进行高低交错,还不时加入手鼓/三角铃/镲作为衔接,动态细节空间定位得要一个不少,才能听出那种3D全息的感觉
5. The Capitol Studios Sessions - My baby just cares for me; Tidal MQA

没错,杰夫高布伦兼职搞爵士乐队了。且不说姐夫的爵士钢琴的怎么样,说他是爵士界最会演戏的,除了Sinatra,没人反对吧?
这首歌由Amerian Idol出道的Haley Reinhart演绎女中音,复古的嗓音,还有Jeff与Haley转头互动时候,不停移动进出麦克风的拾音区,加上现场观众的掌声和起哄声,当然还有后面撑着场子的乐团,只有演绎得当的系统里,才能还原出那种现场暧昧的氛围。












作者: sfc1985221    时间: 2023-11-8 15:50
dal0095 发表于 2023-11-8 00:41
先放个毒图好了,等有空了慢慢更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作者: bgc11811    时间: 2023-11-8 16:46
这可比自持的乐彼还强大啊
作者: rockyv    时间: 2023-11-8 22:22
aperio展会上听过,印象还可以。
这货前级水平怎么样呢?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1-9 00:37
rockyv 发表于 2023-11-8 22:22
aperio展会上听过,印象还可以。
这货前级水平怎么样呢?

Aperio前级非常能打,音乐性强,对比直出到耳放,Aperio的前级听起来是柔化高音,油润中频。个人认为Aperio的声音特性大部分归功于它的前级调音。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1-9 01:54
本帖最后由 dal0095 于 2023-11-9 01:56 编辑

第一阶段:LINA+Aperio戴上Aperio之后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细节和能量感,这一点在O-Zone的La Bamba打击乐专辑里就能深刻的体现出来。当架子鼓和定音鼓强势介入之后,整个静电单元都在以排山倒海之势震动。不夸张的说,Aperio的低频/中低频表现让我找到了听箱子的感觉。另外,Aperio的低频下潜极深,对比Utopia2+dana nirvana的低频表现,Aperio低频的弹性和细节都是碾压之势。当然,这其中也不能忽略dCS的Ring DAC的贡献,对比起Aperio的内置解码,应该是拜时钟带来的jitter减少所赐,其漆黑的背景,和超强的解析力,让Aperio的低频/中低频,完全达到了一个我没有在耳机上感受到的层次。这也是我之前说Aperio对打击乐的还原和重塑在耳机里堪称艺术的原因。虽然Aperio的低频表现力十足,但绝对不至于喧宾夺主。事实上,Aperio的三频的能量分布还是比较均匀的。
Aperio的细节极其丰富,在不少现场录音里,总会或多或少的录到背景音。当铺爵士2专辑里有觥筹交错的观众,甚至连正襟危坐的交响乐厅的录音,也能录到翻谱声、首席或者指挥的喘气声、或者是现场观众的咳嗽声。Aperio对细节的还原堪比玩摄影的数毛党,一点点的细节都能清楚的还原出来。最夸张的是,在Abbado和柏林爱乐的马勒第六号交响曲的第二乐章里,录音甚至录到了一声观众不小心踢到凳子或者舞台的声音,Aperio也是工工整整的还原了出来。
当然,这一阶段的Aperio也不是无懈可击。搭配LINA的Aperio声音还是太过于监听,并且声场的宽度和深度都打不开,听马勒五号的时候,打击乐和铜管分离度完全达不到现场的水平。更诡异的是,这个阶段的人声太过于靠前,中频太亮,导致听有人声的录音不耐听。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听歌剧的时候,过于靠前的人声完全压了交响乐团的声音,听的十分出戏。



作者: cdzsz67    时间: 2023-11-9 08:38
dal0095 发表于 2023-11-8 12:47
不知道您说的是不是Aperio内部的前级调音,如果是的话,我正想说Aperio的前级的调音取向。

查了一下介绍,原来只是下级的sonoma解码耳放使用了dsp,aperio是不升频的dac加模拟放大,非常传统的架构的。

作者: es88    时间: 2023-11-9 08:45
楼主是真烧
作者: rockyv    时间: 2023-11-9 09:43
本帖最后由 rockyv 于 2023-11-9 09:44 编辑
dal0095 发表于 2023-11-9 01:54
第一阶段:LINA+Aperio戴上Aperio之后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细节和能量感,这一点在O-Zone的La Bamba打击乐专 ...

一般的静电耳机(stax 009、x9000这些)低频细节能做到很棒,量感也可以足够,但是冲击力和弹跳感是会逊于动圈的。
aperio看来蛮强的,低频的弹跳感还能打大乌。
展会上听的是数播+aperio自己的解码,我只能说aperio的解码是明显比次奥的要好,但肯定也是短板。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1-11 06:33
rockyv 发表于 2023-11-9 09:43
一般的静电耳机(stax 009、x9000这些)低频细节能做到很棒,量感也可以足够,但是冲击力和弹跳感是会逊 ...

我也很惊讶于Aperio的低频表现,也许这就是TOTL的技术提升吧。我对Aperio的内置DAC的听感是,表现非常依赖电源纯净度和电源线的透明度,上限极大,但是下限也低。在一个烧友家听他的系统,Aperio和非常极致纯净的电源和电源线的搭配下,内置DAC的声音非常非常通透,表现不亚于Vivaldi。但是他一整套的电处+线差不多三个Aperio的价格,当然也不只是用来听Aperio的器材。我甚至把Vivaldi One搬过去听过,对比下来,Vivaldi因为内置了PSU,反而不太能反映出超旗舰电处/线的优点。对比下来,Aperio DAC的声音比Vivaldi更透明,解析力稍逊Vivaldi,声场不相上下。要是没有投入Vivaldi可能就直接买他那套电处/线了。

作者: 和爽    时间: 2023-11-11 15:17
dal0095 发表于 2023-11-11 06:33
我也很惊讶于Aperio的低频表现,也许这就是TOTL的技术提升吧。我对Aperio的内置DAC的听感是,表现非常依 ...

对这套能极大提升DAC表现的电处很有兴趣  听描述“极致纯净”应该不是shunyata  Gigawatt或者audioquest这种滤波型电处,难道是Stromtank这种电池型电处?
作者: 312612368    时间: 2023-11-11 16:29
用one播放,耳机信息量会爆吗?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1-11 23:04
和爽 发表于 2023-11-11 15:17
对这套能极大提升DAC表现的电处很有兴趣  听描述“极致纯净”应该不是shunyata  Gigawatt或者audioquest ...

其实我也不太方便说,因为不是一个商业化的产品,而是一组相当小众实验性的作品,作者的目的是验证他的电源滤波设计串联起来可否有延展性。说实话我一开始听到这个想法觉得是可笑的,但是确实是自己听到的差别,只能感叹作者的才华。并不是所有设备接上都会有显著提升,目前实验下来,只适合使用直流供电并且设备内部不存在独立PSU的设备,比如说Aperio和Chord Dave。插上Vivaldi之后的效果反而还没有直接插墙或者插牛上来的好,但是这一点我没有长期测试过。
希望不会让您觉得我在故弄玄虚,而且我也不会推荐这套电处,因为不具有普适性。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1-11 23:35
抱歉,这几日比较忙,没空更新太多。
=============================
第二阶段:LINA + Aperio + HRS其实我纠结了一下到底需不需要把HRS单独拎出来说,毕竟音源传输线路都没变,只是更新了架子。纠结之余,还是决定当即测试一下有HRS和没有HRS的区别。测试结果还是让我决定单独说一下加了HRS的听感。
其实避震和消噪这一点吧,我一开始觉得是玄学的。毕竟网上太多什么量子、能量场之类的避震调音产品,看着只感叹自己的境界太低了。买这个架子和底座,一大部分原因也是我需要一个架子,而且喜欢他的木制材料,外加定制一个好的实木的架子价格也不菲。最终还是决定试一试。
器材搬上架子之后,我算是被教育了。中频太亮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声场打开了,乐器和人声的分离度也有了提升。带入到实际的曲目中,当铺爵士2的录音包围感更强,带来整体的氛围感上升;Ozone的Jazz Variant的鼓也更有弹性,更接近真实的打击乐器的听感。最大的提升莫过于歌剧,因为歌剧的舞台设计,乐团位于舞台的下方,稍低于观众席,人声应该是被乐团从下方包围住,略微浮与配乐上方的。之前的LINA + Aperio,人声完全盖过了交响乐,像是乐团在舞台布景的后方。加了HRS之后,整体的声音更接近于真实歌剧院现场的听感。这里声明一下,这不代表这是唯一正确的听感,我是参考了纽约MET大都会剧院的声学设计,并且所听歌剧的录音现场的舞台/乐池布置与MET相似,所以相对有参考性。
总结下来,加了避震之后的系统有相对较大的提升,虽然一套HRS的RXR入门架子+底座也是一笔很大的投入,但是提升相对于其他方面等价的投入,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的。我没有试过其他品牌的避震,期待与有经验的各位交流学习。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1-12 01:39
第三阶段,Vivaldi One + LINA Clock + Aperio + 以太线
在确认了我比起MSB、Mola更喜欢dCS的取向之后,下定决心攒了一套二手的Vivaldi One。说明一下,这不是dCS刚出的Vivaldi One Apex,而是17年出的Vivaldi One,且没有最新的Apex升级解码线路板。我已经通过经销商向dCS定了Apex的升级服务,目前还在等零部件,外加这个Vivaldi One的激光头有点脏,听SACD的时候有沙沙的底噪,所以目前的听感只是包括DAC/串流/升采样率。dCS承诺在做Apex升级的时候会维护或者更换二嫂的VDRS转盘,等过一两个月全部弄好了会在更新一下Apex升级和SACD转盘的听感。
刚拿出来的Vivaldi One需要至少一天的待机时间,否则声音会非常浑浊。我个人的听感是一周之后声音达到最佳。目前的系统大致如下:

从LINA DAC到Vivaldi DAC,提升是明显的。Vivaldi少了监听味,中高频没有那么的尖锐了,音乐性大大提升。同时,解析力也上了一个台阶,声场更宽阔,有了前后纵深,声音的3D全息感更强了。
拿当铺爵士2举个例子。当铺爵士录音地点是在斯德哥尔摩的Stampen酒吧。Stampen酒吧是一个非常小的演出场地,如下图所示:

为了达到最理想的录音效果,录音师Gert Palmcrantz在舞台前方,离地两米出,以ORTF录音制式架设了两支纽曼U47耳机,以达到最大化空间感的双声道效果。除了这两支麦克风,还有几只麦克风分别置于钢琴,贝斯,鼓前,还有一支面对观众。经过后期调音,这张专辑以及前后系列,很快成为了现场录音空间感氛围感的参考。这一段参考与Stefan Nävermyr对当年录音的回忆。
说了这么多,只是因为在Vivaldi下的Aperio,颠覆了我对耳机空间感的认知。我一直认为,因为耳机的空间感是虚拟的,所以完全没法跟音箱的空间感相提并论。Aperio的声场并不算大,但是在Vivaldi的加持下,各个元素(乐器,观众,酒保)的定位变得十分精确且清晰,我甚至一度转过头去,因为左后方酒保调酒时的碰撞声是那么的真实。这也是我特意去找了录音现场的照片,来确认我的听感是没有问题的。所谓大巧不工,Vivaldi + Aperio会让我忘记设备的存在,闭上眼睛仿佛坐在音乐现场。所谓大巧不工,也许就是如此。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3-11-12 01:56
lz换好Apex 麻烦给一下评价 正在纠结要不要升级

避震 个人更喜欢cms 更强调空间感和细节浮现感
作者: 暗奏    时间: 2023-11-12 05:34
msb要旗艦次旗艦才好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1-16 02:39
阶段性总结
Aperio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系统。作为一个耳机系统,它三频能量分布均匀,低频/中低频颇为出色,在耳机里算是傲视群雄。如果听流行、小编制、和小舞台的现场录音,Aperio无论是氛围感,空间感,或者细节还原都无可挑剔。但如果听大编制的音乐,Aperio则受限于其声场,无法给听者最真实的临场感。作为一个前级使用,Aperio可以做到润色中高频。
如果说让我挑目前阶段的Aperio的缺点,首当其冲的便是其佩戴的舒适度。Aperio夹的非常非常紧,而且耳机本身也不算轻,戴着还是能感受到不小的重量的。好在耳罩和头梁都有做软材料填充,不会感到非常不适。对比其他耳机的佩戴感觉的话,夹得比大乌紧,重量比1266轻一点。个人来说,长期听头部需要支撑,否则会感觉到不适。
第二点可能不能算缺点,便是Aperio非常挑电,原线直插墙插和做了全套电处的声音差了一个等级。用未作处理的电,Aperio的声场无法打开,细节模糊,无法发挥全部实力。怎样去搭配电处,是否要使用再生电源,都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事情。
对我个人来说,下一步便是要从线材下手,从电源线到XLR线,还有整套以太网的串流,都需要进行升级。外加Vivaldi的Apex升级,希望Aperio能继续带来惊喜。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1-16 02:41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3-11-12 01:56
lz换好Apex 麻烦给一下评价 正在纠结要不要升级

避震 个人更喜欢cms 更强调空间感和细节浮现感

没问题,希望dCS可以尽快把零件发到这里的工厂。我问了几个Vivaldi DAC的玩家对升级的看法,求同存异的观点是Apex线路板模拟味更重,音乐性更强。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3-11-16 02:58
dal0095 发表于 2023-11-16 02:41
没问题,希望dCS可以尽快把零件发到这里的工厂。我问了几个Vivaldi DAC的玩家对升级的看法,求同存异的观 ...

我看台湾那边的对比
说提升类似加持了时钟后的效果

作者: simmconn    时间: 2023-11-16 03:11
LZ的高档器材好像和背后的廉价百叶窗不怎么搭啊。住公寓的?不知道Aperio隔音效果怎么样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1-16 03:55
simmconn 发表于 2023-11-16 03:11
LZ的高档器材好像和背后的廉价百叶窗不怎么搭啊。住公寓的?不知道Aperio隔音效果怎么样

没错,NYC打工人。Aperio跟其他开放式大耳都一样,零隔音。公寓隔音还可以,背景噪音在35dB左右。晚上夜深人静了能再低一点。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1-16 03:59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3-11-16 02:58
我看台湾那边的对比
说提升类似加持了时钟后的效果

那很厉害。我现在在用Lina的时钟,同时在蹲一个价格友好一点的Vivaldi时钟,也在纠结是否入一个Aurender MC20,但是从以后卖的角度想可能Vivaldi全套比较好卖
dCS啥都好就是性价比低...

作者: kh156    时间: 2023-11-16 13:37
赞lz这一套,极好的搭配。aperio没考虑升级金色版吗?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1-16 14:28
kh156 发表于 2023-11-16 13:37
赞lz这一套,极好的搭配。aperio没考虑升级金色版吗?

金色版本官方说法是内部与银黑一样。但是不止一个烧友听过之后说金色声音有能感受到的提升,但是不大,更不值话两三倍的价格。。。确实有点贵了,得听一下才能做决定。只是北美目前还没有可以试听的地方。可能要去伦敦哈罗德听,但是系统又不一样了,难呀。
如果中彩票了肯定闭眼入


作者: cdzsz67    时间: 2023-11-16 15:38
官方说过金色或者黑色版的单元是更精确配对的, 忘了具体是哪一版. 假设是金色版, 那么黑色版又跟银色版有什么区别呢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3-11-16 22:38
dal0095 发表于 2023-11-16 03:59
那很厉害。我现在在用Lina的时钟,同时在蹲一个价格友好一点的Vivaldi时钟,也在纠结是否入一个Aurender  ...

时钟没必要搞dcs
第三方时钟可以看看
比如HIBIKI ckslite  说不比dcs的差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1-17 00:01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3-11-16 22:38
时钟没必要搞dcs
第三方时钟可以看看
比如HIBIKI ckslite  说不比dcs的差

dCS的DAC是44.1khz/48khz两路时钟输入,说明书上没找到可以用10Mhz的时钟的方法。这方面可能有限制。
作者: 野有蔓草    时间: 2023-11-17 00:33
dal0095 发表于 2023-11-17 00:01
dCS的DAC是44.1khz/48khz两路时钟输入,说明书上没找到可以用10Mhz的时钟的方法。这方面可能有限制。

对 要接支持wck的时钟
我上面说的这个时钟 就是支持wck时钟的
搞2条时钟线 如果一直听固定频率的 一条其实也可以

作者: DDXK    时间: 2023-11-17 06:42
cdzsz67 发表于 2023-11-16 15:38
官方说过金色或者黑色版的单元是更精确配对的, 忘了具体是哪一版. 假设是金色版, 那么黑色版又跟银色版有什 ...

普通版一致性是挺一般的https://headphonetestlab.co.uk/test-results-manufacturers-u-w-warwick-acoustics-aperio

This ambitious and costly electrostatic headphone builds on the Sonoma Model One – also designed by Warwick Acoustics but manufactured in China rather than the UK – by substituting the Model One's single-sided drivers with balanced, push-pull ones. Like the Model One, it benefits from there being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within the DAC/amplifier which accompanies it, which has allowed Warwick Acoustics to equalise the frequency response to its favoured target.

That this target response doesn't quite match either the diffuse-field response or Harman's latest target curve is shown by the corrected frequency responses. As expected, the DF- and Harman 2018-corrected responses differ regarding the Aperio's low frequency balance – the former suggesting that the Aperio has a mildly 'warm' perceived tonal balance below 1500Hz while the latter indicates a gradual decline in perceived output below 200Hz – but both agree that there is a lack of high treble. This largely explains the mildly disappointing Harman PPR figures of 58/58 ≡ 51%/50% (L/R).

Some open-back headphones are largely insensitive to earpad leakage but the Aperio lost a significant chunk of low frequency output in the spectacles and 'hair' tests, with a particularly early shelving-down of response in the left capsule. As a result the PPR scores fell further to 59/43 ≡ 52%/38% and 33/57 ≡ 28%/50% respectively.

As we often find with planar drivers – if more usually in planar magnetic headphones – the Aperio's cumulative spectral decay waterfalls are not as clean as provided by the best moving coil models. A few high-Q midrange resonances are visible, which are less well damped than they appear – particularly the mode at around 350Hz in the left capsule CSD. This also extends the -40dB impulse response decay time in the left capsule to 4.3ms, although the right capsule performs much better at 1.8ms. The pre-responses visible in both IR traces at about 250µs before the main peak are presumed to be an artefact of the DSP.

As HTL's measurements show, 'open-back' headphones vary widely in the degree of isolation they provide from external sound. In the case of the Aperio, the capsules – with their light electrostatic diaphragms – offer, in effect, zero attenuation of environmental noise of whatever spectrum.

An odd feature of the Aperio's frequency response – the kink around 70Hz where the traces for the two capsules virtually overlay one another – is explained by the acoustical crosstalk measurement. A large peak in the crosstalk response at this frequency indicates that a severe headband resonance is responsible.


作者: 随声前行    时间: 2023-11-17 07:53
感谢楼主详细的听感。后排恭喜,期待一下楼主升级Apex的听感,看来楼主几个月以来突飞猛进,烧到了顶级静电之一,可喜可贺。DCS无疑是数字音频中十分有模拟味的音源之一,听过之后是真的难忘,即使入门的Lina也有不俗的表现。在有生之年能听到这样的好音源,真的是一种幸运。Lina其实搭配第三方线材后就显得不是那么监听了,充分体现出线材的优势和特点,不过线材也是另一个无底洞,期待楼主持续的更新和后续。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1-17 14:35
本帖最后由 dal0095 于 2023-11-17 14:39 编辑
DDXK 发表于 2023-11-17 06:42
普通版一致性是挺一般的https://headphonetestlab.co.uk/test-results-manufacturers-u-w-warwick-acoust ...

好文,比网上一众软文有用多了。配对一致性肯定跟成本控制挂钩,毕竟售价放在那里,得有取舍。Aperio刚出来什么价格,后来被吹上天价格涨了多少,包括现在给的经销商价格,结合这个文章里的数据,还是说得通的。

目前先把银Aperio玩明白了,之后如果碰到有人出金Aperio,再考虑入一个。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1-17 14:44
随声前行 发表于 2023-11-17 07:53
感谢楼主详细的听感。后排恭喜,期待一下楼主升级Apex的听感,看来楼主几个月以来突飞猛进,烧到了顶级静电 ...

感谢关注,我不太会写这类的评测,主要还是自己的主观听感,有所欠缺还请见谅。
Lina对比Vivaldi少的就那么一点模拟味和音乐性。不得不说dCS产品定位还是分的极为清楚的,除了LINA发布之后确实苦了一众Bartok的老用户。

线材来说,我是决定走纯银线。但是纯银线都是各家的旗舰产品,价格都不菲… 我是期待着最近二手市场的低迷能给我一点惊喜

作者: 随声前行    时间: 2023-11-17 23:39
dal0095 发表于 2023-11-17 14:44
感谢关注,我不太会写这类的评测,主要还是自己的主观听感,有所欠缺还请见谅。
Lina对比Vivaldi少的就 ...

再次感谢,Vivaldi比Lina声音还要模拟且有乐感,那我基本就放心了,以后可以作为目标慢慢努力攒一台。之前看不少帖子都说Vivaldi声音不好伺候,但我自己听过Lina后感觉并不是这样,相对于其他牌子的解码声音很鲜活,而且古典器乐,人声基本通吃,高素质好听感,而且配套的钟很关键。
银线的确是最终答案,尤其是音源,推荐晶彩,也是我个人最终的目标选择。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2-3 05:26
本帖最后由 dal0095 于 2023-12-3 10:32 编辑

今天Aperio搬去试听了黑胶系统,被震撼到了。器材+黑胶片:
J Sikora Reference转盘 + DS Audio Grandmaster EX唱头和唱放,黑胶片选了一张1976年瑞士头版的Jazz At The Pawnshop,无划痕。选他的原因也很简单,这张专辑我SACD和高品质的DSD文件都有,并且对里面的曲目细节有很深的印象。
听感来说,首先最厉害的是,光电唱头的底噪之低让我愕然。之前一直犹豫用要不要用耳机听黑胶,是怕炒豆声影响听感。真正听起来,说一点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只有在比较轻柔的独奏的时候才有听到,对于一张四十多年的老唱片来说挺了不起的了。


再其次,黑胶的信息量明显比数字音源大,而且对空间感的表现跟Vivaldi是完全不一样的。以下是我今天试听时候的亲身经历:

在我在试听的时候,老板和他儿子坐在我后面大概2米的沙发上。我直到听到第二首I'm Confessing的时候,把Aperio摘下来,错愕的发现整个房间竟然如此的安静:我一直把录音里的观众交头接耳的声音,错以为是他们在我后面聊天! 当时我非常的震惊,I'm confessing这个曲目我在dCS Vivaldi和LINA上听了不下50遍,从来从来没有过这种空间感。这点真的有把我吓到。因为我摘Aperio的原因,是我一直听到间断性跺脚的声音,这个声音我从来没有在CD/DSD里听到过。于是我很自然的认为是楼上的人的脚步声。摘下来之后我询问了老板,他说家里只有我们三个人。错愕加不可思议之余,我再次戴上耳机,才发现,这个跺脚的声音,竟然来自于鼓手!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这一点我回家确认了一下,发现在Vivaldi SACD播放下,这个跺脚声完全被鼓点盖过去了,听起来就像是鼓点的一部分。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2-3 12:17
本帖最后由 dal0095 于 2023-12-3 12:22 编辑

最近购入了多张CD碟片,在对比下发现Vivaldi的CD转盘其实没有任何问题,那个沙沙的背景噪声只在部分二嫂的SACD里才有,应该是转录原因。这点还挺遗憾的,本来以为Esoteric出的SACD应该代表业界较高水平,但是不知道为何,有几张的背景噪声已经到了无法听的地步。买的是正品新碟,包装未拆。按理说Vivaldi SACD机用的是二嫂家的VRDS-Neo,也不该有水土不服的问题。难道是dCS的解码部分出了问题。。。
之所以说是转录问题,是因为今天老板那里有一张Esoteric转录的同版本黑胶,并没有听到任何的背景噪音。第二,我在某音乐分享论坛上花了大量积分买了一位兄台抓轨的Esoteric的SACD作品集,同专辑他的抓轨文件,也有同样的背景噪音。具体原因我是不得而知,还希望有了解的同好多多赐教。
作者: cdzsz67    时间: 2023-12-3 12:47
其实主要是老录音重制成数码版本的时候添加了很多后期降噪的关系,顶级器材之间解析力的高低只是说影响结像声场还有声音质感,这种声音大小不一样的情况属于天壤之别,只有可能是后期拉了曲线造成的。去听一些没有后期过的数字录音的原声,你也会发现这些环境音很丰富,甚至比黑胶更真实,不需要很好的器材都能感知。

很好理解,在一些录音师的眼里,这些环境音就是属于“噪音”,保留这些噪音就是主次不分,恨不得通通删掉,才叫“干净”“高清”。这既是从业修养问题,也是收到了大环境的熏陶。所以说,老黑胶的魔力很大一部分不是在于播放器材性能多么优越,而是这些老片子来自那个磨皮技术更加缺乏,审美更加原汁原味的年代。结果就是,数字录音的理论动态远胜LP,但是录音文件的真实动态却普遍不如LP,都被后期磨皮磨掉了。

一般消费者现在不说欣赏live录音当中的这些细微的声音带来的更真实的空间感,连听不听live录音都是个问题的,整天都是电子乐,啥真实感,空间感都不会有。所以说欣赏这些细节只是属于极少量重度发烧友的奢侈,保留这些细节也不会成为行业主流,数字音乐真正的硬伤就在于此。
作者: cdzsz67    时间: 2023-12-3 12:50
本帖最后由 cdzsz67 于 2023-12-3 13:08 编辑

二嫂的sacd噪音明显原因非常简单,后期拔高了高频。老录音频宽窄,高频滚降,设备热噪声高,信噪比低。二嫂为了凸显所谓“细节”把高频一增益,就满耳朵都是热噪声了。

想要体验数字录音真正的性能,确实只有在dsd直录的录音中才容易一些。后期能动的手脚少,反而保存了真正的大动态,空间感。。。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2-3 13:37
cdzsz67 发表于 2023-12-3 12:47
其实主要是老录音重制成数码版本的时候添加了很多后期降噪的关系,顶级器材之间解析力的高低只是说影响结像 ...

感谢赐教。这么说来也许我对比黑胶和cd系统时候忽略了彼时Vs今日的音乐信号处理技术。如您所说,老黑胶盘的听感更真实,但现代处理过的CD确实更“高清”。这么说来很像大画幅胶片Vs顶尖数码相机的感觉了。自己摇出来的底片虽然噪点不可避免,但那种感觉确实是再多像素也无法还原出来的。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2-3 13:42
cdzsz67 发表于 2023-12-3 12:50
二嫂的sacd噪音明显原因非常简单,后期拔高了高频。老录音频宽窄,高频滚降,设备热噪声高,信噪比低。二嫂 ...

原来如此。DSD直录的音源在哪里可以购买到?我知道NativeDSD网站上有”PureDSD”版本,是从录音时就采用DSD直录,效果确实不错,但是label规模较小,大多是独立音乐人和不那么闻名的乐团。

作者: cdzsz67    时间: 2023-12-3 14:39
本帖最后由 cdzsz67 于 2023-12-3 14:42 编辑
dal0095 发表于 2023-12-3 13:42
原来如此。DSD直录的音源在哪里可以购买到?我知道NativeDSD网站上有”PureDSD”版本,是从录音时就采用D ...

是的,puredsd是一个途径,但puredsd现在也有在使用signalyst的技术尝试进行更多的混音和eq了,好像只要进了数字的领域,一切都阻止不了一颗想ps的心了。。。基本上不存在一个厂牌只做直录,都是一些一时兴起的小录音。可以说纯粹玩dsd直录就不成立。

我个人来说大致是以碰运气的感觉,收集一些自认为后期品味不错的录音,也没法确认怎么录的,总之音色,动态真实就好 。lso live alpensinfonie 和 cso resound mahler 2 (都是bernard haitink指挥) 这两张朋友没听过的话可以尝尝鲜。至少动态比较真实,压缩的不多,电平比较低。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2-19 13:44
本帖最后由 dal0095 于 2023-12-19 13:49 编辑

周四把Vivaldi One抱去dCS美国的维护点升级Apex。我这人对邮寄超过1000的东西都没安全感,还好dCS的维护点就在波士顿附近,要是在西海岸真的得睡不着觉了。换好大概率是需要煲机的,会做详细的前后对比。
购得的纯银线材和纯银电处也要到了,加上下周三安装黑胶系统,年底休假在家有的忙了。

作者: 随声前行    时间: 2023-12-19 15:38
标记一下,期待升级后的听感,顶级Sacd一体机大战黑胶系统,这样的贴子好久没见过了。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2-28 14:08
本帖最后由 dal0095 于 2023-12-28 14:10 编辑

今天黑胶系统装好了,先放个毒。目前没法做对比,因为手上的电源线只够一个系统的。后续的线材到位之后,今后几个月会断断续续的认真聆听,力求做最完整的dCS Vivaldi Vs 旗舰光电唱头黑胶系统的对比。




作者: yuhuang    时间: 2023-12-28 14:24
楼主赶紧更啊,期待Apex的听感。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2-30 13:47
本帖最后由 dal0095 于 2023-12-30 13:54 编辑

看来坛友还是对Vivaldi解码的Apex升级更感兴趣,那就先说说这部分吧。Vivaldi One煲了两周了,声音也逐渐稳定下来。新的Apex解码电路,听感真的让我心凉了半截,还没有原先的好。声音干冷,原来的dCS模拟味荡然无存。严重到我当时忍不住致电给帮我做升级的大爷,甚至想说钱不要了,你把我之前的板子换回来。好在老师傅还是经验丰富,安慰我说新电路板都这样,煲个两周会好很多,并且承诺如果两周之后还是不喜欢,就帮我换回来。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2-30 14:07
本帖最后由 dal0095 于 2023-12-30 14:08 编辑

煲开之后的Apex解码,听感可以说是较原来的解码电路模拟味更上了一层楼,主要体现在整体声音的安定度和对中频的控制;整体的提升如果量化来说的话,我会觉得提升了15%左右,给正在纠结要不要做Apex升级坛友做个参考。

说真的,自从开始接触黑胶之后,我对模拟味才有了一个真正的认识。现在评价数字音源的模拟味,确实是会比之前听到的模拟味,更有参考价值。我觉得如果我是在上一版本的dCS Vivaldi的时期接触了我现在的黑胶系统,我可能不会说dCS Vivaldi有多麽大的模拟味。也说明了Apex升级确实不是个边际化的升级,而是dCS实打实的技术提升。

话说回来,同一张专辑,CD对比黑胶,黑胶的动态和氛围感是CD无法企及的,但是CD的低背景噪音,也是黑胶无法比拟的。虽然我的黑胶系统还在煲,而且据说可以大幅降低表面噪音的离子发生装置还没有安装好,但我是不会苛求黑胶的底噪能到达数字音源的水平。也许数字音源可以带来最好的声音,而模拟音源却可以带来最逼真的音乐吧。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2-30 14:13
本帖最后由 dal0095 于 2023-12-30 14:26 编辑

目前对Vivaldi Apex的听感就是这些,下面几周可能会再更新一些黑胶的听感以及和Vivaldi One Apex的对比。如果有任何的问题,或者对测试有什么建议,我非常欢迎。
像我之前说的,我的升级电处和电源线还没到货,目前系统的短板在电上。2024上半年可能会投入一部Vivaldi One的资金,对整个系统的电做一次大升级,包括电处,电源,电线,还有接地盒。

感觉最近的话题有跑题之嫌,本来发帖的想法是讨论一下Warwick Aperio的听感,因为坛子里对Aperio的评价并不是特别高(在我看来问题出在电上面);现在却变成了玩dCS和黑胶的帖子了,不知是否最好再开一贴,专门讨论这个。

最后得说一句,学无止境,折腾来折腾去确实其乐无穷。感谢各位能容忍我的拙笔,一起探讨学习。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2-30 14:26
题外话,最近越来越爱DCA Stealth,本来只是为了买来出街,结果现在听的比Aperio还要多。最恐怖的是,我现在的每一个升级投入,Stealth的声音都会有相应的提升,还没有看到头的趋势。而且现在的声音已经可以比肩我现在的Aperio了(朋友那里用了黑科技电处/电源的Aperio声音的空气感,是目前我无法企及的,主要还是钱的问题)。而且Stealth声音更线性,人声不贴耳,宽松感和佩戴舒适度完爆Aperio,同时低频攻击性比Aperio还要强,着实听起来酣畅淋漓。
作者: 随声前行    时间: 2023-12-30 16:45
感谢楼主分享升级的过程,尤其是数字和模拟音源的对比,极具价值,我未来的目标也是多修不同音源,深挖音源和耳机的潜力。
Apex的升级恰恰证明了音源的模拟味是最值钱的,更加期待后续周边投入带来的变化,请继续更新,随性分享就好,我觉得标题不是特别重要,内容很关键。
DCA Stealth作为封闭式低频应该是有一定优势,请问是用Lina耳放驱动的吗?这个耳机看灵敏度也是很低的,不知道Lina推得如何,我下次看看澳洲这边的店里有没有。声音线性,宽松也是我选择耳机的重要标准,好耳机确实应该是三频过度顺滑,声音自然而从容。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3-12-31 02:44
本帖最后由 dal0095 于 2023-12-31 04:02 编辑
随声前行 发表于 2023-12-30 16:45
感谢楼主分享升级的过程,尤其是数字和模拟音源的对比,极具价值,我未来的目标也是多修不同音源,深挖音源 ...

感谢支持,确实不同音源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而且想找到耳机系统适配的音源,在我看来比找箱子音源更要挑剔,毕竟耳机的所有声音细节就在耳边,声音传播的途径已经在出厂时候就由耳机设计者确定了,不像音箱系统,还有通过房间声学结构来细调声音的选择。
Stealth的三频非常线性,调音自然,频响曲线可能是最贴近哈曼曲线的耳机之一。我不是用Lina的耳放推的,因为Lina耳放推不出动态,是没有任何感情的声音。目前手上的便携放,Enleum HPA-23R,居然推的效果比Lina耳放好。也有可能是我电不够好,但目前这个系统玩到现在,说实话我不推荐买Lina的耳放,Lina DAC和时钟都非常好,值这个价格;耳放真的太平庸了,4000刀我还会考虑,卖现在这个价格我完全不能接受。

我目前还在寻找台式耳放,基本确定Riviera的AFC-10,就是ALC的不带前级的版本。还有个疯狂的想法,24年下半年要升级箱子系统,可能会用一对达萧DarZeel的monoblock功放来兼顾Stealth和Susvara。

作者: 随声前行    时间: 2023-12-31 12:17
dal0095 发表于 2023-12-31 02:44
感谢支持,确实不同音源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而且想找到耳机系统适配的音源,在我看来比找箱子音源更要挑 ...

深有同感,耳机系统对音源的细腻度要求很高,而且耳机到超旗舰水平的话,个人感觉音源的信息量其实也不亚于落地箱子。
Enleum-23R能有这么好的推力,有机会真要试试,Lina个人感觉也是至少要半价才比较划算,音源时钟两件套是真的不错。我之前也是找线材商定制线的时候被推荐过DCA Expanse,看来是时候找机会试试Stealth了。
建议兄弟直接跳过耳放,直接一步到位选功放,有条件就分成前后级,我未来是打算合并功放再慢慢升级成前后级,细腻加控制力好,无底噪的功放最合适,绝对把Sus推出身临其境的感觉,虎虎生风。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4-3-20 10:45
本帖最后由 dal0095 于 2024-3-20 13:20 编辑

这个应该是个大更新了。
最近经过很艰难的对比和多次盲测,我最终决定把dCS Vivaldi One Apex出掉。宣布光电唱头+黑胶胜利的同时,也决定放弃CD音源,转投于纯模拟音源,也就是黑胶和开盘机。当然,我还是会用Aperio的Roon网络数播,为了方便。
千言万语总结一句,做出来的模拟味,真的比不上真正的模拟音源,还损失了系统的通透度,得不偿失。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4-3-20 10:54
随声前行 发表于 2023-12-31 12:17
深有同感,耳机系统对音源的细腻度要求很高,而且耳机到超旗舰水平的话,个人感觉音源的信息量其实也不亚 ...

没错,这几个月周周转转把市面上的主流大耳放都试了一遍。最终的赢家,居然是Esoteric的N05-XD的dual mono放大电路,这个声音是最最干净的。单用内部的解码和数播,会有日系萝卜音的问题。但是接上我的黑胶音源,加上好的唱片,便没有了这个问题。Viva全系,Headspace,CFA3,大多数胆机,内部大电容和变压器噪音是硬伤,无解。MassKobo 465在CanJam上试了一下,极度干净,但是下盘又差了一口气。我是觉得MassKobo 465是最有希望取代N05-XD的,但我需要带回家做demo。不过这个要求,在MassKobo的产能面前,是绝对的奢求,因为所有代理拿到的465都是已经卖掉了,不可能有机器给我做demo。除非哪位烧友善心大发。



作者: AAI    时间: 2024-3-20 12:22
这个是结果有点意外。楼主似乎没提afc-10,这个试过了吗
作者: 随声前行    时间: 2024-3-20 12:53
dal0095 发表于 2024-3-20 10:54
没错,这几个月周周转转把市面上的主流大耳放都试了一遍。最终的赢家,居然是Esoteric的N05-XD的dual mon ...

日系的声底是非常干净的,同时素质在同价位也是绝对的在线,绝对不会偷工减料,声音三频分布也是有板有眼,但问题就是调音差了一些底蕴,乐感有所欠缺,不过模拟音源可以很好的规避掉这个问题。胆机最大的问题就是声底不干净,容易有底噪,容易糊,所以找到合适的机器更难。Sus的低频线材可以解决一小部分,放大器可以解决绝大部分,兄弟的黑胶音源应该是不用担心低频,动态的问题了。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4-3-20 13:18
本帖最后由 dal0095 于 2024-3-20 13:24 编辑
AAI 发表于 2024-3-20 12:22
这个是结果有点意外。楼主似乎没提afc-10,这个试过了吗

借给我N05-XD的烧友自己就有一台afc10,我也听过很多次,底噪比Viva之流好一点,但是还是有。最直接的方法,插一个低阻高敏的耳塞上去,音量调大,看能不能听到电流声。同样的电处,Viva和Headspace不用开大,30%的音量那个嗡嗡声就没法听了。Afc10开到高增益,噪声比较小一点。N05-XD是开到100%也是死寂一般,一点都没有。afc10推Sus的声音确实有感情,有力量,但是跟N05-XD比没有太大优势,而且不如N05-XD推出来的声音干净。而情感和力量,是可以通过线材去调整的。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4-3-20 13:32
本帖最后由 dal0095 于 2024-3-20 13:34 编辑
随声前行 发表于 2024-3-20 12:53
日系的声底是非常干净的,同时素质在同价位也是绝对的在线,绝对不会偷工减料,声音三频分布也是有板有眼 ...

确实,如果接数播的话,动态和低频就少了一点。可能还是我听音习惯问题吧。我喜欢那种自然却不失情感的声音。又要说到我心心念念的那台R10工程机了,目前听女毒和小编制没有比那台R10+黑胶更惊艳的了。在这个搭配下,反而放大器就要做到透明,只要把音源的特点原原本本的传达到耳机就行了。多一点染色都是对这套前端和耳机的亵渎。
诶,这些求之而不得的东西最为挑人心弦。

作者: 随声前行    时间: 2024-3-20 14:38
dal0095 发表于 2024-3-20 13:32
确实,如果接数播的话,动态和低频就少了一点。可能还是我听音习惯问题吧。我喜欢那种自然却不失情感的声 ...

自然有情感的声音是现在最难得的,早期的日本声,或者说日本经济黄金时期日本机器声音是很有乐感的,R10诞生于黄金时期,看兄弟分享的听感所言非虚。想听到最纯粹的声音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不论是数字还是模拟,如果兼具情感和素质,透明无染,私以为就是顶级的系统了。R10不愧为一代传奇耳机,耳机系统能做到沉浸在音乐中,我觉得就是真正的极致了,也是我以后Susvara系统努力的方向,乐感和自然度,沉浸感是我最优先的考量,就是躺在躺椅上不想切歌的那种感觉,忙碌了一天完全放空地听音乐,在此前提下素质稍微妥协一下也无所谓。

作者: Mokus    时间: 2024-3-22 10:09
dal0095 发表于 2024-3-20 13:18
借给我N05-XD的烧友自己就有一台afc10,我也听过很多次,底噪比Viva之流好一点,但是还是有。最直接的方 ...

楼主可以讲讲对电处的看法么,看您在用torus,不知道对shunyata和Niagara这两家怎么看
作者: Mokus    时间: 2024-3-22 10:10
dal0095 发表于 2024-3-20 13:18
借给我N05-XD的烧友自己就有一台afc10,我也听过很多次,底噪比Viva之流好一点,但是还是有。最直接的方 ...

楼主可以讲讲对电处的看法么,看您在用torus和da,不知道对shunyata和Niagara这两家怎么看?
作者: andrewchou    时间: 2024-3-22 16:10
dal0095 发表于 2024-3-20 10:54
没错,这几个月周周转转把市面上的主流大耳放都试了一遍。最终的赢家,居然是Esoteric的N05-XD的dual mon ...

Esoteric的N05-XD的dual mono是什么意思啊,请问怎么用N05XD推Sus?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4-3-22 20:07
andrewchou 发表于 2024-3-22 16:10
Esoteric的N05-XD的dual mono是什么意思啊,请问怎么用N05XD推Sus?

Dual Mono就是左右声道的放大电路是有独立的电源,信号隔离,和接地。N05XD有一个6.25mm单端和4极XLR的耳机口,本身是个解码和数播,但也支持模拟输入。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4-3-22 23:07
Mokus 发表于 2024-3-22 10:10
楼主可以讲讲对电处的看法么,看您在用torus和da,不知道对shunyata和Niagara这两家怎么看?

电处方面我研究不深,如有不妥或者不实,下面的话权当玩笑。先入手的是二手Torus,作为隔离牛,对声音的帮助不算大,稍微背景安静了一点,但是还是有环牛的噪音问题,特别是接上唱头和唱放之后。我在我自己系统上试过AQ的Niagra,Shunyata的Hydra,PSAudio的再生电源,还有Torus。这几个产品对电源的净化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其中Torus是对音色影响最小的,PS没有动态,Niagra不知道为什么听起来声音有点扁,Shunyata我就不说了。

Dessert Audio牌子很小,而且没有做中国市场。作者是Mark Olivan,他的PSU/电处/线都卖的很贵很贵。其中电处是叠加式设计,兼具滤波和储能,3个电处+4条线大概在$2.4w左右,买了是肯定卖不掉。没听过的人很容易说他的产品是蛇油他本人是是骗子。我是亲耳听到了朋友的Aperio接上他的电处,带来的声场和通透度的提升,才决定买的。不多说了,免得被说被充值。
不说音质,举个客观的例子来对比这些试过的电处吧。我的黑胶唱头/唱放,接上DA的电处,整个系统的底噪降低了不止一两个db,还让我发现了唱臂接地不足而导致有轻微电流声的问题。之前在用PS/AQ/Shunyata/Torus的时候,电的噪音盖过了这个轻微的电流声,完全没有发现。帮我安装唱机的老师傅来帮我调整唱臂接地的时候,也很不可思议的说,同一个搭配安装了很多,从没发现过这个问题。



作者: dal0095    时间: 2024-4-24 21:50
久违,我又来放毒了
在我几个的软磨硬泡下,终于把一位朋友的工程版R10收来了。之前听过许多次这枚R10,第一印象就是煲的很开,低频胜过我听过所有的R10。在目前的黑胶系统下,这枚R10完美诠释了什么是自然的声音,什么是音乐性。之前我喜欢Susvara的自然宽松感,但放在R10面前,只能叹一句,既生瑜,何生亮。



R10,Omega,HE90,一直是我玩HiFi以来心中的白月光。目前三位上古神器到了一位,希望早日能集齐另外两位,以圆儿时之梦。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bbs.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