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按道理说,耳机也是应该做EQ校正的 [打印本页]

作者: jackylzf    时间: 2024-1-17 09:52
标题: 按道理说,耳机也是应该做EQ校正的
本帖最后由 jackylzf 于 2024-1-17 11:56 编辑

家庭影院领域中    声学校正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除了房间装修方面的外部校正   内部的音频校正也是重要的环节  毕竟光靠外部也不可能实现完美的最终频响

但是耳机用户好像都挺鄙视这些的


既反对改装耳机的这种外部声学校正, 也反对在设备端修改EQ  认为都是一些味精  破坏HIFI本质的。。


因为每一只耳机的频响曲线未必能很好的贴合每个人耳朵的适合曲线 这也是为什么最终有些耳机  A听起来低频不够  B听起来低频太多

其实做一下校正 不管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 都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达到比较不错的听感  但是  这样就破坏了所谓耳机的“本来面貌”

更多人还是选择去 更换耳机  或者 双修  不同的音乐匹配不同的耳机  来达到最佳的听感

作者: LeonardZ    时间: 2024-1-17 10:40
耳机的话,使用物理手段如调音棉或者改导管这些方法比拉EQ更好。之前测试过拉一个频段的eq ,用人工耳测试后发现周围频段也会有一定影响,同时非线性失真也会增加。而且EQ拉太多的话会有掩蔽效应,附近较低响度位置的音色细节会丢失
作者: jackylzf    时间: 2024-1-17 11:56
LeonardZ 发表于 2024-1-17 10:40
耳机的话,使用物理手段如调音棉或者改导管这些方法比拉EQ更好。之前测试过拉一个频段的eq ,用人工耳测试 ...

开篇就讲过了  外部的声学校正是无法实现完美的听感  因为物理上很难把握精准 就好像你说调音棉材料  用多 用少 位置放哪里 这些都只能是大概
而且每一个频段 物理不可能做到精细校准 不管你用什么材质 他都是影响一大部分的频段  最多就是高中低频 不能像EQ分的那么细致

如果想做到数据上的完美  剩下微调部分必须靠EQ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  数据上的完美  不代表听感上的完美  也不是每个人  都追求完美  可能你塞了一块棉花 就觉得已经很好听了  这都是有可能的



EQ在家庭影院校正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最终外部大体的校正做完之后  几个细分的频段靠EQ来微调 最终实现完美的听感

可以去问问家庭影院的设计总监 基本都是这么操作的  他们会看数据判断是否声音校准的完美  高中低音没有明显的瑕疵

如果是针对个人调教的话  还需要结合买家的主观听感  




作者: g20480530    时间: 2024-1-17 12:10
卷积eq吗?
作者: wjs6978    时间: 2024-1-17 12:48
我HD800S用电脑声卡调,感觉挺好的...
作者: 天国Z哥    时间: 2024-1-17 13:41
扬声器和耳机工作的的环境完全不同,他们的设计也遵循大不相同的原则。作为消费者,我们只需要知道现在对于耳机系统并没有那么成熟和像扬声器领域一样泛用性强的声学校正就行。
作者: jackylzf    时间: 2024-1-17 14:51
天国Z哥 发表于 2024-1-17 13:41
扬声器和耳机工作的的环境完全不同,他们的设计也遵循大不相同的原则。作为消费者,我们只需要知道现在对于 ...

热知识:扬声器=喇叭


作者: 天国Z哥    时间: 2024-1-17 14:56
jackylzf 发表于 2024-1-17 14:51
热知识:扬声器=喇叭

那就喇叭。喇叭安装在耳机上和安装在音响上,他们的工作环境是截然不同的,你不能将用于音响系统的声学校正方法简单的套在耳机上。

作者: LeonardZ    时间: 2024-1-17 14:57
jackylzf 发表于 2024-1-17 11:56
开篇就讲过了  外部的声学校正是无法实现完美的听感  因为物理上很难把握精准 就好像你说调音棉材料  用 ...

楼主有调过eq和测试拉eq后频响变化与失真的经历吗,eq实际上不是拉某个频段就只有那个频段的幅度会变化的
作者: LeonardZ    时间: 2024-1-17 15:08
jackylzf 发表于 2024-1-17 11:56
开篇就讲过了  外部的声学校正是无法实现完美的听感  因为物理上很难把握精准 就好像你说调音棉材料  用 ...

物理调音可以避免因为拉eq所造成的非线性失真,如果都能用eq搞定,那各大厂家花重金请音频工程师设计声学导管和亥姆霍兹谐振腔干什么。
何况物理调音远不是你说的塞棉花这么简单,实际上设计师是通过多物理场仿真去设计腔体谐振腔结构及调音棉的位置,完全可以通过仿真精确计算出对应的效果,包括调音棉的各种属性也是可以仿真的。
作者: leansmancave    时间: 2024-1-17 15:13
本帖最后由 leansmancave 于 2024-1-17 16:02 编辑

我听大耳几乎总是用了参数EQ的。加个低频搁架,削掉某个高频的峰(一般用Q=3左右),都是非常方便的。我个人不建议用图形EQ,就是固定频点上下拉那种,因为Q值不可控,会出现二楼所说把周围不想动的频率都动了。

如果耳机声音的问题很明显来自于频响,那么用个参数EQ能直接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这是物理调音所无法企及也无法替代的。举个我手上的例子就是AKG的N5005,我怎么塞棉花它也只是变得能听,尖刺不正常的小提琴音色仍然存在,还让声音整体变闷;但是我如果在5K和7K各加个 -4 到-5 dB Q=3 的EQ,小提琴音色和齿音问题立马解决。

但是同时我也想说,通过动EQ来动频响,并不能取代前端和线的影响,更不能替代耳机本身的声音特性。

另外我的理解中,箱子用的主要是卷积,而不是参数EQ。
作者: drkbolex    时间: 2024-1-17 15:15
eq没啥失真,听不出来的,只要别拉爆音。担心相位有问题就用线性eq。咱们听的音乐在制作时都被eq了无数遍了,放心用。至于“eq实际上不是拉某个频段就只有那个频段的幅度会变化的”,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很多频段的声音是靠共振出来的,当然不是随便一拉就那么精准。最近水月雨不是有个free dsp线吗?用这条线调eq能听出失真吗?他这还是硬件dsp的eq,降多了会降低采样的,电脑插件都是浮点运算,根本不会降低采样,安心用就好了。
作者: drkbolex    时间: 2024-1-17 15:18
本帖最后由 drkbolex 于 2024-1-17 15:20 编辑

eq是个很好的调音工具,把调音的短板补好了比追求那点失真啥的收益要高得多,调音才是下限。当然,就看eq调的好不好了,这可比混音里的eq难调多了,一般人很难调的好的,不想折腾花钱买完整的产品就好。
作者: leansmancave    时间: 2024-1-17 15:19
LeonardZ 发表于 2024-1-17 15:08
物理调音可以避免因为拉eq所造成的非线性失真,如果都能用eq搞定,那各大厂家花重金请音频工程师设计声学 ...

你说的这些我都完全同意,但是在普通用户手上,物理调音基本等同于塞棉花/羊毛这类的DIY。EQ只要幅度不太大,一般也不会导致失真问题。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物理调音是厂家做的事,EQ小修补小改动是玩家能做的,两者其实并不矛盾

作者: jackylzf    时间: 2024-1-17 16:50
LeonardZ 发表于 2024-1-17 15:08
物理调音可以避免因为拉eq所造成的非线性失真,如果都能用eq搞定,那各大厂家花重金请音频工程师设计声学 ...

是思维二极管  还是眼神不好使? 建议把帖子看完整 看明白  实在看不懂就算了   

作者: Mahandi    时间: 2024-1-17 20:39
物理调音的准确性不是很高,它有可能恰好解决了你正头疼的问题,但也有可能同时附加了你不希望出现的新问题,因为你难以做到让它只对症下药而不改变其它各方面。而eq的准确性相对较高些,针对性更强,但是需要有辨别各频段声音的经验,以及足够的兴趣和耐心
作者: 神圣高坚果    时间: 2024-1-19 01:05
实际上做了EQ校正的耳机并不少,索尼的1000XM5,苹果的airpods max都是做了软件上的校正的,这些耳机直推和通过自带的DAC推是有较大差别的
软件上,我记得QQ音乐也推出了校正功能,叫什么耳纹音色来着
至于传统hifi设备不做校正,只能说各有各的味道,有人就喜欢没校正的声音,光看失真和还原度,电子管早被晶体管扫进垃圾堆了,事实上电子管耳放、静电耳机仍然有市场。
作者: 老罗来了    时间: 2024-1-19 09:15
EQ校正、Auto EQ都是国外热门话题,环境对音箱影响很大,EQ校正需要的测量点也很多,而且不同的点所需要的校正量也不一样,最多也只能校正一个皇帝位。但是耳机就不一样了,左右耳,声音不经反射,直达耳道,环境的影响很少,所以EQ校正的效果就比较明显,而且一致性也比较高,同样的器材,可重复性也较高,便于交流学习提高。所以基于哈曼曲线来进行的EQ校正就比较有意义了。当然10块钱的耳机,无论怎么校正也达不到HD800S这种效果的,只能说,在相近价格相同档次的耳机中,通过EQ,可能切换一下听音风格,对一些小缺陷进行一些弥补。
可以关注一下Auto EQ项目。
作者: 前进    时间: 2024-1-20 07:09
只能耳朵听进行调整才准确

因为需要实践经验所以不会的人自欺欺人的反对


音箱是多喇叭分频的 上下控制在几个db内的很多 尚且需要使用均衡器
更别说频响曲线疯狂上下二十几db很常见的耳机了


但耳机有最大缺陷是极高频延伸能上三十千赫兹的很少
即使用镀银线加均衡器(削次高频凸起) 也不能治疗


均衡器是用来找平 不能治疗“ 无力表达的频段的信息量”


音箱 极高频延伸不错的 有一些 音箱缺点是极低频下潜比耳机弱很多
三十赫兹以下还有很多信息量

作者: sailing2000    时间: 2024-3-25 12:55
虽然手里也有几个比较贵的耳放,前几天入了GC7,现在用惯GC7的sxfi了,立体声播放的时候用这个推HD600反而比较多,声音不差,没有头中效应;不用声音跟贴耳,这个声卡不贵,但绝对说不上难听,没什么槽点。
作者: jackylzf    时间: 2024-3-25 17:10
sailing2000 发表于 2024-3-25 12:55
虽然手里也有几个比较贵的耳放,前几天入了GC7,现在用惯GC7的sxfi了,立体声播放的时候用这个推HD600反而 ...

sxfi就是把传统解码出来的直线的声场  改成环形声场   但是必须要搭配相对应的声道  由于你听的歌曲基本上都是立体声 只有L/R两个声道  所以就只有正前方的声音  跳出了头中
传统解码出来的头中问题 是因为声道没有经过空间修正 推给音箱肯定是没问题  但是耳机的话 正好是位于左右两侧  自然就形成了头中

SXFI的空间修正 虽然声场相对自然  但是毕竟是经过修正 声音肯定是不如原本干净  这里面就是有一个取舍问题  当然这些东西 在HIFI界 肯定是不被认可的

HIFI界对于一切的调整 修改  都是鄙视的

作者: sailing2000    时间: 2024-3-25 17:45
jackylzf 发表于 2024-3-25 17:10
sxfi就是把传统解码出来的直线的声场  改成环形声场   但是必须要搭配相对应的声道  由于你听的歌曲基本 ...

我还买了创新的zen hybird一代,价格很低,一百多点。准备给小孩用的,自己先拿来试试。
用3.5线有线插GC7,开sxfi音效,效果竟然还很不错,看电影听歌挺好。蓝牙和降噪功能也过得去,做工和声音一看是经过仔细推敲过的。
SXIF还是有点黑科技,创新研究的这个领域是反向为之,虽然偏门一点,不知道最终能走多远。

用potplayer播《疾速追杀4》5.1声道,hd600插gc7,声效很震撼,有点影院的感觉。

作者: sailing2000    时间: 2024-3-25 17:53
我现在高保真监听的2声道东西用的太多了,有次用来看电影,开了杜比,确实感觉比播音乐效果好很多。但真要去搞
说实在,硬件和软件殊途同归,很多好的解码、功放都提高声场定位、密度、解析上。
谁知道混音的时候是什么样,很难评定。
作者: jackylzf    时间: 2024-3-25 19:49
本帖最后由 jackylzf 于 2024-3-25 19:51 编辑
sailing2000 发表于 2024-3-25 17:53
我现在高保真监听的2声道东西用的太多了,有次用来看电影,开了杜比,确实感觉比播音乐效果好很多。但真要 ...

其实与其说接近原始听感,不如说是接近混音听感  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原始听感”


绝大部分的音乐 都是单轨录制乐器/人声/和声等,然后多轨混音  在混音时候加入了位置设定 一切取决于混音师
网友说的那些还原现场的  只能说都不太了解录音原理  确实在混音之前 根本也不存在所谓的现场  都是后期混时候加进去的位置

混音师听效果的时候  监听声场/成品都是用音箱   监听音质/细节修正都是用耳机   所以他的成品听感一切以混音工作室的音箱位位为准



那么你用SXFI模式的话  正好就把耳机的变态发声位改为了常规发声位


常规理想的音乐扬声器发声位 左右声道应该是不超过正前方45度角 距离不小于100CM  这方面你问专业的音箱工程师都有更专业的解答
然而耳机的发声位直接干到90度  距离直接贴耳  属于变态发声位置。  

理论上一定是要做修正之后才会好听   但是HIFI人又不接受修正 所以其实挺BT的  

作者: sailing2000    时间: 2024-3-25 20:33
jackylzf 发表于 2024-3-25 19:49
其实与其说接近原始听感,不如说是接近混音听感  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原始听感”

嗯,这个也是目前能找到最低成本体验多声道的方式了。


作者: sailing2000    时间: 2024-3-26 12:14
我这两天看了一些资料,用耳机系统是耳机、脸型、耳廓、听觉神经一起组成了最终听到的声音,这里面涉及的领域有声学的、神经和心理学,这些都是我们目前的至少体系的短板,没有系统的理论,这方面落后的比较多,没有理论的知道不可能做好,不在一个维度上。
等理论建立和跟上,以后AI技术更加发达,有足够的取样和参数,这方面才能跟的上。

全景声系统的理论缺的更多了,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统一标准,估计还要发展段时间。估计很快了,元宇宙要想发展,视频、声学这些不跟上,很难进步。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bbs.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