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时光流水,转眼又一年。 [打印本页]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4-1-23 17:38
标题: 时光流水,转眼又一年。
本帖最后由 夜玫瑰 于 2024-1-23 17:48 编辑

日子照旧。

粗茶,老胆,旧唱片。













平常日子,的的如水。
请用茶。






作者: xinliu3    时间: 2024-1-23 18:11
巴适
作者: 而立之男    时间: 2024-1-23 18:25
这日子舒服
作者: Victor_Derbobo    时间: 2024-1-23 20:42
完了再去楼下吃顿促牛肉,完美。
作者: Xsa    时间: 2024-1-23 21:09
厉害
作者: shoutup    时间: 2024-1-23 22:34

作者: 云南的白药    时间: 2024-1-23 22:41
致敬老烧
作者: 153787736    时间: 2024-1-24 00:14
看过您在家电粗茶老胆旧唱片
作者: 马漠哲    时间: 2024-1-24 07:48
前辈厉害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4-1-24 08:42
153787736 发表于 2024-1-24 00:14
看过您在家电粗茶老胆旧唱片

那就是老朋友了。握手。
请用茶。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4-1-24 08:44
马漠哲 发表于 2024-1-24 07:48
前辈厉害

不敢当,只算普通音响音乐爱好者。
多指正才对。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4-1-24 09:11
本帖最后由 夜玫瑰 于 2024-1-24 09:23 编辑

粗茶老胆旧唱片。
一些补被忽略了的国产老胆管。













作者: 顺德伟伟    时间: 2024-1-24 09:11
有滋有味玩自己的真棒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4-1-24 09:25
顺德伟伟 发表于 2024-1-24 09:11
有滋有味玩自己的真棒

多谢兄台关注。自娱自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


作者: airmax360    时间: 2024-1-24 09:36
这听音环境羡慕的很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4-1-24 10:34
本帖最后由 夜玫瑰 于 2024-1-24 10:43 编辑
airmax360 发表于 2024-1-24 09:36
这听音环境羡慕的很

失礼了。
本来只是在影音室里活动的,2018年世界杯期间在大厅看球,家里领导指示搬一两套闲置的音响器材出大厅大家一起听。于是立马执行、实施至今。

以前大厅图片:




领导的指示,是必须长期、持续执行嘀。
于是,之后慢慢搬东西出来,加器材上去。器材、唱片、茶叶、茶具......





万里长征,一步步来。
反正就是低调踏实埋头苦干闷声干活不说苦不讲累......
终于有了现在嘀成果:




作者: airmax360    时间: 2024-1-24 10:45
那竹凳子现在城市里不多见,挑高的高度挺影响听音感受的
作者: 635255705    时间: 2024-1-24 11:13
总结:玩房子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4-1-24 11:28
airmax360 发表于 2024-1-24 10:45
那竹凳子现在城市里不多见,挑高的高度挺影响听音感受的

高度、宽度都有好几种的,任君选择。我影音室里就用了一把宽1.5米,可坐3个人的竹椅。



乡下还是常见这类竹椅,墟日赶集,乡亲会担出来卖。我也是乡下老家带回来的。

请用茶。




作者: jayyuan2046    时间: 2024-1-24 13:35
自己做自己听最惬意了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4-1-24 14:43
635255705 发表于 2024-1-24 11:13
总结:玩房子

哈哈谈不上。
不过对于传统音箱系统而言,听音环境的确是很重要的。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4-1-24 15:05
jayyuan2046 发表于 2024-1-24 13:35
自己做自己听最惬意了

失礼失礼。90年代初拿烙铁过来的。
加上也自学了些乐理乐器,对声音要求就比较高些,自己制作及调校,能方便的达到自己要求。




作者: airmax360    时间: 2024-1-24 15:10
夜玫瑰 发表于 2024-1-24 11:28
高度、宽度都有好几种的,任君选择。我影音室里就用了一把宽1.5米,可坐3个人的竹椅。

宽1米5直接躺下算了,亲兄弟也不会和你stay by stay坐着听歌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4-1-24 15:21
粗茶老胆旧唱片。
老胆讲过了,讲讲粗茶吧。

胸无大志,闲云野鹤。这十几年以来,基本推掉应酬,宅家里陪家人、听旧唱片、冲过期茶了。
茶叶、茶具、胆管、唱片,都喜欢收藏,边收边用。












这是一款2012年的过期茶。平时都是十几二十年左右的过期茶为主。
还有教予乡下制茶阿伯做出来的几款老树红茶、绿茶。

好茶很多。





作者: hifisxf    时间: 2024-1-24 15:39
夜玫瑰兄,茶汤看来口感不错,较柔和,茶性偏弱否?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4-1-24 17:22
airmax360 发表于 2024-1-24 15:10
宽1米5直接躺下算了,亲兄弟也不会和你stay by stay坐着听歌

哈哈,没外人时家里领导就直接躺着听音乐、听影片了。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4-1-24 17:33
hifisxf 发表于 2024-1-24 15:39
夜玫瑰兄,茶汤看来口感不错,较柔和,茶性偏弱否?

兄好。
这款茶总体表现可以的,之前我于兄弟论坛及公众号都写过茶评。不过考虑这边喝茶的朋友可能不多,就没提。
大前年发掘出来的一款小厂茶,试喝后一言不合,照例件入之。之后那帮一起喝茶的茶虫朋友们一试也认可,分了几件去了。

老茶友其实从茶饼干净度、茶叶条索的粗壮度、完整度,压制的清晰度上也能看出基本的信息。



勐宋是新六大茶山之一。从条索细节来看,还是老树料。
传统工艺,布袋印痕清晰;石模压制,茶饼规整自然;仓储良好,饼面条索色泽油润、观而有弹性活性之感。
总体而言,选料纯度较高,粗老壮实;制作工艺得当,条索完整、均匀、清晰,仓储过关。


出汤时即闻到香气清爽、高扬(其实拆包装时就闻到清爽高扬的茶香了),茶气茶力较足,回甘、生津都可以。原料及制作工艺过关,茶之原味、茶区的特征保留得比较好。

得益于优良的仓储,这股茶气茶力留存度足、表现比较中正--两杯下肚,我膀胱经、肺经、胃经就走通了。
目前阶段而言,口感、体感及综合表现,都比较好。尤其是勐宋茶区的独特香型,由于原料级别较高加上传统工艺制作,得到较好的留存。

但是这个年份,目前仍处于转化中期,未完全转化到位;现阶段仍主要突出香气、茶气与回甘,口感上仍稍显刺激,醇滑度不足。以我的标准,再存放几年,转化到位后,总体表现会更平衡、更饱满。
不过有些朋友,就喜欢这种带着鲜爽的刺激感;尤其热性体质的茶友,喝着很过瘾、精神头很足。但寒底的朋友,就不适合天天喝了,隔几天来一泡爽下,是可以的。

总体而言,是近年难得的一款性价比好茶。
一点主观意见,多指正。
请用茶。






作者: hifisxf    时间: 2024-1-24 18:53
夜玫瑰 发表于 2024-1-24 17:33
兄好。
这款茶总体表现可以的,之前我于兄弟论坛及公众号都写过茶评。不过考虑这边喝茶的朋友可能不多, ...

多谢兄台指点分享!
这一泡,茶汤颜色好很多了;
如同声音,俺非厚声不可,普洱味厚酽,喉韵回甘,质感层次又可寻,若再配以高香,那定为上品无疑!
普洱通脉活血,但苛求气血,非气血充沛,不可溺,兄台酌情而定;
有机会的话,兄台再指点分享一下,如何分辨是否为古树茶?野生茶?好像还有野放一说~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4-1-26 09:08
本帖最后由 夜玫瑰 于 2024-1-26 09:17 编辑
hifisxf 发表于 2024-1-24 18:53
多谢兄台指点分享!
这一泡,茶汤颜色好很多了;
如同声音,俺非厚声不可,普洱味厚酽,喉韵回甘,质感 ...

茶叶的性味、转化及茶树茶区表现等等,时常有茶友问到,之前我于群里、文章里均回复及描述过。以下先讲一下茶叶的性味、转化相关。
兄台上述内容对茶性理解不太算着边际,估计是出于猜测。
茶的本原是药。不同的茶类、工艺、仓储、年份,会导致茶的性味发生变化、各不相同。不同的属性,归于人体的经络就各不相同,气血也就相关的对应。

比如普洱茶,新茶生茶寒凉、熟茶平温。而新做出来的熟茶由于干燥环节的处理,还会带“火尾巴”,显燥热,因此有些在行的茶厂会建议熟茶做出来最好放一段时间再喝(红茶及其他烘焙茶类亦有同类表现)。
而其中传统原料工艺的晒青生茶,属性又分时段性--新茶时寒凉,随时间的推移,会慢慢转化成平、温。现在我喝的,就是十几二十年左右的老生茶,属性基本已经转化成温性了。

然后同一款茶/药,对经络气血的影响又取决是各人的体质。热底与寒底,表现是相反的。这类人的养生及治疗,也需要作相应的调整、施用。
再就是煎煮或冲泡的手法、服用或饮用的方法,等等,也可能会有影响。

以下再附两张几年前我回复茶友关于茶叶属性及转化的截图,请参考、请指正。


   
   

茶的运用如果得当,不但可以养生,还可以治病。但有时药物治疗的只是症状,关键还是要追根溯源,找到病根。
不过茶讲缘,中医更讲缘。随缘。

请用茶:





作者: hifisxf    时间: 2024-1-26 10:17
夜玫瑰 发表于 2024-1-26 09:08
茶叶的性味、转化及茶树茶区表现等等,时常有茶友问到,之前我于群里、文章里均回复及描述过。以下先讲一 ...

多谢兄台指点;兄台怎么也像我开脑放了,哈哈;
有关普洱性味,兄台可查证本草,不过,由自身经脉进行感悟体证,那是更佳;
有机会兄台多分享~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4-1-26 10:31
hifisxf 发表于 2024-1-26 10:17
多谢兄台指点;兄台怎么也像我开脑放了,哈哈;
有关普洱性味,兄台可查证本草,不过,由自身经脉进行感 ...

中药的药性是一件专业而严谨的事情,是经过长期辩证、实践并积累而来的,不是靠脑放去想象的。
其实从茶的发现到现在,茶的区域、原料、工艺、类型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神农本草经第一对茶作记载,第一次给茶起名字,那时茶是作为解毒用的。而到了后来随着应用的发展变化,拓展出更多的功效及表现,所以啊如果细心、广泛阅读不同年代的相关药经书典,会发觉对茶的描述是有区别的--不是它们有偏颇,而是它们描述的都对,只不过有时只描述了其侧重关注的某一个方面而已。

上面我也讲到过一些了,一般茶友么,没必要较真;看不进去、消化不了的也不要勉强了,看看当休闲好了。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4-1-26 11:15
还是先不扯药理那些吧--一个耳机音响论坛讲到这个层面有点怪,不搭调。况且我的水平有限,谬误也是很多的。
先回答一下之前兄台提到的茶叶大概树龄种类的问题。品茶么,与音响音乐还是有点关系的,身边的朋友,多数是品茶赏乐不分家的。这些问题也是经常有入门茶友问到的。
所谓茶叶、树龄老嫩,台地催长还是野生,其实原理与农作物差不多的。
简单来说,就是从茶叶的色泽、叶柄、叶筋、叶齿、柄节、厚度、毫毛等细节,及泡开后的弹性、韧性等方面进行辨别。当然,还有最后的口感。体感表现。
放几张之前我于群里讲解的截图,及我拍摄的茶叶料底实物图片,供大家先大概参考下。主观谬误甚多,也请大家多加指正: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4-1-26 11:33
再附一些我拍摄的老树茶叶茶底图片,大家参考。
手头案例很多,先选之前提过的我乡下老树红茶、绿茶,及一款我挑选收藏的普洱茶茶底作例子吧。这几款茶大家平时经常接触到,也比较有代表性。

老树红茶,传统工艺手工制作(注意,下面第一张图中分别是同一批树的春茶和秋茶):











下面是乡下老树绿茶:
这款绿茶其实是清香型乌龙工艺,传统手工制作。乌龙茶可能是制作工艺最复杂的茶类之一了--仅多出来的“摇青”环节,就要重复好摇几道以上。加上对原料的鲜度、嫩度要求较高,焙火时一不小心就会作废。
所以乡亲们不太愿意采摘,制茶的阿伯也不太愿意制作的。










清香型乌龙茶,反复摇青,茶的菁质、香气保留得较好。
但茶性也比较寒凉,体寒朋友不宜天天喝。两三天喝一次过过瘾比较合适,并且建议趁热喝,能发汗更佳,这样能一定程度排寒,实现相对的体感平衡。南方人多寒底(有热症也多为虚火),还是应该注意。
热底的朋友就没这个讲究了,大口大口的灌,更爽!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4-1-26 11:59
再发两款普洱茶。十七年陈期(2007年上市)及十九年陈期(2005年上市)老生茶各选一款吧。

这个年份、陈期,也比较适合当平时冲品。我平时的口粮茶也基本在2003~08年区间。

2005年昌泰云雾(这是一款野放茶,可留意条索的特征):








野生、野放茶,茶叶的条索会细瘦些,也显得杂一些,不会像那些成规模的大树老树那样粗大均匀,整个卖相可能不那么中看。
但口感、体感,也会体现出野生、野放独特的茶力、茶气、茶味。

以下就发一款07年老树大树茶,对照下条索。
选的一款2007年远年茶厂群英荟:










每一款茶,均有其独特性味。茶圈子内所谓口感、喉韵,在中医层面只算是浅层应用及表现。
好茶很多,先扯到这吧。

茶缘至,自然而然。
请用茶: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4-1-26 15:04
扯得有点远。发两张切合论坛主题的吧。
以前的两套耳机系统之一:



再贵的耳机,戴久了都是累的。十几年前小孩出生、影音室闲置,转玩了几年耳机。
十来年前小孩长大,不再扳胆管、按喇叭、玩飞碟,影音室重启,耳机系统很少再听了。
有感情,留了两套封存留念。搬了其中一套回办公室,偶尔开开当保养:




作者: htc98_7    时间: 2024-1-28 08:22
看过您在家电粗茶老胆旧唱片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4-1-29 10:11
htc98_7 发表于 2024-1-28 08:22
看过您在家电粗茶老胆旧唱片

多谢关注。家电去得少些,粗茶老胆旧唱片在hifi168更新内容多些:http://bbs.hifi168.com/bbs/showtopic-244067.aspx
不过这十来年hifi168人气一般般,厂商广告帖子多。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4-1-29 16:27
本帖最后由 夜玫瑰 于 2024-1-29 16:33 编辑

粗茶老管旧唱片。
开发一些性价比高的老胆管用用:




上图是两款PC92。
另有几款EC92,灯丝电压不同(前者3.1V、后者6.3V),其他参数相同。单三极管,在不同工作点跨导约5.5~6.7mA/V,放大倍数下约60~70倍。


下图是两款EF91:
EF91是五极管,跨导约7.65mA/V;这里作三极管接法使用,放大倍数在合适工作点下约70倍。




这类冷门胆管都分别收了十来个厂牌、百来几十只,通过制作转换座、调整外围电路、设置合适的工作点,能出来较好的声音素质。
筛选其中放大倍数(U值)50~100倍的优良产品,进行相应优化,推动一些3~4瓦的小功率单端,性价比高,声音也各具特色,有令人欣喜的表现。

图中FU32小单端,功率管FU32是标准接法,且负压只有20~25V左右,容易推动,U值40~100倍的前级管子均能推动得比较耐听。
而6P12P小单端,由于功率管6P12P是三极管接法,负压会到35~40V左右,则用U值70~100倍的前级管子,能推动得比较满意。

先扯到这,请用茶: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4-2-28 10:57
粗茶老胆旧唱片。
时光流水又一年。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5-10-3 01:17
好久没来。






作者: hificow    时间: 2025-10-4 10:41
哈哈,喝茶、玩壶亦是我所爱。



作者: fearsdotcom    时间: 2025-10-4 11:05
一眼看到全频了,老烧都喜欢玩全频吗?我之前弄了套试试,发觉听感很好。不过我是配了几个炮和独立高音,把全频当做大中音来用了。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5-10-4 19:21
hificow 发表于 2025-10-4 10:41
哈哈,喝茶、玩壶亦是我所爱。

老茶友握手。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5-10-4 19:49
本帖最后由 夜玫瑰 于 2025-10-4 20:18 编辑
fearsdotcom 发表于 2025-10-4 11:05
一眼看到全频了,老烧都喜欢玩全频吗?我之前弄了套试试,发觉听感很好。不过我是配了几个炮和独立高音,把 ...

这个话题讲起来,似乎有点长篇。。。
全频是自己设计、制作的。
与小单端胆机一起搭配使用。











全频箱的确我听得比较多一些。
单端小胆机+全频音箱,我认为是一种小功率的声学美学。有时我还会搭配模拟的音源。比如黑胶,卡带。

胆机也是自己设计、制作。这几年开发、定型了几款。







分频箱也收藏了一些经典的产品,时不时换着听一听。

各有乐趣。






我认为全频、分频各有特色,有条件的朋友我建议一起玩。
有一种快乐,是快乐的方式不止一种。

请用茶:






作者: fearsdotcom    时间: 2025-10-4 21:48
本帖最后由 fearsdotcom 于 2025-10-4 21:52 编辑
夜玫瑰 发表于 2025-10-4 19:49
这个话题讲起来,似乎有点长篇。。。
全频是自己设计、制作的。
与小单端胆机一起搭配使用。

令人羡慕的动手能力。
我之前喜欢上MTM结构和阵列,尝试了用两分频书架来搭,效果尚可。后来琢磨既然有外置的电子分频器,何不直接弄独立无内置分频的中音、高音箱呢,那样摆位可以更加灵活。于是就拿全频箱做大中音测试了一下,效果比较满意。后面估计会尝试拿高性能4寸中音来覆盖120-3500范围,箱体就找淘宝合适容积的成品。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5-10-5 20:26
本帖最后由 夜玫瑰 于 2025-10-5 20:44 编辑
fearsdotcom 发表于 2025-10-4 21:48
令人羡慕的动手能力。
我之前喜欢上MTM结构和阵列,尝试了用两分频书架来搭,效果尚可。后来琢磨既然有 ...

过奖了,只是爱好。

你上述几句话,其实提到了好几个非常考验技术难度的环节。音箱,在音响器材三大件中看似结构最为简单,但它的设计制作,是一项非常专业的事情,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装响容易、装好就有难度了。我对这方面一直比较敬畏,这也是为什么我折腾了电子电路、音源解码功放线材近三十年、直到前几年才正式开始折腾音箱的原因。
当然,对于不少diy爱好者而言,如果只是享受动手乐趣、自己听着舒服就行,是没必要太讲究的,不需要太较真。怎么舒服怎么来就行了,哈哈



对于一般的DIY爱好而言,制作音箱,如果想有所进步(至少是走对基本的方向),那么首先要根据喇叭的Q值F0,SPL去设计相应的环节,包括分频器分频点、箱体内部声容积;注意,不是物理容积,而是声学容积--与内部的吸音特征有关系,进而与箱体谐振、吸音材料特性等有关;而同样的容积,不是的尺寸(长宽高)比例,又会直接影响声能量及最终的声音表现效果。。。
另一点,很重要,分频箱基础是相位一致、高中低三频平衡度,也是很基础的。注意,这里讲的平衡度,不仅仅是量感平衡,还包括音色、声压、相位,乃到和音织体的平衡。。。还有一连串的耦合--喇叭与箱体的耦合、箱体与脚架、与地板的耦合,等等。。。

再就是你提到使用电子分频,表面上似乎能实现指标层面的分频准确。但其实电子分频本身就是一个干扰源,带有它的特性和副作用,即使检测出来的指标准确,声音表现往往是另一回事。因此除非你使用比较高端专业的电子分频,否则,不如使用成熟可靠的物理分频器。

上述还都是一些非常基础的东西,都远还没有进入到乐理乐器、音乐作品的呈现上。即使纯理论与技术层面的仍然远未讲到深层。慢慢来吧。
还是那句话:如果只要求自己听着舒服就行,就不需要太较真。但看你都列一堆术语及名称出来了,就提几句,以免因自我感觉良好而走偏。


先扯到这,请用茶: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5-10-5 21:05
本帖最后由 夜玫瑰 于 2025-10-5 21:09 编辑

这段时间折腾胆机变压器,耗时耗精力。原用的左声道输出牛,由于新买的一只小日本的6BQ6胆管打火,烧掉了。

之前合作了十几年那个成熟的代工作坊,由于其经济原因暂时不做这个了(即使做也非常贵),只能从头找厂坊定制、测试、一步步的调试。
在线性工作区内共筛选调测了5个厂坊、7款不同规格的产品。够呛。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5-10-7 11:53
本帖最后由 夜玫瑰 于 2025-10-7 11:55 编辑

假期原地踏步。
这类假期不太热衷外出。数人头。

以前小长假,会逆行,回乡下小住。
这次索性原地宅家了。每天照例晨运,冲茶,听音乐。

以下是假期第二天,开一台小踏板,侍候家里两位领导兜风,取山水。










作者: alberth200    时间: 2025-10-10 21:56
生活美满。请问您收藏啥音响?平常听啥曲子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5-10-11 13:50
alberth200 发表于 2025-10-10 21:56
生活美满。请问您收藏啥音响?平常听啥曲子

你指的是音箱还是音响?
音箱上机也讲到了,收藏了LS35A、P3、6.75及声技的一些箱子。还有一款90年代英国本土老款的mission780没上镜:





音响器材也收藏了一些经典的。
比如山水AU999,AU系列的最高级型号。翻出几年前大厅拍照的图片,后面电视柜下面黑色面板、很多旋扭与开关那台就是。
正好当时有张图片也有上述提到的几款音箱同框。

那时大厅还没堆现在这多东西,哈哈





音乐类型方面,由于个人玩点乐理乐理,有一些现场演奏及录音经历,因此平时不插电听得比较多;包括古典、民乐及一些原创歌手类的现场演唱录音。不过这类音乐无论演绎、录音还是重播,都是有较高要求的。






听音环境声学处理、器材与线材素质、系统的搭配,缺一不可。指标再好不能代表什么,因为音响系统,最终还原的是音乐作品。并且,很多时候,还原的还不止某一种类型或编制的音乐作品。




关于唱片,我于公众号写人一篇文章,兄台及有兴趣的朋友可移步阅读,当饭后消闲吧:
https://mp.weixin.qq.com/s/ebUTeUxxqXHLVfgtO26DMQ


先扯到这。奉上过期粗茶一杯:















作者: alberth200    时间: 2025-10-11 18:47
夜玫瑰 发表于 2025-10-11 13:50
你指的是音箱还是音响?
音箱上机也讲到了,收藏了LS35A、P3、6.75及声技的一些箱子。还有一款90年代英 ...

晓得您爱听古典乐 但是 我也听不懂,想请教您一下,您是怎么接触古典乐并对此感兴趣的?怎么入门的或者是什么情况或动力驱使你去接触欣赏古典乐,我是怎么也提不起兴趣,不知道到底在表达什么?请您介绍下谢谢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5-10-11 22:09
本帖最后由 夜玫瑰 于 2025-10-12 02:06 编辑
alberth200 发表于 2025-10-11 18:47
晓得您爱听古典乐 但是 我也听不懂,想请教您一下,您是怎么接触古典乐并对此感兴趣的?怎么入门的或者是 ...

请教不敢当。我也只算普通音乐爱好者。

首先,如前面所讲,我并不仅仅只爱听古典乐,也爱听民乐及一些优秀的原创的流行乐,上面有几张就是流行类的原创唱作人的专辑。
其次,音乐类型或体裁只有最适合,而没有高低之分。无论古典、民乐、爵士、流行还是new age音乐,都有大师级的艺术家。因此,无论对于你还是其他曾经问过我类似问题的朋友,我初步都是这样回答--“适合你自己的音乐与器材,就是最好的。”


最后讲讲你的后面提问。我尽量先不讲那些枯燥的乐理乐器、音乐主题之类的东西。从我的一些普遍性经历及做法讲起。

和多数朋友一样,古典乐我开始也是不感兴趣的,也听不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时(80~90年代)的音响器材主流还属于“结婚三大件”、先解决有无的水平,远远未到“发烧音响”的水平,甚至那时还没有出现音响发烧的概念。所以,从那种水平的电视机、收录机甚至收音机里出来的古典乐、民乐,是不可能太好听的,哈哈。尤其虽那些声乐作品,无论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那音质--说是噪音也不过分。。。

于是最初我也和多数人一样,听流行乐--那时港台的流行乐正是黄金年代。并且,那时港台的词曲作者,多数有唐宋诗词功底,有古人遗风;而歌手也多数很敬业。出来的流行乐作品,无论编曲、演绎还是主题,有不少水平还是很高的。


但是,后来随着自己对文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开始自学创作、书法,阅读方面从古书典籍、唐诗宋词到技术性的无线电与电子电路,后来又自学了乐理器,逐渐聆听到一些高水平的现场,并慢慢的自己也上场演奏。。。
慢慢的,就从那种纯演唱型的流行乐,先向原创型的转移;随着乐曲作品的聆听与演奏的深入,开始从相对简单的旋律节奏型(流行乐来来回回就那几个和弦、节奏,配器也比较简单),向和音织体及音乐主题方面转移。

因为我们聆听或演奏流行乐包括摇滚乐时,发觉很多优秀的流行乐作品,基本就是运用了古典的手法或结构去创作出来的。比如周华健作曲并与齐豫合唱的《神雕侠侣》主题曲《天下有情人》(又名《神话·情话》),周华健就是同时运用了中国五声音阶与古典对位同甘共苦,与流行摇滚相融合,且主副歌音域跨度达12度,声乐张力非常强。这首歌也因此而开创了合唱的创作与演绎的全新高度,导致后面一大堆港台艺人跟风搞男女合唱。



又比如梅艳芳那首《似水流年》,整个曲调直接就是古典的卡农曲式,都不用改,直接填词就行了,连副歌都免了。
后来张国荣退出歌坛前最后一张《SALUTE》专辑,精选其最喜爱的10首歌曲进行翻唱留念,压轴的第10首就选用了这一首。


近一些比如之前我发过图片的李健原创专辑《拾光》,直接就全部根据古典乐重新编曲、配器,使用不插电古典乐器伴奏;并据此调整了自己的唱腔,将流行乐的编曲配器及演唱融合出新高度了。
诸如此类,在流行乐中,这些基于古典或民乐手法、结构创作了来的优秀歌曲的例子,是很多的。



慢慢的,一方面就比照出那些商业性流行乐,而有内涵的经得住推敲的流行乐的区别。所以无论聆听还是创作,无论音乐还是其他领域,随着你长期深入的去实践时,你就会慢慢的由浅入深,进而触类旁通,与自己的生活阅历融合、进行化学反应,向更高一些的层面去学习、前进。于是--就开始关注到古典音乐了。再后来,由于东方与西方文化及哲学的理念差异,又开始关注并回归到民族的东西了,包括且不限于音乐。。。

不过这已经是好几个博大的话题了,先不展开。
但有一点是相同且非常重要的:就是你无论喜爱那一样东西,除了开始的感官乐趣、荷尔蒙式新鲜期过去后,如果没有长期的学习、实践、积累,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热爱的。更不可能得到其深层的内涵与真谛。也就更谈不上那种平和却深刻的、内心深处的共鸣与力量了。
因此,不少朋友希望得到一种快捷的方法令自己能像某些积累已久的朋友那种低调、从容而富足时,其实相当于心外求法,成效是比较有限的。

肤浅的讲了几句,先扯到这里。不知道是否能初步回答到兄台的提问。主观谬误太多,请兄台及大家多加拍砖、指正。
粗茶一杯,请用茶:





作者: 夜玫瑰    时间: 2025-10-12 21:51
继续。
晨运,取水,冲茶。








作者: alberth200    时间: 2025-10-13 22:59
夜玫瑰 发表于 2025-10-11 22:09
请教不敢当。我也只算普通音乐爱好者。

首先,如前面所讲,我并不仅仅只爱听古典乐,也爱听民乐及一些 ...

谢谢先生回复,讲述自己的经历。看来都是循序渐进,一点一滴积累进步,由浅层的外在感官到内心的热爱追求。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多谢老先生。
如果学一样乐器 学一些乐理的话可能对音乐有更深的理解吧。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bbs.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