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数码声,本质就是不柔和,刺激而已 [打印本页]

作者: jymn    时间: 2024-4-12 18:49
标题: 数码声,本质就是不柔和,刺激而已
现在把数码声比作由于分辨率高所导致

分辨率高,这本身是技术的进步,也是追求的终极目标,本身是值得肯定和明确的支持的

只是,现在分辨率上去了,但是声音刺激,高频亮,这才是需要解决的

作者: gusijia    时间: 2024-4-12 21:09
本帖最后由 gusijia 于 2024-4-12 21:18 编辑

lz首先要确定你说的是数码声还是数码味?cd就是数码声,lp和磁带才是模拟声。82年到91年的cd满银圈时代出的cd盘绝大部分都是模拟味十足(非常像lp和磁带的味道,只不过因为cd容量的限制16-44.1无法做出lp的密度和细节),之后的半银圈pmdc时代91-98年的cd 迪卡和飞利浦版也照样是模拟味十足(dg品控不好,到了96年音质就开始明细下降)。本身唱片制作最初录音出来的原始母带声音并不好听(不适合欣赏音乐用,只不过细节丰富),成品唱片是混音师用原始母带混音调出来的,至于你说的数码味主要是混音师在制作时调音时的关系。例如平诺克的四季,就是80年代初期的数字录音,早期满银圈的版本(82-91年)照样模拟味十足,但到了96年以后的版本就开始下降,2002年以后的uml胶圈版数码味也比较重了。
作者: jymn    时间: 2024-4-12 21:33
gusijia 发表于 2024-4-12 21:09
lz首先要确定你说的是数码声还是数码味?cd就是数码声,lp和磁带才是模拟声。82年到91年的cd满银圈时代出的 ...

但是,回放的设备,比如数播,假如有欧美顶端技术商来调音,也可以变得更为柔和,而不是遍地科学机嘛
最主要就是,音频文件的顶级机密,只掌握在欧美手里,他们又没有手把手教你如何调音,才造成现在科学机遍地的情况

作者: gusijia    时间: 2024-4-12 22:14
jymn 发表于 2024-4-12 21:33
但是,回放的设备,比如数播,假如有欧美顶端技术商来调音,也可以变得更为柔和,而不是遍地科学机嘛
最 ...

不是什么机密,就是看调音师(混音师)的水平,以及制作者的认真程度。没有什么机密一说,只要认真调,无论日本人 欧美人甚至国人照样可以做出不错的设备以及唱片。数播要求不高可以,要求高数播明显不如同价位的cd(SACD)机播放好版本原盘的音质。

作者: jymn    时间: 2024-4-12 22:15
gusijia 发表于 2024-4-12 22:14
不是什么机密,就是看调音师(混音师)的水平,以及制作者的认真程度。没有什么机密一说,只要认真调,无 ...

肯定有机密,绝对不止01数据这么简单

作者: gusijia    时间: 2024-4-12 22:23
本帖最后由 gusijia 于 2024-4-12 22:25 编辑
jymn 发表于 2024-4-12 22:15
肯定有机密,绝对不止01数据这么简单

就是混音制作的原因,80年代基本可以说说艺术家在做混音,90年代也是有工匠精神的师傅在做混音,现在基本可以说是电脑工作者在做混音。同样的录音,出的成品cd不同时期声音一直在变就是这个原因。而且cd是索尼和飞利浦发明的(索尼为主),核心技术也是掌握在日本人手里的。

作者: xiaotan02    时间: 2024-4-12 22:27
尖刺薄亮,有时可以是相位不准问题。
譬如镜头对焦不准,重影
作者: jymn    时间: 2024-4-12 22:31
gusijia 发表于 2024-4-12 22:23
就是混音制作的原因,80年代基本可以说说艺术家在做混音,90年代也是有工匠精神的师傅在做混音,现在基本 ...

所以啊,顶级技术掌握在日本和荷兰手里,不可能完全向世界公开,我们所知道的估计只是冰山一角

作者: jymn    时间: 2024-4-12 22:32
xiaotan02 发表于 2024-4-12 22:27
尖刺薄亮,有时可以是相位不准问题。
譬如镜头对焦不准,重影

所以说啊,高解析是大家所追求的,不过,现在没能把高解析的细节调的柔和

作者: lianzai503    时间: 2024-4-12 23:45
数码声只是味道淡点而已,刺激?不存在的,估计你过推了
作者: jgm0912    时间: 2024-4-12 23:49
不听数码你听啥 听录音机 黑胶?
作者: Cai~    时间: 2024-4-13 00:06
绝大多数歌曲是为音箱准备的,不适合用耳机听。用CD机,功放,音箱听,没感觉到数码味
作者: ssfangyuan11    时间: 2024-4-13 00:09
连数码声是什么都没搞明白
作者: ssfangyuan11    时间: 2024-4-13 00:11
数码声本质是信息的缺失与失真,学过数模转换的人应该一听就懂
作者: 妖刀重现江湖    时间: 2024-4-13 00:44
直观对比。


作者: gysc20    时间: 2024-4-13 01:07
模拟味的器材也可能刺激
作者: wanliji2005    时间: 2024-4-13 09:44
数码声 在于 声音的每一个小过渡都不能完美   数据无限大的情况下   能无限补足原始声音形态  所以永远是差数据的    只是到一定程度人耳几乎忽略不计   但是   这个忽略不计是一定存在  一定有人感知的出来   或者是自己  今天没感知 某个时间又有感知  因为他一定存在
作者: airx    时间: 2024-4-13 11:16
技术受限,以前只能模拟味,技术多年发展后,可以模拟味可以数码味或者其他味,完全看创作者、制作人员、发行、回放怎么弄
作者: 我刘啊    时间: 2024-4-13 12:50
妖刀重现江湖 发表于 2024-4-13 00:44
直观对比。

模拟味这张不对,应该用王家卫的《繁花》剧内4k画面代替

作者: 我刘啊    时间: 2024-4-13 12:53
本帖最后由 我刘啊 于 2024-4-13 12:54 编辑

当今5000档内,古董tda1541解码的机器妥妥的模拟味,相当好听。新机只听过罗姆解码器有模拟味
作者: sailing2000    时间: 2024-4-13 13:13
柔和,解析力又高,密度大还宽松,基本就进入很高层次了。
作者: 留香小筑    时间: 2024-4-13 13:18
我不懂模拟味数码味,但是柔和刺激还是懂的,我现在用的就是数码的播放器,但是认真的调一调eq,声音也柔和不刺激呀,一定要用到模拟的设备才柔和吗
作者: 巫毒娃娃    时间: 2024-4-13 13:19
胶片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就是模拟味
数码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就是数码味
因为胶片相机就算镜头解析力不够,都不会有具体的,边界分明的像素点
数码相机的每个像素点都是独立的,所以低像素的数码照片能看到边缘锯齿
放在音频上,就是模拟味的声音就算朦胧,都是过渡圆滑的,而数字音频,就有毛刺,表现出来就是高频噪音
作者: 自选角度    时间: 2024-4-13 14:48
调音也被卡脖子了?
作者: jymn    时间: 2024-4-13 15:41
巫毒娃娃 发表于 2024-4-13 13:19
胶片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就是模拟味
数码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就是数码味
因为胶片相机就算镜头解析力不够,都不 ...

你这个比喻对一半

图片确实由一颗颗独立的颜色构成

但是,这一颗颗也是模拟的显示啊,只要每一颗显示柔和,颗数足够多,那也是很不错啊

作者: 一根红线入云霄    时间: 2024-4-14 00:58
那你只能听黑胶和磁带了,其他的都是数码声。
作者: 一根红线入云霄    时间: 2024-4-14 01:01
做个真正去欣赏音乐的人,而不是魔怔了,本末倒置了。整个播放器下载个QQ音乐,插上心仪的耳机。这难道不是最享受的事情吗?


作者: jimguo    时间: 2024-4-14 19:13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4-14 19:15 编辑

时钟的问题比较大,但业界也不透明。所谓参数上能播的高码,也就是能出个碎玻璃声。码率低的无损对应的好,越高的就越依赖时钟系统的强度。否则数码解码就货不对板,声音要素丢了很多,声音当然就越来越躁硬薄刺。时钟系统的高度类似于演奏水平,即便是意大利名琴到了生手手里一样只能发出杀鸡的声音。但垃圾小提琴在名家手里也不能发出好声。问题都是相辅相成的,前后都合格才行。
作者: 巫毒娃娃    时间: 2024-4-15 13:14
很多专业CD机,都有时钟接口,证明时钟的重要性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bbs.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