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浅谈一下自己对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的感受。 [打印本页]
作者: 如此沉寂 时间: 2024-11-9 22:16
标题: 浅谈一下自己对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的感受。
众所周知这是一部悲剧性的交响曲。
但它在我的心目中和绝大多数表达悲伤的曲子是不同的。
比如著名的柴六、马六。但勃四的悲伤明显与这两部交响曲不一样。
柴六的悲伤是一种强烈的个人化悲伤。这种情感的宣泄直观且强烈,反映了作曲家对自己命运的感受以及情绪的极度波动。柴六并不拘泥于形式或结构,而是着重表现个人内心的震荡和痛苦。他的悲伤是对自我命运的反思与控诉,更是一次情感的崩溃,是一种深刻的个体情绪的巨大宣泄。
马六的悲伤则具有英雄化的特质,他的悲伤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它还充满了与命运的对抗。马勒通过强烈的对比、剧烈的情感波动和大规模的音响效果,表现了人在面临无情命运时的抗争与屡次被击倒的挫败感。在马六中,悲伤不单是情感的爆发,更是一种英雄式的悲剧,充满了个人在绝望中挣扎的意义。
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的悲伤,更为抽象和普遍。它没有那么强烈的个人色彩,反而有一种宇宙性的悲伤。它的精致结构和严密的逻辑使得它的悲伤更加内敛、不可避免。勃拉姆斯通过精心设计的音乐架构,将这种悲伤呈现为一种与生死、命运不可抗拒的无常感紧密相关的主题。这种悲伤并非来源于作曲家的个人经历,而是代表了一种对生命、对万物终将消逝的深刻认知。”万物皆悲“,凡是生物必将死亡,凡是美丽的必将凋零,他是一种普遍的,无可避免的悲伤。
总的来说,勃四的悲伤不像柴可夫斯基那样直接表达个人情感,也不像马勒那样具备英雄化的抗争情绪,它更像是对无情命运的接受,一种内心的宁静悲哀。它不是单一的情感冲击,而是一种从音乐结构中自然流淌出来的深刻悲悯,带有一种静谧的哲学性。
在第四交响曲中,勃拉姆斯通过精巧的结构设计将这种普遍的悲伤呈现出来,尤其是在最终乐章的展现中。第四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尤其是通过对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的变奏,带来了生命的脆弱和时间流逝的沉思。这种情感并不表露过多的个人情感,而是通过音乐的形式带给听者一种无法回避的命运感。这种结构的严谨性让悲伤得以在听众的心中逐渐积累,而非立即爆发,仿佛是无法挽回的时光与无法逃避的宿命。
这首交响曲的悲伤感更多地指向了万物无法逃避的终结。勃拉姆斯通过他的音符和旋律架构,构建了一种生命的无常感和宇宙间的终极孤独感,这不仅仅是对死亡的思考,更是对存在本身的哲学反思。在他的音乐中,悲伤并非单一的情感,而是贯穿其中的生命体验,它提醒我们每个生命个体都会走向消逝,而这一点几乎是不可改变的。
这里班门弄斧谈一下作曲技巧相关的吧:
- 动机与发展:勃拉姆斯通过反复的动机发展,尤其在第四交响曲的慢乐章中,展现了生命的重复与无常。每一个动机在不同的声部和和声结构中发生微妙的变化,形成了一种与时间流逝和命运抗争的音乐意象。通过这种结构上的“不可避免的重复”,音乐传递出生命即便经历变化,最终仍无法摆脱消逝的主题。
- 和声与色彩:勃拉姆斯的和声使用总是非常深刻且有层次的,他并不依赖华丽的配器,而是通过更为简洁的手法让每个音符和和弦都承载着深重的情感。例如,第四交响曲的慢乐章常用小调的和声,通过阴郁的色彩和渐进的调性变化来表达时间的残酷性。
- 结构的精巧与内敛:勃拉姆斯在第四交响曲中利用一种紧密而不张扬的结构布局,让情感不至于直接暴露,但却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到每个听者的内心。每个乐章都表现出由紧张到解放,再到最后的平静消逝,这样的情感递进让整部交响曲成为一部充满哲学深度的作品。
这首交响曲的悲伤不同于那些以“个人”情感为驱动的作品,它没有过度的情感倾泻,而是在严密的逻辑和音乐构造中,唤起人们对“无常”与“必然”的深刻思考。勃拉姆斯似乎在这部作品中,不单是在写一首交响乐,而是在向我们展示一个宇宙性、普遍性的“悲伤”,它不仅仅属于任何一个人,而是属于每个生命个体、每个存在的状态。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的悲伤,是一种普遍的、存在于万物中的悲伤,生命终将凋零,恒星终将毁灭,宇宙终将走向热寂。而非局限于一时一刻局限于某事某物。它通过精心的结构、严密的逻辑以及内敛的情感展现,传递出关于生命、死亡、时间和命运的深刻哲思。这种普遍性的悲伤使得这部作品远远超出个人情感的局限,让我意识到凋零与失去是无可避免的规律。
作者: pwj88 时间: 2024-11-9 23:29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是我最喜欢的作品,听过不下一百遍。我也说不出有什么感受,就是喜欢。它是思想性最强的一部音乐作品,听着它让人身心投入,可能跟个人经历有关吧。始终最喜欢的是小克莱伯指挥维也纳那个版本,其他版本偶尔听下。
作者: llbird2021 时间: 2024-11-9 23:47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勃四,挺神奇的作品。比如第一乐章、第二乐章,其基本主题可以说是非常“优美”而“婉约”的,但是在勃拉姆斯的调兵遣将之下,听众内心能发展出“肃穆”和“苍凉”的体验。这种欣赏体验,其他作曲家那很少能有的,非常的“勃拉姆斯式”。
这条路已经登峰造极了。我说登峰造极的意思是,这个作品我怀疑都没办法“真正完美的演奏”。过去一年我主要就是听这个勃四。这一年听了一百多个录音了,还还不包括那些一耳朵不行就直接删了的。但是就没觉得哪个是“完美的”。从总谱上看也是,“太复杂了”,演奏又有无数多的可能性,不同的处理选择,就能呈现出很不一样的效果,乐器与乐器之间的配合,要求非常高,往往偏离一点点,效果就乱了或者散了。
这个作品,非常吃音质。乐器与乐器之间配合度要求非常高,音质差一点点,效果就打折扣。贝多芬的作品就没那么吃音质,所以40年代的录音听起来还挺振奋的。但是勃拉姆斯,尤其是勃四,不行。40年代那几个所谓的“名版”,你对着谱子,直接相当于删了一半谱子了,就剩听个响罢了。
作者: llbird2021 时间: 2024-11-10 00:41
其实第三交响曲第三乐章,也有一点尝试的意味,给优美的旋律“上价值”。
恬淡的味道,深沉的情感,悄悄的酝酿,慢慢的升华。
但第三的第三乐章,作曲技巧相比第四,还是稍微弱一点,酝酿的不够多,上价值的不够强,感觉上总觉得差那么一点点。
勃拉姆斯写这种优美的旋律,早年的圆舞曲就很牛了,跟老柴比也不逊色的。可能他一辈子就是琢磨,怎么让优美变得隽永。
作者: ad3042 时间: 2024-11-10 12:44
勃拉姆斯音乐最大特点之一是人性和神性的完美结合,至于关于宇宙,听一下马勒第八吧。
作者: 如此沉寂 时间: 2024-11-10 13:09
其中有没有你相对比较满意的演绎,如果有请分享一下
作者: wly93607 时间: 2024-11-10 14:28
好音乐是心灵的慰籍!
作者: llbird2021 时间: 2024-11-10 14:35
本帖最后由 llbird2021 于 2024-11-10 15:03 编辑
Herbig, Berliner Sinfonie-Orchester (Berlin Classics, 1978)
这个第一乐章前2分钟个别小节稍嫌散了一点。整体很不错。
Sanderling, Staatskapelle Dresden (Tower, 1972)
第一乐章10分2秒处似乎冒了个泡。第四乐章是最满意的一个。
Barenboim, Staatskapelle Berlin (DG, 2017)
第一遍听没觉得怎么样。第二遍打分比第一遍打分高很多。巴伦的速度整体偏慢,但是几乎始终保持一种艺术张力。第二乐章是最满意的之一。
Alsop,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Naxos, 2005)
挑不出什么毛病,好像也没特别突出的优点。
Ozawa, Saito Kinen Orchestra (Decca, 1990)
小泽的这个,一开始以为是日本临时的团,听下来出人意料的好。不过还要再听两遍才知道好不好。
Kleiber, Wiener Philharmoniker (DG, 1980)
Suitner, Staatskapelle Berlin (Jasrac, 1986)
这俩主要还是早期DDD的局限,小提高音呲呲的。
Honeck, 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 (Reference, 2018)
音质不错。前三乐章印象很好。但第四乐章有一小段的处理不太合我口味。
Blomstedt, 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 (Pentatone, 2021)
优点突出,个别段落有点散、有点疲,但瑕不掩瑜。
作者: 如此沉寂 时间: 2024-11-10 15:02
这个是真的多谢了。真挚的感谢你的分享。
我个人比较怠惰,是不可能听完那么多唱片的。
作者: 如此沉寂 时间: 2024-11-10 15:05
没法表达也没关系,大家都是爱乐者。
你认为他是思想性最强的音乐,已经触及到勃拉姆斯的音乐核心了。
他晚期的钢琴小品也是充满了哲思,可以听听。
作者: llbird2021 时间: 2024-11-10 15:53
本帖最后由 llbird2021 于 2024-11-10 16:58 编辑
其他作品,甚至贝多芬的交响曲,我觉得都没必要这么听。作品并没复杂到这个份上,几个公认的名版就很好了。其他的听来听去,故意玩花样的演奏,那还不如名版。听马勒也相对简单,好与不好,很多时候就是一耳朵的区别,或者优点和缺点的对立很明显。
勃四,在我看来,正确-优美-肃穆,有点像是“不可能三角”。第一乐章主题一上来,你要只想着正确,那效果可就呆板的不得了了。。。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bbs.erji.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