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大家入烧以来,对原本观念冲击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un1    时间: 2025-4-17 17:56
标题: 大家入烧以来,对原本观念冲击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想看看大佬们在实践中获得了怎样的体验。

作者: shandp    时间: 2025-4-17 18:08
冲击最大就是:退烧保平安
作者: bgc11811    时间: 2025-4-17 18:11
曾经坚信数播战胜cd随身听了,最近拿出箱子里的随身听,一开声两万多的hugo tt2被秒的挫骨扬灰,数播进步了,巨大进步,但是距离二手一百多的cd随身听还有巨大差距,数播战胜了曾经三五百兆的MP3播放器。
作者: melonmelon    时间: 2025-4-17 18:20
原来我真的没钱这件事
作者: 白狼王    时间: 2025-4-17 18:24
等我闭眼之前再总结介个事儿
作者: sidewind    时间: 2025-4-17 18:27
本帖最后由 sidewind 于 2025-4-17 18:36 编辑

1、CD听感优势(注意是听感)真的太TM明显了,一万六七的网播不如二手一千多块的CD机好听,而且CD机本职工作是模拟输出这只是兼职做转盘,网播用的几根线都比CD机贵了,而CD机同轴输出只用了乾龙盛一百多那根蓝色线

2、数字线比如USB、HDMI这些经常区别比模拟线还明显,很不“科学”
作者: 留香小筑    时间: 2025-4-17 19:06
冲击最大的是发现了人
作者: ayumi123    时间: 2025-4-17 19:08
不同耳机,声场定位有差别
作者: 天下草民    时间: 2025-4-17 19:38
听音乐就是听音乐,发烧玩器械不是听音乐,是闲的慌
作者: mymgod    时间: 2025-4-17 19:45
原来音质是价格决定的
作者: 江湖游医    时间: 2025-4-17 19:46
平头塞才是最好听耐听的。
作者: dxs390413    时间: 2025-4-17 19:48
本帖最后由 dxs390413 于 2025-4-17 20:18 编辑

......
作者: 妖月公子    时间: 2025-4-17 19:50
1.换耳机线真的有用
2.不要纠结音源的码率,而是要看音源正不正
作者: RacingAK47    时间: 2025-4-17 19:53
万元听个响。耳秒杀塞子,音箱秒杀大耳,塞子秒杀音箱
作者: zikomol    时间: 2025-4-17 19:53
本帖最后由 zikomol 于 2025-4-17 20:03 编辑

一直以为交响乐的声音比例是中音>高音>低音的。结果认真跑了n次音乐厅之后,意识到实际声音是低>中>高,后面调声音也按照这个调。

一直以为钻石高音,铍高音是好东西,吊锤“落后”丝模高音,结果实际听大部分用了前面单元的声音亮到爆炸,听30秒就得跑。

价格和声音没任何关系,贵价品牌出名和好声音没任何关系,得亲自去听

原来升频滤波是有用的,不是什么歪门邪道,而且上限非常高





作者: RacingAK47    时间: 2025-4-17 19:54
bgc11811 发表于 2025-4-17 18:11
曾经坚信数播战胜cd随身听了,最近拿出箱子里的随身听,一开声两万多的hugo tt2被秒的挫骨扬灰,数播进步了 ...

大哥确定是这样的吗有没有心理暗示建议再买了TT2,现场AB
作者: yyaa01    时间: 2025-4-17 20:12
和一个音响大佬进行了电源线盲测,结果三根线确实听出来区别,以前对这个保持怀疑的态度!
作者: 妖月公子    时间: 2025-4-17 20:15
RacingAK47 发表于 2025-4-17 19:53
万元听个响。耳秒杀塞子,音箱秒杀大耳,塞子秒杀音箱

石头剪刀布是吧
作者: RacingAK47    时间: 2025-4-17 20:15
妖月公子 发表于 2025-4-17 20:15
石头剪刀布是吧


作者: bobocrack    时间: 2025-4-17 20:26
sidewind 发表于 2025-4-17 18:27
1、CD听感优势(注意是听感)真的太TM明显了,一万六七的网播不如二手一千多块的CD机好听,而且CD机本职工 ...

Cd机直出的声音真的这么牛逼吗
作者: Boendigo    时间: 2025-4-17 20:30
酱油真比鸡贵
作者: wdy1222    时间: 2025-4-17 20:38
换线声音真的不一样,但也只是不一样而已。
作者: sidewind    时间: 2025-4-17 20:43
bobocrack 发表于 2025-4-17 20:26
Cd机直出的声音真的这么牛逼吗

并不是牛逼,只是不容易出现那些冷薄硬刺的缺陷,之前在PC系统上我跟这玩意儿对抗了好多年,什么R2R解码再生电源网播交换机怎么折腾声音都抹不掉那股生硬锐利。而CD做转盘硬素质虽然不如一万多的网播但出来的声音完成度非常高,饱满扎实宽松自然不刮耳朵。而PC系统上怎么搞都生硬锐利刮耳朵,只是轻重区别

作者: bgc11811    时间: 2025-4-17 20:44
RacingAK47 发表于 2025-4-17 19:54
大哥确定是这样的吗有没有心理暗示建议再买了TT2,现场AB

傻瓜,我当然是现场AB,而且AB了几天,尤其是清早刚起床,烧到最好都是CD是归宿,数播确实差的太多了,再贵也没有用。
作者: jianz    时间: 2025-4-17 20:44
第一是高端耳机还有不同的听感,并且差距那么大。第二是前端远远贵于耳机,甚至线材都有可能比耳机贵,简直离谱!
作者: 阿灰灰    时间: 2025-4-17 20:47
从录音圈到绿坛来玩了几年,比较大的震撼,程度从大到小:
1、原来几根铜丝、银丝拧巴拧巴焊一下可以卖几千、几万甚至十几万
2、USB转接卡这种时代遗老居然成为了hifi设备,信号从USB转接卡绕一圈出来就说不通过xxxx了,音质会变好
3、独立时钟是专业圈大量设备连接在一起会出现时钟不同步时才用的玩意——让十几二十个设备时钟统一,通常是不需要的,到了hifi圈变成了能“提升音质”的设备
4、前级这个功能性设备,到了hifi圈变成了可以“调音”

上述只是个人孤陋寡闻因而受到震撼,并不涉及是非问题
作者: wiljaywoowoo    时间: 2025-4-17 20:58
之前以为最贵的是大奥
作者: 二两白开    时间: 2025-4-17 21:02
wiljaywoowoo 发表于 2025-4-17 20:58
之前以为最贵的是大奥

现在觉得最贵的是水电和别墅
作者: RacingAK47    时间: 2025-4-17 21:06
bgc11811 发表于 2025-4-17 20:44
傻瓜,我当然是现场AB,而且AB了几天,尤其是清早刚起床,烧到最好都是CD是归宿,数播确实差的太多了,再 ...

哈哈哈哈哈哈
作者: Mzz    时间: 2025-4-17 21:16
sidewind 发表于 2025-4-17 20:43
并不是牛逼,只是不容易出现那些冷薄硬刺的缺陷,之前在PC系统上我跟这玩意儿对抗了好多年,什么R2R解码 ...

总结就是素质跟不上,动态范围小了嘛。
作者: 在!    时间: 2025-4-17 21:16
看了前边很多所谓“观念”,明白玩hifi也是有很多门槛的。数播很考究搭配,大多数烧友都很难做到用同样价格水平数播的听感,打败同样价格水平的CD,同样也说明CD是最简单的玩法。铍高音(丝膜高音没玩过,不乱说)的箱子玩好也是有门槛的…
科技虽然在进步,但驾驭科技的还得是人,不是所有人都玩得转…
作者: 留香小筑    时间: 2025-4-17 21:18
zikomol 发表于 2025-4-17 19:53
一直以为交响乐的声音比例是中音>高音>低音的。结果认真跑了n次音乐厅之后,意识到实际声音是低>中>高,后 ...

我不知什么时候在哪个网站看过一个大佬的话,是音乐大佬,不是音响发烧友大佬,他说,古典音乐需要一定的暗度,有一定暗度的安稳声音有利于古典音乐的回放和聆听,这个和坛里有些人追求透亮的声音播放古典好不一样
作者: sidewind    时间: 2025-4-17 21:21
Mzz 发表于 2025-4-17 21:16
总结就是素质跟不上,动态范围小了嘛。

不是一回事儿,中高频失控是PC系统最常见的毛病,类似于照片分辨率高了但是颜色依然失真

另外,即使是解码器直插电脑或者其他入门方案,硬素质赶不上CD的,也一样难听甚至更冷薄硬刺

如果非要觉得薄硬锐利=透明度高分离高=素质高,那我无话可说

作者: sidewind    时间: 2025-4-17 21:26
留香小筑 发表于 2025-4-17 21:18
我不知什么时候在哪个网站看过一个大佬的话,是音乐大佬,不是音响发烧友大佬,他说,古典音乐需要一定的 ...

是这样,论坛呆这么久,真的沉下心来认真听古典的,很少见到用薄亮耳机做主力的,反而用HD6系的铺天盖地

作者: fanrong    时间: 2025-4-17 21:33
cd的听感确实比数播和pchifi好一大截
作者: pcjustin    时间: 2025-4-17 21:42
就是我发烧而娶了媳妇
作者: zikomol    时间: 2025-4-17 21:45
留香小筑 发表于 2025-4-17 21:18
我不知什么时候在哪个网站看过一个大佬的话,是音乐大佬,不是音响发烧友大佬,他说,古典音乐需要一定的 ...

我现在对古典回放的观念,绝对不能薄亮,低音质和量都要够。现在太多都是高音亮低音不足的,完全背道而驰。音乐厅是一阵一阵沉稳的低音传过来的,各种低音大提,管风琴,大管啥的构成乐曲的基石。没有这些东西的烘托,乐曲都是飘的。而且等铜管啥的一吹,薄亮的系统听着就是完完全全的灾难

作者: 留香小筑    时间: 2025-4-17 21:53
sidewind 发表于 2025-4-17 21:26
是这样,论坛呆这么久,真的沉下心来认真听古典的,很少见到用薄亮耳机做主力的,反而用HD6系的铺天盖地
...

9494
作者: Mzz    时间: 2025-4-17 21:56
sidewind 发表于 2025-4-17 21:21
不是一回事儿,中高频失控是PC系统最常见的毛病,类似于照片分辨率高了但是颜色依然失真

另外,即使是 ...

你这是开了多少层脑放啊哥?有录音发一下没有啊?
作者: chfsg1    时间: 2025-4-17 21:58
就是富哥买买买
作者: 留香小筑    时间: 2025-4-17 22:05
zikomol 发表于 2025-4-17 21:45
我现在对古典回放的观念,绝对不能薄亮,低音质和量都要够。现在太多都是高音亮低音不足的,完全背道而驰 ...

对就是那个字:飘,没有那些基石,听了听了就觉得飘了,有了那些基石,整个声音就稳和安定下来,
我现在建自己的系统和调声音,一定要有厚度和宽松,不会轻易被精彩的高音就吸引了,其实精彩的高音是好的,但是一定要建立在均衡的基础上,不要一头重一头轻失去了均衡
作者: yspanzer    时间: 2025-4-17 22:14
认识世界,知晓骗局,让自己不被骗。
作者: zikomol    时间: 2025-4-17 23:28
本帖最后由 zikomol 于 2025-4-17 23:29 编辑

最近天天折腾滤波,换个滤波,调制器听感就大为不同。。。折腾软件,dsp啥的是系统适配的重要手段,提升声音不一定要换硬件,换周边配件啥的。听女声歌时,换个poly sinc gauss滤波,日语女声变得很甜润,听的心都化了,属实没想到,不用多买个大件双修,意外之喜了。。。。
作者: 我爱壮壮    时间: 2025-4-17 23:53
不停的折腾,一直折腾下去才是乐趣,在不同风格间穿梭,不需要人云亦云的复制粘贴,真真正正用自己的耳朵亲身去:体验优秀器材的味蕾绽放,品味设计者的用心,歌手的感情与灵魂,排山倒海的编制……
作者: 汤姆猫123    时间: 2025-4-17 23:53
江湖游医 发表于 2025-4-17 19:46
平头塞才是最好听耐听的。

好用的二百以内求一个推荐
作者: VEGA57    时间: 2025-4-18 00:06
单元决定上限,结构与阻尼调教决定大部分与下限。好单元低素质很常见,因为忽略了结构设计,好结构一般不容易难听,除非单元真的很糟糕。
现在大多数动圈单元都可以提供不俗的素质水准,重点在于结构与阻尼的调教与应用,也存在单元底子极好但是过阻尼声音发糊的现象,这个最令我震惊:仅仅调整阻尼后,单元性能翻天覆地!

所以说耳机是个系统性工程,不是仅靠某一个零部件决定声音好坏的。
还有,手机厂的tws绝大多数都是公模+dsp的方案,因此他们压根没有结构设计能力,更多的是数字均衡器的调教(这也符合大众市场中降本增效的逐利特征),苹果算是一个有一定设计能力的厂商,但是单元素质蹩脚,高频和脉冲响应拉跨(吃了供应商的亏,歌尔声学在扬声器领域并不专业...做硅麦是他们的看家本领)

一些传奇型号的设计远超当时时代,甚至放到当下也是极为大胆的不计成本的,例如mdr r10(启发了几乎所有的索尼封闭式耳机产品线,甚至包括wh系列)、qualia 010(hd800是对它的模仿)和大奥菲斯一代(静电大耳和一些平板耳机的设计范本)。研究它们的结构设计就像品一壶陈年好酒一样,越品越香。

耳机行业发展的本质就是不断的递归然后等待新材料带来新突破口,递归让技术成熟成本降低,因此三十年前的顶级耳机在今天有与其素质相当的平价替代品这本质就是一种进步!十几年前你那想象到普通人用的蓝牙耳塞上也能贴上小金标吗?如同r10启发了索尼封闭式耳机一样,一木成林,这也是追求极致技术的魅力所在!!!
作者: VEGA57    时间: 2025-4-18 00:12
避免陷入到片面论里面去,比如唯前端、唯频响、唯膜片材料等等
作者: VEGA57    时间: 2025-4-18 00:21
zikomol 发表于 2025-4-17 19:53
一直以为交响乐的声音比例是中音>高音>低音的。结果认真跑了n次音乐厅之后,意识到实际声音是低>中>高,后 ...

很正常,索尼当年开发生物纤维素振膜就是为了通过纤维结构的高内耗抵消多余的极高频峰,刚性大于金属材料几倍同时又轻薄如纸......就是今年发表的材料学论文中提到的人造纤维也仅能达到直径微米级别,而r10的膜片纤维直径达到了埃米级别......“我们曾短暂的抵达过未来”

这种膜片如果解决了寿命问题搭配上现代的磁路与大悬边复合构造,基本上无敌

丝膜相比这个还是略逊一筹,但是确实比dlc金属之类耐听
作者: 无人区玫瑰    时间: 2025-4-18 00:35
原来音乐可以这么好听
作者: kugongzi    时间: 2025-4-18 00:48
冲击最大的是什么?
我本以为吕布已经天下无敌了,没想到有人比他还勇猛,这是谁的部将?

哈哈…………
放在hifi圈里,我本以为大家都是成年人,基本的善恶、美丑、好坏,应该都有个基本的判断吧?没想到…………
这圈里,绝大部分人,是垃圾。仅有极少部分人,站在高处,看着一堆垃圾,在胡说八道,连最基本的概念,都说不清。

这种情况像极了我高中时候,一个班50号人左右,考试里只有那几个人能拿高分,剩下的,都是垃圾………………
而那几个人,有时候,会觉得,高处不胜寒…………



作者: mofree84m    时间: 2025-4-18 00:49
拿着几万几十万的设备

听来听去就那几首渡口加州旅店

还乐词不彼
作者: Cai~    时间: 2025-4-18 01:20
CD机国产的还是不行,之前用过雅马哈的台式CD机,还有松下的便携CD机,声音都很好,扎实厚润。现在买了一台飞傲的CD,声音薄,金属味重。
作者: Caribbean德柱    时间: 2025-4-18 01:20
既然1000多的耳塞已经很卷了,
那么三五万的耳塞差距有多大呢?
真的无法量化吗?
作者: Caribbean德柱    时间: 2025-4-18 01:22
如果两条塞子的频响无线完全一样,是否意味着声音完全一样?
否则,还有哪些可量化的参数能揭示声音的差异?
作者: Caribbean德柱    时间: 2025-4-18 01:25
Caribbean德柱 发表于 2025-4-18 01:22
如果两条塞子的频响无线完全一样,是否意味着声音完全一样?
否则,还有哪些可量化的参数能揭示声音的差异 ...

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指:能否通过多个可量化测量的指标来给塞子打分,然后判定其定价区间。
作者: caijie581112    时间: 2025-4-18 04:41
sidewind 发表于 2025-4-17 18:27
1、CD听感优势(注意是听感)真的太TM明显了,一万六七的网播不如二手一千多块的CD机好听,而且CD机本职工 ...

买了一个390的飞利浦便携CD,因为这个五号电池便携并且读CD-R自制光盘,淘宝买了一块钱一张的CD-R碟片50张,把自己喜欢的歌曲从wav通过免费的软件制作城CD光盘,发现超出想象的温暖好听,可见不是wav码率越高越好听。这个做法花钱不多,感觉到现在找到事情干了,慢慢抽空把挑选的wav歌曲转换回去,有空大家可以试一试无妨。
作者: 爪巴    时间: 2025-4-18 05:09
原来自己这么穷
作者: 新海翔    时间: 2025-4-18 05:49
某些歌曲和耳机在单单只从q音换本地dsd或flac的加持下会有可闻的声音饱满度和温暖度及乐感的差异,但凡听歌品味高点,流媒体和本地的音源质量是明显可闻的
作者: bass0411    时间: 2025-4-18 06:02
观念嘛我本音乐人被发烧带偏一段路,但是所有的hifi设备全出,又多了十几万的碟片。总结我还是比较经受的住听音观这三个字,浪费了时间了解了发烧真是个浪费钱的谎言。
作者: 上街沿有扎啤    时间: 2025-4-18 06:55
bobocrack 发表于 2025-4-17 20:26
Cd机直出的声音真的这么牛逼吗

说实话 我的sacd机上,cd直出的声音颗粒感比较大,不太顺滑,声压较大,一耳朵数码味比较浓;而我的usb口直连iPhone出来的声音要顺滑、安定很多。我ab过好几次,后来这机子就不听cd了…
作者: z1reizw    时间: 2025-4-18 07:16
空间音频对立体声的彻底颠覆,传统便携式音频设备的消亡,女毒突破极限的关键在音源,我处在旧世界最后余晖里,还在苦苦追求着立体声音频的极限,但这注定只是徒劳无功。

作者: 大害的矛盾    时间: 2025-4-18 07:38
脑放才是真的好放!
作者: 江湖游医    时间: 2025-4-18 07:38
汤姆猫123 发表于 2025-4-17 23:53
好用的二百以内求一个推荐

汉王有款岁月之声平头塞,声音大概是正品森海塞尔mx500的水准,我个人觉得值,非常耐听。
作者: 大害的矛盾    时间: 2025-4-18 07:45
阿灰灰 发表于 2025-4-17 20:47
从录音圈到绿坛来玩了几年,比较大的震撼,程度从大到小:
1、原来几根铜丝、银丝拧巴拧巴焊一下可以卖几 ...

太对了!hifi保健品化的经典话术!
作者: 肚子痛    时间: 2025-4-18 08:00
生病了得找正经医生,而不是找那些想把虫草卖给你的人
作者: bobocrack    时间: 2025-4-18 08:12
sidewind 发表于 2025-4-17 20:43
并不是牛逼,只是不容易出现那些冷薄硬刺的缺陷,之前在PC系统上我跟这玩意儿对抗了好多年,什么R2R解码 ...

我不是pchifi,到没有感觉到冷薄刺的问题,不过心动了,想试试cd,所以cd还是做转盘连解码比直出要好吗
作者: bobocrack    时间: 2025-4-18 08:16
fanrong 发表于 2025-4-17 21:33
cd的听感确实比数播和pchifi好一大截

需要多少价位的cd机呢
作者: sunbin502    时间: 2025-4-18 08:25
最大的冲击是耳机听多了会聋,现在听音箱声音都开很小声

作者: sidewind    时间: 2025-4-18 08:29
Mzz 发表于 2025-4-17 21:56
你这是开了多少层脑放啊哥?有录音发一下没有啊?

如果连齿音牙碜和齿音顺滑都分不清,那不是金耳木耳的区别而是聋不聋了吧,毕竟8-12khz这段中高频段是人耳最敏感的频率。
我遇到过最极端的情况,放蔡琴出来的声音跟梁静茹似的,薄、亮、齿音刺耳,脑放能开成这样的话那前提得是接近聋了。


作者: sidewind    时间: 2025-4-18 08:39
本帖最后由 sidewind 于 2025-4-18 08:49 编辑
caijie581112 发表于 2025-4-18 04:41
买了一个390的飞利浦便携CD,因为这个五号电池便携并且读CD-R自制光盘,淘宝买了一块钱一张的CD-R碟片50 ...

你这是最最入门的玩法,居然没恶声也是幸运

当下的便携CD基本是贴牌的,没什么认真的调音可言了,确实比不上CD时代那些日本随身听,当然日本随身听里面又分三六九等,从跟MP3差不多素质推力的后期超薄,到80年代9V供电的大方块老机器,声音差别也很大。。。即使如此,老款大块头的模拟输出还是赶不上正经的台机,我之前一千多卖掉的山灵老款CD1.2,模拟输出吊打用过的所有老机,哪怕那些老机二手都挺贵

刻碟也是个大坑,刻录机最好选早期专用的CD刻录机,浦科特、TEAC等都有很多。。中晚期DVD刻录机只有先锋、建兴少数型号声音在线,千万别用笔记本集成的combo光驱(不过现在也不多见了)

软件的话浦科特可以用原厂,其他建议用feurio,EAC之类的其实也过得去,千万别用Nero

刻录碟花样更多,不过现在可选也不多了http://bbs.erji.net/forum.php?mo ... %BF%CC%C2%BC&page=1

作者: marklevinson    时间: 2025-4-18 08:40
1. 音响店其实是奢侈品店 2. 认真就输了
作者: budapest08    时间: 2025-4-18 08:52
留香小筑 发表于 2025-4-17 21:18
我不知什么时候在哪个网站看过一个大佬的话,是音乐大佬,不是音响发烧友大佬,他说,古典音乐需要一定的 ...

古典本来就是醇厚的,黑胶是古典族群的最好了,不过,我觉得真不适合流行人声。流行还是需要一些透明度的,高频必须丝滑。
作者: dfxing    时间: 2025-4-18 08:55
还记得曾经CD因数码声被喷,迷迷糊糊地就成模拟声的标杆了。
作者: budapest08    时间: 2025-4-18 08:56
我爱壮壮 发表于 2025-4-17 23:53
不停的折腾,一直折腾下去才是乐趣,在不同风格间穿梭,不需要人云亦云的复制粘贴,真真正正用自己的耳朵亲 ...

意思反正就是买买买。。。钱的尽头不就是烧,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作者: sd4044877    时间: 2025-4-18 08:57
4000的数播打不过100的dvd
作者: 在!    时间: 2025-4-18 10:55
其实hifi和其他圈子一样,都是个玩…hifi圈的鄙视链其他圈子也差不多有相应的存在。
就像觉得玩hifi很可笑的,那同样的,摄影圈子玩什么镜头啊,手机不能拍照么?军事圈子也一样,造什么飞机坦克啊,梭标不一样能致人死命么?收什么黑胶CD碟啊,这些歌手机里不能放么?在自己的圈子里可以玩得不亦乐乎,转头来hifi圈里鄙视发烧友玩器材,不都是不同症状的恋物癖吗…
关于数播CD,不就是各自门槛不同嘛,会玩的都能玩得好听。玩摄影的,手动模式需要一定的门槛,不会的人,也可以理直气壮说:还是傻瓜相机好,随便一拍照片都还不错,那什么手动模式什么鬼啊,我用它拍出来照片直接无法看,于是乎傻瓜模式就一定比手动模式强了…
盲人摸象、小马过河,说起来大多数人都知道,但这里的人,愿意动手会动手的不多,更多的人都喜欢坐而论道…
不同圈子有不同圈子的认知,在这个论坛上可以看到:氮化镓不就是个充电器嘛,怎么到了玩雷达那里变成大杀器了?可笑可笑!
的确可笑…
作者: 我爱壮壮    时间: 2025-4-18 11:02
budapest08 发表于 2025-4-18 08:56
意思反正就是买买买。。。钱的尽头不就是烧,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哈哈,没错,买买买
作者: tren77    时间: 2025-4-18 11:03
没想到挺节省的我,最后花了这么多
作者: zikomol    时间: 2025-4-18 11:14
在! 发表于 2025-4-18 10:55
其实hifi和其他圈子一样,都是个玩…hifi圈的鄙视链其他圈子也差不多有相应的存在。
就像觉得玩hifi很可笑 ...

东西还得是自己玩才知道什么样,一开始是pchifi,后面换成cd机,发现cd机听感挺强的,买了几百张碟。后面还是发现完善曲库太难了,因为自己听得广,碟远远不够。收罗学习一大堆技术原理,玩hqp升频去了,现在实际听,听感也挺好,至少跟以前的cd机持平,最重要的是曲库无限,还有个好处是不同流派的歌可以自选滤波来换,换了跟换系统似的
作者: 在!    时间: 2025-4-18 11:20
zikomol 发表于 2025-4-18 11:14
东西还得是自己玩才知道什么样,一开始是pchifi,后面换成cd机,发现cd机听感挺强的,买了几百张碟。后面 ...

是啊,幼儿园听到的“小马过河”,陆放翁写的“绝知此事要躬行”,都是这个道理…
作者: koei81    时间: 2025-4-18 11:22
在! 发表于 2025-4-17 21:16
看了前边很多所谓“观念”,明白玩hifi也是有很多门槛的。数播很考究搭配,大多数烧友都很难做到用同样价格 ...

明白人可以多说点

作者: prodomo    时间: 2025-4-18 11:27
光买个解码器完完全全不够。
另外要很长时间磨合,我的几个系统一开始都不好听。还好现在一切都解决了。
再另外一点,大部分有关声音调整的说法基本都对,个别观点对我来说不对。
作者: zikomol    时间: 2025-4-18 11:29
在! 发表于 2025-4-18 11:20
是啊,幼儿园听到的“小马过河”,陆放翁写的“绝知此事要躬行”,都是这个道理…

关于铍高,钻石高这个。我挺无语的,尤其是搭官配声音还亮到爆炸,比如tidal箱+tidal放,bw箱+classe全套,focal箱+naim全套,每一套听30秒就得跑,跟音乐厅完全相反的声音。但问题是这可是官配啊,其实在听之前我脑放都拉满了,哈哈

作者: Frank_Page    时间: 2025-4-18 11:34
最震撼的最有冲击力的就是:我买耳机原来不是为了听音乐。仔细回想,你开始玩设备之后就沉迷AB,沉迷一首歌用不同设备听10遍,干嘛呢?以前我用不怎么样的耳机,光网易云收藏了近2000首我喜欢的音乐,这是探索兴趣和放松享受,现在玩设备其实不是为了听音乐了。不是说孰优孰劣,只是说玩设备就说玩设备的,和欣赏音乐的初衷不一样了。
作者: 在!    时间: 2025-4-18 11:47
我现在CD也听,数播本地播放、流媒体(串流)都玩,无论哪种模式,听感不好肯定都听不下去,所以都得用心去玩好。
CD机相对简单,但越高端(揭示力强吧)的系统,越愿意拥有更多头版碟,因为不同版本的碟子在系统回放中的确出现了差异;但没有差异或者差异并不大的CD系统(也可能有人体生理原因差异),肯定不会在乎什么头版碟,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其实CD也有很多拓展玩法,比如加时钟,比如内部升频,甚至现在都有后端针对CD转盘输出的同轴洗水了,这些玩法,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听感。
其实CD和数播同宗同源,也是和开盘机、黑胶不同的数字播放模式,只是数字的载体是那张塑料碟片而已,读出来也是010101而已。数播环节的确更多,而且软件、硬件等等相互搭配过程中还有一定的门槛,要玩好需要花一定的精力、时间而。至于钱,玩啥都会涉及,只是能迈过技术门槛的人,可以投入上更高效而已,就是懂的人可以用一定投入换取极大的收益,而不懂的人,付出巨大投入,换不来应有收益而已,这个才是大家抱怨数播的根本原因,但这个原因是玩的人造成的,不关“数播”的事,可见“数播”何其无辜啊…
hifi无非是花自己钱愉悦自己耳朵的一个爱好,不喜欢音乐的人,肯定不喜欢hifi。作为爱好,首先是量力而行,其次是乐在其中,能在折腾中感受到乐趣,就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可劲的折腾呗。搭配能力不行,感受不到乐趣,那就不去折腾呗。但自己感受不到乐趣,就必须:“这个没有乐趣,不可能,你听我说道理,你感受到的乐趣绝对不存在,你只是自己骗自己!”前边都说了,就是个圈子,就是个玩而已,你不玩hifi,也不能担保你不玩别的,不那么双标好不好…
作者: 在!    时间: 2025-4-18 11:49
zikomol 发表于 2025-4-18 11:29
关于铍高,钻石高这个。我挺无语的,尤其是搭官配声音还亮到爆炸,比如tidal箱+tidal放,bw箱+classe全 ...

没事,我相信你的感受是真实的。但也有给我说钻石高音如何如何好听的,我该不该相信他呢…
包括我自己,我自己就觉得我的铍高音箱子就非常好听,我要不要相信我自己呢…
作者: 在!    时间: 2025-4-18 11:51
玩hifi,不管是耳机还是箱子哈,做到高音“亮而不刺”,应该是基本搭配要求吧…
作者: Xsa    时间: 2025-4-18 12:00
1.如果你玩hifi,特别是hiend,必须挑选最优秀的音源,否则所有钱都是白花的;2.如果只是为了听歌,没太大必要买hifi设备。
作者: 鬼狐    时间: 2025-4-18 12:03
贵价的都是听响,正常价位的才适合听音乐
作者: 留香小筑    时间: 2025-4-18 12:48
tren77 发表于 2025-4-18 11:03
没想到挺节省的我,最后花了这么多

最大的冲击是钱包受到冲击
作者: wuruhui    时间: 2025-4-18 13:22
bgc11811 发表于 2025-4-17 18:11
曾经坚信数播战胜cd随身听了,最近拿出箱子里的随身听,一开声两万多的hugo tt2被秒的挫骨扬灰,数播进步了 ...

牛逼不是这么吹的,蛋也不是这么扯的。

作者: zikomol    时间: 2025-4-18 13:27
在! 发表于 2025-4-18 11:51
玩hifi,不管是耳机还是箱子哈,做到高音“亮而不刺”,应该是基本搭配要求吧…

铍高的箱也有听到质感好的,比如rockport。所以我很奇怪,明明这是官配,声音还能出错吗?然而我的耳朵就是接受不了,挺玄的

作者: wuruhui    时间: 2025-4-18 13:27
dfxing 发表于 2025-4-18 08:55
还记得曾经CD因数码声被喷,迷迷糊糊地就成模拟声的标杆了。



作者: wuruhui    时间: 2025-4-18 13:32
sidewind 发表于 2025-4-17 20:43
并不是牛逼,只是不容易出现那些冷薄硬刺的缺陷,之前在PC系统上我跟这玩意儿对抗了好多年,什么R2R解码 ...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CD抹去了一些东西让你听起来更顺耳?

作者: 海面微澜    时间: 2025-4-18 13:37
冲击最大的就是别折腾器材,好好学习欣赏音乐。这样才能避免个人破产。
作者: wuruhui    时间: 2025-4-18 13:41
bobocrack 发表于 2025-4-17 20:26
Cd机直出的声音真的这么牛逼吗

打住,别信。

作者: melon1718    时间: 2025-4-18 13:47
sidewind 发表于 2025-4-17 18:27
1、CD听感优势(注意是听感)真的太TM明显了,一万六七的网播不如二手一千多块的CD机好听,而且CD机本职工 ...

我是这么理解的,在投入几千元的情况下,cd是最容易满足的
数播、网播需要匹配,调教,没有一定的听音经验,真的很难



作者: 汤姆猫123    时间: 2025-4-18 14:00
江湖游医 发表于 2025-4-18 07:38
汉王有款岁月之声平头塞,声音大概是正品森海塞尔mx500的水准,我个人觉得值,非常耐听。

我去瞅瞅
作者: Vurtnc    时间: 2025-4-18 14:19
本帖最后由 Vurtnc 于 2025-4-18 14:21 编辑
zikomol 发表于 2025-4-18 13:27
铍高的箱也有听到质感好的,比如rockport。所以我很奇怪,明明这是官配,声音还能出错吗?然而我的耳朵就 ...

单元是一方面,品牌调教水平也完全不同的,Rockport的箱体跟tidal能是一回事么,真是基本没听过好听的tidal,跟boulder一样,搭啥都难听,而且所谓官配很多都是商业上的考量,展会上大部分牌子摆在一起都不是因为这么搭最好听

作者: lzwei    时间: 2025-4-18 14:28
caijie581112 发表于 2025-4-18 04:41
买了一个390的飞利浦便携CD,因为这个五号电池便携并且读CD-R自制光盘,淘宝买了一块钱一张的CD-R碟片50 ...

可以一试,所费不多,看看有没有效果。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bbs.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