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可有好东西要带给各位音频发烧友!无论您是对高清音频充满好奇(或单纯热爱音乐与音频设备),您可能都听说过2023年4月推出的、iFi悦尔法GO pod的迭代之作——GO pod Max。(编者注:海外当地上市时间。)
此刻,我正佩戴着最新的GO pod Max(感觉应该是“pods”,不是吗?),搭配我最喜爱的四款有线入耳式耳塞,这就带大家体验一番。准备好了吗?解放您高端耳塞的线缆束缚,系好安全带——我们将通过16Ω、32Ω、64Ω和300Ω自动阻抗匹配,直抵K2HD技术之巅!
值得欣喜的是,GO pod Max能完美贴合耳廓后方,无论搭配哪款耳塞,都能轻松实现稳固舒适的佩戴体验。如果您曾戴过开放式耳塞(或非开放式的Beats Powerbeats Pro 2),感觉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容我直言——这款产品要高端得多。
尽管采用精密加工的铝合金外壳,配备单独的DAC与放大模块,内置电池提供7小时续航(充电仓还可补充28小时续航——关于这个金属猛兽我们后文详述),但至于耳廓后的机身依然轻盈。底部触控按键可处理所有播放或通话需求——没错,它内置麦克风——唯独调节麦克风音量需另寻他法。
考虑在挥汗如雨的动感单车课上佩戴如此昂贵的设备也是没问题的,GO pod Max拥有IPX5防水等级,其硕大的充电仓甚至内置紫外线灯可为耳塞消毒。即便是我试用的、较大尺寸的耳机,也能轻松放入充电仓——如图所示,Clara耳塞正舒适地躺在舱内等待清洁消毒。
说实话,这个充电仓确实很大。内部采用优质的天鹅绒质感衬里,外部铝制材料设计让人联想到1984年电影《超女》中的奥米茄装置,但它确实无法塞进任何口袋或手提包里。
Burna Boy《Change Your Mind》》一开始的打击乐清脆利落,极具立体感,仿佛能让人触摸到乐手真实演奏时的动态与乐器质感;在Fido的《Joy Is Coming》中,贯穿始终的沙锤声既活泼又热烈,为乐曲注入了令人忍不住起身舞动、踏拍而行的每一分能量,且从未掩盖其他音乐元素的精彩呈现。
Wolf Alice乐队的《白马》堪称教科书级演绎:原声吉他扫弦与电吉他、鼓点的交织浑然天成。我本想给GO pod Max挑些毛病,但它的表现实在无懈可击。 好吧,如果非要挑刺的话,其调音偶尔会偏向微暖调而非绝对中性——但这种特质依然令我欣赏。这种情况仅出现在使用我那条中频本就偏暖的Sennheiser IE600,以及声场宏大且兼具暖调与灵动特性的Clara耳塞时。
当然,发烧友器材搭配的乐趣就在于此——不断调试与实验。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基于多种原因),想要自行尝试这种搭配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撑,这确实是个烧钱的爱好。但话说回来,这种与音乐相伴的消遣方式,于我而言都是值得投入的美好时光。
会,会,您问第三次还是会。对我来说,iFi悦尔法GO pod Max提供的体验在同类产品中无与伦比——无论是档次、性能,还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拥有它的自豪感上。您能通过任意想尝试的耳塞享受顶级蓝牙连接品质,能获得持续数小时的愉悦聆听体验。
此外,其电池续航表现出色,吊舱上的实体触控按键操作OK,音质更是臻至化境。能否媲美有线音频?可以说,这是我听过的、音质最接近有线传输的无线解决方案。 再次强调,iFi悦尔法GO pod Max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价格不菲——包括我在内。但如果有足够的可支配收入,我会毫不犹豫地入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