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HIFI近年来的奇葩风潮
[打印本页]
作者:
ENDwgg
时间:
2025-11-24 21:49
标题:
HIFI近年来的奇葩风潮
新材料,新技术的突破,近些年无论大耳还是耳塞灵敏度基本都是越做越高,阻抗越来越低,都在主打易驱动化,然而前端市场却在死命搞功率战争,增益战争,低阻动圈耳放也没啥厂商愿意做,诸如T53这样新兴易驱耳机已经陷入了跟当年歌德耳机一样难搭配的困境了
作者:
ENDwgg
时间:
2025-11-24 21:50
不单单只是台式前端,便携诸如小尾巴,砖头,都在疯狂卷功率,
作者:
lancelothy
时间:
2025-11-25 00:02
卷功率,卷体积,卷接口,卷芯片,记住这是目前的四卷。让那些商家往死里省材料,开发周期只需一周就行。功率要能推满HD800,体积要像两个烟盒大小(台机),要有平衡单端RCAl输入和输出,要有U盘播放,要有XMOS316的USB输入(TYPE-C),内置1T的SSD,耳机要有6.5mm,3.5mm.4.4mm,芯片至少要9039PRO起步带有彩色OLED显示屏,要带DSP均衡,价格不能超过899。
作者:
bli_losi
时间:
2025-11-25 00:41
奇葩吗?我不觉得。这只能说明现在的平板静电动圈里面相对比较好的耳机上限更高了,下限也很高了。那既然耳放产品迭代这么慢,简单驱动的已经有了那么多之前的优秀产品可以说二手。我现在要满足市场空白去发挥它的上限,这个正常的逻辑有什么问题吗
作者:
阿灰灰
时间:
2025-11-25 00:51
个人分析主要是长时间使用耳机导致听力受损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化,低阻高敏能在移动端上也发挥出巨大音量。
我在耳机店遇到过很多烧友那个听音音量极端炸裂,甚至有把某些砖头开到最大还说音量不够的——有些人才三十几岁
这个问题其实不仅仅是hifi圈,在专业圈可能更明显,因为高强度使用返听,听力受损很普遍。比如SONY的返听几乎全是低阻+超高敏,而且除了最新的M1之外(这个是真的温润讨喜),不少返听刻意强调高频、齿音频段,一方面是为了让歌手注意齿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在听力普遍受损的群体中让声音的兴奋度(或者说刺激感)达到一个“正常”的听音水平。
作者:
VEGA57
时间:
2025-11-25 05:05
低阻是趋势,最佳区间就是32-64Ω,低阻放看日厂,国内厂搞大推力是为平板服务的,平板比动圈更吃电流
作者:
kanyeye
时间:
2025-11-25 06:30
头一回听说门槛越降越低,技术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丰富,适应面越来越广叫“奇葩”的,那以后光做难搞的功能残缺的可能就叫正常的了,现在的技术,能推得了高阻就推不了低阻,有高增益就没低增益,这话听起来怪新鲜的,不像用过啥好东西或者旗舰产品的样子
作者:
dai515
时间:
2025-11-25 06:54
虽然咱不懂什么技术。易驱动下的声音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让振膜起伏跌宕,还要控制到位,收放自如。蛮难的。
功率大控制力不行,那就是力大声粗,这个对比一下能听出来。(不对比蛮难发现的)
功率小就更不用说了,声音小,场面打不开,这个不用对比就能听出来。
作者:
Jackyng
时间:
2025-11-25 07:16
其实并没有吧? 比如说台机,石机耳放,msb dynamic premier这些大几万的 也就是2、3w;dCS Lina的耳放也只是 2w 在32欧姆
作者:
Jackyng
时间:
2025-11-25 07:18
应该是也分情况;可能各有各的卷法
作者:
wuhahaha
时间:
2025-11-25 07:24
主打能响就行
作者:
留香小筑
时间:
2025-11-25 09:57
好多前端都习惯性的宣称针对800s来设计,其实这个都是老耳机了,要不就是宣称针对hifiman那几个平板来设计,比较少说针对近年新出的低阻耳机设计,
然后,论坛商家也好水军也好玩家也好,总是有意无意的把讨论的方向引向较高消费,一有人求荐,常见推荐贵东西或者厂商的新品,推荐性价比高的便宜货的不多,有也是主要集中在耳塞区或新手区,然后在这样的引导氛围下,好多人象得了贵族病一样,便宜货看不上,有钱的不用说,没钱的吃泡面也要攒钱上贵东西
作者:
upondbf
时间:
2025-11-25 10:48
lancelothy 发表于 2025-11-25 00:02
卷功率,卷体积,卷接口,卷芯片,记住这是目前的四卷。让那些商家往死里省材料,开发周期只需一周就行。功 ...
价格后面加个0,兴许有戏。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bbs.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