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贝多芬“春”,四个版本的分析比较,感叹大师时代的逝去(原创) [打印本页]

作者: nijinock    时间: 2004-7-16 14:27
标题: 贝多芬“春”,四个版本的分析比较,感叹大师时代的逝去(原创)
本文只谈个人感受,谨代表个人观点。
    小弟偏好弦乐、室内乐,尤其是小提琴奏鸣曲、小协等。对贝多芬的“春”更是情有独钟,几年来收集到了4四个版本的“春”。昨晚做了对比分析,感慨颇多,随便写点东西和各位分享。

    首先简介一下分析对比使用的器材:
    cd:原创9.8达芬奇,换纯银保险管
    耳放:欧博Cyber-20,换JJ的ECC82(取其解析力高)、德律风根的EL84(取其各频段均衡)
    耳机:AKG 240DF  森海塞尔 HD580
    信号线:忠实 交响乐
    电源线:全套新德克
    滤波器:G&W 03D
    避震钉:声美力 黑桃
    虽然器材不是特别贵,但还是有点档次吧,呵呵!

    再介绍一下四张唱片的演奏者、版本及相关信息
    1:海飞兹(小提琴)、艾曼努埃尔—贝(钢琴),《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RCA金印系列 ,编号09026-61747-2 ,录音时间1947年12月17日。是海飞兹全集(40多张,汗)中的一张。
    2:谢霖(小提琴)、阿瑟—鲁宾斯坦(钢琴),《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RCA金印系列 ,编号09026-61861-2。应该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录音。
    3: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小提琴)、奥伯林(钢琴),《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共4张CD) PHILIPS 编号412 255-2,录音时间1962年。
    4:帕尔曼(小提琴)、阿什肯纳吉(钢琴),《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DECCA  编号458618-2,应该是近几年的录音。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各位演奏家的风格、流派。
    海飞兹:俄罗斯学院派大师奥尔的高徒。个人风格:演奏干净俐落,快速度掌控著称,技巧惊人。巧妙的滑音控制使得乐句的画面多彩诱人,受老师奥尔的"美声拉奏法"影响颇深,因此小提琴吟唱功夫为众演奏家之翘楚。舞台形象给人冷峻感觉,特别是当他展现超技作品时候,冷静干脆的掌控每一颗凝聚音符,牵动著观众每寸神经。 对于乐曲细部刻画深入,更能注重全面布局,演奏时不矫揉造作,明亮洒脱时常显现出一气呵成的轩昂气宇。“电光火石”最能概括他的风格,以极快的速度演绎作品,给人一种独特的听觉享受。
    艾曼努埃尔—贝:不太熟,但是能给海飞兹伴奏的人肯定不简单。要跟上海飞兹的速度这位老兄可够辛苦的:)
    谢霖:德奥学院派大师卡尔—弗莱什的高徒。波兰人,出生在华沙,家就在肖邦旧居附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谢霖弃琴参军,为流亡于英国的波兰政府服务。后加入墨西哥国藉,任墨西哥大学弦乐系教授。精通七国文字。他的演奏优雅富有诗意,又兼具对深度的表达,风格倾向于复古派,一丝不苟地按照原谱,极少用揉音,方正严肃,像一湖清水,中正规矩、文质彬彬,严然一位有修养、有风度的学者。
    阿瑟—鲁宾斯坦:谁的高徒?待查:)波兰人(谢霖的老乡)。他将萧邦的夜曲诠释得美丽浪漫,令人陶醉已极,那是百分之百属于波兰国度的繁星点点甘美夜空。波兰舞曲英雄更是非听鲁宾斯坦不可,那是幅度雄伟澎湃汹涌的英雄波兰。他以主观并且强调非常快速而绚烂的技巧令人头晕目眩,深获听众赞许。温暖亲切的抒情,敏感的分句,丰富变幻的音色和浓郁的诗意。总之,鲁宾斯坦的风格既有波兰的英雄气质,又有男性独有的高贵浪漫气质。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印象中是艾乃斯库的高徒。俄国人,俄罗斯学院派大师。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以温暖、浑厚的抒情性著称,分句极有特色,善于通过揉指强调色彩的明暗变化,其演奏既有气势和幅度,又柔美细腻,但处理作品往往比较粗。
    奥伯林:不太熟,跟奥伊斯特拉赫风格相近。
    帕尔曼:奥伊斯特拉赫的学生(一会就知道我为何不写“高徒”了)。以色列人。生于波兰籍犹太人。帕尔曼属于技巧型演奏家,演奏准确灵巧,轻松自如,琴声音色饱满,有强烈的倾诉力。他很注意音乐处理的逻辑性,善于以变幻的音色表现不同时代作曲家的特点和心理。《辛德勒的名单》是他的代表作。
    阿什肯纳吉:奥伯林的学生。俄裔冰岛藉钢琴家、指挥家。手指技巧高超,触键敏捷,速度感优异,音色表现丰富,舞台表演气质高雅智慧、热情诚挚。
   
    对比分析时先用AKG 240DF听了一遍,又用森海塞尔 HD580听了一遍。(在此之前听过“无数”遍了)。
    贝多芬的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 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奏鸣曲,是一首典型的四乐章奏鸣曲,由小提琴和钢琴合奏。由于这个作品洋溢着光辉明朗的青春气息,常常被称为“春天奏鸣曲”。它创作于十九世纪第一春,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们豪情满怀、意气奋发的精神境界。贝多芬的这部作品,把十八世纪后半叶多少带有世态风俗性质的奏鸣曲,提高为表现社会先进人物典型性格及其思想感情体验的戏剧性体裁。

    按介绍唱片的顺序分析评价一下各个版本。
    1:录音虽然有点老但是本来的风貌保存的还不错。这个版本的演绎还是海飞兹的一贯风格,速度极快,冷静干脆,初听很过瘾。仔细分析感觉海飞兹的演绎热情有余,温馨浪漫不足,有点炎炎夏日的浮躁感。他还是适合东欧、俄罗斯风格的音乐,热情奔放、豪爽的斯拉夫风格音乐。听听他的《霍拉舞曲》、《马刀》,那才对味:)
    2:谢霖的风格优雅富有诗意,又兼具对深度的表达,风格倾向于复古派,演绎的像一湖清水,中正规矩、文质彬彬,最适合这部作品。加之鲁宾斯坦的温暖亲切的抒情,敏感的分句,丰富变幻的音色和浓郁的诗意,使得整部作品如行云流水般顺畅,速度适中,充分表现出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引用《岳阳楼记》中的话“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正是这种感觉(看来不同的艺术形式能达到相同的诉求,同好应多看些文言文,我觉得和古典音乐一样,都是简洁而优雅的艺术形式)。老一辈的大师的琴声真挚感人,对比和动态都大,同时温暖的声音风格承传了德奥古典学院派的精髓,2个人又都是波兰人,有一种说不出的默契,小提琴与钢琴的对话十分到位。个人感觉是目前听过的最佳版本。
    3: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演绎速度最慢。温暖、浑厚的抒情性很到位,但是由于速度太慢,给人感觉不像“春”,倒让人想起晚秋或初冬慵懒的阳光,没有一点生气的感觉。但真挚、温暖的琴声还是值得称道的:)
    4:帕尔曼的这个版本被好多人吹成“唯一权威版”,打死我也想不通(打不死死也想不通):(帕尔曼是奥伊斯特拉赫的学生,阿什肯纳吉是奥伯林的学生,风格上算是师承一派,速度比他们的老师稍快。但是最大的问题在“分句”和配和,整体感觉一顿一顿的(感觉就像是2冲程的发动机),完全没有谢霖和鲁宾斯坦那个版本的流畅感,加之速度慢,几乎一无是处。好在录音不错(近几年的录音,再不好就真是垃圾了:( )
    看来大师的时代真的过去了:(
    单论技术,谢霖这样的大师可能还不如现在音乐学院没毕业的学生,但是优雅、诗意、对作品深度的理解和表达是现在的“小提琴家”所不能企及的。个人的文化底蕴也是不可忽视的,(谢霖精通7种语言,确甘愿在大学教书,后来才担任墨西哥驻美国文化方面的使节。另一位大师:切利比达凯在柏林音乐学院学习指挥时还同时攻读数学、哲学博士。现今的“演奏家”书读的都太少了,加之社会上存在的浮躁的功名心态很难再造就真正的大师了。)
    现代的录音技术之高超也是扼杀大师的因素。以前演奏家很少有机会录音,即使
进了录音室也要一气呵成的连贯演绎(当时的剪辑技术有限)。大师们也都很珍惜难得的录音机会,所以造就出大量的传世精品。现在不同了,动动鼠标就可以修改录音,演奏的本来面貌很容易走样。
    写了这些只是想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大家多提意见:)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bbs.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