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66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笔耕翻译组】310只入耳评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6 2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陕西
原文作者:ljokerl
原文地址: Multi-IEM Review - 310 IEMs compared

翻译:wxwxwx0
该译作无任何商业目的,仅为学习和交流。原文为Head-Fi资深烧友ljokerl所著,著作权归原文作者所有。译者不承担连带法律责任,并保留译文著作权。仅限定在耳机大家坛发表,不得转载到其他网络媒体。

考虑到翻译量以及实用性方面,只是有选择性地翻译50个型号左右,以声音较好、性价比较高以及仍在产的型号为主。与原文作者沟通后作者也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除此之外在翻译时会尽量保留作者原意。


简介
这些文字是笔者对自己所持有的入耳耳机给出的简洁评论。对每只耳塞的评论都代表了个人经验和观点,这可以为那些需要推荐耳机或是打算从事入耳耳机研究的人提供参考。

这里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评分表: here (不定期更新)

这里提供了一个按价格和声音特性分类的购买指南: here


一些有用的链接
对于入耳耳机新手来说,ClieOS的wiki条目是必读的:
Basic Guide To In Ear Canalphones
有关入耳耳塞的佩戴,请看笔者在InnerFidelity网站上的一篇文章:
How to Insert In-Ear Monitors
对于声音特性的常用评论术语,请参考Head-Fi上的术语表:
Describing Sound - A Glossary
有关定制入耳的内容,请看average_joe's的定制入耳帖子:
Custom IEM Resource Thread - Summary Reviews, Info, Custom IEM Manufacturer
笔者在论坛上发布的另一个便携耳机评测帖:
Shootout: ## Portable Headphones Reviewed
关于保护听力的一些内容,以及关于为何入耳式耳机要比头戴式耳机更为安全:
MP3 Players: How Loud Is Too Loud?


评分标准
配件: 配件的全面性和实用性。取决于其数量和质量,以及佩戴时的舒适性。
做工质量:取决于选材、组装质量、结构设计以及整体感。也包括在笔者看来它的耐久度。
隔音: 入耳耳机在噪声环境中被动隔离噪声的能力. 所有的入耳耳塞都能通过密封耳道来隔离外界噪声,但有些的隔音性能要更好,这样的耳塞能够提供30db的衰减,从而大幅减小听歌时所需的音量。
线材效应: 对线材噪声敏感是入耳耳机的通病。一些缓解措施如耳机线衣夹,以及采用绕耳式佩戴的难以程度,都应当纳入考虑。
舒适性: 长久佩戴时的舒适感,通常依赖于耳套和人耳结构的不同,但一般趋势仍然是适用的。
声音:可能是最主观的部分,声音评分是以笔者听过的最好的入耳耳机为基准,对每只耳机相对于基准的声音价值给出评价。
性价比:与同价位竞争的耳机相比,综合考虑其优点和缺点所给出的评价。


补充说明
试听所采用的前端为Cowon J3和HiFiMan HM-901,音源采用大量的FLAC和MP3文件。评判式的听音采用HiFiMan HM-901接iBasso D10,仅使用WMA和FLAC文件。

评分仅作参考,除非您理解它背后的涵义,否则是没有意义的。无论在声音、性价比上笔者对它的评价有多高,但还是请把您的个人偏好放在第一位。笔者会尽量保证客观,但绝对的客观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太在意数字,去读读正文吧。


型号目录
(译者注:只保留将要翻译部分型号的目录,原作者也还在不定期地更新,译者也将有选择地翻译更新的部分)
每个型号都有一个标志符与之对应,方便使用浏览器的搜索功能。注意这里的分组界限并不非耳机的声音或其他性质,而是写评测时当前的耳机售价。
Tier 3B ($15-30)
(3B13) Sennheiser CX300
Tier 3A ($30-60)
(3A30) ECCI PR300
(3A56) Soundmagic E10
(3A68) Astrotec AM-90
(3A78) VSonic R02 Silver

Tier 2C ($60-100)
(2C36) Beyerdynamic DTX 101 iE
(2C41) Shure SE215
(2C54) HiFiMan RE-400 Waterline
(2C56) Audio-Technica CKM500
(2C58) Ultimate Ears 600 / 600vi

Tier 2B ($100-150)
(2B5) HiFiMan RE262
(2B7) Etymotic Research HF5
(2B11) Creative Aurvana In-Ear 3
(2B14) Sony MDR-EX600
(2B23) VSonic VC1000

Tier 2A ($150-250)
(2A1) Etymotic Research ER-4S
(2A5) Monster Turbine Pro Gold
(2A6) Yuin OK1
(2A10) Audio-Technica ATH-CK90Pro
(2A16) VSonic GR07
(2A18) Future Sonics Atrio MG7
(2A19) Bowers & Wilkins C5
(2A20) HiFiMan RE272
(2A23) Klipsch Image X10 / X10i
(2A25) Fischer Audio DBA-02 mkII
(2A26) VSonic GR01
(2A29) Sennheiser CX980
(2A31) Dunu DN-1000

Tier 1C ($250-400)
(1C4) Sennheiser IE8
(1C5) Westone UM3X
(1C6) Monster Turbine Pro Copper

(1C10) JVC HA-FX700
(1C15) Sony XBA-4SL / XBA-4iP
(1C19) Ultimate Ears UE 900
(1C20) Sennheiser IE7
(1C21) EarSonics SM64
Tier 1B ($400-600)
(1B1) Audio-Technica ATH-CK100
(1B3) Westone 4
(1B5) Shure SE535
(1B6) Sony MDR-EX1000
(1B8) Phonak Audéo PFE 232

Tier 1A ($600-1500)
(1A1) Final Audio Design FI-BA-SS
(1A2) Unique Melody Miracle
(1A3) AKG K3003i
(1A5) FitEar To Go! 334
(1A7) Hidition NT 6
(1A10) Sensaphonics 3MAX
(1A11) JH Audio JH13 Pro
(1A12) 1964EARS V6-Stage
(1A13) Noble 4S


(3B13) 森海塞尔 CX300 (写于2010年4月)
售价:$29
参数:动圈 | 16欧 | 112dB | 18-21k Hz
插头类型:L型 | 导管直径:5.5mm
推荐耳套:原配单节套 | 佩戴方式:直插/绕耳

配件:★
单节硅胶套3对
做工:★★★
塑料制的腔体、橡胶制的防拉扣,耳机线也经过橡胶化处理,不至于太细。
隔音:★★★
佩戴时插入很浅,隔音性能很普通。
线材效应:★★☆
直插佩戴时线材噪声相当严重,绕耳佩戴时还过得去。
舒适度:★★★★
较短的腔体和导管,使用原配耳套时插入较浅。

声音:(4.8/10)
CX300在这里很出名主要是因为它的低频。它的低频的确能够提供很多轰隆声,但却少细节,并且在35Hz以下滚降很快。部分低频渗入到中频段,使声音带有染色并且中频低段细节模糊不清。缺少细节使得鼓声常常听起来很虚假。但也有好的方面,与很多其他低端的入耳相比,CX300的声音立体感和空间感不错。在其他频段清晰度也还是相当不错的,中频不凹陷,高频延伸也还可以,只是做的不够好。整体平衡度让人回忆起Lenntek Sonix Micro,空间感要稍好些但低频控制力同样很差。它的声音用来听流行、RAP和软金属的话还是比较悦耳的,但对于速度快、密度大的音频就无能为力了。

性价比:(4/10)
在25美元这个价位,CX300与它的竞争对手相比明显输的很惨。Lenntek Sonix Micro,甚至更年轻的“同胞”CX250的定价,都让CX300显得不可原谅地平庸,尤其是对于当今竞争如此强烈的市场来说。它之所以受欢迎也容易解释,强力的低频,以及其他频段的空间感和透明度,并且是这个价位上唯一一只在发行之初就建立起良好名声的耳机。笔者觉得论坛上一些对它表示厌恶的评论确实有些夸张,在笔者听来并它的声音并不会令人不快,但总的来说它最好还是留在历史书里吧。
优点:轻而舒适;不错的做工
缺点:线材噪声;缺少低频控制力和高频表现力


(3A30) ECCI PR300 (写于2010年8月)
售价:$50
参数:动圈 | 32欧 | 105dB | 20-22k Hz
插头类型:I型 | 导管直径:5.5mm
推荐耳套:原配单节套 | 佩戴方式:直插/绕耳

配件:★★★☆
单节硅胶套6对、衣夹、硬质收纳包
做工:★★★☆
与较为低端的ECCI前作PR100/PR200相比,它的金属外壳腔体更小、更轻、更坚固,但耳机线质量下降,非常容易打结。它的防拉扣确实要更灵活一些,但整体上不像前作那样,在做工上给人一种石头般坚固的感觉。
隔音:★★★
佩戴时插入很浅,隔音性能很普通,底部有通风孔,有风的情况下噪声会很大。
线材效应:★★★☆
直插佩戴时线材噪声相当严重,绕耳佩戴时还过得去。使用衣夹会有所帮助。
舒适度:★★★★
它的腔体做的又小又轻,耳机线细而柔软,无论采用哪种佩戴方式都会很舒适。

声音:(6.5/10)
ECCI之前的产品 PR100/PR200在声音表现上比较平衡和杂食,但中频多少有些前凸,虽然低频上有些许强调且中频表现不错,但整体听感比较乏味。PR300与前作相比中频位置较为适中,同时清晰度和空气感有所提升,它的声音中所具有的一些亮点让笔者想到ECCI之前的PR1 Pro – 这家公司曾以它为荣,并且在某些方面也深得笔者喜欢。

PR300低频不是很有力度,但很有打击感,瞬态和控制力不错,延伸也很好。中频没有受到低频影响,整体听感比较悦耳,相当顺滑。前作的中频比较厚,多少有点发腻。PR300空气感比较足,不像RE0那样干。它的高频相当准确,听起来比前作更为生动自然。高频滚降幅度有所减少,能够听到更多光泽,对于受不了高频太亮的用户来说不必考虑它,但对于大多数一般用户而言则多了个不错的选择,PR300与Brainwavz M1高频听感相近,同时中频略更靠前,低频更有力度,两端延伸都要更好。声场方面,PR300保持了前作那种声场水准,然而凭借其空气感的提升,它的结像能力更为出色。总体来说它的声场并不完美,不如同价位的Brainwavz M1和ViSang R02那么有空间感,但在这个价位上已经算不错了。

性价比:(8/10)
PR300是ECCI最新的入耳产品,是在以低成本做出高保真声音上的一次成功尝试。听过PR100和PR200的用户们会觉得它的听感很相似,但高频响应、整体清晰度和解析力都要更好。尽管它的腔体不像之前的产品质感那么好,但做的更小、更轻,并且尾部有开孔,佩戴更为舒适。总得来说,它在100美元以下的价格区间表现得相当出色,值得一试,喜欢在整体平衡的声底上多一点低频力道和高频能量感的话,则强烈推荐之。

优点:小而舒适;自然生动地、准确地、有控制力的声音
缺点:与前作相比线材质量有所下降;声场与同价位竞争者相比显得不够宽敞


(3A56) Soundmagic E10 (写于2011年7月)
售价:$35
参数:动圈 | 16欧 | 100dB | 15-22k Hz  
插头类型:I型 | 佩戴方式:直插/绕耳

配件:★★★☆
单节硅胶套3对、双节硅胶套、衣夹、收纳袋
做工:★★★☆

E10有多种颜色及两种色调的金属外壳可选,它采用了金属导管滤网,但防拉扣和线材看起来有些廉价,不过还是可以胜任的。采用了橡胶化线材,以及抗拉能力不错的y型分线器和插头,与E30型号相似。
隔音:★★☆
采用了传统直插式腔体设计,隔音效果比E30略微好些。
线材效应:★★★★
线材虽是橡胶化的,但即便直插佩戴时噪声也出奇的少,绕耳佩戴时则几乎不存在。
舒适度:★★★☆
E10采用了传统直插式腔体,头部略有些粗,导管略短,使得无法插入较深。原配耳套也不那么好,如果采用软一些的单节套,长期佩戴的舒适性会更好。

声音:(7/10)
Soundmagic这次推出的新款入耳型号包括E30和E10,其中E30取代了较为平衡、中性的PL30,而E10则取代了之前的入门型号。整体上E10比E30更为前突、有侵略性,低频更有力度和冲击感。它的低频延伸、下潜和打击感都不错,只是不如MEElec M9打击感那么好,但有着更好的低频解析和控制力。低频风格略有些松软,由于圆润的声线打击感有所削减。相对来说价位更高的E30低频更为清瘦,对中频的干涉更少些,但整体上虽然E10的低频量要多得多,但还是保有一定质量的。

E10的中频不似低频那样突出,但仍比E30更为靠前些,较重的低频使得声音略偏暖,但整体上两个型号的中高频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尽管低频着墨较多,E10的中频清晰度还是不错的,解析力也几乎与E10齐平。高频干净,没有生硬、尖锐感,虽然不完全称得上顺滑,但至少不会有侵略感,高频延伸也达到了E30的水准,在这个价位上这样的高频表现确实是难得的。

E10的声音相当地靠前,整体上比较注重包围感的表达,但却仍然传达出很不错的距离感,那种宽敞的声场更令人惊讶,与笔者听过的其他所有同价位低音入耳相比,层次感都更加令人信服,而与E30相比,只是略微欠缺一些声场宽度和空气感。最后值得一提的是E10的灵敏度比E30更高一些,因此同档位音量下声音更大,在很大的音量档位下低频开始变混,不过应该少有人会用这么大的音量听音乐。背景电流噪声比E30更明显一些,但与之前的PL30相比还是好多了。

性价比:(8.5/10)
Soundmagic E10与更高端的E30型号这样的定位关系非常合理,而E10也有着更大众化的外形和声音风格。它的低频令人印象深刻,并且对整体声音表现影响很小,而相似的是,它的声场靠前,包围感很好,但却没有完全牺牲掉声场宽敞度,这也是Soundmagic的入耳产品一向比较受欢迎的原因。这个档次的耳机确实也有些在做工、隔音、配件等方面做得不错,但往往定价都会偏高一些,而在声音的悦耳度上,几乎没有它的对手。

优点;线材噪声较少;低音表现较好,整体悦耳的声音
缺点:对部分人来说腔体可能难于佩戴;原配耳套质量不佳


(3A68) Astrotec AM-90 (写于2012年5月)
售价:$44
参数:动铁 | 25欧 | 109dB
插头类型:I型 | 导管直径:4mm
推荐耳套:Sony哥伦比亚套、原配硅胶、海绵套 | 佩戴方式:直插/绕耳

配件:★★★
单节硅胶套3对、海绵套、收纳袋(初版附送一对三节套和硬质收纳包)
做工:★★★★☆
全金属的腔体和导管滤网,构造很坚固。防拉扣很灵活,线材厚度在平均水准之上,并且有一层半透明保护鞘,它的线材是笔者近期见到的最好的 – 灵活、不易打结、噪声少。
隔音:★★★☆
腔体头部较细,采用原配的三节套或海绵套时隔音相当不错。
线材效应:★★★★
直插佩戴时噪音比较小,绕耳佩戴时则几乎不存在。
舒适度:★★★★☆
腔体比较细长,头部削尖而而逐渐变粗,对于直插式的腔体来说这种设计是很不错的。它的腔体几乎接触不到外耳,这使得插入较深,密封性很好。对于耳道角度比较陡峭的人来说这种腔体可能有点长,但对多数人来说应该是很舒适的。

声音:(7.4/10)
AM-90的声音顺滑而偏暖,它采用了Knowles SR (Siren)电枢单元,因此与采用同样单元的MEElec A151听感相似。在这种配置的前提下两只耳机的表现都是比较好的,并且声音上就好像是同一产品的两个不同版本。

AM-90的声音风格略偏暖却不失平衡,低频深度还不错,尽管比不上动圈单元的VSonic GR99,但对于单单元动铁来说已经很好了。低频中段的量比A151少一些,但控制力和细节是相似的。低频整体风格可以归类为比较有打击感的那种,但对于动铁来说丰满度也做的不错了 – 这也似乎是SR单元的特征之一。

AM-90的中频偏暖,但比A151要更为平直一些,不那么靠前,也更饱满、顺滑;而MEElec系列声音更纤瘦、更干,但清晰度要好一些。整体上二者区别比较小,远远小于它们与同价位竞争者之间的差别。两只耳机都没有高端动铁入耳的那种脆利感,由于高频不足清晰度也有所欠缺。

AM-90的高频延伸比A151稍微更好,颗粒感少一些,但若喜欢明亮、突出的高频则不推荐它。另外它的高频比较靠后,非常顺滑,在削弱齿音和毛刺上做的很棒。VSonic GR06高频能量要更多,延伸更好,但同时也更易于使听觉疲劳。声场大小属平均水准,空气感也不足,但与A151相似,它的声场比较饱满,除宽度之外还有一些纵深和高度,分离度也不错,既有包围感又有距离感。

性价比:(10/10)
AM-90的声音与其他入门级单单元动铁入耳相比没什么新鲜之处,但优势在于它的价格,并且在基于SR单元的入耳中它的表现也是最好的之一。除此之外,Astrotec代工商的身份在产品设计中发挥了很大优势 – 坚固的腔体、出众的线材、不错的隔音和舒适性。作为一只主打性价比的产品,AM-90在配件上也并不吝啬,配备了非常不错的收纳包和高质量的耳套。与A151相比也更易于佩戴并获得好的密封性,因此对于入耳耳机新手来说,AM-90是个不错的开始。

优点;略偏暖而不失平衡的声音;很好的做工;出众的线材;利于佩戴舒适感的腔体设计
缺点:无


(3A78) VSonic R02 Silver (写于2013年5月)
售价:$49
参数:动圈 | 24欧 | 105dB | 8-28k Hz
插头类型:L型 | 导管直径:5.5mm
推荐耳套:原配双节套 | 佩戴方式:直插/绕耳

配件:★★☆
双节硅胶套3对、衣夹、收纳包
做工:★★★★☆
R02 Silver与VSonic其他“02”型号外观上相似,然而采用了全塑料制腔体,导管直径更小。然而整体上却非常坚固,耳机线结实而灵活。
隔音:★★★☆
隔音表现还不错,尤其是使用原配双节套的情况下。
线材效应:★★★★
直插时噪音比较少,绕耳佩戴时则要更好一些。
舒适度:★★★★
腔体比较小,佩戴合适,防拉扣很长,这可能使得部分用户采用绕耳佩戴比较困难。

声音:(8/10)
R02 Silver是经久不衰的VSonic R02的最新重制版本,笔者之前测试了GR02低音版本,与强力的低频和突出的高频相比,中频几乎是凹陷的,而R02 Silver的声音特点与之相反 – 顺滑而着重中频表现,让笔者想到Brainwavz M1,不过后者的低频打击感和整体声音清晰度都要更好一些。

R02 Silver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中频,与GR02低音版甚至价格更高的GR06相比都要更为靠前,而低频与GR02低音版相比要少,没那么有冲击感,但好处是不会影响到中频。低频冲击力与GR06相似,不过后者的低频瞬态更好。中频听起来开放而透明,与VSonic VC02以及许多价格更高的动铁入耳相比厚度略多,细节略少一些,但却干净而自然。
高频比较顺滑而不至于不足,与VSonic其他动圈入耳相比高频明亮度要少一些,但这样也避免了齿音,尤其是与GR02低音版相比最为明显,后者的高频更刺激,同时也更易产生齿音和其他刺耳声。它的声场很宽广,几乎脱离了头中效应,结像虽然不是最准确的但已经是同价位入耳中表现不错的了。

性价比:(10/10)
经久不衰的VSonic R02通过重新调音再一次让我们惊艳,它不似GR02低音版那种中频凹陷的声音风格,而是中频较为靠前,而低频质感以及整体清晰度都令人惊讶地出色。唯一的不足在于可选的原配耳套非常少,但尽管这样它的性价比仍然相当地高。

优点:出色的做工;与同价位的耳机相比声音出众;
缺点:与GR02低音版相比耳套的选择很有限


(2C36) Beyerdynamic DTX 101 iE (写于2011年5月)
售价:$89
参数:动圈 | 12欧 | 102dB | 10-23k Hz
插头类型:L型 | 导管直径:5mm
推荐耳套:原配单节套 | 佩戴方式:直插/绕耳

配件:★★★★
单节硅胶套3对、衣夹、VOIP/Skype适配器、拉链便携包
做工:★★★★☆
腔体外壳采用金属制成,尺寸比DTX 71要小。防拉扣很结实,橡胶制的线材坚固而灵活。
隔音:★★★
对于直筒型腔体来说比较不错了。
线材效应:★★★☆
直插佩戴时线材噪声相当严重,绕耳佩戴时几乎不存在。
舒适度:★★★★
比DTX 71更重一些,但腔体细瘦,不需很深的插入也能获得不错的听感,长期佩戴也不会觉得不适。

声音:(7.4/10)
如果说较为低端的DTX 71算得上是低频上有所着重,那么DTX 101可以称得上是“重低音”了。它的低频力度至少要与Monster涡轮齐平,按笔者个人的口味来说绝对是超量了,下潜也很深,极低频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控制力也至少与DTX 71齐平,但过多的低频量对控制力多少有些损害。与低频细节较好的耳机相比,它的低频听起来有些臃肿,但考虑到低频量,整体还是相当不错的。

低频的着重使得中频较暖,与DTX 71相比略有染色,另外低频过于突出使得中频位置靠后。从中频一直到高频低段,它的声音一直表现得比较顺滑,高频上比DTX 71延伸更好,整体声音更为干净,更有空气感,然而由于低频过多,整体还是比DTX 71更暗淡一些。

声场表现与DTX 71相似,边界更大一些,定位感更好。由于高频延伸的提升,DTX 101的声音更为开放,但差别不算太大。除了声音比较暗,它的音色可以与同价位更好的动圈相比。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阻抗很低,明显是为移动音源而设计,如果需要把它插在电脑或台式音源上使用建议连接阻抗线

性价比:(9/10)
与市面上其他消费级产品不同,拜亚动力在设计DTX 101 iE这款产品时明显是很用心的。虽然没有使用精致的材料或创新的线材方案,但设计者在腔体、线材等方面考虑得很周全,这使得它具有很出色的实用性,与同价位的因特美MC5类似,相当经得起操磨。声音方面,它与DTX 71相比并没有很大提升,但正是这点提升使其在声音上得以维系较强的竞争力,尽管整体比较偏重低频。笔者个人略偏好更为平衡的DTX 71,不过偶尔听听它也是不错的。

优点:出色的做工;整体不错的声音表现;低音很重
缺点:直插佩戴时线材噪声让人难以忍受;声音不如DTX 71平衡


(2C41) Shure SE215 (写于2011年8月)
售价:$100
参数:动圈 | 20欧 | 107dB | 22-17.5k Hz
插头类型:L型 | 导管直径:2.5mm
推荐耳套:舒尔gray flex、舒尔海绵套 | 佩戴方式:绕耳

配件:★★★★
单节硅胶套3对、海绵套3对、清洁工具、收纳包
做工:★★★★☆
SE215的做工与舒尔新设计的SE535相似,塑料制的腔体以及可拆卸和更换的线材,都让人称赞。
隔音:★★★★
由于符合人体工学的腔体设计,采用原配海绵套和flex耳套时隔音效果很不错,若能找到合适的三节套隔音会更好。
线材效应:★★★★☆
只能采用绕耳佩戴,因此噪声几乎不存在。
舒适度:★★★☆
尽管腔体采用了人体工学设计,体积小、重量轻,然而却与SE535有同样的问题,甚至更为严重 – 腔体和耳机线之间的连接器过于臃肿,角度过于倾斜,而僵硬的耳机线更进一步降低了佩戴舒适感。可能这样的设计对于许多人来说是舒适的,但笔者却觉得即便是采用了相似设计的威士顿,佩戴感都要更舒适一些。

声音:(7.9/10)
笔者最近试用了一个月SE530和SE535,而在这之前本人对舒尔产品的印象一直停留在SE115、 E3和 E4C,而在声音素质测试环节中这几只入耳都不大尽如人意,这些中端型号在Head-Fi上的口碑也确实不如很多小一些的Hi-Fi品牌。然而采用了微动圈单元的SE215让这种情形有所改观 – 看来舒尔打算直面来自其他品牌的竞争了。当然,设计者们意识到了SE215将会成为普通消费层的热门产品,声音风格也是针对大众化的听音喜好而调音。

它的低频明显有所着重,力度、下潜和细节感都不错,也算不上过量,而在笔者印象中,舒尔其他中端型号低频量和打击感都不如SE215。与一些低音较强的对手如Xears TD-III相比,它的低频控制力相当不错,但与更为hi-fi的VSonic GR07和Sunrise Xcape v1相比,低频显得慢而松弛,瞬态不足。

SE215的中频略微偏暖,稍有些干,与低频平衡得很好,而不像旗舰SE535中频那样前凸。整体上听起来顺滑、有层次感、富有细节 – 显然中频是它的强项。中频高段略有些颗粒感,但不会让人分心甚至不快。它的中频与SE535相比虽然平衡度更好,但最大的不足在于完全没有SE535那种开放、透明的感觉。

SE215的高频低段能量还是比较充足的,而在高段却有所滚降,并且在那之前已经开始显得能量不足了 – 缺乏高频解析力和精致感,甚至比SE530更为明显。与SE530相似,它的高频整体上能量略显不足,也少了些光泽感,在某些音源下听起来比较暗淡,不过优点是比较干净,不刺激。齿音和刺耳声当然是没有的,但动态显得不足,常常需要调大音量才能听到足够多的细节,而相似价位的HiFiMan和Sunrise入耳产品就没有这种现象。

SE215的声场还是比较舒服的 – 相当宽阔,距离感、空间感和定位能力都不错。而缺陷在于缺少空气感,这当然是由于高频的不足,而结像表现也无法给人留下印象,不过乐器分离度还是不错的,考虑到它的价位也确实不该要求更多了。

性价比:(9/10)
SE215可能是舒尔至今最有竞争力的中端产品,它几乎在各个方面都比较新式。对于动圈入耳来说它的隔音非常不错,声音顺滑、富有细节,中低频有所着重 – 是一只高性价比的消费级入耳产品。而除了声音略微暗淡的缺点外还有一些会让用户担心的问题,早期的批次缺陷率很高,而似乎直到现在舒尔也没有把耳机线连接器的毛病全都解决,而采用同样连接器的SE535问题率则要少得多。另一个阻碍在于它的腔体设计,僵硬的耳机线和臃肿的连接器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佩戴不适感。而如果可以无视这些负面因素的话,它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优点:出色的隔音;扎实的声音素质;大众化的调音风格;
缺点:腔体和线材的连接器比较臃肿,部分用户可能会感到不适


(2C54) HiFiMan RE-400 Waterline (写于2013年3月)
售价:$99
参数:动圈 | 32欧 | 102dB | 15-22k Hz
插头类型:45度 | 导管直径:5.5mm
推荐耳套:原配双节套 | 佩戴方式:直插/绕耳

配件:★★★☆
单节硅胶套2对、双节硅胶套2对、绕线器、拉链收纳包
做工:★★★★☆
它的构造与以往的HiFiMan产品一致 – 坚固的腔体、较长的防拉扣、以及更粗的耳机线。耳机线上部分与RE262/RE272相似,而下半部分采用了尼龙护层,再加上HiFiMan标准的45度插头,整体完成度很高。RE400是单端的,没有平衡输出的配置,可以在3.5mm插孔使用不必采用转换器。
隔音:★★★★
对于动圈来说相当好了,瘦小的腔体和原配较粗的耳套可以使得插入很深,获得更好的隔音。
线材效应:★★★★
直插佩戴时线材噪声有些烦人,绕耳佩戴时则好很多。
舒适度:★★★★☆
RE400的腔体是目前所有HiFiMan的耳塞中最小的,这样的腔体设计确实很利于插入较深的佩戴。绕耳佩戴非常容易,但滑动分线器有一点松。

声音:(9/10)
RE400代替了RE-ZERO成为HiFiMan入耳生产线的主要产品。它的声音与我们的预期相一致,音色呈中性,极其干净而透明。与之前的RE-ZERO相比,它的低频要更为稳固,中段有少许可闻的抬升,这使得低频量和下潜要更多一些,并且整体的音色比RE-ZERO、RE272和ER-4S稍微偏暖。不能说这绝对是好的或是坏的,喜欢平坦的低频依旧会选择RE272,但RE400的受众面更大,在笔者的评价体系中这绝对是有所加分的。

笔者仍然将RE400归类为中性的声音,只是有一点偏暖。中频透明,位置适中,既不凹陷也不靠前。细节解析很出色,整体声音极为透明。高频比较有表现力但不会让人难以忍受。与其他的HiFiMan耳机类似,它的高频纤细而精致。对于这样一只追求准确度的耳机来说它的声音相当顺滑,与ER4S相比,它对齿音更为包容。高频延伸相当的好,这与HiFiMan之前的入耳产品一致,几乎与其他高端的动圈如VSonic GR07和Sony EX1000持平。

RE400的声场表现很全面,不拥挤,分离度与ER4S和RE272相比要稍差一些,这看起来是由于低频中段有所抬升的缘故,但与这些价格贵得多的旗舰产品相比确实差距不大。整体空间感轻易打败了相似价位的耳机如MEElec A161P 和Ultimate Ears 600,甚至声场纵深比RE-ZERO还要好一些。与其他方面相似,关于它的声场很难挑出什么毛病。

性价比:(10/10)
作为HiFiMan最新的动圈入耳,RE400的调音与之前的RE0和RE-ZERO有所不同,它的低频更好一些,声场表现更为全面,高频顺滑、包容,并且整体还原准确度在这个价位上的确极为稀有。与前作RE-ZERO相比,构造也更为坚固,隔音更好,包装也要好得多,尽管配件方面还是有点让人失望。正如它的前辈那样,它在做工上很朴实,确实是一只面向烧友的耳机。总的来说,RE400在HiFiMan一贯比较中性的声底基础上稍加了一点暖色,使得它能够吸引更多人来喜爱它,包括笔者自己。

优点:非常顺滑、平衡的声音;腔体小,佩戴舒适
缺点:直插佩戴时线材噪声有一点烦人


(2C56) Audio-Technica ATH-CKM500 (写于2013年5月)
售价:$60
参数:动圈 | 16欧 | 105dB | 5-25k Hz  
插头类型:I型/L型 | 导管直径:5.5mm
推荐耳套:标准单节套、短双节套 | 佩戴方式:直插

配件:★★★
单节硅胶套4对、延长线2根、收纳袋
做工:★★★★
腔体由塑料制成,线材结实,防拉扣较灵活,整体构造很坚固。
隔音:★★★
由于插入很浅,隔音只能算平均水准。
线材效应:★★★☆
由于无法采用绕耳佩戴,线材噪声可能会有些烦人。
舒适度:★★★★
腔体不算小,但重量较轻,并且采用了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与更为高端的CKM99相似,它采用了半入耳的设计,并且腔体较光滑,因此佩戴舒适而牢固。

声音:(8/10)
与价格高很多的CKM99相比,CKM500的频响略呈V型,低频强力,声场宽阔。最明显的特点在于低频中段的抬升 – 例如冲击感比VSonic GR02低音版更多,低频下潜也不错,只是相比之下没有那么突出,而如Sony MH1C却有着更干净、突出的极低频。它的低频的确影响了整体精致感,但这样的声音当然也会有很多粉丝。

虽然CKM500低频很重,但受制于中频低段,中频的凹陷不是特别明显,而中频高段却着重较多,这也是铁三角的一贯风格。中频厚度得当,而不像其他中频凹陷的耳机那样纤瘦,而考虑到低频量,它的清晰度也令人惊讶地好,虽然不像更平衡、纤细的VSonic VC02那般,但还是能够轻易战胜同价位的多数低音动圈入耳,如Brianwavz M5。

铁三角部分入耳型号的高频显得过于明亮,而这点上CKM500做得非常好,高频能量充足,有些许颗粒感,但在合适的音量下听音不刺耳,高频延伸也不错,只是光泽感少了些。相比之下,VSonic GR02低音版高频更脆利、干净,但也多了些齿音。声场宽度也不错,与更高价位的CKM99相当,但低频对声场造成了一些影响,显得有些拥挤。虽然整体空间感较好,但声场纵深有些不足,不过在这个价位上已经算很好了。

性价比:(9/10)
ATH-CKM500来自日本最著名的耳机品牌,它那强力的低频、很好的中频清晰度、以及宽敞的声场,都让人印象深刻,并且在腔体佩戴舒适度,线材、防拉扣这些环节也都做得很好。在目前市场上的中端入耳产品中,除了VSonic GR06和Shure SE215这些型号外,我们又多了一个新的选择。

优点;低音强力,整体不错的音质;重量轻,佩戴舒适
缺点:低频有时显得臃肿;组件化的线材配置对于部分人可能不适用


(2C58) Ultimate Ears 600 (写于2013年7月)
售价:$60
参数:动铁 | 13欧 | 115dB | 20-20k Hz  
插头类型:I型 | 导管直径:4.5mm
推荐耳套:原配Comply套、双节套 | 佩戴方式:直插/绕耳

配件:★★★★
单节硅胶套3对、Comply海绵套2对、硬质收藏盒。
做工:★★★☆
UE 600采用了全塑料工艺,镀铬腔体,与低端UE系列相似;线材与UE 700的是同种 – 柔软而灵活,但有塑料感,抗拉性不是很好。
隔音:★★★☆
导管较长,封闭性相当好,因而隔音不错,但与许多价位更高的入耳相比仍差一截。
线材效应:★★★★☆
由于线材柔软灵活,因此噪音相当少,采用绕耳佩戴时几乎完全无噪音。
舒适度:★★★★☆
流线型的腔体外壳及较长的导管,使得无论采用哪种佩戴方式都相当不错。腔体重量很轻,并且佩戴时几乎与耳朵没有接触,这点与峰力PFE系列和Future Sonics入耳相似。

声音:(8.6/10)
Ultimate Ears品牌由于双单元动铁UE Super.Fi 5而为人所知,而如今单单元的UE 600取代了它的位置。与前作相比,声音上差异很大,整体更为平衡、准确。低频具有典型的单单元动铁风格,不似UE动圈入耳在低频上着重那般多,而是非常平直,控制力很好,冲击感也与音特美HF5持平。

它的中频相对更突出,处于正中、靠前的位置,尽管如此仍比多数入门级入耳都更为中正,且非常干净、精致。这可能是由于它的阻抗与笔者的前端匹配较好,不过就笔者试过的其他前端而言表现也都比较一致。与UE 700及多数TWFK单元入耳如音特美HF5相比,它的音色略微偏暖,但细节和透明感仍然非常不错。

UE 600的高频干净而顺滑,只是光泽不是很足,它比不上HiFiMan RE-400那样的精致和细节感,但这种松软柔顺的表现还是令人印象深刻。高频绝无颗粒感,在齿音和毛刺上控制得很好,并且对低比特率音频文件不过度挑剔,这可能是出于价位的考虑,不过旗舰型号UE 900也有这种趋势。而UE 900的高频表现,包括能量感和延伸都要更好,整体听感也更为自然,当然价格差距也是巨大的。

它那宽敞的声场令人印象深刻,不过还是无法与高端入耳相比,并且相比之下动态和分离度也欠缺更多,因而声场纵深、层次感相对较差,整体声音空间有一点扁平,这点与同价位的创新In-Ear 3很相似。

性价比:(9.5/10)
做工方面,UE 600的塑料感略有些重,但重量很轻,佩戴舒适,在原配Comply套下隔音也非常好。声音比较中性,中频多少有些突出,清晰度非常好,低频比较适度,高频顺滑、有包容性。整体音乐感很棒,并且由于靠前的、高清晰度的人声,很适合听有声读物或接电话。总得来说,对于寻求出色中频、以及舒适佩戴带感的用户来说,UE 600是很棒的选择。

优点;佩戴舒适;线材噪音很少;顺滑而准确的声音
缺点:做工有塑料感,典型的UE系列线材;更适合输出阻抗高的前端


(2B5) HiFiMan RE262非平衡版 (写于2010年11月)
售价:$149(停产)
参数:动圈 | 150欧 | 95dB
插头类型:L型 | 佩戴方式:直插/绕耳

配件:★★★★☆
单节硅胶套3对、双节硅胶套2对、备用滤网5对、衣夹;新版配备了收藏盒、平衡延长线、单端延长线及单端反转延长线
做工:★★★★☆
RE262采用了光滑的塑料腔体,远比RE252那种胶性腔体更为受用,不仅更符合人体工学,而且实用性也有所增强。腔体不易沾灰,并且采用了更结实的防拉扣、金属导管、以及可替换滤网。新的线材更粗、坚固,不易打结,并且采用组件化的线材结构、45度插头、更灵活的防拉扣,这些都进一步保证了其耐用性。
隔音:★★★☆
采用声道反转延长线更适合绕耳佩戴,也容易插得更深,若采用原配双节套及其他较深的耳套,隔音效果相当地好。
线材效应:★★★★☆
直插佩戴时噪音非常小,绕耳佩戴时则几乎不存在。
舒适度:★★★★☆
采用不同延长线的搭配共有4种佩戴方式,而笔者个人觉得其中三种都是相当舒适的,多数人也应该能够找到至少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

声音:(9.1/10)
从RE2 和RE0到RE252和RE-ZERO, HIFiMan的动圈入耳产品一直以来都在追求完美的“中性”和“平衡”。笔者自己也拥有这4只耳机,并且全都非常喜爱 – 除了对RE2略持保留意见。实际上,至今在动圈入耳领域几乎仍没有HiFiMan的对手,并且笔者之前也猜测他们可能在冒险开发新旗舰产品了,现在来看确实如此。初听之下RE262的声音风格与前作偏重解析的风格全然不同,声音没有丝毫清瘦或纤细感。

RE262骨子里仍然是那种干净、快速的动圈声,同时又有足够大的头中声场– 这得益于它150Ω的阻抗和较低的灵敏度。实测中它也非常耗电,在笔者的Cowon J3不加耳放下使用,续航居然不到8个小时。虽然在J3下它的表现已经相当出色了,但笔者仍觉得它在合适的耳放下会表现更好,更纯净、更有凝聚感、声场更大(后面会详述这一点)。

RE262的低频顺滑而清晰,低频量对于笔者个人口味来说足够了,并且下潜和冲击感比笔者听过的其他HiFiMan入耳都要好,打击感和衰减以及低频延伸也都表达得更为真实自然 – 因此可以说它是HiFiMan系列入耳中低频最饱满的。在驱动单元速度的保证下,它从不会错过音乐中的每一次击打声,但也少了其他高端动圈入耳在极低频处的那种轰隆声和层次感。森海IE7有着相近的极低频量,而IE8、Monster涡轮及天龙C710,在极低频处都要着重更多。另外它的低频较松软、温暖,多少有些“圆润” – 若是喜欢那种有侵略感的、锐利的低频听感,可能要对它失望了。

说到中频,则是RE262声音的重中之重了 – 尤其是中频低段,温暖、顺滑、靠前,并且总是保持在声音的“焦点”上。如果要概括它的中频特点,笔者能想到的最贴切的词就是“水润”了,完全没有RE0、RE-ZERO 和RE252那种纤细的感觉,但也不算是厚声。一般对于动圈来说,过量的中频厚度会导致声音偏松散、晦暗,而RE262却全然没有这种情况 – 它的透明感甚至可与音特美ER4S或DBA-02相比,只是没有那种脆利感。总的来说,这种偏向下盘的中频风格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喜好 – 若是追求更为平直的中频和整体平衡度,首选依然是DBA-02或 RE252。

RE262的高频比较靠后,但却没有明显滚降 – 顺滑而悦耳,且不失细节。虽然高频上着重有些不足,但它的声音不算发暗,并且时常还能听到一些光泽感。高频细节很不错,但没有RE-ZERO那么好,因此空气感也略显不足。它的高频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只是与更为明亮的耳机相比显得高频能量略少。关于明亮的高频是否更为自然真实,笔者对此并不做评论,但在RE262下那种钹乐器的打击声表现确实不佳,在这点上它与威士顿UM3X 和Monster Miles Davis相似,虽比后二者稍好,但不要指望能够与HiFiMan之前的产品相比。

对笔者来说,除了它那抓耳、水润的中频外,最大的强项就在于声场了。它的声场及头中声场表现都极其出色 – 这在入耳领域是个极为少见的特例。与RE-ZERO相比,RE262全然没有了那种头中效应,声场极其宽阔,同时却不损失乐器定位感,实际上正是超级棒的层次感让它能够有不错的定位能力,音轨中的前景和背景也区分得很开。在耳放下,它的声场几乎没有了外边界 – 甚至连IE8那种巨大的声场也无法与之相比。另外它的动态响应也是一大优点,在耳放下只需较少的音量就能表达不错的细节和层次感。整体看来,RE262非常诚实,它没有刻意去避免染色,反而将其转化为一种魅力,它也没有典型高端动圈那种过多的低频,因此笔者很喜欢它。

性价比:(9.5/10)
虽然RE262有些背离HiFiMan原先的风格,这难免会使一些铁杆粉丝失望,但它的声音却更为全面并且风格相当独特。毫无疑问RE252更为中性、准确,但也因而比较平淡无奇,而RE262低频更足,中频顺滑、靠前,高频悦耳、置后,整体听感相当抓耳。更低端的RE-ZERO声音更明亮、脆利,但少了那种水润的感觉,声场也显得很拥挤。HiFiMan这次也在设计上下了功夫,弥补了以往产品中存在的一系列缺陷,在耐久性和佩戴舒适感上有明显提升,只是在购买它之前,一定要确保这种声音风格是符合个人喜好的。

优点;巨大的声场;水润的中频;整体顺滑、抓耳的声音
缺点:没有提供收纳包;直插佩戴不适用于所有人


(2B7) Etymotic Research HF5 (写于2011年5月)
售价:$120
参数:动铁 | 16欧 | 105 dB | 20-15k Hz  
插头类型:45度 | 导管直径:2.5mm
推荐耳套:原配三节套、舒尔Olives海绵套 | 佩戴方式:直插/绕耳

配件:★★★★
三节硅胶套2对、Etymotic海绵套、音特美Glider套、可替换滤网1对、滤网更换工具、衣夹、丝绒拉链收纳包。
做工:★★★★
HF5在设计上与音特美其他型号相似,呈细瘦管状的腔体,及芳纶强化的线材。与铝制外壳的MC5不同,它的腔体全部由塑料制成,导管相当细,因此更换耳套时需多加注意。线材比MC5略粗,但也多了些记忆效应。防拉扣和插头也都设计得比较耐用。
隔音:★★★★☆
腔体细瘦,插入较深,且密封性强,因而隔音效果令人难以置信 – 对于非定制入耳来说确实再无法做得更好了。
线材效应:★★★★
直插佩戴时相当少,绕耳佩戴时则几乎不存在。
舒适度:★★★★
HF5采用的动铁单元比MC5的动圈单元更小,因此腔体重量轻且尺寸细瘦。与音特美所有其他入耳型号一样,它需要很深的插入,最初会有些不适感,但耳套选择合适的话还是非常舒适的。

声音:(8.8/10)
对于音特美这个品牌来说,声音总是标志性地呈中性、准确,HF5也是如此,它的低频绝对无法满足低音控的需求 – 由于只用了一个动铁单元,低频紧,控制力很强,但无法带动更多气流,因此对于寻求那种震耳感的烧友来说可能要彻底失望了。相反地,它的低频快速且很有细节感,速度和纯净度使得其在低频的表达上层次感很足,低端入耳无法做到这点。然而这样的低频表现是否称得上自然,则是另外的话题了,如果认为“自然”代表真实的打击感、衰减时间、和厚度,那么动圈入耳会更让人满意;而如果低频的“自然”意味着可以听到音轨中最细微的低频细节,那么HF5绝对是出色的 – 无论音轨多稠密,它从不错过一次打击。低频延伸呈线性并一直持续到30Hz,没有极低频处的强调,也没有中段隆起。若是追求丰满、有轰鸣感的低频,建议远离音特美 – 即使用了最好的均衡器,改善也不是很多。

HF5中频依然是典型的音特美声 – 清澈、富有细节、相当中性。中频顺滑而毫无颗粒感,但佩戴不好就会产生齿音,当然如果音频本身就有齿音存在,它会毫无疑问地指给你看,如果想让128kbps mp3文件听起来更好,那还是不要选择它。高频上与其他频段平衡得不错 – 这也是解析性入耳的通常做法,但又不过度突出而致使听觉疲劳。它的高频脆利,解析力很高,延伸出色,整体精致感令人印象深刻。若喜欢顺滑、靠后的高频听感,那么同样不推荐它。

声场可能是HF5与MC5最为相似之处 – 二者在乐器分离度上都做的很好,但没能像顶级的入耳那样有着沉浸式的三维空间听觉体验。声场有很不错的宽度,但纵深和高度显得平庸,虽然它那高度准确、富有细节的声音足够令人信服,也能够表现出前景声和背景乐器声之间的对比,但就是却少三维空间感,例如像ATH-CK10 或Westone 2那样。音色上,HF5相当中性,放弃了偏暖的那部分谐音换来明亮、脆利的声音,对于习惯暖声或动圈声的人来说可能难以接受,不过这样乐器分离度确实更好。

性价比:(9/10)
HF5仍然遵循着音特美的调音理念,声音干净而多细节,有极佳的准确度而毫无染色,并且能够传达音频中的每处微小细节。就像很多高端动铁入耳一样,与较为主流的竞争对手相比,HF5缺少强力的低频,以及暖而厚的听感。细长的腔体,插入很深的佩戴,出色的隔音,以及克制的美学观念,都使得HF5具有典型的音特美风格。对于寻求入门级发烧产品的用户来说,低端的MC5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但若优先考虑保真度,HF5在这个价位上很少有对手。

优点;出色的隔音;干净、平衡、准确、富有细节的声音
缺点:佩戴时插入较深,需要逐渐适应;声音风格不适合每个人;低端的MC5做工要更好


(2B11) Creative Aurvana 3 (写于2011年12月)
售价:$150
参数:双单元动铁 | 28欧 | 112dB | 10-17k Hz
插头类型:I型 | 导管直径:4mm
推荐耳套:MEElec三节套 | 佩戴方式:绕耳

配件:★★★★☆
单节硅胶套3对、海绵套2对、清洁工具、飞行适配器、硬质收纳包
做工:★★★☆
腔体外壳由塑料制成,很光滑,采用了双孔导管和相当灵活的防拉扣。橡胶制的线材细而柔软,虽然这样比较舒适但对其耐久度的信心大打折扣。
隔音:★★★☆
腔体设计符合人体工学,密闭性也很好,因此隔音性能高于平均水准。
线材效应:★★★★☆
由于耳机线细而柔软,噪声几乎不存在。
舒适度:★★★☆
腔体设计的很好,轻而光滑,导管角度很合适,防拉扣很柔软。但它的腔体尺寸明显与双单元动铁的身份不符,甚至比Westone 4还要打。耳道较小的用户带上后可能会很快感到不适。

声音:(8.5/10)
创新的第三代动铁入耳不仅设计上与舒尔相似,声音特性也相一致 – 着重中频,音色偏暖。低频准确,控制力不错,不突出不刺激。低频打击感不错,但中频上的强调多少削弱了这种听感。由于低频略有滚降,下潜甚至不如某些单单元动铁,如Fischer Audio SBA-03。

中频是它的主打特色,与其他频段相比更为前突。中频温暖、顺滑,厚度得当,但略微发干,让人联想到悲剧的Klipsch Custom 3。Fischer SBA-03的中频位置与它相似,而线条更细,音色更脆,更有细节感; In-Ear 3音色更厚、暖、顺滑。整体听来声音比较悦耳,但若追求平衡、中性、富有细节的中频,那么它不适合,甚至双单元动圈JVC HA-FXT90的透明度都要比它做的更好,并且音色更为中正。

In-Ear 3的高频较为靠后,不易使听觉疲劳,与高频较为突出的耳机 – 如VSonic GR07相比,它听起来有一点模糊、甚至暗淡的感觉。与低频相似,高频上的滚降幅度实际上并不多,但确实会被中频夺去风头。耳机的声场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平衡性,因此In-Ear 3的声场基本算是平均水准,但比较饱满,定位也很不错。整体上看,它的动态并不好,听起来比较有侵略性,有能量感。与同水准的动圈相比,它缺少空气感和结像能力,但优点在于非常高效能 – 明显是为低功率移动音源而设计。

性价比:(8/10)
创新In-Ear 3是一款主打中频的入耳产品,与舒尔或威士顿的定位相似,面向一般消费群体。这种重中频的声音特性并不符合所有用户的喜好,另外它庞大的腔体也不适合耳道小的人。声音方面,几乎没有弱项,但也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质,很难一耳朵喜欢上它,但与类似声音特性的Klipsch Custom 3 或Ortofon e-Q7相比,它的价格还是要更便宜一些。

优点:线材噪声很少;以中频为特色的声音
缺点:庞大的腔体不适合耳道小的用户;线材不够结实


(2B14) Sony MDR-EX600 (写于2012年2月)
售价:$131
参数:动圈 | 32欧 | 107 dB | 4-28k Hz  
插头类型:L型 | 导管直径:4mm
推荐耳套:Sony哥伦比亚套、通用双节套 | 佩戴方式:绕耳

配件:★★★★
Sony哥伦比亚套6对、海绵填充哥伦比亚套3对、收纳盒
做工:★★★★☆
尽管未采用EX1000那样的镁金属外壳,但它仍然延续了竖直安装的设计,也同样坚固。采用了可拆卸式线材,但笔者发现每次摘下耳机时,连接器的螺纹都会略微旋开一些。线材本身非常灵活,只是不很粗,记忆区段的记忆性不是很好。
隔音:★★☆
EX1000的导管看起来相当长,但耳机设计的初衷也并未考虑到插入深度。采用标准哥伦比亚套时隔音性很平庸,而采用海绵填充套的话会稍好些。户外使用的话,由风产生的噪声也是个问题。
线材效应:★★★★★
只能采用绕耳佩戴,且线材很软,噪声完全不存在。
舒适度:★★★★
采用竖直安装设计的入耳通常导管会成一定角度,或者有其他人体工学上的改善措施,而EX600却是直插佩戴的。它的腔体相当大,导管很长,佩戴时腔体大部分都留在耳外,但也正因如此不会有不适感。佩戴时不如其他多数高端入耳那么牢固,不过线材的记忆区段很柔软,因而对此有所改善。

声音:(9/10)
Sony MDR-EX600与动圈旗舰EX1000很像,无论是在设计上还是声音上。与EX1000相似,它的低频准确、控制力好,干净而多细节,同时不损失厚度。它的低频比较顺滑,少了JVC HA-FX500的那种侵略感,后者低频下潜更多,但不如EX600那么有控制力和准确度。同价位的VSonic GR07略更快速一些,频响更平直,低频下潜更好,但冲击感相似,EX600有时会显得更有低频能量感、更动感。而与EX1000相比,它只是在下潜、解析和控制力上稍有不如。

EX600的中频中性偏暖,低频和中频平衡得很好,不似FX500或森海IE7那样暖,中频也不被低频干涉,因而清晰而多细节。与EX1000相似,EX600的中频表达非常顺滑、水润 – 与GR07和FX500相比更为如此。它的中高频着重更多,倾向于营造出很好的清晰度,而FX500显得更暖、更暗一些。然而与解析度更好的HiFiMan RE272相比,EX600明显地缺少一些微细节及整体精致感。

EX600在高频上有所着重,但控制力不错。与EX1000相似,EX600的高频比VSonic GR07略更尖锐一些,但仍然保持了精致感和包容度。在一些音轨上它的齿音确实比GR07更多一些,但这种情况较少,另外也避免了颗粒感和毛刺声,同时又不损失解析力。最棒的方面在于,面向消费层的动圈入耳通常高频能量较不足,而EX600的高频表达却相当真实。高频延伸虽然比不上RE272,但还是能与GR07及其他相近价位的耳机表现持平。

EX600在声场的宽敞、开放度方面也酷似EX1000,声场纵深令人印象深刻,完全没有一丝拘谨、封闭的感觉,动态也非常出色。GR07的声场宽度也是相似的,但相比之下空气感、纵深、以及结像力都略微不如。与FX500相比,EX600的声场宽度、层次感更好。FX500和GR07的三维空间感更好一些,而EX600的横向分离度更好,因而这三只入耳在这个价位上的声场表现都非常令人印象深刻。若是追求更宽,更像头戴耳机的声场,而不是入耳那种典型的头中声场,绝对会对EX600感到满意的。

性价比:(9/10)
与Sony旗舰EX1000相比,EX600的定价要合理得多,基本是三分之一的价格,却有了旗舰型号所有的功能和大部分声音素质,绝对是同价位最有竞争力的产品之一。EX600和EX1000的声音特点极其相似 – 干净、快速、有空气感、动态表现佳 – 而同样差的隔音性也是削弱其实用性的地方。对于喜欢这种设计的用户来说,EX600是这类入耳中最有性价比的型号之一。

优点;无线材噪声;干净、多细节、开放而宽敞的声音
缺点:平庸的隔音;佩戴多少让人沮丧


(2B23) VSonic VC1000 (写于2013年9月)
售价:$137
参数:双单元动铁 | 50欧 | 105 dB (@500 Hz) | 20-20k Hz  
插头类型:L型 | 导管直径:4mm | 佩戴方式:直插/绕耳

配件:★★★☆
单节硅胶套10对、海绵套3对、双节硅胶套、衣夹、抽绳收纳袋
做工:★★★★
腔体呈细瘦的直筒型,与VSonic VC02及更高价位的GR01相似,少了VC02的可换线机制及GR01的可更换滤网,但也算不上什么损失。线材光滑,但略有些细,且少了滑动分线器。
隔音:★★★★
隔音能力与GR01相似,但还没到音特美ER4那种程度。
线材效应:★★★★
直插时多少有些烦人,但绕耳佩戴时噪音较少。
舒适度:★★★★☆
腔体非常细瘦,并且有大量原配耳套可选,线材端部成一定角度,因此对耳朵较小的人来说采用绕耳佩戴不大容易。

声音:(9.2/10)
与价位更高的型号GR01相同,VC1000也采用了娄氏TWFK双平衡电枢驱动单元,声音很平衡,整体表现与GR01齐平。它的低频紧而平直,量感基本与Fischer Audio DBA-02 mkII持平,对于平衡性的动铁入耳来说,下潜和打击感也都是不错的。

中频也是一样地平直,且没有被低频干涉或遮盖,算是典型的动铁风格。与同价位的Rock-It Sounds R-50相比,略更温暖、饱满,仍然更像DBA-02 mkII或GR01;但与动圈GR07相比,中频却相对更纤细、冷一些。

VC1000的高频与DBA-02和R-50相比更包容一些,仍与GR01相近,与笔者的初版GR07相比,它的高频略更顺滑、精致,齿音少一些,延伸也更好。声场方面表现与其他TWFK单元入耳相近,与R-50相比少了一点声场宽度,但整体上声场表现全面,空间感不错。

供选择的型号对比:

HiFiMan RE-400 ($99)
RE-400是一款动圈入耳,音色中性偏暖。与VC1000相比,它的声音更暖、更饱满一些,虽然二者都属于平衡的声音,但RE-400更集中于中频一些。VC1000的低频打击感与RE-400非常相似,但低频中段略纤瘦一些。高频方面,VC1000更为明亮,高频能量明显更多,而RE-400相对更顺滑,但也因而相对更暗淡一些。由于VC1000高频量更足,所以整体更平衡、更完整,但也因而对音源包容性不够好。二者的声场表现都比较全面,VC1000的声场略宽一点。总得来说,RE-400向中频集中更多,更具包容性,而VC1000更明亮、干脆,二者之间的选择完全取决于用户的偏好了。

Philips Fidelio S1 ($99)
作为另一款声音平衡的动圈入耳,S1使笔者想起了VSonic GR07。与VC1000相比,它的低频更多,尤其是低频下潜,整体音色也更暖,而VC1000的低频更紧、更干净一些,中频也相对更突出,而RE-400的中频比VC1000还要突出一点。有趣的是,虽然VC1000的高频能量略多,但在保持顺滑度上却做得更好,S1听起来更尖锐,毛刺感略多些,对音源的包容性比VC1000要差。

Etymotic Research ER4S ($299)
ER4S由于其声音准确度而久负盛名,对许多烧友来说它仍然是高保真的标准,而价位更低的VC1000与ER4S的声音特点相似 – 略不如后者中性,但仍然是非常平衡的声音。VC1000的低频更饱满一些,冲击感略多,而ER4S的低频相对较纤细。ER4S的中频上段更靠前,也因而更为透明,中高频整体上更准确、精致一点,而VC1000更容易产生齿音。整体上,两只耳机的风格差距确实不是很大,对低频要求多一些则会更喜欢VC1000,否则的话就仅仅是偏好和预算的问题了。

性价比:(9.5/10)
VC1000无疑是VSonic又一款有竞争力的型号,它采用了我们熟悉的TWFK单元,有效利用了其较小的单元尺寸和声音准确度。它的声音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其他方面它也做的不错,佩戴舒适,构造坚固,采用了较朴实的设计而避开了GR01和VC02的一些怪癖。总得来说,它比GR01价格更低,但却有着同样的声音素质,若是追求平直的声音,绝对是很好的选择。

优点;体积小、重量轻、佩戴舒适;声音平衡而准确
缺点:缺少滑动分线器;收纳袋质量不佳


(2A1) 音特美ER-4S (写于2009年11月)
售价:$239
参数:单单元动铁 | 100欧 | 100dB | 20-16k Hz
插头类型:L型 | 导管直径:3mm
推荐耳套:舒尔Olives海绵套、音特美三节套 | 佩戴方式:直插/绕耳

配件:★★★★★
大量的原配硅胶/海绵套、滤网2对、滤网更换工具、塑料收藏盒、收纳袋、衣夹、插头转换器
做工:★★★★☆
腔体由厚而坚固的塑料制成,线材粗、坚固、可替换。
隔音:★★★★☆
由于插入很深,隔音非常好。据称其最大衰减达到了42db,笔者个人相信这一点。
线材效应:★★★☆
不使用衣夹的话听诊器效应比较强,而由于腔体较长、耳机线较粗,采用绕耳佩戴比较困难。
舒适度:★★★★
为了获得好的听感必须插入很深,较细瘦的腔体有助于插入耳道,使用海绵套效果不错。

声音:(9.2/10)
ER-4S最大的特点是细节,不同于HiFiMan RE0那样让细节缓缓渗入的方式,ER-4S的细节可以说是扑面而来,这使得它对音源极为挑剔,尤其是低比特率的MP3文件,正如一个好的监听耳机所应该做的那样。高频富有细节而且延伸好,令人惊艳的清脆声和解析力。中频光滑、细节很多、位置适中、接合度很好。音色呈中性稍偏亮。低频细节出色但稍显细瘦。它的低频量不是很多,但绝对能满足我们对低频质感的要求。低频延伸并不完美,但层次感非常出色。声场是典型的音特美风格--出色的乐器分离度、很好的层次感和定位能力,但3D空间感有所不足,声场宽度远远大于深度和高度。

耳放:并不一定需要,但在耳放的驱动下它声音更为出彩。MP3播放器即可将其驱动到合适的音量,但不能释放其全部潜力。在合适的耳放(如mini3)驱动下,ER-4S在速度和细节方面大有提升。

性价比:(8/10)
没错,音特美这款旗舰在15年后仍会是一流的。相比其他品牌动辄400多美元的价格来说,250美元的售价确实增加了其性价比。对它来说最大的问题是HF5,尽管其售价还不到ER-4S的一半,但在一些关键声音特性上却可以与ER-4S相比。另一个对手HiFiMan RE0则要便宜的多,尽管先前的售价相近但如今打了不少折扣。在RE0和ER-4S都由合适耳放驱动并且选择合适的耳套的情况下,在二者之间做选择只是个偏好和预算的问题。

优点:最有细节的声音之一;耐久且可替换的耳机线;强大的隔音;两年质保/优质的售后
缺点:很深的插入并不适合所有人;很难采用绕耳方式佩戴;不用衣夹的话听诊器效应很烦人;声音太过解析性

Monster金涡轮 (写于2010年3月)
售价:$249
参数:动圈 | N/A | N/A | N/A
插头角度:L型 | 导管直径:5.5mm
推荐耳套:Monster Super | 佩戴方式:直插或绕耳

配件:★★★★★
单节硅胶套3对、三节硅胶套2对、海绵套1对、Monster Super套1对、绕耳器1对、90度-180度插头转换、衣夹、磁扣收纳袋、收藏盒
做工:★★★☆
采用了与Monster涡轮相同的做工设计,但外壳更坚固抗压、线材更粗,改成了L型插头,做工质量有所提高。
隔音:★★★★
对于动圈入耳来说已经很好了。
线材效应:★★★★
采用绕耳佩戴时线材噪声很小,否则的话会让人有些心烦。
舒适度:★★★★
腔体很重,但还是佩戴得很好。提供了众多的耳套,很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

声音:(8.7/10)
首先,金涡轮对耳道插入深度很敏感,插得太深会失去透明度和空气感,不够深则低频明显不足。插入合适的情况下它的声音细节接近个人所听到过最好的双单元动铁,整体声音更厚一些却又不失平衡。笔者对普通版涡轮印象很深刻,因其具有足量的低频却又不影响到中频。这一点上金涡轮的理念也是同样的,但仍保留了普通版涡轮最大的缺点:平庸的高频。Pro版本在一些其他的方面也更优秀,如细节、纯净度、控制力、声场及分离度。

在低频方面,它几乎比个人听过的其他任何耳机下潜都要更深、空气感更足。尽管并不像Panasonic HJE900那样有侵略性,但极低频更好。动圈单元能够提供顺滑、丰满的低频,同时还能表达出低频的层次感,平衡性好得出奇,然而在速度和控制力上却无法和一些高端的动铁入耳相比如ATH-CK10和 UE TF10。对于解析度来说也是如此,尤其是在高频处,金涡轮有很强的解析力但整体声音却趋向于凝聚而非解析感。它的中频让人觉得难以置信的顺滑,并且音色表达偏厚。中高频都算不上凹陷,这点与普通版本的涡轮不同。

它的声音相对比较靠前有包围感,因此在声场纵深方面做的很好,定位也不错。高频自然且延伸很好,但缺少了某些动铁入耳的那种光泽感,从而完全地避免了毛刺感和齿音。部分地由于这个原因,在小音量听歌时并不像CK10和RE252那样有凝聚力。尽管它的参数并未公布,但明显比笔者所拥有的大部分其他塞子都更低效能,在Amp3和HPO笔记本上完全听不到电流噪声,这点很让人钦佩。

性价比:(8/10)
Monster金涡轮是一款出色而全面的耳机,有着宽松、奶油般顺滑的声音特性,在普通版本涡轮的基础上声音更平衡和细致,同时还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低频,无论是量还是质感,因此喜欢低频的用户值得注意它。而它的高频延伸虽然还做不到RE0和CK10那种程度,但顺滑、自然、极其悦耳。它的声音表现受耳套选择和耳道插入的影响很大,所以为了获得最好的声音建议多做一些尝试。

优点:良好的做工;佩戴舒适;大量的耳套;出色的低频;顺滑、平衡、富有动态的声音
缺点:线材噪声

宇音OK1 (写于2010年5月)
售价:$229
参数:动圈 | 150欧 | 109dB | 20-24k Hz
插头类型:I型 | 导管直径:5.5mm
推荐耳套:大单节套 | 佩戴方式:直插

配件:★★★☆
3种长度的可替换导管、单节硅胶套3对、双节套2对、平头耳塞橡胶圈、6.3mm适配器
做工:★★★
像其他的宇音耳机那样,OK1是塑料腔体、橡胶化的细耳机线、直插插头。不同于PK系列,OK1的滤网是金属制的,并且导管采用螺纹滑动方式安装实现可替换。
隔音:★
OK1其是是在传统的平头耳塞上安装了导管,由于本质上是开放的所以隔音性能差。
线材效应:★★★★★
就像传统的平头耳塞那样,OK1没有封闭式入耳耳塞那种线材噪声,插入耳道很浅,传导性不佳。
舒适度:★★☆
当做为平头塞来使用时,就和其他的平头塞一样舒适,但作为入耳耳塞来说,它的佩戴舒适性简直就是个悲剧。

声音:(8.9/10)
当做入耳耳塞来使用时,OK1的声音明显是出类拔萃的,尽管与其他的入耳耳塞相比在佩戴上要注意更多。

让我们从头说起,OK1在声音特性和声场上有点不同于笔者其他的入耳耳机。它的声音比较明亮,有一点侵略性,但又有种极其令人惊讶的精致。即使在充分的电压驱动下,OK1的低频还是能达到常人所能听到的低频极限。低频在量感和打击感上与Head-Direct RE0相似 – 瞬态很好,但是缺少低频很重的动圈那种隆隆声。然而由于PK1具有宽阔而开放的声场,低频乐器声听起来比RE0更为自然,40Hz之后的低频几乎是线性的,这种感觉一直平滑过度到中频。

OK1的中频是它最为强大之处,清澈、透明、富有细节,这让大多数传统入耳耳塞颜面尽失。它的中频清晰度和透明度实际上让笔者想起了ATH-CK100,然而由于CK100中频位置靠前,听起来比OK1多了一点染色。另外,它对音源并不挑剔,中频总是中性而自然。OK1最令人惊奇的特性是在听者和歌唱者之间完全没有屏障,尤其是在听女声时,尽管这样中频的层次感要损失一点。就像CK100一样,OK1在中频上段到高频下段有所强调,使声音明亮、锐利、有能量感。相比CK100它对齿音的包容性要差一点,但整体上的听感却更加精细。高频延伸很好,不过还没到CK10那么好。

OK1的声场与笔者听过的大多数其他入耳耳机都很不同。OK1在乐器分离度、定位上在可能在所有入耳耳塞中是最自然的了 – 乐器在声场纵向均匀排开,很容易区分出或专注于某个乐器或人声。尽管它的声场宽度并不绝对是最大的,但却在距离感和包围感这两方面平衡得很出色。声音的开放性也出人意料地好 – 作为入耳来说它具有实实在在的空气感。而最厉害的是,它整体的衔接性和音乐感非常好,虽然声场极其宽广但从来不会让人觉得声音薄。

耳放:由于150欧的阻抗,OK1需要很大的推力,笔者的Sansa Fuze仅仅能达到到正常听歌的音量,然而声音却很坑爹。所以在一般的数字音频播放器下使用的话,耳放是绝对需要的。

性价比:(6.5/10)
如果仅从声音这一项来评判,OK1确实对得起230美元的价格 – 如此让人难以置信的空气感和精致的声音,一定会有很多粉丝,尤其是对于那些喜欢自然感的烧友来说。然而OK1缺少其他品牌高端入耳的一些优点。隔音和长期佩戴的舒适感是个大问题,并且对于一款高端产品来说做工有一点让人失望。从好的方面来讲,不存在听诊器效应,外形比较丑几乎不可能会被偷走 – 实际上小偷可能更愿意偷苹果小白。所以它的价值只能取决于个人偏好了,而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 对于一部分烧友来说,它的声音会让其他的缺点变得微不足道。

优点:不存在听诊器效应;极其出色的空气感;很棒的平衡感、细节感和透明度
缺点:当做入耳使用时佩戴不舒服;几乎没有隔音可言;做工如同30美元的平头塞

(2A10) 铁三角ATH-CK90Pro (写于2010年7月)
售价:$220
参数:双单元动铁 | 37欧 | 111dB | 20-15k Hz
插头类型:L型 | 导管直径:4mm
推荐耳套:Monster三节套、Sony哥伦比亚套 | 佩戴方式:直插/绕耳

配件:★★★
单节硅胶套3对、海绵套一对、收纳袋
做工:★★★★
不同于面向高端消费层的CK10和CK100,CK90Pro由平滑的塑料制成。虽然用海绵替代了导管中的滤网,但腔体还是比较坚固的。线材不像CK10/CK100那么粗,对于300美元的产品来说有点不给力。插头与CK100的3.5mm插头相同,适用于iPhone。
隔音:★★★★
成一定角度的导管设计以及细瘦的腔体使得插入耳道较深,腔体是封闭的,再搭配合适的耳套的话隔音会相当好。
线材效应:★★★★
采用直插佩戴时会有一点噪音,采用绕耳佩戴的话则完全没有了。
舒适度:★★★★
奇怪的腔体形状竟然带来了很不错的舒适感,插入耳道很深的情况下仍不会觉得不适。绕耳佩戴需要一点时间来习惯,因为插入时腔体的角度要略微朝上,但插入后舒适性很不错并且长期佩戴也很安全。

声音:(8.7/10)
作为铁三角高端产品线的一员,CK90Pro有点儿害群之马的意思。它的定位是作为CK10的替代,而很难想象铁三角是如何打算用CK90Pro这种缺乏热情的声音来代替声音较为明亮、刺激的CK10的。不过CK90Pro在铁三角的产品队伍中还是有一席之地的,甚至在CK10和CK100消费群体之间。首先它的声音比较暗、中性化,不同于CK10和CK100的明亮。另外它的低频也是最好的,这可能得益于号角状的声学腔体设计。它的低频延伸让人印象深刻,低频比CK100更平坦而非常接近CK10,并且没有损失低频质量。低频衰减时间极其短,因而低频瞬态几乎与CK10持平。不过正由于动铁的低频衰减速度一般较短,故不可能像Monster金/铜涡轮那般丰满,不过冲击的力道还是很足的。

如预期的一样它的低频没有影响到中频,并且与CK10相比它的中频既不靠前也不凹陷。中频的清晰度和细节很好,但比较顺滑,为了避免尖锐的听感丢失了一些微小的细节。 CK10的那种明亮感在CK90Pro的声音中完全不存在,齿音也几乎不可闻,但听起来有一点暗淡,尤其是在女声的表达上。它的高频是吸引笔者的地方,与CK10相比,它的高频有一点滚降,因此不像CK10那么明亮有光泽感,高频清晰有细节但少了一些延伸。若觉得CK10的高频难以忍受,并愿意牺牲一点细节来换取整体更顺滑的声音的话,可以试试它。

CK90Pro在它平均水准大小的声场上表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结像力和乐器分离度(尽管不像UM3X那么好),它的空间感确实很强,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定位表现都让人惊讶。尽管定位算不上是针尖般的准确以及整体没有呈现出UM3X那样的3D感,但确实已经做得足够好,听起来还很自然。

除此之外,CK90Pro还是个不错的监听器材,在不同音源下它表现得像个变色龙 – 除了CK100外,它可能是笔者所听过的最依赖音源的耳机。在Sansa Clip/Fuze下,它能够表现出前端出色的声道分离度和结像感,换到Sony播放器(如A828)时,音色变得暖起来了并且更加顺滑,而插到S:Flo2上时,它的低频打击感和清晰度明显地提升了。论坛里的jant71说过CK90Pro某种意义上像个白板,能够允许音源的某些声音特性附着在它的声音中,笔者认为这句话很好揭示了耳机的本质意义。但是也有不好的方面,如果把它插在播放着低比特率音源的笔记本电脑上,听感会非常糟糕。

性价比:(7.5/10)
在做工和设计上,CK90Pro可能是铁三角公司高端入耳产品线上最奇怪的一个,但它的声音特色却和CK10、CK100一样极端,作为动铁入耳来说它的声音暗淡并且低频相当有打击感。从技术上来说它比CK10和CK100更平衡,既不像CK100的中频那么靠前也不像CK10的高频那样明亮。然而,它的声音对音源有很强的依赖性,能够展现音源的强项和不足,尽管这一点不会吸引到所有人。总的来说CK90Pro是那种“非爱即恨”的耳机,喜欢类似监听式听感的话会爱上它那种平衡感,然而不喜欢这种风格的则会恨它。

优点:选择合适耳套的情况下隔音和舒适感非常好;很高的科技含量
缺点:做工与其他铁三角耳机相比有点令人失望;很强的音源依赖性;“非爱即恨”的声音

(2A16) VSonic GR07 (写于2011年5月)
售价:$179
参数:动圈 | 50欧 | 105dB | 7-30k Hz
导管直径:3.5mm | 佩戴方式:绕耳

配件:★★★★
单节硅胶套3对、双节硅胶套1对、海绵套1对、哥伦比亚套10对、绕耳器1对、收纳袋、贝壳型收藏盒
做工:★★★★
方形腔体、绕耳式佩戴、可调整角度的金属导管、坚实的线材。在不采用绕耳器的情况下能佩戴好多少有点困难。腔体的抗压强度、线材的抗打结能力都有点不尽如人意,但总的来说做工上还是考虑周到的。
隔音:★★★☆
像大多数动圈入耳一样,GR07是有气孔的,但相当长的导管还是保证了较强的隔音性能。
线材效应:★★★★☆
由于采用绕耳佩戴,GR07的线材噪声很小。尽管配件中少了常见的耳机线衣夹,但使用绕耳器能弥补这一不足。
舒适度:★★★★☆
尽管GR07采用了相当长的11mm单元,但由于重量很轻、贴合耳道以及绕耳式的腔体,使得可以延长佩戴时间。另外导管角度也是可以调整的。

声音:(9.1/10)
尽管近年来入耳耳机市场发展很快,但高端耳机行业某些分支下竞争程度仍然很低。其中之一就是专业动圈监听耳机,VSonic公司在设计GR07之初就已看准了这点。GR07采用了11mm生物纤维扬声器单元,在声音表现上给相同价位其他品牌很大的冲击。笔者个人对齿音非常敏感,开始用GR07听部分音乐时觉得完全无法接受,直到几个小时后才适应。很高兴这只耳机最终达到了他们预期的声音水准,多么棒的声音啊!

整体的平衡性是GR07的强大之处,频响还原很出色,并且在频率极限处仍然能保持精致的细节感,这也是笔者一直以来喜欢森海IE系列的地方。作为动圈,GR07的低频下潜深而有力,有速度感,展现出很好的控制力和准确度。它的低频量感很好,相比低频更厚的森海塞尔 IE6和IE7,以及低频更精细的动铁如Fischer DBA-02 和Westone 2,其打击感和衰减都表达得更为真实。其他高端动圈耳机中唯一可以作监听用途的HiFiMan RE252,在低频延伸、低频形体、以及低频整体表现上也没有这么好。

它的中频与低频衔接的很好,并且同样保持了让人印象深刻的清晰度和细节。不同于相同价位的森海IE7,它的中频并不靠前,也并不似森海那种暖而厚的风格,而是像RE252那样更为精细的音色,整体中性又稍微偏暖,相比主流的高端动圈产品又没有明显染色。中频层次感也很好,但如同几乎所有的动圈入耳那样,GR07与高端的动铁如Fischer、音特美、铁三角的一些型号相比,中频解析度有所欠缺,不过这也使得声音具有顺滑和细腻感,使声音得到充分表达又不至于使听觉疲劳。

对于GR07来说,高频低段可能是声音上真正的问题所在。GR07的高频表达很出色并且明显地比森海IE7更亮,但多少有一点让人受不了的齿音,通过调低音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使听感更柔和。与它的低频相似,高频延伸非常好并且一直保持者尖锐度和细节感。当然并不能和ATH-CK10的那种清晰度或JVC FX700的那种光泽感相比,不过它也无意如此。作为中性、准确的监听式入耳产品,它已经表现的极其出色了。

它的声场表现在各个方面都很好。声场整体宽阔,近似呈椭圆型,与IE7相比少了一点深度和高度,与声音更有包围感的动圈相比定位有一点远。它的乐器分离度非常出色,听起来绝无拥挤感。在笔者看来它的声音很有凝聚力,虽然有很好的分离度和层次感,但又不过度解析,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毫无疑问它的声场表现也得益于不错的结像力和动态范围,这使得听觉不易疲劳,在这一点上几乎与HiFiMan RE262一致。最后,GR07的适应性很好,尽管声音透明,但较高的阻抗使得声音具有包容性。除此之外,声音的整体感并不会因耳套的选择而有所损失,这一点很像DBA-02,因此对于那些在高端入耳方面没有经验的用户来说,GR07是很好的选择。

性价比:(9.5/10)
VSonic这款面向舞台监听用途的产品在若干方面都很有竞争力。运用生物纤维扬声器单元这样具有突破性的技术,使它成为少数适用于专业监听领域的动圈入耳之一。而它最大的卖点在于全频段出色的平衡:有控制力且足量的低频,清晰的中频,以及准确的高频。与价格更高的一些入耳产品如Ortofon、Westone、HiFiMan、甚至1964EARS相比,它最大的优势在于没有真正的弱点,无论是声音素质上还是适用性上。让我们把“动圈vs动铁”这种无休止的争论放在一边,尤其是对于监听用途来说,GR07确实值得这个价格,甚至更高。

优点:良好的做工和设计;很好全频段平衡感以及整体感
缺点:轻微的齿音

(2A18) Future Sonics Atrio MG7 Pro (写于2011年9月)
售价:$175
参数:动圈 | 32欧 | 112dB | 18-20k Hz
插头类型:L型 | 导管直径:2.5mm
推荐耳套:原配双节、舒尔海绵套 | 佩戴方式:直插/绕耳

配件:★★★★☆
双节硅胶套2对、带孔海绵套4对、清洁工具、拉链收纳盒
做工:★★★★
与MG5 Atrios相似,它采用了塑料制泪滴形腔体,橡胶制防拉扣,以及细长的滤音导管。前作线材的记忆效应不在了,但质地是相似的 – 轻便而灵活,但不是很粗。
隔音:★★★☆
采用任意一对原配耳套或舒尔海绵套隔音效果都很棒。
线材效应:★★★★
直插佩戴时噪声较少;而采用绕耳佩戴时噪声几乎完全消失
舒适度:★★★★☆
它的佩戴感让笔者想到峰力PFE系列,佩戴合适时腔体完全触不到耳朵,尽管这样显得有些突兀。幸运的是前作中线材的记忆效应没有了,所以采用直插佩戴完全不成问题。

声音:(8.8/10)
初版Future Sonics Atrios在2007年重新归来,并迅速获得了很多好口碑 – 它是市面能买到的最好的重低音入耳之一。四年过去了,这款产品数次更新换代,而它声音中最抓耳的部分却仍然是低频 – 下潜深而有力道,同时又有不错的控制力和准确度,极其深的下潜仍然是它最大的卖点。从整体看它的低频略有前凸,力度很足但却不失平衡,在必要的时候它可以表现的很平和,而在部分音乐需要那种猛烈的低频时又能表现出那种轰炸式的听感。它低频的特色之处在于,在中段并没有过于突出,因而避免了许多其他重低音耳机的那种臃肿感,而却在极低频上下了功夫,空间中留有那种伸手可触的低频余韵。它的单元速度并不快,但却不像很多低端重低音入耳那样缺失细节。其他一些低音稍逊的入耳如Fischer Audio Eterna与之相比,低音明显过于松软、臃肿,清晰度和细节还原能力也明显不如。即便是同价位的森海IE7,低频上也缺少MG7的控制力和良好的瞬态表现。

与低频相比它的中频略有些靠后,但清晰度和细节还原能力仍让人印象深刻,虽然这两方面比不上HiFiMan RE272 和Sony MDR-EX1000,但与RE-ZERO和铜涡轮持平。听起来比较顺滑但略发干而脆,比较类似监听式入耳而不似森海IE7的中频那般松软,而与同价位的监听入耳VSonic GR07比起来中频略微偏暖和厚,整体上精致感有所欠缺,不够中性。高频有所加强,位置不再靠后,更加尖锐一些,而前作听起来比较暗淡模糊,不符合笔者个人的口味。不过与VSonic GR07相比整体还是更为顺滑,高频延伸也只能说比较平和,整体音色仍然偏暗,然而对于多数用户来说这种高频量已足够了,而且也不用担心齿音的问题。

MG7的声场表现并不出色,但与整体声音风格很搭,声场比较饱满,但宽度和纵深都只能算平均水准,明显不如森海IE7那般宽敞。它的低频弥漫在声场空间中,从而使得声场听起来很有说服力,相较之下RE-ZERO的声音比较纤细,尽管声场大小相似但显得比较空。它的结像感、定位能力和距离感也还不错,与前作相比分离度有所改善,尽管比不上GR07那种宽敞、开放、有空气感的声场。它的音色比不上MDR-EX1000和JVC FX700,但价格也更低些,在相似价位上MG7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 例如笔者认为森海IE系列的表现并不比它更好。最后还要提到一点,与前作相似,MG7在较低音量时表现不够好,而由于高音上的增强,音量过高时可能容易造成听觉疲劳。

性价比:(9/10)
由于驱动单元的升级,MG7保持了前作的低频水准,同时还在其他方面有所提升,从而能够与森海和JVC这两个品牌分庭抗礼。它保持了那种多少有些难看的外观,但鉴于佩戴安全、隔音不错、线材噪声较少,线材记忆效应有所改善,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它在重低音的基础上又略微拔高了高频,使得中频有些凹陷,另外很让人惊讶的是,它把传统的动圈声和类似监听入耳的那种准确感和控制感融合到了一起。整体来说它并不完美,但声音中还是有相当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尤其是低频量感和质感都很给力这点,这使得它非常有竞争力。

优点:舒适,良好的隔音,线材噪声较少;有力度、控制力强的低频;干净的中高频;
缺点:塑料腔体; 外观比较难看; 平庸的声场表现


(2A19) Bowers & Wilkins C5 (写于2011年9月)
售价:$180
参数:动圈 | 32欧 | 118Db/V | 10-20k Hz  
插头类型:I型 | 导管直径:5mm
推荐耳套:双节套 | 佩戴方式:直插

配件:★★★☆
单节硅胶套4对、插头转换器、飞行适配器、丝绒拉链收纳包。
做工:★★★★
它的腔体大而重,由全金属制成。呈一定角度的腔体及多孔的滤网看起来很有质感,而不幸的是线材却不那么高档,还略有一点记忆效应。线材端部的卡扣并没有粘牢,在笔者试用一天后就脱落了。
隔音:★★★☆
虽然后端有带孔滤网,但隔音令人惊讶地好,如果采用通用的零售双节套效果会更好些。
线材效应:★★★★
只能采用直插佩戴,但耳挂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噪音。
舒适度:★★★☆
虽然舒适性是C5的主要卖点之一,但耳挂的设计确实不适合部分人,线材顶端相当僵硬,腔体又大又重,长时间佩戴会有些不舒服,也无法采用绕耳佩戴,佩戴时常常需要两只手,这多少有些恼人。

声音:(7.6/10)
继去年的Bowers & Wilkins头戴便携式P5之后,C5成为该品牌的二代iPhone耳机。与P5相似,它的声音风格符合主流听音需求,同时又有较好的音质而不至于让有识别力的用户不满。声音上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低频 – 它绝对是一只重低音的耳机,力度和打击感都非常多,低频瞬态、控制力不是很好,不如同价位的竞争者,如森海IE6,也不如Future Sonics Atrios下潜和延伸那么好。它的低频慢而厚,不是笔者喜欢的类型,这也使得它的声音比同样重低音的Beyerdynamic DTX 101都更饱满厚实。有趣的是,无论是声音风格还是素质上,C5都与DTX 101极其相似,看来设计者确实在用户听音需求的调研上下了功夫。

与很重的低频相比,中频显得凹陷,甚至比DTX 101还严重,低频对中频的干涉也更为明显。它的声音较厚,与DTX 101相比干净度、开放度都少了些,与 HiFiMan RE-ZERO和VSonic GR07相比边界有些模糊。清晰度和细节还是不错的,不过比不上同价位的一些真正hi-fi的产品。整体音色略偏暖,且一直平滑过渡到高频,只是在顶端有些不足。它的高频相当顺滑、松软,毫无齿音和毛刺感,不易使听觉疲劳,但在清晰度和光泽感上比较欠缺,甚至比不上很多100美元价位之下的型号。总得来说,它的声音偏下盘,略暗,不够中性,且少了些空气感和透明度。

C5的声场大小属平均水准,有很好的结像力和不错的乐器分离度,表现得比较全面,但没有出彩之处,声音也不够开放,定位略有些失准,而多少受限的动态响应更是必须批评之处。它的优点在于对iPod这类前端非常包容,相比之下,面向发烧友的RE-ZERO对128 kbps mp3文件不是那么友好,而在C5下却还不错。与其他主打时尚的高端入耳如Beats by Dre Tour相比,整体上它的表现更好,但与Head-Fi上热门的Sony EX600, HiFiMan RE262及 VSonic GR07这些型号相比,这种暖而偏重下盘的声音确实不是笔者的菜。

性价比:(6.5/10)
对于头戴式耳机P5来说,虽然价格较高,但在笔者看来性价比仍然不错,因为除却声音,其便携性、做工、舒适感及隔音的综合表现很少有其他产品能够达到。但在入耳领域,却有很多更低价位的耳机在各方面都可以和C5一比。与P5相似,C5在声音上没有什么新的造诣,声音发干,有染色,略有些厚,明显偏向大众化而非高保真,尽管它在保真度上确实超过了一些主流型号,如Beats by Dre Tour,但也似乎仅满足于此。笔者个人也对它有所抱怨 – 由于可调节的耳挂,想要佩带好总是很费劲,并且长期佩戴的话会有不适感;线控很难盲操控;原配的丝绒收纳袋也不实用。总得来说,它的包装和外观精致,隔音也非常好,但性价比不高。

优点;2年质保;佩戴稳固;声音柔和、不刺激
缺点:若没有耳挂会更舒适;收纳袋不实用;音质只能与更低端的耳机相比


(2A20) HiFiMan RE272(平衡版) (写于2011年12月)
售价:$249
参数:动圈 | 20欧 | 103dB | 15-22k Hz
导管直径:5mm | 推荐耳套:双节套 | 佩戴方式:直插/绕耳

配件:★★★★☆
单节硅胶套3对、双节硅胶套2对、滤网5对、收藏盒、衣夹、平衡延长线、单端(非平衡)延长线、单端(非平衡)声道反转延长线
做工:★★★★☆
RE272的腔体与RE262非常相似,而线材更粗、坚实、不易打结。组件化的线材结构、结实的45度插头、抗外力能力较强,以及3年的保修,都让人用得很放心。
隔音:★★★☆
具有声道交换适配机制、使得可以采用绕耳佩戴并插入耳道更深。使用双节套或者其他插入很深的耳套,可以获得相当好的隔音效果。
线材效应:★★★★☆
采用直插佩戴时线材噪声很小,采用绕耳佩戴时则完全消失。
舒适度:★★★★☆
插入更深时可以获得更好的听感,搭配不同延长线总共可有4种不同的佩戴方式,大多数人总能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

声音:(9.2/10)
Hifiman在Head-Fi上有数个热门产品,但没有哪个能像RE0那样。RE0的粉丝们一直在耐心等待产品的更新换代: 从RE252到RE-ZERO再到RE262,Hifiman做了数个不同声音风格的动圈来补足RE0的声音----但从来没能代替它。直到现在,Hifiman的粉丝们终于又找到可以痴迷的东西了。

相比RE0,RE272的低频下潜没有那么深,中段没有臃肿感,听起来快速、自然,控制力、准确度都很棒,但缺少冲击感,例如明显不如Sony MDR-EX1000。低频特征上除了速度快,而且较软,与双单元动铁如ATH-CK10和j-phonic K2 SP相比明显缺少侵略性和坚硬的敲击感。调节低频EQ可以使低频下潜更足,但不会更有侵略性。笔者个人对其低频量感很满意,因为并没有因量少而损失低频结构,并且在低频细节的表现也是顶尖的,相比之下连RE-ZERO的低频听起来都有点人造感。

中频则是RE272有趣的地方,清晰度和细节太棒了,但又不同于其他解析度能达到同样水准的动铁入耳,而是听起来柔软、纤细,与Sony EX600相比,它的中频听起来精致又有活力,尽管RE262的那种甜美温暖的感觉已经不在了,但仍如液体般水润。不过有时候顺滑也会成为缺点,RE272并不擅长表达人声中那种摩擦音,从而使中频失去了一点结构感。尽管如此,它的中频还是开放且极其透明,这点与K2 SP很像。在中频丰满度方面,RE272强于大多数解析力强的动铁入耳,可与Sony EX600和VSonic GR07这些热门的动圈相比。

中频高段和高频低段较为突出,但比Sony的高端动圈要柔顺。高频上段听起来从不会像EX600那样刺耳,并且不会像某些动铁入耳那样明亮和锋利。尽管如此,高频解析力仍然很强,几乎与高频更为明亮、有光泽的K2 SP相当,RE272的高频同样富有光泽、足量的高频延伸以及丰富的细节。整体的顺滑度也让人印象深刻,没有明显的突起和下降,表达干净而简练,对于高频没有任何可以抱怨的地方。

声场方面,并不像RE262那样宽广,但也有高于平均水准的宽度和很好的层次感,并且比RE262略多一些凝聚感。它的音场宽阔而开放,并且很有空气感,尽管并不能达到Sony MDR-EX1000那种程度。乐器分离度、结像力都很棒,虽然不如ATH-CK10,但还是让人印象深刻。RE272的动态很好,听起来毫不费力,即使在音量较低的情况下也能有非常好的表现,这点与Hifiman之前的几款入耳产品相同。

另外,通过借来的HM801以及Hifiman公司慷慨提供的平衡卡,笔者在平衡模式下听了RE272。理论上来说,平衡输出会减少通道互扰、使放大部分的电压摆动加倍、并且减少干扰。在实际测试中,通过在HM801上比较平衡输出和单端输出,会发现差别较小但很容易分辨。最明显的是动态的提升,另外背景变得更暗,低频上也得到了控制,平衡模式下低频收紧并且变得干脆、打击更快速并且解析更好,量感仍然很少但提升了质感,并且有少许结构和清晰度的提升。总之平衡模式是值得的,但是否值得付出这个代价则因人而异。(给出的声音评分是基于单端输出的,平衡模式下的声音还要再提高0.1-0.2分)

性价比:(9/10)
RE272的声音整体上解析强、有速度感、音色介于中性和明亮之间,尽管不会符合所有人的喜好,但它是Hifiman团队研发水平新的高峰。其所使用的组件化结构更增加了它的性价比,它的佩戴、完成度以及做工质量都得让主流西方品牌值得反思一下。在声音上,RE272称得上是高保真级别的产品,并且也是其中最好的之一。

优点:组件化的线材结构;坚实的设计;3年质保;顶级的声音
缺点:无

(2A23) 杰士 X10 / X10i (写于2012年3月)
售价:$155
参数:动铁 | 50欧 | 110dB | 5-19k Hz
插头类型:L型 | 导管直径:3mm
原配凝胶套、Sony哥伦比亚套 | 佩戴方式:直插/绕耳

配件:★★★★☆
单节凝胶套3对、双节凝胶套2对、海绵套2对、飞行转换器、6.3mm转换器、清洁工具、磁扣收藏盒。
做工:★★★
尽管它的腔体由金属制成,感觉非常坚固,但线材是典型的杰士风格,抗外力能力相当差,外力拉伸时看起来有脱裂的倾向。L型插头看起来还不错。
隔音:★★★★
腔体细长、密闭性很好,因此隔音性能很棒。
线材效应:★★★★☆
直插佩戴时线材噪声多少有些烦人,绕耳佩戴时则几乎不存在。
舒适度:★★★★★
细而轻的腔体再搭配杰士的凝胶耳套,使得X10成为佩戴最舒适的入耳之一。不同于音特美的大多数入耳,X10不必插入那么深也能获得好的听感,对于新手来说更加适合。

声音:(8.6/10)
X10的调音风格面向主流消费层,主打中低频,在这点上与其他单单元动铁完全相反。在低频的表现上X10要胜过所有其他的单单元动铁,不仅在于低频量,质感也足够好,细节和延伸都不错,并且这种打击感通常只有多单元动铁才能做到。X10的低频下潜和冲击感实际上与VSonic的动圈GR07齐平,不过中段的强调要更多一些。杰士的低端动圈实际上低频要更多,但没有X10动铁的那种精确和平衡度,相比之下听起来臃肿而粗糙。

虽然X10和VSonic GR07的低频有些相似,但中频的差别非常大。X10的中频暖而饱满,与GR07、音特美HF5相比有点被低频影响而丢失了一些透明度。GR07的解析也要更好,中频更有空气感并且整体听来更为中正,而X10的中频更靠前、更亲近,听起来并不像平衡电枢单元的声音表现,而是音色更好、更丰满,但总体上有一些染色,并且欠缺细节。

与杰士S3/S4那种刺耳的高频相比,X10的高频更加顺滑。大多数时候高频显得有些不足,但令人惊讶的是在一些音轨上它的齿音量竟然和GR07差不多。看起来它的调音是为了避免让听觉疲劳,但也并不是完全地顺滑 – 明显不是Fischer Tandem或Monster金涡轮采用的那种方式。高频细节不多不少,延伸也还不错,但缺少光泽和能量感,显然ER4S和JVC FXT90要更让人印象深刻一些。X10明显受单动铁单元所限,为了更足量的低频,不得不牺牲高频的表现。

X10的声场方面表现得很全面,然而就像它的整体表现一样没有惊喜。声场纵深要比CK10、ER4S和GR07更窄,但宽度和高度还不错。乐器的分离度也比较好,但比不上ER4S,3D结像感也明显与CK10差得远。然而它的动态很好,并且由于较大的阻抗对音源不至于过度敏感,适合一般的便携前端。

性价比:(9/10)
杰士X10是一款面向消费层的高端入耳,虽然采用了单单元动铁驱动,但声音温暖、顺滑、有打击感。它的特长在于低频 – 延伸、控制都很好,并且对于单单元动铁来说足够有力。然而声音不中正、解析不足,高频多少有些暗淡且中频有染色,但若喜欢温暖的声音而不在乎其他声音方面的话,还是会对价格仅为150美元的X10感到满意的。

优点:很好的隔音;腔体小而舒适;面向消费层的声音特性
缺点:较差的做工


(2A25) Fischer Audio DBA-02 mkII (写于2012年3月)
售价:$198
参数:双单元动铁 | 43欧 | 108dB | 20-24k Hz
插头类型:L型 | 导管直径:2.5mm
推荐耳套:三节套 | 佩戴方式:直插/绕耳

配件:★★★★☆
标准哥伦比亚套3对、海绵哥伦比亚套3对、单节硅胶套2对、3节硅胶套1对、绕耳器、衣夹、收藏盒。
做工:★★★★
与前版DBA-02相比新的腔体非常坚固,采用了橡胶制的涂层和全黑的配色。线材扁平而厚实,在连接腔体和I型插头处抗外力能力相当好。唯一的缺憾在于没有系带,这对于这种厚而硬实的耳机线会很有用。
隔音:★★★★
腔体设计的非常小,可以插入耳道很深,并且配件包中提供了大量可选的耳套,因此隔音很好。
线材效应:★★★☆
直插佩戴时线材噪声多少有些烦人,绕耳佩戴时则几乎不存在。
舒适度:★★★★☆
腔体小而轻,导管成一定角度而且较短,因此既适合直插也适合绕耳佩戴。它的腔体只比q-JAYS/UE700大一点,但由于耳机线厚而硬,佩戴时候不容易掉出。

声音:(9.2/10)
在前版DBA-02发行时,它就已经成为市面上性价比最高的耳机之一,尤其是对于喜欢声音精确、平衡的烧友来说。它有一批忠实的粉丝并且在发行两年后仍然常常被推荐。mkII版本的发行取代了前版,然而主要是外观的改变,声音上区别很小。

与预期的一致,mkII版本保持了TWFK驱动单元的总体声音特征 – 低频瞬态好、中频透明而细节丰富、高频极其出色、有光泽感。低频量相当接近于中性,只是在最低频处稍稍缺少了一点延伸。与前版相比多了些空气感,并且音色更厚一些,但整体上速度和细节依旧很好。纹理感比Ultimate Ears 700更好,打击感也比GR01更好。

中频极其出色,低段的清晰度、平衡感非常好,并且透明度、细节感上水准很高。DBA-02一直是一只声音比较有侵略性的耳机,表达干脆且层次感丰富。mkII版本听起来比前版更干一些,背景更暗、声音更干净,但整体来说还是非常相似的。CK10、GR01、和UE700的声音都更为顺滑水润,而DBA-02 mkII听起来更有侵略性细节更多,并且比GR01更为干净。在这几个型号中它的声音是最有解析力的,而对于它所表现出的透明度和细节感,这种解析力确实是值得的。

DBA-02 mkII的高频比较尖锐并且延伸很好,TWFK单元的解析力很强大,即便是GR07的高频听起来也没有这么干净和舒服。与前版相比,mkII版本似乎在高频的调音上更为宽松,不过实际上仅仅在少部分音轨上齿音听起来要更少。高频的确很有光泽和能量感,尽管不如ATH-CK10那么刺激,也没有VSonic GR01那么顺滑。延伸很好,并且没有其他动铁入耳高频处的那种闪耀感,这使得它的高频相当真实,没有那种金属般尖锐的音色。

DBA-02 mkII的声场开放而有空气感,正如TWFK单元一贯的声音表现,但可能比前版要少一些。声场表现很全面,深度、高度都比UE700更好,只是宽度差了一点。乐器分离度极为出色,甚至比VSonic GR07做的更好,声音非常有层次感。ATH-CK10听起来还是要更有3D结像感和包围感,但DBA-02也并不逊色,它的舞台感要比UE700、GR07更好。为了保持有侵略性的细节,不得不牺牲了一些动态,在这点上Earsonics SM3、Westone 4以及大多数动圈入耳都要平衡得更好,不过对于大多数烧友来说这多少有点吹毛求疵。总得来说DBA-02 mkII确实值得上这个价钱。

性价比:(9.5/10)
DBA-02 mkII与前版的声音是相似的,然而在多方面有多提升,包括新的腔体设计、更加持久耐用的线材、以及升级的配件包。新版更加坚固、舒适、隔音更好,以及配备齐全的配件包,都配的上它作为市场支柱产品的地位。它的声音虽然经过重新调音,但还是与前版一致,而与市面上其他TWFK单元的耳机不同。唯一值得抱怨的是线材噪声,由于线材较平、由橡胶制成,若不采用绕耳佩戴的话噪声比前版更多一些。虽然如今的市场竞争要更强一些,但DBA-02的性价比依然非常强悍。

优点:声音令人震惊地平衡、全能;舒适;做工很好;隔音很好
缺点:直插时线材噪声较严重;没有系带


(2A26) VSonic GR01 (写于2012年4月)
售价:$183
参数:双单元动铁 | 32欧 | 108 dB | 5-20k Hz
插头类型:L型 | 导管直径:4mm
推荐耳套:原配双节套、MEElec三节套 | 佩戴方式:直插/绕耳

配件:★★★☆
单节硅胶套3对、双节硅胶套、哥伦比亚套10对、卡扣收纳袋
做工:★★★★
GR01采用了细瘦的直插型金属腔体,让人想到杰士X10。它采用了橡胶制防拉扣、4mm导管、以及可拆卸式金属滤网。线材很光滑但少了滑动分线器。
隔音:★★★★
比VSonic动圈入耳隔音稍好,但不如因特美ER4。
线材效应:★★★★
绕耳佩戴时噪声较少,否则略有些烦人,若是附带分线器或衣夹的话多少会有所帮助。
舒适度:★★★★☆
腔体非常细瘦,容易深插来获得良好的密封性,多样的原配耳套保证了每个用户都能取得不错的舒适感,但线材与腔体成一定角度,因此耳朵较小的用户采用绕耳佩戴可能不大容易。

声音:(9.2/10)
VSonic动圈GR07因其准确性、平衡度而受到广泛赞扬, GR01也毫不意外地保持了相似的监听式声音风格。虽然它采用了我们熟悉的娄氏TWFK动铁单元 – 与CK10、UE700、DBA-02相同,但VSonic工程师仍然赋予其一些声音上的独特之处,使其成为TWFK单元动铁中最为顺滑、最有乐感的一个。

虽然GR01的低频下潜深度不如ATH-CK10,但只是在极低频处少了一点延伸,而GR07作为动圈入耳,有着坚实的低频,因此也轻易胜于GR01。另外GR07的低频更饱满、厚实一些,冲击感也更足,而GR01速度更快。与一些更注重解析度的动铁相比,衰减时间仍然略长一些,冲击感也只是逊于DBA-02 mkII,而与音特美ER-4S基本持平。它的低频优势在于准确度,例如与Final Audio FI-BA-A1相比,GR01的低频明显更干净、准确,当然与GR07相比也是如此。

GR01的中频低段对于TWFK单元来说位置显得略为靠后,比UE700 或DBA-02略暖一些,不过GR07由于低频的原因还要更暖。清晰度很自然,整体顺滑,但少了一点DBA-02或ER4S那种绝对的透明感。细节还原力基本与CK10 和 DBA-02持平,不至于过于激进。

高频方面,GR01出奇地顺滑,并且可能是双TWFK单元耳机中高频最不刺激的一个,明显不如UE700那么明亮,也少了CK10的那种刺激感。与GR07相比对齿音的包容性更好,看起来在GR07高频峰值降落区段内频响更为平直。整体音色相当中性,并且在笔者听过的高解析度动铁中音色数得上最好的那种,劣势在于与CK10 和DBA-02相比高频能量不足,对于追求解析力的用户来说这样的风格显得过于平稳,但它的中性、准确度仍然能够吸引大多数人。

GR01的声场很宽敞,然而却同样很有凝聚力,宽度虽不如GR07,但更加全面,有更好的纵深感以及中心环绕感。与DBA-02相比它的声场略宽一些,与Final Audio FI-BA-A1相比明显更为宽敞、更有空气感。分离度也很不错,只是结像略不如CK10,这部分是由于拉宽的声场。声场表现整体上很扎实,让笔者想到音特美ER-4S,但若更喜欢Earsonics那种具有包围感的声音,则不推荐它。

性价比:(9/10)
虽然GR01略有些脱离双单元动铁的声音风格,但仍然是最有竞争力的之一,不过度明亮、刺耳,不如DBA-02的解析度那么高但能还原出同样多的细节。它的亲和力不仅在于声音,佩戴舒适度很好,构造坚固,并且附送了多种耳套,设计上也很注重细节,除了一些很小的怪癖。总得来说,GR01并不是很多人期盼着的GR07升级版,但若追求更为平直的声音风格,确实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优点:体积小、重量轻;非常平衡、清晰的声音
缺点:缺少分线器;配件普通;可拆卸式滤网较容易坏


(2A29) Sennheiser CX980 (写于2013年5月)
售价:$245
参数:动圈 | 32欧 | 115dB | 16-24k Hz
插头类型:旋转式 | 导管直径:4mm | 佩戴方式:直插

配件:★★★★★
“标准”单节硅胶套3对、 “低音增强”单节硅胶套3对、海绵套、清洁工具、备用滤网2对、衣夹、飞行适配器、收纳袋、带绕线器的收纳盒
做工:★★★★
CX980的腔体由金属和塑料混合制成,由森海与BMW联合打造,外形非常抢眼。由于腔体采用了金属支架,因此看起来很坚固,但其他部分是塑料的,与低端的CX系列相似。滤网仅采用了柱状海绵,耳机线也比森海IE系列细一些。Y型分线处装有模拟音量控制器,插头可通过旋转在I型和L型之间切换。
隔音:★★★☆
由于腔体很紧凑,密封性很好,导管成一定角度,因此隔音不错。
线材效应:★★★☆
由于CX980的支架过长,很难采用绕耳佩戴,但直插佩戴时噪声还是可以忍受的。
舒适度:★★★★☆
虽然它的腔体和音量控制器比较重,但由于导管较细并成一定角度,腔体较光滑,因此佩戴相当舒适,唯一值得抱怨的地方仍在于无法采用绕耳佩戴。

声音:(8.1/10)
CX980秉承了森海CX系列一贯的声音风格,音色偏暖,低频量多,但缺少清晰度和精致感,在声音保真度上做的不是很好。它的低频相当重,低频量比森海IE6还略多些,基本与Brainwavz M5持平,考虑到如此重的低频量,控制力算是相当好了,不至于听起来过分臃肿,而相比之下铁三角CKM500在低频中段强调更多,因此控制力也差一些。低频下潜也不错,那种极低频处特有的隆隆声表达得很好。

CX980的中频不像IE6那样靠前,略有点被低频遮蔽的感觉,因此听起来比较模糊,清晰度略有欠缺,甚至与价格更低的VSonic GR06相比也是如此,整体音色偏暖。高频延伸和质感不错,但是没有足够的高频能量来中和过多的低频量感。好的方面在于高频顺滑,察觉不到颗粒感,与很多低端入耳相比表现得非常自然。

CX980声场仍然是典型的CX系列风格 – 不算过度拥挤,但也远远称不上是宽敞,毕竟高频多少有些不足。整体听起来头中效应相当明显,尤其是与VSonic GR06及自家IE系列相比。而有趣的是,它并不像标称的灵敏度那么高 – 在笔者对其听音测试中,它比同样灵敏度的耳机更吃推力。

CX980的声音让笔者想到了40美元的Brainwavz M5,两只耳机声音上的缺陷非常相似,尽管CX980做得稍好些,它不如M5低频量那么多,但声音整体风格相似;高频质量和延伸都比M5更好,尽管高频能量仍然令笔者不大满意;清晰度和细节上,也要比M5稍好些,声场也略微宽敞些。总的来说,这两只耳机的差别是明显可闻的,但远没有价格上的差距那么大。

性价比:(6.5/10)
由BMW设计的森海CX980腔体在入耳领域有所突破 – 金属的腔体看起来很有现代感却不浮夸,而不幸的是,塑料部分材质显得比较低端,精致感欠缺,并且很长的支架使得无法采用绕耳佩戴,不过直插时舒适度也还是相当不错的。它有着面向消费层的声音风格,并且做的不错,低频充足,高频顺滑,但虽然低频控制力相当好,整体声音还是过于偏下盘,因而与许多同价位的入耳相比清晰度欠缺,这使得它难于被推荐。

优点;很好的舒适性;抢眼的设计感;
缺点:很难采用绕耳佩戴;低频着墨过多


(2A31) Dunu DN-1000 (写于2014年2月)
售价:$215
参数:动圈+双动铁混合单元 | 10欧 | 98dB | 16-22k Hz
插头类型:L型 | 导管直径: 5mm
推荐耳套:原配宽单节套、海绵套;Comply T-400海绵套 | 佩戴方式:直插/绕耳

配件:★★★★★
宽单节套3对、窄单节套3对、双节套、海绵套4对、耳套垫圈6对、衣夹、插头适配器、清洁布、绕耳器、软收纳包、金属收纳盒
做工:★★★★★
与Dunu的其他产品相似,DN-1000的做工非常坚固,金属腔体的涂层很不错,另外最近发布的版本线材更为柔软、光滑、抗打结。铝制的分线器更增加了“旗舰感”,在Dunu低于100美元的低端产品上,这种感觉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笔者对其唯一抱怨之处在于L/R标志难于辨认,左右声道不大容易区分。
隔音:★★★☆
对于这种类型的腔体来说隔音已经不错了。
线材效应:★★★★
直插佩戴时还不错,绕耳佩戴时线材噪声控制得比较出色。
舒适度:★★★☆
腔体较重,且为了容纳混合单元做得足够大,长期佩戴会造成轻微不适感,但它很易于绕耳佩戴。整体上形状和佩戴与AKG K3003相似,只是防拉扣不大相同。Dunu新配置的耳套垫圈有助于使腔体的位置离耳朵更远,这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声音,也意味着它对佩戴的要求较高,部分耳套+垫圈的组合会使得耳套易于跌落。

声音:(9.2/10)
圈铁混合单元入耳在过去一两年内非常引人关注,但极少数能给笔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作为Dunu的新旗舰,DN-1000成功达到预期目标 – 将动圈的低频表现与娄氏TWFK单元的强项结合起来。它的低频表现非常不错,中段和极低频都很充足,能够满足除低频控外其他所有人的需求。低频下潜得很深,考虑到低频量来说,速度也是比较快的。

与其他采用娄氏TWFK单元的入耳相比,如InEar StageDiver SD-2 和 EarSonics SM64,DN-1000的中频甚至略更清瘦一些,这也说明其低频对中频的影响极小,有着超群的中频透明度,这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充沛的高频能量。相比之下,HiFiMan RE-400和StageDiver SD-2则显得不够清晰,高频更为晦暗。

DN-1000的高频明亮而脆利,是很典型的娄氏动铁声。可能会有一点尖锐感,尤其是高音量使用时,建议尝试所有原配耳套来获得最佳(最顺滑)的高频表现,笔者个人觉得海绵套(尤其是Comply T-400s)在深插入的情况下,高频表现得最好。对于娄氏单元入耳来说,笔者通常喜欢低音量下听音,如果为了获得强烈的低频冲击感而调大音量,那么会觉得高频有些刺耳了,长时间听音也容易致使听觉疲劳。而相比之下EarSonics SM64的高频则更为顺滑,尤其是高音量对比时。

与其他型号对比:

VSonic GR07 低音版 ($179)
笔者一直保持对GR07低音版的看法,所谓“低音版”,这个称呼并不恰当,它的低音比普通版本的GR07重一些,但远远称不上是重低音耳机。DN-1000的低频明显要更多,尤其是低频下潜,整体上频响更加呈V型,与GR02低音版接近。

与DN-1000相比,GR07整体相对更为平衡,低频更加平直,中频与高低频的一致感更好。由于高频较多的着重,DN1000听起来更为清晰,但也可能会产生一些齿音,GR07在这点上则更为严重。另外DN-1000的声场纵深更好一些,更有层次感。

Sennheiser IE 800 ($999)
森海IE 800是一只相当独特的耳机,它的身上有几处闪光点,但在设计上多少让人有些失望,DN-1000有些地方让笔者想到IE 800,包括对佩戴敏感这点。IE 800的高频有种额外的尖锐感,除非通过佩戴时插入很浅才能改善这点,这得益于其专有的双腔体吸音(D2CA)调音系统。声音表现上,IE 800整体更为精致,更多细节,声音更暖但却不减清晰度,佩戴合适的情况下便不那么明亮,与DN-1000相比对齿音更加包容,但IE 800的价格是DN-1000的5倍,声音素质的差距却非常小。

AKG K3003 ($1300)
尽管K3003 和DN-1000的价格差距巨大,它们都是一圈二铁混合单元配置,声音特点差别也并不算大。对笔者来说,DN-1000算得上是价格合理的K3003近似产品。与“标准”滤网下的K3003相比,DN-1000的低频更为突出,中频被抑制得更多。两只耳机的高频能量是相近的,但由于DN-1000更多的低频着重,听起来整体明亮度要小一些。

K3003的中频更好一些,虽然频响同样呈V字形,但没有DN-1000那么严重,它的中频略更清晰一些,但与DN-1000区别不大,尤其是对在一些音乐中,DN-1000无处表现其轰炸式的低频时,二者的中频显得更为相似。虽然二者高频能量相近,但K3003对齿音的控制更好 – 这是由于其高频峰并未触及齿音段。最后,K3003的声场更宽敞一些,结像力也更好些,但整体上二者声音素质差异并不大。

性价比:(9/10)
Dunu DN-1000的声音是高端入耳中很罕见的一种 – 既有很重的低音,又有超群的声音透明度。它呈V型的频响特点,尤其适合如今的流行、电子舞曲类音乐。除声音外,它的做工构造非常出色,与其他200美元价位的入耳相比格外出众。

优点:较重的低频,且中频清晰度极好; 众多原配耳套及佩戴方案可选;做工出众
缺点:高频可能会比较尖锐;腔体较大、较重


(1C4) Sennheiser IE8 (写于2010年7月)
售价:$400
参数:动圈 | 16欧 | 125dB | 10-20k Hz
插头类型:L型 | 导管直径:5.5mm
推荐耳套:原配短双节 | 佩戴方式:直插/绕耳

配件:★★★★★
单节硅胶套3对、双节硅胶套2对、蘑菇型硅胶套2对、海绵套2对、清洁工具、低频调节螺丝刀、绕耳器、衣夹、带绕线器的收纳盒
做工:★★★★★
腔体由坚固的塑料制成,虽然形状奇特,但却非常符合人体工学。线材重量轻、强度高、灵活、可拆卸 – 笔者在非定制入耳上看到过的最佳线材解决方案之一。由于某些原因未采用镀金插头,旋转时会产生一些静电。
隔音:★★☆
由于佩戴时插入很浅,隔音不是它的强项,但对于日常使用来说也还过得去,使用双节套会有所帮助。
线材效应:★★★★★
直插佩戴时几乎察觉不到;而采用绕耳佩戴、并且角度合适时噪声会完全消失
舒适度:★★★★
腔体重量很轻,但略有些大,耳道较小的用户佩戴时插入会很浅,但可幸的是,与很多动圈入耳相似,IE8对插入深浅的要求并不苛刻。对于正常大小的耳道来说,它的声音表现是饱满的,并且佩戴也比较舒适。

声音:(8.9/10)
与往常一样,笔者听音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调音,IE8可以通过自带的低频旋钮来调节低频量,但笔者个人并不赞同这种装置,因为低频量调节至最少时,它已经表现得足够强力了 – 与Monster金涡轮齐平,并且位置更为靠前,更具侵略性。调节旋钮来增大低频量,会发现低频中段有所抬高,但却让整体音色变得更暗,而低频延伸居然没有任何提升。旋钮刻度为一格时,低频量与Fischer Audio Eternas齐平;两格时,接近Future Sonics Atrio M8;而开满时,几乎够得着TDK EB900那种怪物级别的低频了。低频本身相当靠前,至少与中高频相比确实如此,低频下潜、力度和层次感在笔者听过的入耳中都已属表现最好的了。另外它的低频很全能 – 在一些快节奏的音乐中很有速度感,而必要时又能表现出很好打击感,以及自然的衰减感。在一些重低频的音轨中,对于笔者的个人口味而言IE8的低频气势有些过量了,但由于它独特的声场,以及森海声一贯的平衡感,整体声音表现还是很不错的。

低频的过度着重使得它的中频有些模糊和凹陷 – 另一方面这也是追求极其宽阔的声场带来的后果。单独拿出来看,IE8的中频和高频都是很出色的,中频受低频的影响,略偏暖、厚,饱满而顺滑,清晰度出色但细节不够丰富,透明度多少被声音的厚度和轻微的染色而影响,与DDM和宇音OK1相比差了很多。

高频过渡得相当顺滑,整体很干净毫无毛刺和齿音,延伸很好,并且与具有相似低频的Future Sonics Atrios相比高频更为尖锐。与其他耳机相比,延伸上确实没有CK10/RE252那般给力,也缺少OK1/TF10那种光泽感,当然也不如很多动铁入耳那般脆利、清晰,虽然没有丰富的细节表现,但整体听感还是比较悦耳舒服的。它的高频本身确实很让人印象深刻,但与低频、中频呈现在一起时,多少有点被排挤的感觉。

IE8的声场比耳机本身更值得一提,巨大的声场是它声音中最为出彩的方面。头中声场也及其惊人,这使得它的声音有摆脱头中效应的感觉,甚至可以与许多头戴式耳机相媲美。声场纵深也在平均水准之上,这使得它很容易传达距离感。然而,从定位能力来看这样的声场仍然是受限的、有边界的,而诸如宇音OK1这样的耳机听起来几乎能够表现无穷远的距离感。同时它还有内边界,这使得包围感不够好,声场听起来与听者有若干英尺远。把这样的吹毛求疵放一边,IE8的声场确实极为宽广,略有点浑厚而整体极其宽松的空气感,听者仿佛坐在大厅里第三排座位上,只要牢牢记住这一点,你会发现它的声场表达相当生动。在入耳领域里,森海IE8在这一方面确实是极为出众。

性价比:(7.5/10)
在IE8发行之初,“高端入耳”这个词基本等同于“动铁入耳”,森海将动圈重新引入到便携Hifi领域,并且凭借IE8后来居上,迅速巩固了它在高端入耳市场的地位。尽管已经过了最热门的时期,IE8仍然是最出色的入耳耳机之一。声音独特而饱满,低频沉,中频暖,高频顺滑而延伸好,声场宽松而广阔。而除了不尽如人意的隔音,最大的问题在于它400美元的售价,与所有其他高端入耳一样,它的强项和缺陷早已摆明在那儿,是否值回票价则取决于你自己了。

优点:线材方案设计得非常出色,可拆卸、无噪音、轻而舒适;出色的低频下潜和层次感;怪物级别的声场
缺点:平庸的隔音;不擅长表达包围感


(1C5) Westone UM3X (写于2010年8月)
售价:$325
参数:三单元动铁 | 56欧 | 124 dB | 20-18k Hz  
插头类型:L型 | 导管直径:2.5mm
推荐耳套:舒尔单节套、舒尔Olives海绵套 | 佩戴方式:绕耳

配件:★★★☆
Comply海绵套4对、硬质收纳盒;新版包括了单节锥形、圆形硅胶套各3对、三节套、插头转换器、音量线控器、清洁工具
做工:★★★★☆
腔体采用了两瓣式组装设计,由硬质塑料制成,耐久度很好。腔体相当大,但也很好看。线材由多股绕制而成,不可思议地轻,有点易于打结但却非常坚固。分线器、腔体口、以及L型插头灵活性都很好。
隔音:★★★★
由于佩戴时封闭性很好,因此隔音性能很强,成一定角度的导管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海绵套的隔音性。
线材效应:★★★★★
只能采用绕耳佩戴,线材噪声完全不存在。
舒适度:★★★★☆
UM3X的外壳设计很符合人体工学,与用户的耳道匹配很好,腔体更小的Westone 1佩戴时牢固性差一些。线材非常轻且灵活,这使得绕耳佩戴非常容易。

声音:(9.1/10)
Westone W3是第一只三单元三路分频的非定制入耳,而仅数月之后就发布了UM3X。UM3X完全是面向专业音频领域的产品,而它也是笔者至今听过的声音最为顺滑的动铁入耳。它的低频很有冲击力,延伸很好,与其他低频较重的动铁入耳表现持平;丰满度、打击感、衰减都表达得相当自然,但瞬态不如铁三角高端型号或DBA-02那么好;与衰减较少的CK10相比,UM3X的低频听起来更厚实、饱满些,整体上也相当悦耳。

它的中频比较靠前,听起来相当暖,但仍然非常顺滑、干净、富有细节。它的中频甚至比ATH-CK100都更为靠前,但受限于中频整体表现,显得不如 CK100的中频那样突出。暖、厚、靠前的中频特点,使得UM3X听起来总是很有包围感,只是损失了些许透明度。

与突出的中频不同的是,它的高频让笔者感到困惑。一方面它的高频细节感惊人,而又极其包容,全然没有齿音和毛刺感,从不会使人听觉疲劳;而另一方面却少了很多其他动铁高频的那种脆利和光泽感。从技术上来看,这种悦耳的高频表现仅仅在ATH-CK100之后,然而笔者却总是不得不需要将更多注意力放在细节上。毫无疑问,是否喜欢这样的高频更多取决于个人偏好,而对于笔者来说,铜钹的声音就是由于少了那么一点高频量而显得不够真实,但UM3X绝对是一只非常称职的舞台监听耳机,尤其是人声处于绝对重要的位置时。在人声和爵士乐上它的表现非常好,但听摇滚、金属、甚至电子乐的时候,笔者会很渴望再多一点刺激感 – 某些情况下它听起来确实太平淡了。

声场方面,UM3X在真实感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明显地迎合了专业人群。由于它的中频相当靠前,整体上非常有包围感,多数声音元素都与听者距离相当近。而强项在于,它的乐器分离度好得令人震惊。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它的阻抗较高,但灵敏度也是很高的,在台式耳放或其他不匹配的音源下会产生电流噪声。

性价比:(8.5/10)
虽然从技术上来看UM3X的实力非常强,但它的声音表达方式很特殊,因而不会吸引到所有人。它有着较强力的低频,温暖、靠前的中频,以及极其顺滑、宽松的高频。佩戴舒适感、隔音性能、以及做工质量也都非常优秀,这使得UM3X成为一款出色的顶级非定制入耳,也自然会有一批稳定的粉丝群体。

优点;极佳的佩戴、隔音、以及做工;较高的科技含量
缺点:声音风格和表现不会吸引到所有人


(1C6) Monster Turbine Pro Copper(铜涡轮) (写于2010年8月)
售价:$279
参数:动圈 | 插头类型:L型 | 导管直径:5mm
推荐耳套:森海双节套、Monster Super套 | 佩戴方式:直插/绕耳

配件:★★★★★
单节硅胶套3对、三节硅胶套2对、Comply海绵套、凝胶Super套6对、海绵Super套5对、收纳盒、收纳袋、绕耳器、衣夹、插头转换器
做工:★★★★
基本与金涡轮一致 – 坚固的金属外壳,结实的防拉扣,粗而灵活的线材。
隔音:★★★☆
对于动圈入耳来说非常不错,且提供了大量耳套可选。
线材效应:★★★★
绕耳佩戴时噪声较少,否则的话略有些烦人。
舒适度:★★★★
腔体虽很重,但采用哪种佩戴方式都很牢固,可以尝试附送的各种耳套以获得最佳舒适感。

声音:(8.8/10)
笔者在试用铜涡轮之前,听闻其低频并不如金涡轮那么重,声音更具吸引力,但对于高端入耳来说,差异往往不是那么简单。与金涡轮相比,铜涡轮的低频隆起确实相对少些,因而量感比金涡轮、森海IE8要少。对于铁杆低频控来说,可能不会考虑它了,但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它的低频量和冲击感都是很充足的。它的低频不激进,控制力相当好,下潜、丰满度都不错,衰减和打击也都表达得很真实,解析力也令人印象深刻,音频中的低频细节是完全可以辨别的。

它的中频与其他Monster涡轮型号一致 – 顺滑、丰满、位置适中,而由于低频强度比金涡轮少,中频也相对细瘦一些,但也因而提升了清晰度和透明度。铜涡轮不如金涡轮那么暖,但仍不能称之为中性,中频整体上比较饱满,很有乐感,人声力度很足,音色也相当自然。齿音的量已经控制到最小程度,但不得不说金涡轮甚至在这点上做的更好一些。高频方面,能量感相当强,伴随有一些光泽感,不像某些动铁入耳或个别强解析性动圈(RE0, RE252)的高频那样脆利,但强于金涡轮,同时也不至过度尖锐或刺耳。

它的声场不属于入耳中最大的那种,但无论是宽度还是纵深都已相当充足。它的结像力没有金涡轮那么好,反而极其发混,对于声场巨大的森海IE8或分离度超强的UM3X来说这可能显得更为自然。对于单个音符来说也是如此,铜涡轮的音符略显“圆滑”,而完全不似某些动铁入耳那般脆利、细致。

最后还有一些值得一提的地方 – 金/铜涡轮在佩戴时插入不要太深,否则声场会变得畸形,另外二者都很吃推力,多数移动音源上铜涡轮都能表现得不错,但音量较低时会显得松散,衔接感、凝聚力不足。而好的方面在于,它不会对低比特率文件太挑剔,那种自然的顺滑度会掩盖音频中的一些微小不足,对部分用户来说这也是其一大卖点所在。

性价比:(8/10)
铜涡轮也如多数高端入耳一样,性价比更多取决于听者偏好。虽不像铁三角或威士顿UM3X那么极端,但对于某些用户来说它可能确是最佳之选 – 尤其是喜欢低音足的、高度柔化的声音的话。笔者个人觉得铜涡轮的声音的确比金涡轮略更正确一些,尽管差距并不大,当然也因此少了些特点 – 虽然金涡轮准确度欠缺,但声音很悦耳,厚而顺滑。不要误解笔者的意思 – 铜涡轮的声音非常出色 – 清晰而精致,对于多数人来说也有充足的低频力度和高频能量。虽然它比金涡轮要贵一些,但出色的售后也更增加了其性价比,因此值得推荐,尤其是对于那些不追求声音解析力,但也不喜欢金涡轮那种主流风格的用户来说。

优点;出色的做工质量;佩戴舒适;大量耳套可选;声音不似金涡轮那样媚俗,顺滑、平衡、富有动态
缺点:线材噪声偏多


(1C15) Sony XBA-4SL / XBA-4ip (写于2012年3月)
售价:$350/$370(for iphone)
参数:四单元动铁 | 8欧 | 108dB | 3-28k Hz
插头类型:I型 | 导管直径:4mm
推荐耳套:Sony哥伦比亚套,Monster Super套 | 佩戴方式:直插或绕耳

配件:★★★★
Sony哥伦比亚硅胶套4对、哥伦比亚硅胶+海绵套3对、I型-L型插头转换、绕线器、磁扣收纳盒
做工:★★★★☆
XBA-4的腔体是塑料制的但是整体感很好。线材交叉处很平坦,抗外力能力很强。
隔音:★★★
腔体的设计体面且符合人体工学,但会导致佩戴时插入较浅。
线材效应:★★★★☆
采用直插佩戴时线材噪声很小,采用绕耳佩戴时则几乎完全消失。
舒适度:★★★★
尽管腔体相当大,但良好的设计使其易于佩戴。符合人体工学的导管角度、光滑的表面以及圆滑的边缘,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佩戴舒适度。可以采用绕耳式佩戴,但需要比原配更长的耳套。

声音:(8.9/10)
不同于面向专业领域的Sony EX系列动圈入耳,自家的动铁系列明显是面向消费层的,不仅在于其简洁的设计 – 不可拆卸的耳机线、无绕耳器,而且声音有染色 – 这使得设计上那些有趣之处打了折扣。仅为8欧的阻抗使其对音源比较挑剔,在某些前端如iTouch 4G下听感很糟糕。而在输出阻抗较低的前端下如Sansa Clip,听感要好的多。令人吃惊的是,尽管灵敏度很高,但它并没过多地让人听到电流声或背景噪声。

在合适的音源下,其强力、丰满的低频在量感上远远强于大多数动铁入耳。低频延伸很好,中段没有突起,音色偏向松软。它的低频听起来不像基于TWFK单元的耳机那样精确——对于动铁来说笔者更偏好更干净的低频,不过Sony在调音时可能也并未把这点纳入考虑。与VSonic GR07相比,XBA-4的低频听起来也要更暖、更足些。而动铁j-Phonic K2 SP的低频听起来瞬态更好、更干净、细节更多,中段处的强调少一些,但下潜深度和打击感是相近的。

与低频相比它的中频有一点凹陷,但好在没被低频影响,听起来与声场较为靠后的耳机相比中频也不至于太远,比如说GR07。尽管中频没被低频影响,但与清晰度好的耳机如K2 SP和GR07相比,听起来有点黯淡、通透感不好,人声也明显更朦胧。不过中频的细节和层次还是相当不错的,与GR07相当但又有那种让人印象深刻的、Sony声音中惯有的顺滑。

就如EX系列那样,XBA-4在高频上不太平坦,在高频低段有轻微强调。但XBA-4没有那么明亮,避免了EX600和GR07那种齿音感。不幸的它是高频有种金属感,而这在动圈的声音中是不会出现的,尽管不太明显,但希望XBA-4能有EX-1000那样音色的烧友会失望了。高频延伸比较温和,声场很大但缺乏空气感。

XBA-4的声场很宽阔,定位能力很好,宽度与GR07相当,但层次感更好有种3D感。它在距离感和包围感上平衡得很好,headstage大小在动铁平均水准之上,尽管不像Sennheiser IE8那般宽敞,但与ATH-CK10和K2 SP相当,并且超过了舒尔和威士顿高端系列入耳。它的分离度很强,但这点值得讨论一下,很多音轨在它听来都有点缺失衔接感,尤其是音量较高的情况下,与单单元耳机如GR07相比听起来有种完全脱节的感觉。许多人认为多单元动铁的衔接都是不太好的,但与XBA-4相比K2 SP听起来整体感却是非常好。四单元输出确实提高了分离度,但笔者不得不认为单单元的XBA-1听起来要更自然。

性价比:(6.5/10)
Sony的新动铁入耳系列有几个有趣的地方,包括单元的开发和面向消费群体的调音风格。XBA-4这款旗舰产品采用了4单元,其中两个用于低频。其宽广的声场和低频下潜令人印象深刻。然而不幸的是,Sony似乎把多出来的单元当成了均衡器使用,而不是做成一个真正的多路分频系统。单元之间音色上的不同使得整体的声音带有染色,并且降低了整体衔接感。尽管它的声音表现经不起EX1000那般地严格推敲,但这种顺滑、强力的声音还是会有粉丝的,尤其对于不喜欢多数动铁那种解析力的烧友来说。

优点:面向消费层;低频很好
缺点:相比Sony的动圈来说表现不那么好

(1C19) Ultimate Ears UE 900(写于2012年10月)
售价:$399
参数:四单元动铁 | 30欧 | 105dB | 20-20k Hz
插头类型:L型 | 导管直径:4.5mm
推荐耳套:原配单节套、T型Comply套 | 佩戴方式:绕耳

配件:★★★★★
单节硅胶套5对、Comply海绵套3对、带mic和线控的备用耳机线、飞行适配器、收纳袋、塑料收纳盒
做工:★★★★☆
UE900延续了前旗舰TF10那种蓝黑混合配色的塑料腔体以及可换线系统,但整体上更为精简,更符合人体工学。原先的两针插座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旋转式同轴连接器,与舒尔产品类似,另外提供了两根耳机线,一根带mic和线控,另一根只用于听音乐。Y型分线器以下采用4线编织,在TF10的基础上线材的人体工学性大大增强。
隔音:★★★☆
佩戴合适的情况下非常不错,腔体头部较细使得插入较深,也提供了丰富的原配耳套来获得最佳隔音性能。
线材效应:★★★★★
由于线材采用4线编织,噪声完全不存在。
舒适度:★★★★
UE900腔体的人体工学性也比TF10大有改善,腔体不需额外支撑就可以佩戴牢固,不过线材连接器使得采用记忆线材比较困难。另外它对插入深度要求较高,因此耳道较小的用户购买前最好先试用一下。

声音:(9.2/10)
UE900是第一只以Logitech的名义发布的Ultimate Ears旗舰产品,它采用了类似威士顿W4的4单元3路分频配置。前旗舰TF10是十年来最主要的高保真产品之一,而UE900在TF10的声音风格基础上并未偏离太多,只是更为平衡和精致。

TF10采用了3单元2路分频的配置,因而低频强力、充足,而UE900在这点上也毫不逊色 – 低频下潜深,清晰而有力。与TF10相比频响曲线更为平直,低频延伸呈线性,且中段隆起少一些,因此整体上没有TF10那么暖,不过还是比HiFiMan RE272 和 VSonic GR07更暖一些。它的低频比TF10听起来更紧、更自然,没有后者那种染色感,唯一的潜在劣势在于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强力的低频,因此可能会让TF10的粉丝们觉得不适应。

UE900整体音色偏暖,中频轻微凹陷,中频低段与TF10相比更突出一些,因此没有后者那种明显的凹陷感,人声也没有那么靠后,中段听起来更充实饱满,而TF10的中频显得纤瘦。中频上段有些不足,因此与HiFiMan RE272 和Sony MDR-7550相比之下有些暗淡,尤其是女声表现更为如此。

UE900的高频比较顺耳,毫无侵略性,实际上它并不欠缺高频能量,与一些热门的三单元动铁如Shure SE530 和Earsonics SM3相比,它的高频表现更好,更为明亮,而只是与TF10比起来顺滑一些,也没有那么多光泽感,但这也使得它进一步摆脱了那种凹陷的、带有染色的声音。TF10的高频确实更有能量感,并且在一些音轨上给人一种解析力很强的错觉,而UE900的高频更顺滑,在齿音和毛刺的控制上做得更好,另外UE900的高频也更加自然,避免了一些动铁入耳高频中的那种金属音色。

UE900的声场延续了TF10的强项 – 声场宽度,但更靠前的中频使得距离感近一些,也因而更有三维空间感。声场纵深很好,能够轻易打败VSonic GR07,并与价格更高的峰力PFE232持平。乐器分离度和结像力也非常不错,因而能够带来一种沉浸式的听觉体验。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灵敏度相当高 – 看起来这也是UE动铁入耳的共同点。

性价比:(8.5/10)
有TF10这样广受尊敬的前辈,以及更为平易近人的声音特点,UE 900无疑是一只面向大众的高端入耳产品。TF10仍然是高保真的标志性产品,只是太年长了,而UE 900也确实是个合适的替代者,虽然价格差距很大,但无论是声音上还是整体包装上都有提升 – 腔体和线材的设计更符合人体工学,并提供了额外的话筒功能,声音上打击有力、顺滑、且不刺激,对音源质量也不过分挑剔。它并不完美,但对于多数人来说,若有了这个替代品就没必要再去怀念TF10了。

优点;舒适的佩戴;有备用耳机线;几乎没有线材噪声;强力的低频;比TF10更为平衡的声音
缺点:中频上段有些暗淡


(1C20) 森海塞尔IE7 (写于2013年3月)
售价:$299.95 (已停产)
参数:动圈 | 16欧 | 120dB | 10-19k Hz
插头类型:L型 | 导管直径:5.5mm
推荐耳套:短双节套 | 佩戴方式:绕耳

配件:★★★★★
单节硅胶套3对、双节硅胶套3对、海绵套2对、滤网2对、清洁工具、绕耳器、带绕线器的收藏盒、衣夹
做工:★★★★☆
腔体由坚固的塑料制成,芳纶纤维强化过的线材很轻、光滑、结实。它不像IE8那样采用了可拆卸设计,L型插头也不是镀金的,旋转时会产生一些静电。
隔音:★★☆
与IE8类似,IE7佩戴时插入也较浅,因此隔音性能低于平均水平。
线材效应:★★★★★
完全不存在。
舒适度:★★★★
腔体很大但很轻,设计上很符合人体工学,能很好地固定在人耳中并且对插入深度不过度敏感,除了外耳道比较小的情况外佩戴时都应该很舒服。

声音:(8.2/10)
作为森海IE系列产品线的一员,IE7的声音特性与重低频的IE6、IE8多少有些不同。IE7主打中频,尽管低频仍然充足。它的低频既有冲击感又丰满,对于多数人来说应该足够了,除了那些低频的忠实粉丝们,然而低频控制力有点令人失望,它在低频中段有所抬升,但瞬态不足,比之一些先进的动圈单元设计有所不如。例如与Monster Miles Davis Trumpet相比, IE7的低频听起来有些臃肿,整体细节和层次感也要差一些;与Future Sonic MG7相比,无论在低频下潜还是控制力上都要逊一筹。而 JVC HA-FX500 的低频更平坦、自然,因此听起来也比IE7更为中正。

IE7的中频较暖,位置靠前,若不喜欢IE8那种朦胧、凹陷的中频则可能会更喜欢IE7一些。中频听起来比较顺滑但与大多数动铁和许多同价位的动圈相比都有点缺失细节。中频清晰度不是很好,尤其是与低频相接合的那一段。JVC HA-FXT90和Yamaha EPH-100的中频听起来比IE7更为干净,而且价位更低。

IE7的高频很有表现力,但不是很精致,缺少细腻感,并且不如HiFiMan RE-ZERO 和Sony EX600细节那么好。高频有一些尖锐但缺少光泽和鲜活感。它的声场宽敞得让人印象深刻,但分离度仅在平均水准上。IE7的声场大小、以及头中声场大小都达到了IE8的水准,声场宽度甚至比开放式的JVC HA-FX500都要大, 但结像力却比不上价位更低的Yamaha EPH-100。Sony EX600声场大小与IE7相近,而由于更好的层次感和凝聚力,听起来要更干净,不那么拥挤。

性价比:(6.5/10)
现已停产的森海IE7是一只声音上有点特别的耳机 – 中频靠前、头中声场很大、低频很足,若不是声音的纯净度和精细度让人有些失望,如今在市场上仍会有一席之地而不至于停产。与更高端的IE8类似,IE7的隔音不好,但线材、腔体设计上都很出色,使得适用性很强。它的声音也还不错,只是不那么“HiFi”。

优点:出色的线材;没有线材噪声;重量轻且佩戴舒适;声场很大
缺点:平庸的隔音性能;声音缺少透明度和精细感


(1B1) Audio-Technica ATH-CK100 (写于2010年4月)
售价:$649.99(已停产)
参数:三单元动铁 | 23欧 | 113dB | 20-18k Hz
插头类型:L型 | 导管直径:4mm
推荐耳套:原配海绵套、Sony哥伦比亚套 | 佩戴方式:直插/绕耳

配件:★★★☆
单节硅胶套3对、海绵套、衣夹、磁扣收纳包
做工:★★★★★
它的腔体部分由部分钛金属和部分坚硬的塑料制成,防拉扣与腔体集成为一体,很好地保护了耳机线。耳机线粗而灵活,内部采用双股编织进一步增加了强度,已经是入耳耳机中最好的了(而ATH-CK10也采用了这种线材)。3.5mm L型插头抗拉能力很好,而较为低端的ATH-CK90Pro也采用了同样的设计。
隔音:★★★★
CK100的腔体很小,佩戴时密封性相当完美,因此无论采用海绵套还是硅胶套隔音效果都很好。
线材效应:★★★★☆
直插时噪音已经很少了,绕耳佩戴时几乎注意不到。
舒适度:★★★★★
腔体比较小,重量较轻,在设计上既易于绕耳佩戴也同样易于直插佩戴,并且佩戴时几乎能够忘了它的存在。

声音:(9.2/10)
作为前作ATH-CK10的粉丝,CK100同样对笔者有很大的吸引力 – 这种吸引力甚至能够与它650美元的标价相抗衡。而现在笔者得到了试用CK100数周的机会,因此把其他耳机的评测工作都放在一边了。到目前为止,笔者可以肯定地说CK100不同于笔者以往听过的任何一只入耳或头戴耳机,但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

初听之下声音相当正常,低频低段比较纤细,而到了中段稍显粗犷一些;极低频有所不足,不像CK10和CK90Pro低频段那样平坦,而低频中高段却明显更为饱满。CK10和CK90Pro是笔者所听过的入耳中低频衰减速度最快的,而CK100的细节要更丰富一些,当然一些高端动圈入耳那种轰隆隆的低频几乎是没有的,而是干净利落。它的低频当然也不会影响到中频 – 然而恰恰相反,CK100的中频低段几乎掩盖了低频上段,这在笔者听过的所有入耳中还是个特例。

这某种程度上是违反直觉的,但也有因可循 – 多数头戴耳机需要提升中频以淹没低频。CK100的中频非常靠前,尤其是中频顶端,而Ortofon e-Q7的声音是“以中频为中心”,反复对比这两只耳机就能够知道这两种声音风格实际上是不同的:e-Q7声音中的其他任何部分都不会对中频有一点点干扰,因此是“以中频为中心”的;而CK100则是尽量让中频与听者靠近,而这就需要音源CK100对音源有所挑剔(后面会另加说明),音源的中频部分最好很有质感。而最让人惊讶的部分在于它的中频极其顺滑,同样还有中频的透明度,而这也是它比较挑音源的部分原因。它的中频听起来可以略微偏冷,也可以略偏暖,而这也完全取决于音源。中频上的强调在中频顶端到达峰值,然而却没有一点齿音或其他毛刺声的痕迹,因此声音明亮而控制力又非常好。由于中频量更多,CK100的中频细节也比CK10更丰富。这种特殊的失衡感也带来良性的副作用 – 它在音量很低的情况下也能够表现得很出色,而在这一点上也只有Head-Direct RE252能与之相比。

CK100的高频同样保持着那种惊人的顺滑,但由于中频前凸,与CK10相比高频显得略微欠缺,然而它的高频延伸和细节却能够与CK10相媲美,尽管明亮度和光泽感有所不如。觉得难以忍受CK10那种轻微齿音感的话,那么对CK100的高频应该无可挑剔了 – 顺滑而不失光泽和能量感。

CK100的声场表现是极其顶尖的,尽管宽度和纵深从绝对标准上看都不是最好的,但乐器分离度、空间定位和结像能力都是超群的,尤其表现在中高频上。中频靠前的特性使得声音层次感非常出色,对于乐队音乐或独奏表现力很强,再加上对弦乐器、木管、铜管类乐器音色那种令人震惊的渲染方式,使得它表现管弦乐时有种魔力般的质感。而人声总是置于正中而靠前的位置,尽管这并不符合所有人的听感喜好,但却展现出了丰富的人声细节,在这点上它甚至比一些800美元的头戴耳机都做得更好 – 比如笔者的AKG K601。

最后,笔者想讨论一下CK100声音中最大的问题 – 由于透明的中频而对音源很挑剔。在较暖的音源下,它的声音极其甜美而多少有些松软;而在中性或偏冷的音源下,它的声音却显得冷而硬,尤其是在女声的表达上。因此笔者的Sansa和iBasso D10都不能发挥CK100的潜力,而S:Flo2要好得多但产生了许多蜂鸣噪音,尽管这属于前端而非耳机的问题,为了消除这种噪音,笔者不得不用S:Flo2外接耳放来听;iBasso T4虽然声音比较暖,但却削弱了耳机本身出色的解析力,而Music Valley RC-1也是如此。最后,笔者不得不找出年久的DIY mini3,虽然推力对于CK100有些过大,但确能呈现出理想的音色。如果不考虑这个问题,笔者会毫不犹豫地宣布CK100就是笔者听过的最好的非定制入耳,它也确实展示出了极大的技术潜力,但这种奇葩的特性对于入耳耳机来说的确是负面的,因此笔者不能认为其他高端入耳产品与CK100之间有明显差距。

性价比:(7.5/10)
铁三角公司对入耳产品发行的严格控制,使得CK100成为世界上最贵的非定制入耳。考虑到它高昂的定价、挑剔前端的特性、以及“非爱即恨”的中频风格,它的性价比也是极其主观的。然而它的做工确实绝对地无可挑剔,比笔者所拥有的其他任何耳机都更好,而隔音、线材噪声和舒适性也远高于平均水准。总的来说笔者确实很喜欢它,只是需要做前端调整和匹配来充分发挥它的潜力。

优点;领先于市场的做工水准;很好的隔音效果和舒适性;令人上瘾的声音
缺点:在日本外的其他国家定价过高;“非爱即恨”的中频;对音源很挑剔


(1B3) Westone 4(写于2011年3月)
当前售价:$449
参数:四单元动铁 | 31欧 | 118dB | 10-18k Hz
插头类型:L型 | 导管直径:2.5mm
推荐耳套:Shure Gray Flex, Shure Olives, Earsonics双节套 | 佩戴方式:绕耳

配件:★★★★★
单节锥形、单节圆形硅胶套各3对、三节硅胶套、海绵套3对、插头转换器、音量控制器、滤网和耳套清洁工具、带卡扣的收纳硬盒
做工:★★★★☆
W4的做工与W3最为一致。腔体由塑料制成,耳机线由多股线绕成,额外增加了强度。Y型分线器、腔体入口、以及3.5mmL型插头做工都很好。
隔音:★★★☆
相当好,尤其是使用长耳套的话。
线材效应:★★★★★
W4只能采用绕耳佩戴,听诊器效应完全不存在。
舒适度:★★★★
W4和W3的腔体与W1、W2相比都相当大并且有些重,导管有点短,然而可幸的是它的声音质量并不像W3那样依赖于封闭度,因此耳套的选择余地很大。

声音:(9.3/10)
作为第一个非定制入耳耳机,W4在声音表现上承载了很高的期望。听过了Westone的全系列非定制入耳后 – 除了年长的UM1和UM2,可以肯定地说W4确实处于统治地位。UM3X、W3和W2都是顶尖的耳机了,但它们并不完美。W4也是,但它结合了W2和UM3X一些好的声音特点,从而向完美更靠近了一步。有趣的是,虽然W4的声音特性与W2相似,但却不像W2和W3那样对音源挑剔。插在笔者的笔记本上没有电流噪声,并且声音特性在各种前端上都能保持一致,这点很像ATH-CK10和1964-T定制。

首先要提到佩戴,W4和W3类似,都采用符合人体工学的腔体设计,多少有些臃肿,但却降低了插入角度上的要求,不必要插入很深,并且较短的耳套表现也不错。W4自然温顺的低频很令人惊讶,它采用了两个低频单元,但在调音上却着重低频质感而非量感。低频量仍比那些严格平坦的的耳机如CK10要多,但力量和冲击感却和W3差远了。低频丰满度比UM3X少,而比W2多一些,而它的低频质感非常难得,瞬态、控制力几乎与CK10和1964EARS齐平。它的低频有点松软,在CK10、DBA-02那种偏紧的、缺乏衰减的低频以及UM3X、 SM3那种顺滑、丰满的低频之间做了很好的折衷。对于笔者个人来说,W4的低频足够而又不至于过多。

W4的中频在UM3X和SM3那种靠前的、奶油般的声音,以及W2那种颗粒感的声音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与W3凹陷的中频完全相反,它的中频在声场中有一点靠前,并且暖而极度顺滑,中频细节和解析可以和其他高端耳机相比,但与CK10、DBA-02、FI-BA-SS这些耳机相比,它的中频厚度多少有些影响透明感。整体上,W4的中频在层次、音色上都相当自然,但不能说它是一个主打中频的耳机,不过在笔者看来,它的中频打磨地很精致,所以把这点当做声音的核心特征也没什么不妥。

在高频上,W4也在威士顿其他型号之间做了折衷,并不像W3的高频那么刺激,也不像UM3X那样暗淡,而是顺滑、不刺耳,延伸也很好。细节很出色但并不像ATH-CK10 或 Fischer DBA-02那样有光泽和能量感。无法想象有人会对W4这样甜美的高频不满,如果喜欢明亮尖锐的高频听感还是选择W3或者其他品牌吧。

W4的声场可能是其声音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大小与W3相似但分离度和结像力极其出色,与UM3X相似,整体上并不像UM3X那么有包围感。虽然声场更大,但仍然保持了密度和凝聚力,而不是SM3那种”错误的”包围感。动铁入耳的声场常常要面对一个难题:声场太大声音会薄、密度不足;太小又会显得拥挤。W4让听者与发声体之间的距离听起来很自然,同时又没有隔着纱的感觉,这点非常的了不起。虽然UM3X也没有明显的朦胧感,但声音比W4更软一些,并且高频的抑制导致缺少W4那种空气感。整体上,W4的音色比UM3X更中正。

性价比:(8.5/10)
W4的出现又一次引起了高端入耳品牌之间的单元之战,这在以前至少出现过两次了。我们对威士顿产品的佩戴、舒适感、做工和隔音方面都有所期待,但毫无疑问的是W4相较于前旗舰来说是一次进化,而非革命。它的声音对于威士顿的粉丝来说是熟悉的:全面、精致、出色的空间感。它的透明度不是很出色、也没有刺激的高频和低频,但如此自然、平衡的声音,毫无疑问是笔者听过的非定制耳机中最好的全面手之一。

优点:令人印象深刻的隔音、做工和配件;毫无线材噪声;出色的平衡感、空间感
缺点:肥厚的腔体可能不适合部分人

(1B5) Shure SE535 (写于2011年6月)
售价:$410
参数:三单元动铁 | 36欧 | 119dB | 18-19k Hz
插头类型:L型 | 导管直径:2.5mm
推荐耳套:原配三节套、海绵套、Earsonics双节套 | 佩戴方式:绕耳

配件:★★★★★
单节硅胶套3对、三节硅胶套1对、海绵套3对、黄海绵套1对、清洁工具、插头转换器、音量调节器、飞行转换器、硬质收纳包
做工:★★★★☆
舒尔在SE535这只旗舰产品上做工有不少提升,它的导管嵌在腔体内,并且采用了可换线设计,腔体有两种颜色可选。防拉扣的强度很高,耳机线强度也远高于平均水准。唯一的问题在于分线器很紧,很难滑动。
隔音:★★★★
隔音相当好,尤其是使用原配三节套的时候。
线材效应:★★★★☆
SE535只能使用绕耳佩戴,噪音几乎不存在。
舒适度:★★★★
在舒适度方面,与SE530相比,尽管耳机线更轻,但腔体更庞大,并且角度奇特,总体来说并没有多少提高。

声音:(9/10)
舒尔的前旗舰SE530是一款声音独特、面向发烧友的耳机,但作为旗舰产品,明显是有缺点的,而如今SE535代替了它。为了强调改版的意义,舒尔公开解释说虽然耳机的核心构件并没有改变,但重新设计的腔体使得高频和声场方面有所提升。笔者觉得在声音的提升方面比这还要更多一些。

SE535的低频是与前作差别最小的地方。低频平坦,延伸很好,在测试中低于25Hz的声音成分明显是可闻的,但最低频处的力度、细节都有所欠缺。低频细节感不错,量和质感都比较适中,比较饱满、有打击感,但与SE530相比瞬态要更好一些,除此之外两只耳机的低频基本相似。它的低频让笔者想到Earsonics的产品,而与Westone 4和1964-T相比还是有些软,不是很符合笔者的喜好。

中频仍然是声音的重点部分,它保留了SE530中频的那种能量感,但听起来位置要更靠前,这主要是由于高频上的提升。除了声音厚度稍有所不如外,它的中频仍然饱满、顺滑,整体上没有SE530那么暖。细节水准不错但不很强烈,与许多其他的动铁入耳甚至动圈Sony EX1000 和JVC FX700相比,它的中频层次感和微细节上的表现都差了一截。与其他相近价位的监听风格入耳相比,纯净度和透明度也明显不是它的强项。

高频则是它与前作差别最大的地方,在整个声场中高频成分明显要比之前更突出。实际上两只耳机高频滚降的幅度是差不多的,但SE535在到达滚降点之前的高频段能量更强、更为干净一些。从听感上来讲它的高频比较自然不刺耳,对音源要更挑剔一些。二者声音上的不同可以归纳为:SE535声音更冷一些,中频不那么靠前,整体比较干净。另外它的空气感更足,整体可以称得上是平衡的声音,而SE530并非如此。

另一个主要的提升方面就是声场了,与SE530相比,由于更多的空气感使得它对声音空间利用得更充分,乐器分离度也有所提升,尽管很轻微。声场大小略高于平均水准,结像不错,而动态响应让人印象深刻。定位上有一些小偏差,这是由于中频靠前的缘故,不过影响不大。SE530那种“融化般”的声音特色基本还保留着,但整体音色更接近于中性。

性价比:(8/10)
在过去的几年里,尽管市场变化激烈,但高端入耳领域在核心技术上几乎没有什么革新。UE选择了产品大幅降价,而舒尔、Earsonics、音特美这些公司则执着于升级它们的产品来维持价位。对于SE535来说,它的提升多在于构造以及因构造不同带来的声音变化,另外在于更坚固的做工。然而不幸的是,由于构造上的变化,在佩戴舒适性上可能甚至会有所不如,并且音质也谈不上是革命性的提升。得益于更好的高频表现,它的整体声音特性更接近平衡和中性。整体来说SE535确实比SE530更好,但与Westone 4相比明显还是有缺点。已持有SE530的用户们并不值得去升级,但对于想要去买舒尔产品的人来说,SE535当然是最好的选择。

优点:一流的做工;齐备的配件;比SE530更好的声音表现
缺点:可拆卸的线材显得笨重


(1B6) Sony MDR-EX1000 (写于2011年8月)
售价:$480
参数:动圈 | 32欧 | 108 dB | 3-30k Hz
插头类型:L型 | 导管直径:4mm
推荐耳套:Sony哥伦比亚套、通用双节套 | 佩戴方式:绕耳

配件:★★★★
哥伦比亚套6对、海绵填充套3对、收纳盒卡扣收纳袋 (注:美国版采用了EX600的线材;非美国版采用长线+短线的配置)
做工:★★★★☆
EX1000的腔体构造让人感到熟悉,它采用了塑料+镁金属外壳,单元呈竖直摆放。对于500美元的产品来说耳机线似乎有些普通,非常灵活,但比Ortofon e-Q5的线材略细一些,记忆区段维持形状的能力不是很好。
隔音:★★☆
EX1000的导管相当长,但却并不能取得较深的插入,在这点上设计得并不好。采用标准哥伦比亚套时隔音平庸,采用海绵填充套时也只是略微好些。在户外使用时风的噪音也是个问题。
线材效应:★★★★★
只能采用绕耳佩戴,线材柔软,噪声不存在。
舒适度:★★★★
若耳机的单元采用竖直摆放方式,腔体设计时通常要考虑导管的倾斜角度,或其他人体工学上的改进,但EX1000确是直插式的。它的腔体相当大,且佩戴时伸出耳外的部分很长,看起来很滑稽。好的方面在于,单元离耳朵足够远,因而不会引起不适。它的佩戴不如其他高端入耳那么牢固,不过记忆区段与分线器连接得很好。

声音:(9.3/10)
MDR-EX1000的产品定位是面向消费层的顶级动圈,从而与森海IE8和JVC FX700形成直接竞争关系。笔者没有听过Sony的前旗舰产品,事实上没有听过任何比EX300更高端的,也因此对EX1000的声音充满好奇。结果证明它确是一只真正顶级的动圈入耳,它的声音略偏重高频,但并不会让人不快。

EX1000的低频准确,控制力强,属于典型的高端动圈低频风格,富有细节、层次感,且不失饱满度,音色表达干净而又相对偏柔软。它的低频无臃肿感,下潜深度不如JVC FX700,但低频滚降也并不太多。与VSonic GR07相比,它的速度略慢一些,换来更为顺滑、柔软的声音表达。而相比之下森海IE7的低频则显得暖而臃肿,低频表现差距很大。总的来说,EX1000在低频上所做的折衷让人感到满意,也是所有非定制入耳的低频表现中笔者最喜爱的之一。

EX1000的中频属中性偏明亮,中频上段的着重略多,中频与低频平衡得很好,这与铁三角的动圈旗舰CKM99相反。而GR07的中频相对不那么突出,频谱更为平坦,音色也略更中正 – 考虑到它面向专业用户的定位,这并不令人惊讶。铁三角CK10听起来中低频同样更为平坦一些,但高频表达与EX1000比较像,只是受限于动铁单元,高频音色不那么饱满。它的中频并未受到低频影响,且顺滑度令人印象深刻,与GR07相比更为顺滑、丰满,而森海IE7听起来更暖,清晰度、层次感都明显不如。它的清晰度和解析力也都是顶尖的,与顶级动铁入耳如CK10、1964-T相比,也只是少了一点点微小细节。整体上细节感很好,且没有刺激感,听起来极其精致、水润,相比次一等的动圈如森海IE7,要明显更好。仅当把它拿来与6单元定制UM Miracle相比时,声音才显得有些细瘦,声音清晰度也显得不足。

EX1000在中频上段和高频上有所着重,但着重的量算是适中,仅仅比GR07的高频略更刺激一点,高频控制力也仍然比CKM99好太多,听起来极其顺滑、精致,且不失解析度和脆利感,也基本从不会有齿音或毛刺感。长期佩戴时,EX1000比GR07更易于造成听觉疲劳,但并非由于齿音或毛刺,而是由于声音整体平衡度偏向高频,佩戴时间过长会让部分人觉得厌烦,而笔者很喜欢CK10,因此也能够接受EX1000的高频。而好的方面在于,EX1000极其擅长传达高频的能量感,而这点是高频位置靠后的那些动圈做不到的,如RE262 、DDM2。而有趣的是,它的高频延伸并不如预期那般充分 – 当然是在平均水准之上的,与GR07齐平,而与CK10 和1964-T相比,滚降来的略早了一些。高频解析度略不如1964-T,这对于喜欢听MP3格式的用户来说是好事情。

虽然EX1000的声音特点很有活力和能量感,但声场却是相对置后的。它的声场并不绝对是所有入耳中最宽的,但还是非常宽阔、开放、有空气感,没有一点点舞台监听入耳那种拘谨、封闭的感觉,如1964-T的声场就属于很亲近那种,而令人惊讶的是森海IE7的声场也是如此,相比之下显得拘谨、拥挤。另外,EX1000的声场填充度和层次感都要比GR07更好,且在动态、音色、以及整体精致感上都要略胜一筹,尽管不得不承认GR07的声音要更中性一些。结像、定位算是不错,但与很多顶级动铁相比要差一些,乐器分离度也仅在平均水准之上,显得集中一些,追求乐器分离度的用户建议选择动铁入耳。同样,若追求那种包围感的声场,也不建议选择它,因为它的声场很宽,位置较远,而诸如UM3X、SM3、1964-T这样的动铁在声场的表达上更具包围感。笔者个人的确觉得结像如果更凝聚、集中,听感才更为真实,更容易获得沉浸式的听音体验,但只有UM Miracle能在做到这点的同时不失EX1000的那种空气感和声场。

性价比:(8/10)
EX1000在最初发布时定价出奇地高,但最近价格已经降到足够低,足以与其他顶级非定制动圈竞争了。声音方面,Sony新开发的16mm动圈单元是笔者见到过的最好的动圈单元之一,同样还有HiFiMan和 JVC的,它的调音也充分发挥了这种单元的能力。它的声音干净、快速,富有动态、空气感 – 这都是高端入耳应当追求的目标。它的设计让人想到Sony之前的高端监听产品,但引入了可换线机制和绕耳设计。它的隔音比较平庸,外观有些滑稽,如果能够忍受这些缺点,你将拥有的可能是市面上最好的非定制动圈入耳。

优点:无线材噪音;干净、多细节的声音,声场宽敞、开放
缺点:平庸的隔音;佩戴可能会有些恼人


(1B8) Phonak Audéo PFE 232 (写于2012年6月)
售价:$599
参数:双单元动铁 | 47欧 | 104-109dB | 5-17k Hz
插头类型:L型 | 导管直径:3mm
推荐耳套:原配硅胶套、原配Comply套 | 佩戴方式:绕耳

配件:★★★★★
单节硅胶套3对、Comply海绵套3对、8只调音滤网(4灰2黑2绿)、滤网更换工具、清洁工具、硅胶绕耳器、带mic的备用耳机线、拉链收纳盒
做工:★★★★★
腔体由塑料制成,采用顶尖的涂层,整体感非常好。耳机线灵活、不易打结、分线处以下较粗,重点是可以拆卸和更换。
隔音:★★★
采用原配硅胶套隔音一般,不过Comply海绵套要更好些。
线材效应:★★★★☆
只能采用绕耳佩戴,噪声非常少。
舒适度:★★★★★
尽管它的腔体比前作大些,但重量非常轻,很符合人体工学,佩戴时甚至时常忘了它的存在。

声音:(9.2/10)
峰力PFE 112于2008年发行,由于腔体轻且设计上符合人体工学,声音准确,以及有竞争力的价格,至今广受欢迎。然而这种优势已然不再了, PFE 232声音上非常出色,然而价格也高得多,与同价位的竞争者相比优势不那么大了。前作用单单元就做出了出色的声音,所以作为这家公司近年来唯一的全新入耳产品,虽售价如此之高而仅采用了双单元也不足为奇。

PFE 232的声音在前作基础上进行了重调音,声音更为饱满、厚重,而不失准确。与前作相似,它采用了由三种颜色的滤网组成的调音系统,灰色和黑色滤网是基于前作,而绿色滤网是源于较低端的Perfect Bass系统。

绿色滤网具有低频增强作用,实际上它衰减了一些中频和少量高频,使得低频更为靠前,整体更暖,而牺牲了一些透明度和解析力。与灰色滤网相比,绿色滤网下的声音模糊、暗淡,中频略凹陷,空气感不足。与采用低音增强滤网的AKG K3003相比,它的低频量还有所不如,中频也更为靠后,高频更亮更刺。笔者认为低频增强的配置让这只耳机的出彩之处损失太多,而笔者也不会为了多一些低频量而用600美元去换来如此糟糕的声音。

所幸的是,黑色和灰色滤网下的声音要悦耳的多。不过与灰色相比黑色滤网的中高频仍然有所衰减,中频还是有些凹陷,不过与低音增强滤网下的声音相比还是容易接受的。灰色滤网下的声音最为透明,至少在笔者看来它也是最平衡的声音,高频能量也最强,尽管差别不算大。以下的评论都是灰色滤网下的声音,除非另加注明。

PFE 232的低频在三种滤网下的表现一致,对于双平衡电枢单元来说冲击感已经非常不错了,同时又有很好的控制力。低频打击感让人想到VSonic GR07,虽然比AKG K3003稍逊一些,但比基于TWFK单元的ATH-CK10和VSonic GR01要更好,并且不失控制力。动圈入耳GR07的低频下潜更多一些,但不似PFE 232这般饱满充实。它在瞬态和丰满度这两点上平衡得非常出色,听起来很动感。与Earsonics SM3相比,它的低频明显更为干净利落,有相似的能量和力度,但却更细瘦一些。总的来说它的低频相当扎实,是笔者听过的双平衡电枢单元入耳中表现最好的之一。

它的低频与中频相比略有所着重,因此不像VSonic GR07和ATH-CK10那样平直。不过它的中频量感很好,透明而富有细节,尤其是使用灰色滤网时。它的中频不如Earsonics SM3那样温暖顺滑,而更干净透明。与低频相似,中频并不过量,厚度适中,听起来比较干脆,比基于TWFK单元的CK10稍更饱满些,而比VSonic GR07 和Final Audio Heaven A略多些层次感和精致感。

采用灰色滤网时,高频段过渡得相当顺滑,能量十足,很有光泽感,延伸也很好。它的高频让笔者想到VSonic GR07 – 同样有些刺激而音色上不至于过于明亮,但偶尔会有些突显齿音。与之相比采用“标准”滤网的AKG K3003有相近的高频能量和精准的解析,但整体更为顺滑,侵略性少一些。而Final Audio Heaven A高频量明显比PFE 232要少,听起来有一点颗粒感。

它的声场非常饱满,宽度、纵深、分离度、结像力都非常好。与Earsonics SM3那种包围感的声场相比,它的声场表现比较传统,与听者不过度亲近,只是头中声场略小一些,结像力比VSonic GR07更好,更有立体空间感,尽管还没到达AKG K3003的高度。此外相较之下K3003的声音更为开放,更有空气感,并且动态响应更好,在很低的音量下听音乐也更容易有代入感。

以上是PFE 232与一些顶级非定制入耳AB听音得到的结论,而实际上它的价格与一些定制入耳持平,即便算上取耳印的费用。下面就是它与两只定制入耳Clear Tune Monitors CTM-200 ($350) 和 Alclair Reference ($500)的比较。CTM-200是双单元定制,整体音色平衡中性,与中频略为凹陷的PFE 232相比频响更为平直,高频也更顺滑。低频速度更快一些,但冲击力明显不如,低频延伸也没有PFE 232那么好。它的声场更宽敞,结像力更为出色,整体上音色更冷一些,透明度稍好。Alclair Reference是三单元定制入耳,低频坚实有力,音色更暖。它的低频冲击力和清晰度与PFE 232相似;而中频更为清晰,层次感更强一些,也不那么凹陷;高频同样地刺激,但更易于产生齿音;声场更大,定位能力更好一些。

性价比:(8/10)
峰力PFE 122已是市面上最好的单单元动铁之一,而双单元的PFE 232则在各个方面表现都是顶尖的。它的声音虽然与威士顿、舒尔和音特美的声音风格有很大不同,但却相当出色,有些用户可能不喜欢它略凹陷的中频和尖锐的高频,但它的低频几乎是笔者听过的非定制入耳中最好的之一,而清晰度和解析力同样令人印象深刻。除此之外,它采用了可拆卸和更换的线材结构,腔体重量轻且符合人体工学,整体度非常高,因此虽定价过高,但仍值得推荐。

优点:做工非常好;可拆卸和替换的耳机线;腔体重量轻、佩戴舒适;干净的声音、出色的低频;带有调音滤网系统
缺点:低音增强滤网下的声音表现比较差劲,甚至不如PFE 112


(1A1) Final Audio Design FI-BA-SS (写于2011年2月)
售价:$1100
参数:带气孔的平衡式电枢 | 16欧 | 112dB
插头类型:L型 | 导管直径:4.5mm
推荐耳套:Sony哥伦比亚套 | 佩戴方式:直插/绕耳

配件:★★★☆
单节硅胶套3对、拉链收纳包
做工:★★★★
细长的腔体全部由不锈钢制成,重量轻体积小,让笔者想到了铁三角CK100。导管相当坚固,而滤网不可更换,也没有真正的防拉扣。耳机线非常软而光滑,但比大部分高端耳机的线材都要细,并且比较容易打结。
隔音:★★★
BA-SS在腔体尾部有开孔,因此隔音性能低于动铁平均水准,不过在多数情况下使用已经足够了。
线材效应:★★★★☆
耳机线很细,因此即使在直插佩戴时噪声也很小。
舒适度:★★★★☆
腔体细而长,两端呈圆锥性,也因此易于佩戴。由于较硬的导管插入深度有限,但整体上采用合适耳套的情况下佩戴舒适度还是相当出色的。

声音:(9.2/10)
如果说高昂的价格是FI-BA-SS最令人震惊的方面,那么紧随其后的就是它的声音了。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驱动单元已经引发了一些争论,因为它声称采用了独有的“平衡气流”技术,而内部拆解图表明它还是很像传统的平衡电枢。实际上它确实采用的是单单元平衡电枢,而不同于传统设计,它是有气孔的。首先笔者必须承认它的频响是个人见过的单平衡电枢中最好的。实际上除了极低频处轻微的滚降外,它全频段的表现几乎可以与双单元的ATH-CK10相媲美。另一个值得提到的地方是耳套的选择,由于腔体细长而带气孔,耳套选择对声音的影响相当明显,尤其是它的声场表现。笔者测试了一些比较小的耳套如Sony哥伦比亚套、Monster单节套,效果都不错,尽管插入比其他耳套要浅。使用Comply套可以让高频更温和一些,但同时也会削减一点空气感,因此这只是个人偏好的问题,对笔者来说原配硅胶套已经比较合适了。

如上所述,FI-BA-SS放弃了一些低频延伸,在这点上做的不如多单元动铁如CK10 和SM3,以及一些高端动圈,但冲击力要比CK10或DBA-02更好,但整体上少了SM3那种低频精致感。可以说它的低频与CK10和DBA-02相比之下不那么“吝啬”,牺牲了一些瞬态来换取更好的冲击感,另外细节和层次感也非常不错,所以从技术上看没什么可抱怨的,而对于它“妥协的”、或者说“不起眼的”声音,低频只是部分原因。

FI-BA-SS的中频更有趣了,让笔者想到顺滑而不失细节的CK10以及温暖、水润的Ortofon e-Q5。低频处的明显着重和丰满度让它的声音比CK10更暖,但却仍然保持了后者那种水晶般的纯净感。从宏观上看,它的中频相当顺滑而平坦,相比之下更为水润的e-Q5倾向于掩饰那种微细节,而FI-BA-SS却倾向于将它们放大。中频的层次感和细节还原力的确非常高,而这使得它的透明度也是超乎标准的 – 甚至CK10比起来都有些模糊,笔者听过的耳机也再没有其他任何一只能有这种“裸露感”,能够把音轨完全呈现给听者(注意这里笔者并没有说“音乐”而是“音轨”,因为它对音源过度挑剔,只有完美的、原版的录音才能称得上是把“音乐”完全呈现给听者)。这种透明感与它极其出色的平衡相结合,最终产生了奇怪的结果 – 它的声音确实有资格称得上精致,但同时又相当有侵略性并显得生硬。

与预期一致,它的高频同样有很强的解析力,清晰度和细节与中频一样令人印象深刻,而高频延伸也基本与CK10持平,这对于单单元动铁来说有些让人惊讶。然而它的高频略有点不平坦,因此产生了一些轻微的毛刺,甚至偶尔会产生齿音,它那极其透明的声音也是爱莫能助,因而对音轨中几乎所有的人工处理痕迹都会比较敏感。这也同样能够引起争论,对于一只耳机,其解析力和透明度是否有过度、甚至超标之说?就算是高端的入耳中仍然有部分清晰度不是那么好,而FI-BA-SS则走向了相反的极端,它的声音可以比作高分辨率的、未经人工处理的图像 – 这可能是一种技术上的理想层次,但声音中的有些部分还是最好能被轻微掩饰掉。很难说FI-BA-SS只是为了比其他清晰度和细节顶级的入耳 – 如CK10、DBA-02、ER4这些做得更好,还是有更大的野心,但无论怎样它证明了 – 就如声学中的很多要素一样,透明度也要有界限,清晰度和细节要同顺滑感和凝聚感保持平衡 – 否则声音中那些不完美之处就会极易让人分心。

FI-BA-SS的声场表现对于一只高端入耳来说还是比较平淡无奇的,声场宽度和分离度值得赞美,虽然不如JVC HA-FX700那样开放,但还是相当宽敞而有空气感。整体上声音呈中性稍偏明亮,音色虽然不能和FX700相比,但对于动铁单元来说已经相当好了,比CK10还要好。结像虽然很不错,但与CK10相比不那么让人信服。最后要说的是它的灵敏度相当高 – 比笔者最近测试过的其他任何高端入耳都要高,插在耳放和DAC上会有轻微电流声,并且音质改善也非常小,便携播放器的推力已足够了。

性价比:(7/10)
对于一只400美元的耳机来说可能很难评价其性价比,然而对于FI-BA-SS这种价位的产品来说就要容易得多,就笔者目前听过的入耳中它的声音毫无疑问是最好的,然而整体上它的定位仍属于奢侈品,对于收入很多的人来说算是一种音质和独断性上的终极解决方案。它这种奇怪的“逼真的”声音证明了FAD公司所宣传的“平衡气流”技术确实是有价值的 – 它的声音极其干净、富有细节,透明度超乎笔者想象。同时,它对音轨近乎残忍地挑剔,对大多数耳放和DAC来说敏感度过高,并且也不适用与iPod用户群体,因而至少绝不会成为畅销产品。

优点;顶级的清晰度、细节和透明感;很好的舒适性;
缺点:耳机线比较细;没有防拉扣;平庸的隔音效果


(1A3) AKG K3003i (写于2012年5月)
售价:$1299
参数:双单元动铁+动圈 | 8欧 | 125dB | 10-30k Hz
插头类型:I型 | 导管直径:5mm | 佩戴方式:直插/绕耳
推荐耳套:HiFiMan大双节套、Sony哥伦比亚套、原配单节套

配件:★★★★★
单节硅胶套6对(3种尺寸)、调音滤网3对、飞行转换器、TRS适配器、真皮收纳包。
做工:★★★★★
K3003采用了手工制作,构造非常坚固,很注重细节。腔体由不锈钢制成,滤网采用螺纹安装方式实现可更换。线材抗外力能力很好,并且不易打结。由于耳机线不可更换,所以在Y型分线处以下采用了很粗的、有尼龙护层的线材。
隔音:★★★
耳套选择合适的情况下隔音还是不错的,但很大的腔体限制了插入深度,尤其是采用原配单节套的情况下更为如此。
线材效应:★★★★★
几乎不存在。
舒适度:★★★★
K3003采用了直筒腔体设计,然而它不至于过大或过重,线材实际上在进入腔体之前将底部包了起来,这使得腔体直径较大,对于耳朵比较小的人来说是个问题。采用绕耳佩戴应该会更舒服,另外建议选用较长的耳套。

声音:(9.4/10)
笔者第一次听到AKG K3003是在一次展会上,与之作比较的是Unique Melody Miracle定制 – 直到现在它仍然是笔者最好的定制耳机,笔者用这两只耳机进行了20分钟的AB测试,强烈地感觉到K3003是笔者所听到的最好的非定制入耳。现在笔者有更多的试音时间来确认这个事实。

K3003之所以特别不仅是因为它是AKG的第一只高端入耳耳机,或是它令人震惊的价格,而在与它采用了复合式的单元配置 – 将一个动圈单元与一个或多个平衡电枢单元相结合,这样能够结合两种技术的优势,至少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复合式单元设计方案的提出已经有多年了,2005年的UE’s Super.Fi 5 EB就采用了动圈+单动铁单元的配置。然而K3003是第一只采用了三路复合分频的非定制入耳 – 动圈单元安装在腔体的后方,而两个TWFK动铁单元安装在导管处。K3003还采用了类似Phonak’s PFE系列的调音系统,可以通过更换原配的三只滤网来改变声音,分别称作”标准”、”低音增强” 、”高音增强”。不同于PFE系列采用的小滤网,只能通过附送的工具更换,K3003的滤网比较大,很容易更换。

调音滤网本质上是为了衰减部分频段的强度,K3003的”高音增强”滤网其实只是一个格栅,相当于未改变原本的声音。听起来高音明亮而精致,并且对于TWFK单元来说已足够顺滑。采用”高音增强”滤网时的高频质感完全没有问题,但量上可能会超过部分人的承受范围,引起长期佩戴的不适感。

”低音增强”滤网是为了衰减中高频从而使低频靠前,这使得听音时需要将音量调高几格。与”标准”滤网相比,”低音增强”滤网的声音确实更有冲击力、更暖,更符合一般消费层的口味。不幸的是这个滤网同时削减了K3003那种出色的透明度,牺牲了一些层次感来换取更顺滑的声音,并且导致高频延伸减少。笔者可以理解为何要附带这个滤网,对于一时心血来潮去买K3003的用户来说,它们有可能会去拿它的低频与Klipsch S4或Beats by Dre去比较,这所示种额外的保险措施,但确实浪费了耳塞本身太多的潜力。

”标准”滤网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折衷,既不会丢失细节也不至于高频过于明亮。以下的评论除非另加注明,都是关于”标准”滤网的声音。可以说K3003确实没有ER-4S或调音良好的TWFK单元入耳那样平坦的频响曲线。但平衡电枢单元能够提供很出色的透明度和细节感,但在低频甚至极低频段表现却往往明显不如动圈单元。

K3003在低频中段有所提升,下潜和打击感都很好,听起来饱满、自然。用动圈的标准来看,低频瞬态还是不错的,几乎与高端的重低音耳机JVC FX700在一个水准上,但只是不如动铁入耳的瞬态那么好。冲击感很好,低频量感几乎与低音增强滤网下的Phonak PFE 232接近,并且下潜和饱满度接近Earsonics SM3,甚至瞬态和动态都要更好一些。层次感和细节对于动圈来说也是相当好了,并且这样的低频使得K3003与多数动铁入耳相比多少偏暖。同时渗入中频的那部分几乎都被突出的中频和高频抑制了。

正如预期,由于单元之间声音跨度很大,因此这种复合式单元在衔接上有一些问题,动圈单元声音比较厚,并且偏软,不那么干脆。由于动圈单元的出色的动态响应,多少在衔接上有所帮助,但中高频听起来仍然解析更好、细节更丰富,在一些音轨听来多少有种脱节感。”低音增强”滤网能够让这种脱节感不太明显,但仍不值得为了这个去使用它。

K3003中频的透明感和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十分光滑,毫无颗粒感。在这点上它比PFE 232和j-Phonic K2 SP都要更好一点。声音厚度是TWFK单元的典型特征,而光滑、水润的中频很像铁三角CK10。

K3003的高频整体感很优秀,对于TWFK单元的表现来说已经足够顺滑,这点上它居于VSonic GR01和Fischer Audio DBA-02之间。高频听起来干净而富有细节,有充分的光泽和空气感。整体上比CK10更顺滑并且能量感、刺激感相近,然而Earsonics和Shure SE530的粉丝们会觉得这样的高频过于突出。它的高频一直保持解析度和精致感,并且神奇地避开了齿音,这使它比PFE 232和VSonic GR07听感更舒服一些。整体明亮度不如K2 SP和PFE 232,但通过”高音增强”滤网可以改变这一点。

K3003的声场同样是让笔者印象深刻之处,对于一只非定制入耳来说,声场确实极其宽阔,然而包围感、声场深度和层次感也非常优秀,与之相比GR07的声场又远又平。它的声音整体上要比 PFE 232靠前的多,并且很好的层次感造就了3D而逼真的声场。它的低频充斥在其中,让整个声场听起来很饱满,可见低频单元的动态响应极其出色。

乐器分离度同样很出色,结像能力与铁三角CK10持平,在笔者听过的非定制入耳中已经是最好的表现了,唯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低频,与CK10相比有一些重,录音文件中的低频成分表现得更突出一些。在高频处,乐器的音色相当好,比K2 SP和CK10都更为自然,并且有时比Earsonics SM3还要好,在所有动铁入耳中K3003在部分乐器的音色表达上是最好的。

K3003的细节还原能力很好,但又不会对音源过度挑剔,就像用作舞台监听的j-Phonic K2 SP那样。它非常容易驱动,在耳放或者高端的音源下的提升比较小,与K2 SP 和PFE 232相比确实如此。低音量下的表现也相当好,尽管有时会受到隔音能力不足的限制。

以上评论部分只对比了笔者其他的非定制入耳,而与定制入耳做比也是评价它的重要方面。以下是K3003和笔者的3只定制耳机比较的结论 – ClearTune Monitors CTM-200、Alclair Reference和Unique Melody Miracle。

CTM-200是一只多单元定制入耳,声音平衡中正、声场很宽。相比之下,K3003的频响多少有些呈V字型,低频冲击感更强,高频更亮,整体听起来更刺激而有活力。K3003的低频明显要更好,丰满、有冲击感、下潜深,并且动态响应和细节很好,使得CTM-200听起来有点毫无生气的感觉。K3003的声场宽度与其相似,但更深且包围感更好。

Alclair Reference是一只三单元入耳,声音顺滑、中性偏暖。中低频比K3003更为精致而富有细节,高频顺滑,声场大小相似。K3003低频延伸更好一些,但与双低频单元AR干而快速的低频相比,听起来比较臃肿。K3003的舞台感稍微更好一些,整体音色更明亮一些,但由于AR声音发干而且解析力强,二者在听感舒适性方面是相似的,整体的声音表现也是非常非常接近的。

与Unique Melody Miracle比较后,笔者确信了K3003仅仅是最好的非定制入耳。Unique Melody Miracle的中频更为透明,更多细节,并且低频明显地更紧、更干净。整体的频响曲线更为光滑,大多数时候听起来都更为自然和真实。它比K3003的声场更宽阔,空气感更足,更有三维空间感。而K3003的低频中段更多一些,能够很好的表现音频中的打击声和轰鸣声。K3003的表现是否能够很接近于Unique Melody Miracle,就笔者几个月前听过的公模版本Miracle来说也并非如此。

性价比:(8/10)
即使用上层人士的标准来看K3003也是相当贵的,那些追求性价比的烧友还是不必考虑它。与相近价位的头戴式耳机相比,K3003明显是一种便携性的解决方案。它的声音表现虽然可能比不上相近价位的定制入耳,但从获取渠道上来说更为实际可行,避免了那些引改模产生的额外开销和耗时,并且能够保留更多的转手价值。AKG K3003和Fitear ToGo! MH334属于同一类型的产品,它们不具有很高的性价比,但这并不意味着买的起它们的人不会为其声音感到欣喜。

优点:出色的做工;精致的包装;全能的、悦耳的声音
缺点:线材不可拆卸;隔音不佳;可能不适合耳道较小的人;动圈和动铁单元之间的衔接问题


(1A5) FitEar To Go! 334 (写于2012年11月)
售价:$1345 | 单元:四单元动铁
插头类型:I型 | 导管直径:5.5mm
推荐耳套:Audiofly单节套、原配单节套 | 佩戴方式:绕耳

配件:★★★★★
单节硅胶套3对、双节硅胶套、衣夹、清洁工具、抽绳收纳袋、Pelican 1010收纳盒
做工:★★★★★
TG334可能是笔者见到过的构造最好的入耳了;装配和涂料都是顶尖的,腔体也非常坚固,线材很结实并且可以拆卸和更换,尽管并没有采用标准连接器。线材不会打结,但与笔者的一些定制入耳相比略有些僵硬。
隔音:★★★★
对于非定制入耳来说非常不错了,佩戴时腔体几乎占据了外耳的多半空间,密封性很不错,因而隔音很出色。
线材效应:★★★★☆
虽然线材略有些僵硬,但噪声还是相当少的。
舒适度:★★★★☆
MH334的腔体相当大,但同时却相当符合人体工学。深入耳道的部分并不是很多,而较为臃肿的部分几乎都留在耳外。另外较硬的记忆线材也有效控制了腔体重量。

声音:(9.5/10)
TG334源于FitEar公司的MH334定制型号,并且是该公司第一款量产的非定制入耳。值得一提的是它不仅是市面上少数几只4单元非定制之一,并且还是万元俱乐部中的一员。MH334的声音风格在笔者看来很有趣,略微偏离中性,在低频和中频上有所着重。

第一次听到TG334让笔者有些震惊 – 它是笔者听过的声音最好的非定制入耳,但声音风格也与个人预期全然不同。最令笔者吃惊之处在于低频 – 与几乎所有其他的动铁入耳相比,它的低频都要更为浓厚饱满,低频下潜也非常好,极低频处的那种隆隆声仅比诸如JVC FX700这样的动圈要少一些,打击感也只是略逊于AKG K3003和Spiral Ear 3-way Reference那样的水准。

略偏厚的低频也意味着TG334的低频瞬态不如其他一些动铁入耳那么好,事实上,很难把它和动铁的低频风格联系起来。举例来说,ATH-CK10的低频要更为平直,但TG334明显要饱满一些,力度感和低频下潜充足,并且更为真实自然,与前者不同,TG334在必要时能表现出那种极低频处的隆隆声,这在高端动铁入耳中还是个特例。

TG334的中频干净而突出,在笔者看来这也是它声音中的最强之处。虽然个人觉得它并非完全中性,但却有着顶尖的透明度,它的中频是笔者听过的最清澈的,完全没有一点模糊感。举例来说,它的中频比峰力PFE232和定制Spiral Ear 3-way更为清澈,也比AKG K3003更为透明和靠前。人声清晰度让人难以置信,整体上中频也非常饱满顺滑。

高频方面,它仍然保持着顺滑和精致感,只是略有一点置后,因此整体声音略偏暗。与它相比,AKG K3003更为明亮,高频更尖锐,即便是采用“标准”滤网情况下。除了高频略偏软外,它还是比较中性的 – 例如它的高频不像Spiral Ear SE 3-way那样暗。另外它的高频在齿音段的控制也较好,而PFE232和CK10听起来明显更刺耳一些。高频延伸很不错,但没能像UE 900甚至AKG K3003那样让人印象深刻,因而空气感也不算很充足,虽然如此它的声场还是相当棒的。

除了悦耳的中频,它那宽阔的声场也是让笔者非常喜爱的方面,对于非定制来说它的空间感非常好 – 虽然不如Sony EX1000声场那么宽,但声场纵深和高度,分离度和结像力都极其出色。由于较靠前的中频,它的包围感不错,略有些倾向于头中效应,但声场的全面性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的声场水准明显在PFE232和Alclair Reference定制之上,结像力也至少是非定制入耳的顶尖水平。

供选择的型号对比:

HiFiMan RE262 ($149)
作为Head-Fi上广受喜爱的品牌Hifiman的动圈入耳,RE262是唯一一只笔者胆敢拿来与TG334作比较的低价位产品。与价格高得多的TG334相比,RE262输在低频延伸和力度上,但瞬态更好一些,而在动态响应、低频延伸、以及冲击感上都明显不如前者。

334的中频与RE262相比略更清澈、更厚、更为饱满,但两只耳机中频的整体风格却相当相似,听起来都略微偏暖、偏暗一些而不是偏于中性的表达。RE262的高频略微更靠后一些,但整体的平衡度仍然很好,这似乎得益于不那么重的低频。最后,TG334在声场这一环也轻易取胜,它的头中声场更大,并且层次感、定位都更好,中心结像感也更令人信服。

VSonic GR07 ($180)
VSonic的动圈GR07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并且在与TG334比较之下差距也非常小。与TG334相比,它的低频更紧,控制力更好,但中高频的表现明显不如。它的中频相比之下显得过于纤细而偏远,人声清晰度也差一些,中频整体自然度和精致感都有所不如;而TG334的中频却更为饱满,更为“成熟”。

高频方面,GR07更为明亮,高频能量比TG334更多,但也因而导致对齿音和毛刺声的控制力不佳。与TG334那种柔顺耳不失细节的高频相比,GR07不够精致,也不那么让人感到舒服。声场方面GR07也无法与TG334相比,TG334的那种层次感和声场纵深使得GR07听起来较扁平,声场较远,中心结像感和包围感都明显不如。

Ultimate Ears 900 ($400)
UE900采用了与TG334相似的四单元配置,但与价格更高的TG334相比明显输在透明度和声场上。TG334的低频更为强力而富有动态,中频更为突出,整体上更清澈透明,细节和乐器分离度也都更胜一筹;而相比之下UE900的声音明显更模糊,但优点在于它的高频表现及高频延伸都要比TG334稍好一些。

1964EARS 1964-V3 ($425)
1964EARS的2代三单元定制1964-V3属中端定制产品,但它在声音上的表现却可以与TG334相提并论。TG334的低频下潜更深,更自然而富有动态,在低频较重的音轨中,两只耳机的低频量感是相当接近的,但TG334却表现得更加收放自如。相比之下。V3的低频略微有些臃肿、更有侵略性。

两只耳机的中频都很干净、靠前,但TG334的中频不像V3那样前凸,部分是由于它出众的定位能力和分离度,它的中频更饱满,也略更精致、细节更好;而V3在中频上段到高频强调更多,因而更为透明,听起来也相对地有些毛糙感,但整体表现还是很好的。声场环节当然是TG334胜出,它的声场更为宽敞,结像力更好,但差距比RE262或GR07小得多。

Unique Melody Miracle ($949)
Miracle是一只3通道6分频定制入耳,价格比TG334略低,它的声音用一种逼真再现的方式呈现出全频段的平衡,而在笔者看来,它也是这类声音的标杆级产品。Miracle的低频质量属于动铁入耳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准,低频中段并未有所强调,而延伸却非常出色,因而低频干净、迅速、富有细节和层次感,而TG334低频更饱满,中段的打击感更多,听起来相对有些臃肿。如果这两只耳机对比着听,有可能会误把TG334当做动圈。

中频方面二者很难分出高下,而只是个人偏好的问题,TG334整体偏暖,中频略偏下盘,更靠前(尤其是与中频较为置后的Miracle相比),高频也不那么突出。两只耳机的解析力都极其出色,而更为明亮的Miracle在清晰的同时还有些许可闻的边缘感。Miracle的高频能量和光泽感都很出色,与TG334那种松软、顺滑、偏暗的高频表达完全相反,但齿音和毛刺声段的控制力也很好。

Miracle的声场比TG334更为宽阔,作为非定制TG334的头中声场和结像力已让人印象很深刻了,但还是不能与Miracle相比,心理声学的宽度、纵深、高度也都有所不如。Miracle那种干脆的低频也有利于形成分离度更好的、更干净的声音空间。

性价比:(8/10)
FitEar TG334有着刷新纪录的做工质量,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声音表现,从而捍卫了它那火星般的价格。它的中频饱满而透明,空间感极其出色,高频顺滑,低频充实丰满,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通常更偏好动圈的用户来说,它仍有几分吸引力在。问题在于它是否能够与相近价位的定制产品相比,而就其与UM Miracle的比较来看,答案是否定的,不过这样给出结论也不够充分。但对于许多人来说TG334的确比定制入耳更易于获取,还避免了因耳印和改模产生的额外费用,并且能够保留更多的转手价值。TG334毫无疑问属于小众产品,但它却已达到了非定制入耳的至高点。

优点;极其出色的,饱满而透明的中频;出色的结像力和空间感;很好的隔音水准;令人惊讶的做工
缺点:低频瞬态略显欠缺


(1A7) Hidition NT 6 (写于2013年6月)
售价:$1200
参数:6单元动铁/4路分频 | 插头类型:L型 | 佩戴方式:绕耳

配件:★★★★
定制的硬质收纳盒、清洁工具、清洁布
做工:★★★★★
NT 6采用了丙烯酸树脂外壳,线材做工很好,由多股编织而成,并且外面有一层热收缩保护套,但这多少会带来一些记忆效应。外观方面,Hidition提供了大量可选的定制选项,包括一些非常稀有的珍珠材质面板。
隔音:★★★★☆
佩戴时插入较深,密封性很好,因而隔音很出色,与硅胶制外壳的定制入耳相比略为逊色,但比其他采用丙烯酸树脂外壳的定制入耳要好。
线材效应:★★★★☆
线材外面有一层热收缩保护套,因而与其他定制入耳相比线材噪声要多一点。
舒适度:★★★★★
丙烯酸塑料制的外壳都比较硬,但非常舒适。使用初期若耳朵感到不适,建议重新改模。

声音:(9.9/10)
值得一提的是Hidition公司有两款6单元旗舰产品 – NT 6和NT 6-PRO,其中NT 6是四路分频,而NT 6-PRO是五路分频。PRO版本在低频上有所增强,而普通版本更加平衡。

NT 6整体声音特性属平衡中性,高频略有着重。它的声音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清晰度,然而有很多地方都让人喜欢。低频极其平坦,在极低频处略有提升,低段整体上要比JH13 Pro 和Westone ES5更为纤细,但控制力和瞬态极其出色,整体准确性很棒,而这种中正的低频量听起来让人觉得很舒服,尽管有些惊讶 – 毕竟NT 6用了三个低频单元。可能有人会期待它在低频上着重更多,但实际上它的低频只是在必要时表现得很有力道,否则则表现得置身事外。

中频也极其平坦,清晰度和细节还原能力出众,完全不受低频影响,位置也很适中,而整体的清晰度真是太棒了,人声清晰度也相当好 – 在UM Miracle和Heir Audio 8.A之上,而只有JH13 Pro在清晰度方面能相提并论,但由于JH13 Pro低频上有稍许强调,清晰度还是受到一丝影响。

整体上NT 6非常平衡,只是高频有所着重,这使得它的音色偏冷而明亮。对音源的包容性并不是很好,但所幸的是4-8 kHz的高频仍然是平坦的,所以也就不会产生齿音和刺耳声。高频延伸很出色,声音很开放,有空气感,动态响应也完全不受限。

NT 6的声音如此干净,然而又有饱满的声场,这真是让人惊奇。它的声场令人信服 – 宽广而有空间感,结像力又极其出色,尽管在纵深和层次感上达不到JH13Pro或UM Miracle那种水准,但基本上是接近的。

供选择的型号对比:

JH Audio JH13 Pro Freqphase ($1099)
与Hidition相似,JH Audio公司也有两款多单元旗舰产品,8单元的JH16和6单元的JH13,而JH13音色更为中性。对笔者来说,JH13和NT 6这两只入耳都是精华中的精华 – 声音非常干净透明而富有细节,结像力出色,声场逼真。而差异在于音色上的稍许不同,JH13中性而稍许偏暖,NT 6明亮而偏冷。

虽然NT 6的低频延伸好、打击感足、动态很好,但低频量不如JH13,笔者个人并不觉得JH13的低频量过多,但NT 6的低频段更为平坦,瞬态更好一些。JH13在低频上的着重使得整体音色稍许偏暖,不过这完全没有影响到它出色的透明度。NT 6更为明亮,高频上着墨更多,整体声音如液体般具有流动感。声场方面,JH13更有三维立体感,而NT 6纵深稍显不足。

Unique Melody Miracle ($949)
笔者已经持有这款Unique Melody 6单元旗舰两年之久了,但它仍是笔者最喜欢的耳机之一。整体上它几乎快要与NT 6齐平,NT 6更为明亮、脆利,更富有细节,中频段更平坦,人声清晰度也更好。尽管音色上更冷些,但NT 6低频冲击力更好,而Miracle略偏软,低频表达比较平和。

Miracle的高频更为顺滑、宽松;而NT 6的高频更有能量感,高频延伸相当出众,整体声音宽敞而有空气感。相较之下,Miracle的声场多少显得有些拘谨,宽度有所不如,动态响应也稍差一些。与JH13相似,它牺牲了一些宽度来换取更好的纵深和层次感,但整体上声场表现还是稍逊于JH13和NT 6。

Lime Ears LE3 (est. $690)
波兰Lime Ears公司的LE3是一款少见的三单元定制,然而它的声音却是笔者听过的三单元入耳中最为平衡的。与LE3相比,NT6要贵得多,而在某些方面的确更有优势。NT6的低频瞬态更好,更有打击感,整体更透明清晰,但各个方面的差异都算不上巨大。音色上,由于LE3在高频上着重较少,与较为明亮的NT6相比更为中性,高频更加顺滑,但延伸不如NT6那么好。NT6的声场更大,动态响应更好,不过LE3也并不逊色。

性价比:(9/10)
两年前笔者评论了第一只高端定制入耳UM Miracle,而如今市场情形变化很大,出现了许多昂贵的定制入耳产品和公司,这使得市场更为拥挤,也更加让人迷惑。然而有一点是明确的 – 声音风格仍然是寻找适合自己的耳机的关键。而NT 6无疑是笔者所听过的最好的那么几只耳机之一,它有着令人难忘的透明感和清晰度,低频瞬态表现佳,高频有能量、延伸好。它在任何一个频段的表现都很出色,若追求准确、线条纤细、音色中性偏明亮的声音,那么它是最理想的选择了。除此之外,它出色的做工质量、密封性佳的腔体外壳、以及众多的定制选项,都让人难以抗拒。

优点:优质的表面涂层;很好的隔音性能;杰出的音质;
缺点:线材噪声比大多数定制入耳都要多


(1A10) Sensaphonics 3MAX (写于2013年10月)
售价:$1050起
参数:3单元、2路分频 | 14.2欧 | 114dB@ 0.1V | 20-16k Hz  
插头类型:L型 | 佩戴方式:绕耳

配件:★★★★★
衣夹、清洁工具、插头转换器、拉链收纳袋、带衬垫的硬质收纳盒
做工:★★★★★
3MAX采用了硅胶外壳,透明度不似丙烯酸塑胶外壳那么好,但整体构造非常不错。在笔者所有定制入耳中,3MAX是唯一采用了同轴连接器的,这意味着通用的零售定制线材不能够与之匹配,但却可以采用舒尔或Ultimate Ears的非定制线材作为替代。此外,它的线材抗氧化能力很好,这绝对是一件好事情,因为笔者其他采用了透明线材的耳机,通常使用短短几个月后线材就开始变绿了。
隔音:★★★★★
硅胶外壳的隔音性能非常出色,只是略逊于Spiral Ear 3-way Reference。
线材效应:★★★★★
几乎完全不存在。
舒适度:★★★★★
由于采用了硅胶外壳,与更为刚硬和光滑的丙烯酸塑胶外壳相比,佩戴时要多费一点时间,但一旦戴好后却极其舒适,并且对耳道形状变化的适应性更好,如咀嚼、说话时。如果在最初的试用阶段感到不舒服,建议重新改模。

声音:(9.4/10)
作为与专业领域工程师联合调音的产物,Sensaphonics 3MAX的声音特征与笔者试听过的其他音乐人专用定制不同。虽然采用了两个低音单元,但它的声音却更多集中于中频,尤其是中频上段。低频打击感很好,但低频量不如预期那般多,低频下潜也很好,基本与低频较重的一些型号如Westone ES5 和Heir Audio 8.A持平。低频质量基本与非定制AKG K3003持平 – 3MAX更紧,低频中段力度较少,冲击感也少一些。

3MAX的声音略微偏厚,因此尽管音色相当中性,但却不属于解析型的声音。整体上声音表达自然,倾向于着重中频,人声处于正中靠前的位置,因而与人声不那么突出的入耳如Alclair Reference相比,显得声音更饱满一些。由于在中频上段着重较多,因此听起来略有一点“吵”,但较突出的人声正符合预期的设计理念 – 提倡低音量下听音。

3MAX在中频上段虽着重较多,但高频整体上还是相当顺滑,与高频较暗的Westone ES5相比高频能量更多一些,但不如JH13 Pro那么多。它的高频不会有过多光泽感,也不易使听觉疲劳 – 这对于打算长时间戴着它的人来说绝对是适合的,从这个角度讲它比AKG K3003 和 Alclair Reference做得更好。它的声场有点倾向于包围感的表达,这在舞台监听中是不常见的,与AKG K3003相比声场更为宽敞、开放,但与Heir 8.A相比,却显得略微扁平、晦暗一些。

供选择的型号对比:

Spiral Ear SE 3-way Reference (est. $790)
与3MAX相似的是,Spiral Ear 3-way同样采用了硅胶外壳,以及三平衡电枢单元的配置。但尽管3-way采用了3路分频,只有一个低频单元,但低频量却明显更多,低段更为丰满,更有冲击感,极低频造就的隆隆声也更多一些。当必要时,3-way能够集中起更多的低频能量来表达音轨中的低频成分,因而动态表现更加。

3MAX更突出的中频使得其人声位置更为靠前,且更透明,而相比之下3-way的中频更厚,声音更暖一些。3MAX属中性偏暖,但仍不如3-way那么暖,由于后者低频更强力一些,因而3MAX整体更为平衡,但在低频区域以外,实际上3-way要更平坦、顺滑。在中频上段,3MAX着重较多,声音更明亮,而3-way却非常顺滑。最后,在耗能方面二者也有很大不同,SE 3-way的灵敏度要低得多,因而更耗电。

Unique Melody Miracle ($950)
作为Unique Melody的6单元旗舰产品,Miracle的声音平衡,位置略靠后。3MAX的低频量更多一些,Miracle在中段的着重相对更少,而延伸和极低频的表现是相似的。Miracle的低频更纤细,当然清晰度也更好一点。整体上Miracle的频响更平坦、声音相对更靠后,而相比之下3MAX在中频上段强调较多,因而听起来多少有点“吵”。音色方面,两只耳机都比较中性,但Miracle更明亮,高频更脆利、有光泽感,声场也是Miracle略更宽敞一些。

JH Audio JH13 Pro Freqphase ($1099)
JH13目前已经成为笔者评价定制入耳所参考的基准,它的声音平衡、准确,具有高强度的解析力,且动态表现佳,有乐感。面向专业人群的3MAX的声音特点与JH13完全不同,但把二者拿来对比仍然是件有趣的事。与UM Miracle相似,JH13的音色比3MAX更为明亮,声音更清晰,更多细节,能够传达出音乐中最微妙的成分,并且整体听感更为精致。JH13同样有足够多的低频冲击感,但却更加收放自如,在必要时同样能表现出瞬态佳、不那么侵略性的一面。高频方面,JH13的高频能量更多,听起来更脆利,也更为宽敞,声场宽度和纵深相对都要更好。

Heir Audio 8.A ($1299)
8.A是一只8单元定制,调音同样与3MAX差异很大,声音暖而顺滑。相比之下8.A的声音明显更暖,低频下潜更深、更有力度,中频顺滑但不那么突出,尽管如此,它仍然比3MAX更为清晰,解析度要更好一点。虽然3MAX的声音更加中性,平衡度更好,但8.A的声音整体上更具精致感。8.A的高频延伸更好,声场更宽敞也更为全面;而3MAX更有包围感,且由于突出的中频上段,听起来相对有些扁平、晦暗。

性价比:(7.5/10)
作为三单元动铁入耳,Sensaphonics 3MAX的价格相当高,但它是一只好耳机,尤其是对于音乐人来说更为如此。它是少数几只坚持采用硅胶外壳的定制之一,因而在佩戴舒适度、隔音性能方面都更有优势 – 佩戴极其舒适,隔音性能仅次于Spiral Ear 3-way Reference。它的声音特点很符合鼓励低音量听音的设计理念,这是很令人尊敬的地方。与多数定制入耳相比,它的定制化选项可能比较有限,但如果佩戴舒适度和隔音性能是首要因素,并且追求近乎中性的声音,3MAX是不错的选择。

优点;很棒的隔音性、舒适感
缺点:硅胶外壳的佩戴需要逐渐习惯;有限的定制化选项


(1A12) 1964EARS V6-Stage (写于2013年11月)
售价:$699起
参数:6单元平衡电电枢/3路分频 | 22欧 | 115dB | 10-20k Hz
插头类型:L型(不同长度可选) | 佩戴方式:绕耳

配件:★★★★★
衣夹、插头转换器、清洁工具、Pelican专用抗压收藏盒
做工:★★★★★
V6-Stage与1964-V3构造相似。铸模质量非常出色,表面光滑无气泡,线材插孔和导管处的涂料也很好。它采用了标准的Westone耳机线插孔。可选配置包括凹型耳机线插孔、通风孔、定制腔体颜色、艺术图案、以及多样的面板材质。
隔音:★★★★
外壳采用了丙烯酸塑料,隔音非常好。
线材效应:★★★★★
完全不存在。
舒适度:★★★★★
丙烯酸塑料制的外壳都比较硬,但非常舒适。使用初期若耳朵感到不适,建议重新改模,1964EARS提供30天内免费改模服务。

声音:(9.7/10)
V6-Stage是1964EARS的最新旗舰产品,“为舞台、录音室、以及日常聆听而设计”。它采用了6动铁单元、3路分频的配置 – 与Unique Melody Miracle 和JH13 Pro相似。声音特点上,低频接近中性,中频丰满而清晰,高频明亮。

V6的低频量接近中性而略多一些,与JH13 Pro相比冲击力要少一些,但比其他的参考级入耳做的更好,如Custom Art Music One、HiFiMan RE600、音特美ER4S。低频下潜非常好,极低频处也控制得很好,力度上平衡得非常出色,与它相比FitEar TG334的低频显得有些臃肿,而HiFiMan、音特美的低频则质感不够好。

V6的中频呈中性,顺滑而丰满,而不会呈现出过多的解析感。中频厚度适中,不像ER4S那么纤瘦,中高频也不那么突出,整体听感非常自然。清晰度很出色,这得益于它突出的高频,在这点上它比FitEar TG334和Heir Audio 8.A更有优势,而使得高频不足的RE600中频听起来很暗淡。

然而它出色的高频表现使得对音源质量要求较高,甚至比ER4S还要苛刻。高频明显比Custom Art Music One 和Heir 8.A更亮,并且有凸显齿音的倾向,这种情况取决于音源,而在较高音量时更容易产生。除此之外它的高频还是相当出色的,延伸很好,携带有足够的能量去保持整体平衡。V6的两端延伸让人印象深刻,这也反应在它的声场表现中 –宽阔而有空间感,比大多数非定制和定制入耳都要更为宽阔,而与JH13 Pro相比稍显拘谨,但如此饱满的声场在这个价位的产品上已经是最好的了。

供选择的型号对比:

EarSonics SM64 ($399)
四单元动铁入耳,与V6相比低频下潜更深、更有打击感,同时保持着出色的控制力。而中频表现上V6更好,频响比较平坦,整体声音更为平衡中正,更精致,透明度更好,声场更饱满,只是高频略有一点突起,这使得它听起来比较刺激,而SM64略暗淡一些。

Alclair Reference ($399)
二者的声音特点极为相似,但AR整体上略有不如。低频量是相似的,但中频上AR有些凹陷,听起来发干;而V6更饱满、顺滑,中频更突出。高频也比较相近,都有强调齿音的倾向并且在部分音轨上听起来很刺激。V6的声场更饱满更有说服力,宽度和纵深平衡得很好,结像也更为出色。

1964EARS 1964-V3 ($425)
1964-V3 低频更有力度,但也更显得臃肿一些,并且使得整体上声音更暖、更饱满;V6 低频更紧,力度稍欠,中频清晰度更好,整体声音更精致、细节更多。V3的声音多少带有染色,而V6更平衡中正。声场方面,V3较为臃肿的低频使得声场比较拥挤,但二者的空间感都是很出色的。

Westone ES5 ($950)
作为威士顿的旗舰定制,ES5的声音温暖而顺滑,偏中低频,低频自然要更多,但V6的层次感和控制力更好。ES5中频更饱满,位置靠前;而V6中频更纤细,更为透明。ES5高频更顺滑,但听起来有点暗,更模糊;而V6高频较亮,齿音更多,听起来比较刺激,但整体上还是V6更平衡、自然。声场表现上,ES5更有包围感,而V6声场更宽,更靠后,与UM Miracle相似。

Unique Melody Miracle ($950)
UM Miracle一直深得笔者喜爱,原因在于它的声音中性而平衡,然而却相当顺滑不过度解析。与Miracle相比,V6低频略多,使得整体听感略更饱满、更暖,略带染色。Miracle的高频较为平坦,表现力出色,与音特美ER4S相似,整体更为顺滑更有空气感;而V6虽然有相似的高频能量,但齿音段突出更多。Miracle的声场更宽阔,声音更为开放。

性价比:(9/10)
V6-Stage这款旗舰定制性价比非常高。它的做工很出色,声音也是顶尖的,对于更高价位的定制产品来说有一定冲击力,包括威士顿ES5 和Heir Audio 8.A。在相近的价位上,V6-Stage是非常值得推荐的,而与1964-V3不同之处在于,它既适用于专业领域,也符合消费层的听音需求。

优点:出色的铸模质量、隔音水准和舒适度;令人印象深刻的整体声音表现
缺点:齿音比较突出


(1A13) Noble 4S (写于2013年11月)
售价:$999起
参数:4单元3路分频 | >30欧
插头类型:45度 | 佩戴方式:绕耳

配件:★★★★
清洁工具、Noble Audio贴纸和腕带、带衬垫的硬质收纳盒
做工:★★★★★
可以说Heir Audio那种传奇的艺术天分在Noble 4S身上得以延续,笔者手上的这只4S简直让人震惊。为了避免硅胶外壳对艺术创作的局限,充分实现定制化,Noble在它硅胶制的腔体上又安装了丙烯酸塑料面板。侧边整齐地印着Noble标志,细节感非常出色。单元配置为2低频、1中频和1高频,双开孔。采用了威士顿ES系列线材及传统两针插座,但新版线材有更长的记忆区段、45度插头,且Y型分线处以下由双股编织而成,类似Heir Magnus-1的配置。另外新版插头要细一些,更适合智能手机。
隔音:★★★★★
由于采用了硅胶外壳,隔音非常出色,只是与隔音能力顶级的定制相比要逊色一些,如Spiral Ear 3-way Reference。
线材效应:★★★★★
完全不存在。
舒适度:★★★★★
由于采用了硅胶外壳,与那种刚硬和光滑的材质相比佩戴起来要多费一点时间,但一旦佩戴好后却极其舒适,并且对耳道形状变化的适应性更好,比如咀嚼或说话时。如果在最初的试用阶段感到不舒服,建议重新改模,Noble提供30天内免费改模服务。

声音:(9.9/10)
笔者承认自己太喜欢漂亮的外表,因此看到Noble 4S时也瞬间被它的外形迷住了,但这也意味着假如它的声音很差劲,那笔者要加倍失望了。然而令人欢欣的是,4S的声音听起来相当好,整体上自然而中性,并且比笔者所有其他高端定制入耳都更为平衡。

笔者对4S的低频量和质感都很满意 – 极低频处并不是很充足,没有UM Miracle 和Westone ES5低频下潜那么好,但却有着平衡、自然的打击感,与Miracle和HiFiMan RE-400类似。因此它绝不是一只主打低频的入耳,但低频的干净、自然还是让人非常喜爱。举例来说,它的低频量比VSonic GR07要少一些,但瞬态更好、更干净。

Noble 4S的中频非常平直和中性,与它相比Miracle和GR07听起来略靠后,因而透明度也稍逊一些。与更为顺滑、水润的Miracle相比,4S的中频更为透明,并且有种“未经加工”的质感。它的中频与大多数入门级和中端的定制入耳都不同 – 即便是声音呈中性的Alclair Reference 和 Lime Ears LE3,在透明度上也无法与4S相比。在中频厚度和透明度两方面取得平衡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情,而4S在这点上做的相当好,相比之下音特美ER4S听起来声音偏细瘦,并且在透明度上4S也不输给它。

4S的高频听起来非常顺滑悦耳,在中频上段比ER4S少一些,但整体上非常相近,实际上,在笔者听过的所有非定制入耳中,ER4S的声音和平衡度与Noble 4S是最接近的。Noble 4S的高频非常顺滑 – 并不缺少高频能量,但却没有那么多毛刺感,也不像UE Reference和JH13对音源质量那么挑剔。相比之下GR07的高频听起来更为闪耀,而还是ER4S更相近,虽然仍比Noble 4S更亮一些。4S的声场很开放,富有空气感,声场大小基本与Heir 8.A 和Hidition NT 6持平,与价格低一些的Lime Ears LE3相比更为宽敞开放,而结像感也仅仅逊于JH13。

供选择的型号对比

HiFiMan RE-400 ($99)
RE-400是200美元价位以下笔者最喜爱的耳机之一,整体声音平衡而略着重中频表达,高频非常顺滑。RE-400的音色中性略偏暖,而Noble 4S更明亮,高频能量更足。两只耳机的低频冲击感相近,但4S低频更干脆,细节解析更好一些。RE-400的重点在于中频,但与4S相比中频有些模糊。相较之下,RE-400的高频比较晦暗,缺少4S那种脆利的、水晶般的声音,当然4S的高频虽亮但也相当顺滑。4S的声场更宽,使得RE-400听起来声场较小,头中效应更多一些。这两只耳机有着数十倍的差价,而声音上的差距却要小的多,不过虽然RE-400很棒,还是无法与4S相比的。

VSonic VC1000 ($125)
VC1000采用了双动铁单元,声音上对抗4S的实力比RE-400要更强一些。多数情况下VC1000在清晰度上与4S持平,但声音更纤细,并且少了4S的那种低频冲击感。4S在低频冲击感和丰满度上都更为真实自然,并且声音厚一些,更为饱满。二者的平衡感很相似,只是4S更顺滑、更自然一些。VC1000的高频听起来更亮,而声场比较狭窄。整体上这两只耳机的声音风格非常相符,因此4S可以看做VC1000的升级版。

1964EARS V6-Stage ($699)
V6-Stage是1964EARS的旗舰入耳产品之一,整体上声音的平衡度非常好,而二者的声音风格不大相同。首先4S的低频更少一些 – 低频延伸相近,但V6-Stage冲击感更足,并且与4S相比整体音色略偏暖,染色也更多一些,而4S更为平直、中性,对齿音的包容性也比V6S好得多。与1964EARS 系列相比,4S的声场更为宽阔,空气感也更足。

Ultimate Ears Reference Monitor (UERM) 公模版 ($999)
Noble 4S的声音风格与笔者手头的另一只“参考级”的定制入耳UERM不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声音更“向中频集中”一些。如JH13、UERM、V6-Stage甚至Miracle这些耳机,都倾向于更足量的低频和高频,而Noble 4S却让笔者想到HiFiMan的入耳 – 能够呈现出平衡、中性的声音风格,却是以一种“向中频集中”的方式,同时却不会掩盖其他频段的细节。4S的频响更为平直,更中性,低频量比UERM少一些,它的高频令人惊讶地顺滑,而使得UERM听起来有些尖锐,另外UERM也略多些染色。

JH Audio JH13 Pro ($1099)
作为JH Audio的6单元旗舰,JH13的声音也是相当中性、平衡,只是低频中段略有抬升。4S与JH13的差别更多在于声音风格而不是素质,整体上还是4S更平衡,而JH13略偏暖,低频冲击感和下潜都更足,因而声音也更为饱满,同时还有着杰出的透明度,这非常令人惊讶。4S的声音更加“向中频集中”,没有一点点凹陷的感觉 – 这不同于笔者的大多数定制入耳,包括JH13。高频表现上,JH13的光泽感更多,而4S更顺滑,更为包容。笔者个人并不觉得JH13的低频或高频量过多,但确实觉得4S那种平衡感更加吸引人。声场方面,部分由于下潜更深的、更强力的低频,JH13的动态更好一些,声场也更有层次感,不过4S的水准也相当接近了。

Hidition NT 6 ($1200)
JH13是整体中性而低频稍加强调,而Hidition NT 6与之相反 – 声音更为明亮、冷艳。NT 6用了3个低频单元来增强极低频,这使得它的低频延伸非常好,而中段的打击感却是与4S相似,而不至于过量。4S的低频量还是略多一点,这使得它的声音更饱满、更暖一些,与HiFiMan RE-400那样的“中性”非常相似。整体上,4S的声音有“向中频集中”的特点,但仍然中性、自然,而NT 6中频不那么突出,且有时会显得更透明一些,这归功于它明亮的高频。4S的高频更为包容,但与NT 6的高频有同样水准的纯净度和解析力。

Heir Audio 8.A ($1299)
Heir Audio的8单元旗舰8.A,声音偏暖而顺滑,有着近乎无限深的低频下潜。与4S相比,8.A明显更暖,低频明显更多,尤其是极低频 – 有种触及内心的感觉。然而就算是和8.A相比,4S的低频也并不乏活力,声音饱满度也不逊色,相比之下它的中频更为中性,高频更为明亮。8.A的高频甚至比4S还要顺滑、包容,但听起来也比较暗,这对于容易对高频产生听觉疲劳的人来说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整体上,除却低频上巨大的差异,两只耳机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但还是声音中性、准确的Noble 4S更加吸引笔者。

性价比:(9/10)
Noble 4S是一只声音呈中性的耳机,并且比笔者其他“参考级”的定制入耳都更为平衡。它的声音超级顺滑,略有“向中频集中”的特点,有点像音特美和HiFiMan风格的融合,并且也让它与入门级和中端定制相比有了质的飞越。另一方面,由于创作者不断尝试新的外观和材质,它出色的艺术感让人想到Heir Audio,隔音和舒适感也非常出色。总得来说,对它几乎没什么可抱怨的地方,而就笔者见过的耳机而言这种情况是极其少见的,因此它非常值得推荐。

优点;非常贵气、中性、自然的声音;出色的装配、涂料和设计;杰出的舒适感和隔音能力
缺点:无




附录:术语表
(译者注:这部分为译者所加,翻译自Head-Fi论坛的术语表,括号所注是翻译成中文时所使用的词汇)
Aggressive(侵略性的): 形容声音靠前而明亮
Airy(空气感的): 宽敞、开放。乐器好像被包围在宽敞而富有空气感的回响空间中。高频回响很好。高频延伸到15-20kHz
Analytical/Resolution(解析的): 细节很丰富
Articulate(形体感): 人声的、乐器的清晰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Attack/Punchy(打击感): 很好的动态和瞬态响应, 以及强力的冲击感。通常指5 kHz或200 Hz左右的敲击声
Balance(平衡): 本质上是声调(频率)上的平衡,没有某段频谱被强调/抬升的现象
Bass(低频): 60Hz-250Hz之间的频率段
Bassy(低频量多的): 低频段有强调/抬升
Body(丰满的): 声音的饱满度,用于形容低频高段
Bright(明亮的): 在中频高段-高频低段有强调/抬升。谐波的强度比较大
Coloured(有染色的): 音色不真实。频谱不平坦,有突起或凹陷
Crisp(脆的): 高频延伸较好,尤其是钹的声音
Dark/Dull(黯淡的): 与明亮相对,频谱在高频频段下降较快,或者说高频不太好
Decay(衰减): 音符的衰减时间,与"Attack"有关
Delicate(细腻的): 形容15-20kHz频段没有突起,高频细腻
Depth(深度): 乐器之间(远近的、纵向的)距离
Dry(干): 缺少回响或衰减,有较好的颗粒感,与"Wet"相对
Dynamic(动态): 能量感以及很宽的动态范围。速度以及音量大小的对比度的感知能力
Edgy(尖锐的): 高频响应过多。谐波强度过大,甚至增加了让人不愉快的谐波,也算是一种失真
Forward(靠前的): 与"aggressive"相似, 声音结像比歌唱者要靠前,音乐被退挤到听者耳边。与"Laid-back"相对
Full(饱满的): 相比谐波来说基音很强。低频响应较好, 但不在于低频延伸, 但100-300Hz频段内要足量。男声频率在125Hz左右; 女声和小提琴的频率在250Hz左右; 与"thin"相对
Hard(硬): 中频高段有所强调/抬升, 通常在3kHz左右。或者很好的瞬态响应使得声音的敲击感很硬。或者靠前的、有侵略性并带有金属染色感的声音
Harsh(刺耳的、生硬的): 中频高段强调过多,2-6kHz范围内有突起。或者录音时低通滤波器过多的相位偏移
Headstage(头中声场): 使用头戴耳机听歌时所具有的那种声场感
High Midrange(中频高段): 2kHz-6kHz范围的频段
Imaging(结像): 人声或乐器占用了声场中的一小块空间的感觉
Laid-back/Recessed(凹陷的、靠后的): 距离较远,通常是因为凹陷的中频,与"Forward"相对
Liquid(水润的): 牺牲了一些层次和细节,换取顺滑的听感,指中频。
Low Midrange(中频中段): 250Hz-2kHz范围的频段
Midrange(中频): 250Hz-6kHz范围的频段
Musical(音乐感): 整体的凝聚、衔接感较好。或者是主观上“正确”的声音
Open(开放的): 声音有足够的高度和"空气感", 中频高段和高频有透明感
Sibilant(齿音): 人声中较突出的"s" 或"sh"音。齿音的能量大多集中在4Khz-8Khz, 但有时能延伸到10kHz, 因人而异。在广播中最常听到
Smooth(顺滑的): 悦耳的,不刺耳的声音。中频频段平坦的,没有突起和凹陷的响应曲线
Soundstage(声场): 在听者听来不同发声体之间的空间。就像一个真正的舞台那样,声场要有宽度、深度和高度
Sub-Bass: 极低频:20Hz-80Hz范围的频段
Sweet(甜美的): 不刺耳的、细腻的。高频响应平直地延伸到15-20 kHz,但没有突起,低失真
Texture(质感、结构性、层次感,在文中译者将其翻译为层次感): 声音中的结构、层次感,多用于形容低频和中频
Thick(厚的): 缺乏清晰度的低频
Thin(细瘦的): 基音强度相对比较弱。或者低频较少
Tight(紧的): 低频瞬态和细节很好
Transient/Fast(瞬态、速度快): 敲击声的边缘感。好的瞬态响应能让声音听起来更真实生动
Transparent/Clear(透明感): 干净透明的、有细节、不糊的声音。很宽的平直频响、尖锐的瞬态响应、很少的失真及噪声
Veiled(朦胧的): 就像一层纱隔在歌唱者和听着之间,轻微的噪声或失真,或高频轻微的不足,与完全的透明感丢失了少许细节
Warm(暖的): 足量的低频, 足量的基音。声场宽阔并且低频有足够的回响
Wet(湿的): 有回响或衰减的声音,与"Dry"相对
Weighty(低频下潜): 50 Hz左右的频率成分很足。由下潜较深的、控制力好的低频所烘托出的氛围感和密度感

400x300px-35649466_SonyXBA-4400x300.jpg (15 KB, 下载次数: 634)

400x300px-35649466_SonyXBA-4400x300.jpg

400x300px-a0c53cdf_EtymoticResearchER4S400x300.jpg (14 KB, 下载次数: 648)

400x300px-a0c53cdf_EtymoticResearchER4S400x300.jpg

400x300px-236616a9_MTPC400x300.jpg (14 KB, 下载次数: 663)

400x300px-236616a9_MTPC400x300.jpg

500x1000px-LL-d191945e_YuinOK1400x300.jpg (12 KB, 下载次数: 640)

500x1000px-LL-d191945e_YuinOK1400x300.jpg

400x300px-c0325f44_HiFiManRE272400x300.jpg (13 KB, 下载次数: 627)

400x300px-c0325f44_HiFiManRE272400x300.jpg

500x1000px-LL-29415ad5_VSonicGR07400x300.jpg (11 KB, 下载次数: 637)

500x1000px-LL-29415ad5_VSonicGR07400x300.jpg

400x300px-3fced723_Audio-Technica+ATH-CK90Pro+400x300.jpg (14 KB, 下载次数: 633)

400x300px-3fced723_Audio-Technica+ATH-CK90Pro+400x300.jpg

500x1000px-LL-131c8d30_Westone4400x300.jpg (16 KB, 下载次数: 689)

500x1000px-LL-131c8d30_Westone4400x300.jpg

500x1000px-LL-db23248b_SennheiserIE7400x300.jpg (12 KB, 下载次数: 655)

500x1000px-LL-db23248b_SennheiserIE7400x300.jpg

400x300px-45845d78_KlipschImageX10400x300.jpg (13 KB, 下载次数: 656)

400x300px-45845d78_KlipschImageX10400x300.jpg

400x300px-98ce1a75_FischerAudioDBA-02mkII400x300.jpg (12 KB, 下载次数: 676)

400x300px-98ce1a75_FischerAudioDBA-02mkII400x300.jpg

400x300px-10e07903_AKGK3003i400x300.jpg (13 KB, 下载次数: 645)

400x300px-10e07903_AKGK3003i400x300.jpg

20071082143403.jpg (26 KB, 下载次数: 668)

20071082143403.jpg

400x3000px-LL-5058ecbd_HiFiManRE-400Waterline400x300j.jpg (13 KB, 下载次数: 638)

400x3000px-LL-5058ecbd_HiFiManRE-400Waterline400x300j.jpg

500x1000px-LL-0551dad6_ShureSE535400x300.jpg (16 KB, 下载次数: 661)

500x1000px-LL-0551dad6_ShureSE535400x300.jpg

400x300px-65054f12_067cf678_ECCIPR300400x300.jpg (14 KB, 下载次数: 661)

400x300px-65054f12_067cf678_ECCIPR300400x300.jpg

400x3000px-LL-eeceee7b_1964EARSV6-Stage.jpg (13 KB, 下载次数: 624)

400x3000px-LL-eeceee7b_1964EARSV6-Stage.jpg

500x1000px-LL-6030ca3f_BeyerdynamicDTX101iE400x300.jpg (11 KB, 下载次数: 640)

500x1000px-LL-6030ca3f_BeyerdynamicDTX101iE400x300.jpg

400x300px-b996c856_CreativeAurvanaIn-ear3400x300.jpg (14 KB, 下载次数: 663)

400x300px-b996c856_CreativeAurvanaIn-ear3400x300.jpg

400x300px-26fd9047_Sennheiser+IE8+400x300.jpg (12 KB, 下载次数: 654)

400x300px-26fd9047_Sennheiser+IE8+400x300.jpg

500x1000px-LL-44e1e806_HiditionNT6400x300.jpg (17 KB, 下载次数: 677)

500x1000px-LL-44e1e806_HiditionNT6400x300.jpg

400x300px-6c7bff30_FutureSonicsAtrioMG7400x300.jpg (14 KB, 下载次数: 667)

400x300px-6c7bff30_FutureSonicsAtrioMG7400x300.jpg

400x300px-5e2e6550_PhonakPFE232400x300.jpg (13 KB, 下载次数: 641)

400x300px-5e2e6550_PhonakPFE232400x300.jpg

500x1000px-LL-694247c3_ShureSE215400x300.jpg (16 KB, 下载次数: 622)

500x1000px-LL-694247c3_ShureSE215400x300.jpg

500x1000px-LL-7ddf14ab_VSonicR02Silver400x300.jpg (11 KB, 下载次数: 620)

500x1000px-LL-7ddf14ab_VSonicR02Silver400x300.jpg

500x1000px-LL-70ccb79d_Audio-TechnicaATH-CK100.jpg (13 KB, 下载次数: 660)

500x1000px-LL-70ccb79d_Audio-TechnicaATH-CK100.jpg

500x1000px-LL-a288281a_FinalAudioDesignFI-BA-SS400x300.jpg (15 KB, 下载次数: 645)

500x1000px-LL-a288281a_FinalAudioDesignFI-BA-SS400x300.jpg

500x1000px-LL-168c6135_SennheiserCX980400x300.jpg (12 KB, 下载次数: 641)

500x1000px-LL-168c6135_SennheiserCX980400x300.jpg

400x300px-LL-99c5101a_Noble4C.jpg (16 KB, 下载次数: 615)

400x300px-LL-99c5101a_Noble4C.jpg

500x1000px-LL-cdaa5643_HiFiManRE262400x300.jpg (12 KB, 下载次数: 647)

500x1000px-LL-cdaa5643_HiFiManRE262400x300.jpg

400x300px-LL-f4609a8e_AstrotecAM-90400x300.jpg (14 KB, 下载次数: 637)

400x300px-LL-f4609a8e_AstrotecAM-90400x300.jpg

500x1000px-LL-9ca599de_UltimateEars900400x300.jpg (16 KB, 下载次数: 647)

500x1000px-LL-9ca599de_UltimateEars900400x300.jpg

500x1000px-LL-f8019e54_FitEarTG334400x300.jpg (16 KB, 下载次数: 648)

500x1000px-LL-f8019e54_FitEarTG334400x300.jpg

400x300px-33299324_SoundmagicE10400x300.jpg (14 KB, 下载次数: 661)

400x300px-33299324_SoundmagicE10400x300.jpg

500x1000px-LL-49042054_Audio-TechnicaATH-CKM500400x300.jpg (15 KB, 下载次数: 607)

500x1000px-LL-49042054_Audio-TechnicaATH-CKM500400x300.jpg

500x1000px-LL-c3b4c29a_UltimateEars600400x300.jpg (13 KB, 下载次数: 688)

500x1000px-LL-c3b4c29a_UltimateEars600400x300.jpg

400x300px-a6c83e7e_BowersWilkinsC5400x300.jpg (14 KB, 下载次数: 650)

400x300px-a6c83e7e_BowersWilkinsC5400x300.jpg

500x1000px-LL-79810380_EtymoticResearchHF3400x300.jpg (12 KB, 下载次数: 606)

500x1000px-LL-79810380_EtymoticResearchHF3400x300.jpg

500x1000px-LL-b3244dac_VSonicVC1000400x300.jpg (14 KB, 下载次数: 687)

500x1000px-LL-b3244dac_VSonicVC1000400x300.jpg

400x300px-eb2c8265_WestoneUM3X400x300.jpg (15 KB, 下载次数: 639)

400x300px-eb2c8265_WestoneUM3X400x300.jpg

400x300px-7975e41e_SonyMDR-EX600400x300.jpg (14 KB, 下载次数: 612)

400x300px-7975e41e_SonyMDR-EX600400x300.jpg

400x300px-LL-ab4078c7_Sensaphonics3MAX.jpg (13 KB, 下载次数: 647)

400x300px-LL-ab4078c7_Sensaphonics3MAX.jpg

400x300px-236616a9_MTPC400x300.jpg (14 KB, 下载次数: 662)

400x300px-236616a9_MTPC400x300.jpg

400x300px-ec831d95_VSonicGR01400x300.jpg (13 KB, 下载次数: 633)

400x300px-ec831d95_VSonicGR01400x300.jpg

500x1000px-LL-5ce681e8_SonyMDR-EX1000400x300.jpg (16 KB, 下载次数: 667)

500x1000px-LL-5ce681e8_SonyMDR-EX1000400x300.jpg

400x300px-LL-100a8da0_DunuDN-1000.jpg (11 KB, 下载次数: 608)

400x300px-LL-100a8da0_DunuDN-100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28 05:5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