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zhzhzh 于 2020-12-14 00:49 编辑
眨眼前,我玩HiFi已经过去6年了,基本把半个青春都扔到了HiFi领域。
前段时间,我抢了一台只要1699元的HiFiMAN 901,配得是魔音师卡。拿到手后,我就直接拆包装听了,用的是HE400se这个耳机搭配,听着听着,觉得可以聊聊声音,所以呢,就从头顶摘下来,准备写点东西。写着写着,刚玩耳机时经历的事情,就悄无声息地钻进了我的头脑中,这画面,历历在目。
记得当时,玩的第一条正式八景儿的HiFi耳机,是奥斯特瑞的KC06A。我记得当时还在上大学的我,为了买这条耳机,在家人给生活费后就立马存100元,这100元就放在卡里不动了,为了防止自己充游戏卡把这100元花出去,还特意不断修改密码,这样在我冲动时候,就需要先找回密码,因为我每次都觉得麻烦,所以就放弃了。
为了买这第一条耳机,先是在网上定位北京本地商家,之后再和商家聊能不能优惠,最后问能不能给点赠品,得到的答复,基本都是标价就是最低价,不能降价,但可以给一些耳机套之类的小赠品。其实当时我想的是,能降价就降价,能有赠品就有赠品,只要包装成色好,快点发货就行。
因为当时心情太急切,网上和卖家说好后,自己就去实体店取去了。拿到完整塑封的耳机后,我还舍不得立马打开,就把耳机包装带纸箱,放在了书桌旁,一个加班后的周五晚上,才拆开听。
这段「穷烧」经历,一直都埋在我心底。
第一次花几百元去买耳机,胆战心惊的,平常也是用耳机包包好,放在书包侧面半隐藏的口袋中。
随着看的论坛、贴吧、音响杂志多起来,心里就特别痒,老想着升级设备。但对于当时我用的手机还是1999元的小米2,还在上大学的我来讲,实在是买不起高价设备。也就晚上看看评测,解解馋。
当时有个去HiFiMAN发布会机会,正好也是产品用家,所以就准备作为发烧友过去看看。手里拿着650,听着KC06血色围城,心里美滋滋的。直到我看到一位朋友拿了901,人嘛,就是这样,看到别人比自己用得好,就心里痒痒。
上大学时候和同好的朋友一起交流时拍下来的 但5999的价格,对于学生的我来讲,高不可攀。
但我喜欢啊,顶部黑色皮革加上方正的造型,以及轻便的重量,都让我觉得,这就是当时我的终极梦想。
那时候就在想,何时才能拥有自己的901呢?
五年后的2020双十一,HiFiMAN突然上架了901,我连想都没想,就选择1699元档位的魔音师卡,立马加入到了购物车中。
这皮革+logo设计,我很喜欢 终于,在玩了这么长时间的HiFi器材后,我似乎回到了「5年前起点」。在这五年时间里,我买过听过各种HiFi器材,也建立起了自己一套听音观。
前前后后折腾了不少器材,我觉得在这「五周年」节点上,很有必要和大家聊聊,我究竟留下了哪些设备,又是怎么搭配来确定自己听音观的,未来究竟又准备如何继续折腾呢?
我分三部分来讲:
第一部分,居家HiFi 第二部分,外出通勤 第三部分,未来规划
接下来,我就从第一部分来讲。很多人觉得,都在家了,应该更为放纵一些,听听箱子什么的。我承认,箱子在声场上,确实从声像来讲,要比耳机类强,但想要听得舒服,就需要不断折腾,存在局限性。像我这种晚上到家很晚的烧友,半夜听音箱,那绝对是招人骂的;周末白天时间,把音量放大,也不行,因为楼上住户家里有小宝宝,楼体隔音不算好,因此就容易吸引楼上的大爷来查岗。另外,我目前在听的音箱,又属于在低频表现上,比较极端的。
YGG搭配声韵,再加上卡达斯,声音终于中性了 所以多数时间,我还是以听桌面台式系统为主。
我自己目前只留有声韵金牛座MK2,是台晶体管耳放。这台耳放陪伴我已经超过两年了,虽然音源一直在变(变到现在,干脆就给变没了),但这台音色透明、推力充沛、声音中正的耳放,倒是一直最为搭配的二房,基本没有挪过位置。
刚开始玩儿的时候,觉得耳放要比音源更挑搭配,声韵金牛座并不是我第一个耳放,我之前还有一个谷津HA3,当时搭配的耳机比较少,足够用。
我是超级喜欢HD800,HD800C这配色也绝了
后来,上了HD800后,谷津HA3就差点火候,就从咸鱼出了,这个耳放也是咸鱼收的,所以平进平出,就几乎没有损失。
接着,我就开始玩线材,这才觉得,线材是个大坑,从最早的铜彩Copper Colour,到后来上的卡达斯,玩到最后,比耳放都贵。转念一想,自己连音源解码都没搞定呢,就开始折腾线材,有点得不偿失,还是继续听我的卡达斯吧。选卡达斯的一大原因,是因为金牛座配HD800,声音实在是有点冲,加上我又不准备出现有设备,所以就采用了「投机取巧」的方式,通过线材来调整声音。
我自己买的是卡达斯Parsec宝石 RCA莲花线、同轴线、宝石电源线,折腾下来,整体价格比HD800高...和我系统一搭配,虽然解决了干冷刺薄听感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整体素质的下降,所以我就准备从解码下手,但挑来挑去,直到目前为止,依旧没有我心仪的音源和解码,索性也就放一放。
HE6se,随机附赠适配器,功放推起来
截止到目前,我就留下来了森海HD800和HiFiMAN的HE6se,一个听古典交响,一个听流行人声,正好双修。但因我目前缺个音源,所以这两个旗舰大耳,就属于搁置状态,便携推能响,但是声音嘛,就算了。
黑太子配RE2000,毒物
目前手边上,有几副经常听的入耳耳机,而且「分工明确」:HIFIMAN RE2000听流行人声,这款耳机古典、流行样样都能打,但我在搭配901后,还是觉得人声最抓耳,这还得归功于拓扑振膜独特的音色;KINERA Nan·na听古典交响,当然这款耳机在人声表现上,是有别于动圈的,最直观感受就是听感更为细腻,解析也更强,但在搭配901后,更适合听古典交响,按理说静电单元负责的极高频,是听不到的,这部分只起到「辅助」作用,但较为自然的混响、以及给人整体感受,都是动圈类耳机无法表现的。
低调到连卖点中都没写标配Final耳塞套的KINERA Nan·na
RE2000这款耳机我已经做过多次音质分享,搭配HiFiMAN 901和901s以及山灵M6 Pro,都能推开,且声音风格差距不大,就不再这里做过多分享。
我是想着重说说KINERA Nan·na这款采用静电+动铁+动圈的混合四单元耳机。KINERA应该是我近一段时间,非常关注的一个品牌,虽然算是个「新晋」品牌,但获得了海外市场的肯定,如获得了e-earphone商店2017日本耳机销量榜前五的好成绩。
我关注他们家,其实就是在展会上,一眼看去,耳机包装和其他家都不一样:几乎所有产品,都是采用八角形包装,而且搭配的颜色,很讲究,一看就是精心设计过。
我现在经常用山灵M6 Pro配Nan·na听器乐,开双DAC模式
KINERA Nan·na包装就很简约,很讲究搭配:黑色外盒配金色字体,也代表了KINERA高端耳机形象:低调。
在搭配901来听时,就被这「内敛」的外观和「活跃」的声音带来的极端不同风格差异,吸引到了。KINERA Nan·na在901高增益下,声音活泼、热烈且有灵动感,因为篇幅原因,我在这里只讲搭配听感。在聊搭配之前,想说说静电入耳产品为什么那么难推?我觉得这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拿我手上这款Nan·na来讲,阻抗为60欧姆,但灵敏度却到达了110dB,只要前端播放器输出功率合适,就推得起来,而像阿思翠的凤凰座,虽然阻抗为25欧姆,但灵敏度只有85dB,因此就需要高声压,才能出声。 说回到Nan·na,这款耳机采用了双静电单元设计,还有一颗声杨全频动铁以及一颗独家定制7mm动圈单元,从配置来看,并不属于堆砌单元的耳机。在静电单元只负责极高频,且不容易有明显听感情况下,为什么我会说这是一款非常适合古典交响的耳机?
主要就是体现在「声像」上。
实际上,还是以听感为基础的,我把魔音师卡换成优化分立卡后,本身901的分离度、推力,就进一步提升,搭配Nan·na这样比较难推的静电耳机,是很合适的。
之前我和一位朋友在讨论一个耳机推力时候,就运算放大器的压摆率问题进行了讨论,这直接影响到动态、瞬态、信息量,进而影响到结像,像手机这类转换速率并不高的设备(功耗问题),推起耳机来,结像就很靠前,听起来不自然,而HiFi播放器(901就基本上是牺牲功耗换取音质的)一般都采用了高转换速率的运算放大器,充足的推力在推静电耳机时,就能推得好。
901优化分立卡搭配Nan·na,就能表现出正确声像。在演奏较多的器乐曲目,比如古典交响曲时,听着不累,加之不错的纵向声场形体,就有一种「厅堂感」。我之前也说了,静电单元就是负责7KHz以上频率,这部分既有如三角铁的发声频段,又有器乐的泛音,让这部分瞬态响应得到了良好控制,能「感知到」的,就是静电味儿:更为顺滑的高频表现。我又对比听了搭载静电单元的耳机和没有采用静电单元的动铁耳机,前者在表现的高频声音,并不刺激,且空气形态感要比后者自然。
这两幅耳机是我目前随身佩戴的。
说回到901,这款播放器,配上魔音师卡,几乎可以把目前市场上所有的入耳,都伺候好,但推大耳,还是很挑剔的,像HD800、HE6se,就明显是「推个响」。那901就推不了大耳吗?
我推荐大家试试「低阻高敏」的大耳,比如HiFiMAN新出的HE400se,这款耳机我听了两个星期,觉得是目前最搭901的平板耳机之一。相信不少玩家都玩过HiFiMAN早期的he400,这款耳机虽然号称可以直推,但玩过的一些烧友表示,还是上台式系统提升比较大。HE400se仅有25欧姆,但灵敏度达到了91dB,像我自己用901推,声压稍微高一点,就能推开。
声音方面,我觉得可以聊聊。HE400se的声音,和我听的HE400以及HE400i老款来比,三频要有不同程度提升,主要体现在中高频分布上,前两者更偏向中下盘,而400se,这在高频部分,有较为明显提升,使用魔音卡推,高频顺滑且明亮,泛音和延伸都属正常,且带有一些音染,这种音染是稍加柔化。此外,我也搭配了不同前端播放器,高频都是亮而不刺的,整个高频的线条感也并不硬朗,有HiFiMAN调音风格在里面。假如你想花很少的资金,听听HiFiMAN味道的耳机,直接选HE400se即可。
为什么我推荐用搭配魔音师卡的901推这款耳机呢?这是因为在较为充沛的驱动下,这款耳机的低频,不散。此外,不管是在高增益还是低增益下,量感变化并不大,只是前者比后者,在弹性、下潜上,略有提升,比如我在听《鼓诗》时,因凝聚力以及瞬态响应的不同程度的增强,让整个鼓声表现的很爽快。只要前端驱动力比较大,就能把低频推得有模有样。
我个人觉得,这款耳机的中频,很有「辨识度」,不管是上到万元的HEK系列,还是中高端的ANANDA系列,中频的风格变化并不大,基底都是HiFiMAN温润细腻的调音风格,且有较高的密度,用便携播放器推,中频人声都不会有太大变化,比如韩红清澈明亮的嗓音、张雨生偏向中性且有磁性的嗓音、刀郎沧桑的嗓音,都能有很好地演绎表现出来,再有,就是人声结像并不算突出,位置适中,听感舒适。
配件还是之前那些 声场方面,纵向比横向表现要更为出色,听个三重奏是没有问题的,但不建议听大型管弦交响乐,在遇到大动态场面时,还是受限于便携前端的驱动力。从我个人听感来讲,动态变化幅度并不大,还是稍显平稳了。
佩戴方面,我头比较窄,加上耳朵比较小,所以稍作调整,就能调整好佩戴角度,此外,配合比价厚的头梁,因承受面积变大了,所以佩戴起来,并不觉得重。耳机外观也能接受,毕竟599元塑料感不强的耳机产品,并不多见。
聊便携就到这里。
外出通勤:
我之前在朋友圈,分享过出差携带HiFiMAN ananda-BT的使用经历,这款耳机虽然音质很好,但并不便于在通勤过程中听。
另外,多次的出差经历告诉我,一定要在火车、飞机上,选择一款带降噪功能的入耳。我发现,带来带去,每次都会把OPPO Enco X揣兜里,一方面,我自己就是OPPO手机用户,使用自家耳机,适配问题就不用担心,另一方面,这款耳机主打就是音质,其「破天荒」在腔体中,集成了平板振膜单元和动圈单元,为同轴结构。
我买了一个保护硅胶套,因为机身已经有划痕了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声音和降噪表现。在下班回家路上,骑车开启通透模式,这时风噪控制的还行,能接受,加上采用了入耳式设计,轻微晃动也不会掉,配合四种降噪模式,操作简单无负担。
这是唯一做到声像正确的真无线降噪耳机,其实多数品牌在出降噪产品时,都不会打音质这个点,而Enco X既打降噪,又打音质,这两点,OPPO做到了「共存」。
丹拿调音风格在里边,主要体现就在声场上。不管是横向声场,还是纵向声场以及空间感,都做到了真无线耳机中的佼佼者,声场开阔也不觉得空,在听古典交响曲目时候,也不觉得压抑拥挤,整个平面振膜单元都是负责高频段,因此在表现器乐时,因瞬态响应好,加上自然的混响以及较为平缓的衰减特性,演奏小提琴、短笛等乐器时,音色流畅自然,这点值得肯定;而对于喜欢动词打次的用户,估计就觉得这款耳机的低频,不够震撼,但从我个人角度听感来讲,适中的量感、较深的下潜和较强的弹性,都说明耳机的低频是健康的,凝聚力虽然一般,但并不觉得无力。
这耳机有点东西
在经过长时间煲机后,一开始生硬、突兀的人声表现,有改善,所以,我劝买到的用户,先煲机50小时以上,这时的人声,是最为耐听的:人声结像靠前但不突兀,较高的密度以及适当的音染,都是听流行音乐的好手。人声口型宽松,调音「高级」。
这篇文章,基本把我开始玩HiFi的经历,一股脑写出来了。上文提到的器材,都是我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分享的,这些盘点,有一定私密性,欢迎大家在下边一起留言交流。
未来的折腾计划嘛,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
按理说,缺音源是大事儿,但我又可以在继续找音源时,听听便携,又是小事儿。梳理一下,大概有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找台式音源解码,最好还带个数播功能。想来想去,下决心还是搞分体吧,解码耳放一体机更麻烦...
第二件事,手头上大耳、入耳已足够。在我已经确定动圈听人声、动圈+动铁+静电听古典的玩法后,准备多听听音箱,来建立更为正确的听音观。
第三件事,玩桌面音箱。
HiFi永不眠 我们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