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问: 人类是否永远也无法用数据或者其他科学数据去佐证音频的优劣,无法真正的有效量化?两只不同系统下发出的声音,总是会被主观干扰判断,即使你用各种测定方法阐述A的数据要比B好很多,仍然还会有人认为B比A好听
ChatGPT said:这个问题涉及 主观感知 和 客观测量 的关系,在音频领域确实长期存在争论。简而言之,人类可以用数据和科学佐证音频的物理特性,但无法完全量化“好听”这种主观体验。
1. 音频可以被科学量化吗?从物理和电声工程的角度,音频是可以量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可以用 客观指标 来测量扬声器、耳机或音频设备的性能,例如:
- 频率响应(Frequency Response):衡量设备是否能均匀地再现各个频率的声音。
- 总谐波失真(THD, 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衡量音频信号被设备放大或播放时产生的失真程度。
- 信噪比(SNR, Signal-to-Noise Ratio):衡量信号的清晰度,相对于背景噪音的纯净度。
- 瞬态响应(Transient Response):衡量设备对快速变化的声音信号的响应能力。
这些指标可以科学地描述音频设备的性能,在很多情况下,数据越优秀,理论上声音还原度越高。
2. 为什么科学测量无法完全决定“好听”与否?尽管科学可以衡量音频的物理特性,但 “好听”是一个主观体验,它受以下因素影响:
(1) 人耳的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听觉系统不同,有些人对高频敏感,有些人喜欢低音更强。
- 随着年龄增长,高频听力会下降,因此年轻人和老年人对同一音源的感受会不同。
(2) 文化和心理因素- 文化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声音的偏好可能不同,比如西方人更喜欢开放的音场,而东亚市场更偏爱低音增强的声音。
- 心理效应:如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如果人们相信某个设备“更贵=更好”,他们可能真的会觉得它更好听。
(3) 试听环境的影响- 房间声学特性:即使是最好的扬声器,在不同房间里听起来也可能完全不同,因为反射、混响等会影响声音。
- 试听方式:同一款耳机,在安静的房间和嘈杂的环境下听,感受会不同。
(4) 个人审美偏好- 有些人喜欢干净、无染色的声音(如监听级扬声器),但有些人喜欢“暖声”或者“染色”过的声音(如电子管放大器)。
- 音乐类型不同:比如电子乐可能需要更强的低音,而古典音乐爱好者更追求动态和细节表现。
3. 数据 VS 主观听感:可以达成共识吗?尽管“好听”是主观的,但数据仍然有指导作用。一般来说,科学测量可以排除“糟糕”的音频设备,但无法精准决定“最好的”声音。例如:
- 如果一个扬声器的频率响应极不均衡,THD 很高,它的声音大概率不会好听。
- 但如果两个扬声器的数据都很优秀,仅仅通过测量,很难断定哪个更“好听”。
在高端音频领域,有些发烧友甚至会喜欢失真较高的电子管音箱,因为它带来温暖、厚实的声音,而从测量角度来看,它可能比普通晶体管放大器“更差”!这就说明,数据不能直接决定主观听感。
4. 现实中如何平衡科学测量和主观听感?在音频工程和消费市场中,通常采取以下方法:
(1) 盲听测试(Blind Test)- 让受试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试听不同的音频设备,排除品牌、价格等干扰因素。
- 许多高端音频设备在盲听测试中,和便宜设备的差距远比人们想象的小,说明“心理因素”很重要。
(2) 结合主观评分- 像 Harman、Sennheiser 等公司会结合 科学测量 + 人耳主观评分 来调整产品,比如 Harman 研究的“目标曲线”就是通过大量盲听测试得出的。
(3)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追求“零失真、平直频响”的监听设备不一定是所有人喜欢的,有时候带有特色的声音更符合个人口味。
- 例如 Beats 耳机虽然从测量数据上看低音染色较重,但许多用户反而更喜欢它的低音风格。
5. 结论:科学可以测量音频,但无法定义“好听”- 音频的物理特性可以量化,科学测量可以帮助我们排除低质量设备,但“好听”是主观体验,不能完全被数据决定。
- 个体听觉、文化、心理、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听感,即使一个设备数据好,也可能有人觉得另一款设备更顺耳。
- 科学测量和主观听感可以结合,例如通过盲听测试和用户反馈优化音频设备,但最终每个人喜欢的声音仍然是个性化的选择。
所以,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音频,但它无法替代人类的主观感受。最终,每个人的耳朵才是自己的裁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