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obocrack 于 2024-8-23 15:32 编辑
最近为了便携考虑,出差啥的,专门弄了一个ifi hip dac3,搭配v3d或手机,出差外出用。拿到手后,发现其放大部分意外的强大。 首先看一下技术指标: 耳机输出: | 平衡: 4.4mm
S-平衡: 3.5mm | 输出功率: | 平衡: 400mW@32Ω; 6.3V@600Ω
S-平衡: 280mW@32Ω; 3.2V@600Ω | 输出阻抗: | 平衡 ≤1Ω
S-平衡 ≤1Ω
iEMatch ≤4.5Ω | 信噪比: | 平衡 ≥109dBA @ 0dBFS
S-平衡 ≥103dBA @ 0dBFS | 动态范围: | 平衡 ≥109dB(A)
S-平衡 ≥103dB(A) | THD + N: | 平衡 <0.006% (360mW/2V @ 600Ω)
S-平衡 <0.01% (100mW/1.27V @ 32Ω) |
单看输出功率并不高,可是当4.4口插上hd650,发现竟以外推得很好,整体声音框架非常完整,解析空间动态都挺不错,整体听感宽松自然耐听,丝毫没有没推开声音打不开的感觉,对比台机也仅是细节、声音密度等的细小差距,整体差距并不明显。
换上k702 65th,这是低阻低敏,用3.5口,打开iematch,发现也推得很好,横向声场和细节解析还原比hd650更好,宽松大气耐听。这让我想到IFI刚推向市场时,买了第一代的nano idsd,当时就觉得这么小一个东西出来的声音有点不可思议,用nano做解码,接耳放推k701当时简直陶醉。后来无意间发现用他的3.5口推hd650竞争也能推个不错,至少声场是能打开的,整体听感也还不错,但是对比hip dac3,毕竟隔了好多年好几代产品,电路优化、器件升级带来的整体提升还是很大的,与hip3还是有明显差距。
整体说来,面对这么一个轻薄小巧的玩意儿,能有这样的声音让我十分惊讶,且背景很黑,于是研究了一下,发现他用的是d类放大。查了一下资料,说d类放大是ABCD中效率最高的,可达80-90%,这难道就是这么小一个东西能推出这样声音的关键(即便是300欧的hd650,音量旋钮开一点就已经有足够的响度了)?后来看了一下介绍,hip3放大用的是开关器件还是电阻(不确定名字是不是记得对),记得还经常看到有提到用功率管,场效应管做放大的,
有没有大神科普一下,这几种器件在放大方面的表现,看到马兰士最新的功放model10也是用的d类放大,d类放大对比纯甲类有优势吗?所谓的D类放大效率高,是不是意味着发热更小(hip3确实不怎么发热),同样输出功率下可以用更小的环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