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深夏映冬 于 2025-2-24 09:46 编辑  
 
前言 
 
一年前我拜访烧友家里,聆听他围绕HD800S搭建的系统。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24199&extra= 
 
时隔一年,我再次造访烧友,换了音源(歌诗德S16-乾隆盛QA662) 
和部分线材以后的系统下,HD800S什么声。 
 
 
 
 
一、报菜名 
 
(一)耳机 
 
1、HD800S 
2、T90 
3、HD650 
 
4、A2000Z 
 
 
(二)测试曲目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一乐章, 
弗朗茨.冯.苏佩《轻骑兵》序曲; 
维尔瓦第《四季·冬》等等。 
 
通俗音乐太多记不住略。 
 
 
(三)三大件  
 
(线材一律是铜彩) 
 
数播:乾隆盛QA662(同轴线,伽马AES,电源线,索菲) 
 
解码:沐声004(信号线,思珀se,电源线,伽马) 
 
耳放:何庆华M8(信号线,埃普希龙,电源线我忘了) 
 
 
二、耳机简评 
 
 
1、HD800S 
 
 
宽松度提升,不像一年前棱角分明;部分通俗曲目中低频~低频的力度减弱,结象边缘感相对模糊。 
聆听西方古典乐不受影响。 
 
中频密度小幅度提升,不像一年前那么虚,厚度仍需加强。 
遗憾的地方,HD800S乃至系统都是纵向声场窄。 
 
很神奇的一点,第二次单独听HD800S,我仍觉得信息量不大,直到我切换到T90/A2000Z等,马上听出差距。 
 
 
2、T90 
 
(编号四位数),换ProX调音棉 
 
大大减少了T90的金属味,换调音棉增加了低频的氛围感和弥散感。 
人声的结象大而密度,厚度上佳。 
 
 
3、HD650 
 
(17万号) 
 
改善了金属网HD650的宽松度,缺点是纵向声场变窄。 
这是银盒比黑盒的优势,但是被系统掩盖了。 
 
 
4、A2000Z 
 
我以为M8是高阻平衡放,M8单端口驱动低阻的A2000Z没有质的提升。 
 
 
 
 
 
三、总结 
 
没有改善的地方: 
 
(1)系统的纵向声场仍是明显的短板。 
(2)周边。没有上架子,耳放底下是几层泡沫,泡沫底下是纸箱。插排还是公牛。 
 
 
维持原有系统的优点: 
 
(1)低频素质高:100Hz以下次低频的下潜,低频的层次感,乐器的纹理感表现上佳。 
(2)整体密度较高,有安定感,没有明显数码味。 
 
 
改善的地方: 
 
(1)中频密度小幅度提升(厚度还是不够)。 
 
(2)宽松度提升。推银盒HD650没黑盒HD650强势,咄咄逼人。 
 
 
有争议的地方: 
 
(1)我不能接受不够通透的HD800S,见仁见智。 
他认为是HD800S相对于HD800的妥协,我认为还包含系统搭配本身的问题。 
 
(2)线材全是铜彩,线材都是一个品牌,不能扬长避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