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965|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富特文格勒 - 拜鲁伊特 1951 - 贝九 版本比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2-9 01:0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
本帖最后由 llbird2021 于 2023-2-9 01:28 编辑

坊间一直有传闻,HMV-EMI这个录音是拿排练录音剪辑的,而orfeo和bis的是当时实况广播的。

晚上花了点时间,仔细对比了下第一乐章,确实整理出一个清单,很多“细节”,诸如咳嗽、碰椅子之类的杂音,确实是不一样的。

但是刚才转念一想,这些杂音的不同,可能仅仅是因为麦克风摆放位置不同。。。就这样的假设,刚才我找到一个确凿证据。

老参考第一乐章5分40秒、orfeo相同位置,5分54秒。这个位置的咳嗽声,相当有代表性。这一段,整体音量比较轻,orfeo录音里出现多处咳嗽,老参考相同乐句,几乎没有咳嗽。但是假如放大老参考音量,在相同位置发现存在一个咳嗽,可以与orfeo完全对应上。

结论是至少这一段,一定是同一场演奏,只是因为麦克风不同,orfeo那个麦克风旁的那个演奏者正好在清嗓子,所以orfeo都录进去了,而emi的麦克风距离这个人略远,大部分咳嗽其实非常轻微并没有录进去。

截图中这半分钟的频谱,相似性也非常高。


orfeo的咳嗽


老参考的咳嗽

——————
还记得海飞兹说过,他为啥较少录帕格尼尼。因为他的年代,录音剪辑技术还很粗糙。。确实是这样的,磁带录音刚发明的时候,几乎不可能像当代混音那样鼠标点点就能搞定。尤其是交响曲,不留痕迹的剪辑也几乎不可能。尤其是furtwangler的弹性节奏,不能拼的地方拼了,一定能听出来。如果要剪辑,只能是大段大段的剪。但是目前看痕迹不明显。下面给一个协奏曲剪辑的样本。这个历史录音,可能是因为母带部分段落毁损的缘故,所以用相同录音、早期过录的磁带补了一段。当然,这样明显的剪辑痕迹,拜鲁伊特贝九上并不存在。

而且李格似乎犯不着这么做。刚出版这个录音的时候,也未必能预见到成为未来50年最受欢迎的贝九之一。。






2
发表于 2023-2-9 01: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海淀
应该是同一个录音,我仔细听了几遍没分出区别。但是Orfeo的录音稍微清晰些,EMI的混浊一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23-2-9 01: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本帖最后由 llbird2021 于 2023-2-9 01:24 编辑
leitong 发表于 2023-2-9 01:14
应该是同一个录音,我仔细听了几遍没分出区别。但是Orfeo的录音稍微清晰些,EMI的混浊一点点。

第一乐章,orfeo 3分54,以及bis 3分52的位置,小提部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滑音,而emi的相同位置,似乎不是很明显。

或许是orfeo那个麦克风旁小提琴手的“即兴发挥”?  这个团,大概是比较“弹性”的,并没严格规定小提的指法。。各人有各人的发挥么?

EMI的几个cd化,我个人感觉反而是最早的1984年的老参考的音质是最清晰的、频谱保留的最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23-2-9 08: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本帖最后由 llbird2021 于 2023-2-9 09:55 编辑

继续对比老参考和orfeo。

基本假设是:这两个是同一场演出的录音,但是因为麦克风摆放的因素,导致许多细节听起来不一样。

由于富特文格勒指挥技术上的特色,有些指挥手势原本就是有一定程度的模糊的,导致不熟悉的乐手可能会抢拍或者拖。EMI和orfeo乐音上的差异,可能来源于此。

在相同的乐句,如果两个录音同时出现了相同的“不可重复的随机事件”,则应当认为是同一个录音。

反之,不能仅仅因为“A出现了咳嗽、而同样位置的B没有出现咳嗽”则断言是两个不同的录音。这个思路是不可靠的。


第一乐章,又找到两处,相同的“不可重复的随机事件”。同样都是椅架杂音。第一处在老参考3分39秒,第二处是老参考12分25秒。

第一个“不可重复的随机事件”,老参考3分39秒,对应的orfeo是3分52秒。两个录音的频谱上,都清晰可见这个椅架杂音

老参考椅架杂音1


orfeo椅架杂音1

第二个“不可重复的随机事件”,老参考12分25秒、orfeo对应的是12分43秒,均出现了一个轻微的椅架杂音。频谱上,老参考比较明显,orfeo留有痕迹。


老参考的椅架杂音2


orfeo的椅架杂音2


个人评论:

目前从前述证据来看,EMI这个录音,第一乐章,大概率就是正式音乐会的录音。

李格/贝克特制作的EMI录音,主要就是被日本东芝玩坏了。

这么伟大的一次演出,日本人画蛇添足地增加了一个什么进场脚部掌声之类的干嘛呢?!

从早期黑胶,一直到1984老参考,EMI的唱片封套上大多可以找到一句话:“本录音获得瓦格纳家族(拜鲁伊特音乐节主席)和伊丽莎白富特文格勒的许可”。封套上有这句话在,远比画蛇添足加个脚步声要权威的多了。

考虑到乐团不是富特亲兵,考虑到欧洲百废待兴,乐团素质并不是最理想————这种情况下,现场音乐会,个别乐手出现“即兴发挥”,导致不同位置听起来不太一样,这原本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富特文格勒演出的一种“特殊风味”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3-2-9 08: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海淀
emi习惯去噪。但母盘还是原始录音素材。
DG当年从EMI买到了切利的录音母盘,但DG想保持自己的原样风格,没有去掉切利指挥的时候喊“嘚嘚”的习惯,所以DG版听得清楚。搞不好DG不做后期就直接印刷发了。

因此,后发片的噪音大,存在后期的风格指导思想因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3-2-9 09: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jimguo 发表于 2023-2-9 08:31
emi习惯去噪。但母盘还是原始录音素材。
DG当年从EMI买到了切利的录音母盘,但DG想保持自己的原样风格,没 ...

讨论这个录音,显然,早期黑胶的小厂复刻盘是重要的参考。

模拟时代,磁带录音,用模拟电路去噪,技术上非常困难。

很简单的时域数字滤波器,你用精密电阻电容去搭对应的模拟滤波器,难于登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3-2-9 13: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
BIS那一版如何呢?Orfeo好像也出了sacd版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23-2-9 13: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本帖最后由 llbird2021 于 2023-2-9 14:39 编辑
jar0d 发表于 2023-2-9 13:27
BIS那一版如何呢?Orfeo好像也出了sacd版的

bis跟orfeo大概率是同一个录音/麦克风,共享各种杂音。音质上,orfeo的略好一点。

这俩都是广播录音,为了适配广播设备,频谱在只保留8khz的带宽。被过滤的频谱,今天很难通过技术手段完全恢复。

8khz是什么概念呢?大约20年代末abbey road录音室里就已经可以达到10khz以上了。


而emi版中最好的频谱,带宽大约能到20khz,已经达到当年的技术极限了。即便是naxos之类黑胶复刻版,带宽也能到15k以上。

bis的录音里附带了开场前的掌声。时间长度、波形结构跟EMI东芝的很相似,鼓掌高潮有两小段。所以目前看,EMI东芝的那段掌声确实是当时录制的





——————————————————————————————————————
附:典型的拼接频谱。下面这个示范频谱,来自于一个33年的录音。78转唱片每面4-5分钟,所以一个乐章需要好几面唱片,当代数字化的时候需要把这几面拼接起来,往往会留下拼接痕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3-2-9 13: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专业,有深度、有趣。赞!
分析下黑贝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23-2-9 13: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dxs390413 发表于 2023-2-9 13:52
专业,有深度、有趣。赞!
分析下黑贝九?

黑贝九就那一个吧,也没啥好分析的。

42年3月那个,我以前分析过。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3128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3-2-9 14: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海淀
除了唱片技术。单纯从演绎细节角度。被放出来的晚年时代心气貌似也泄了气,变得文雅了一些。黑色贝九那张碟,还是保持市售转录风格的有味道。也有去噪版本的,一听就没什么味了。另外有一张几个月前的贝九录音,也是在柏林录的。应该是戈贝尔为了保险安排提前排练的时候录的音。对比之下风味比黑色贝九还差一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3-2-9 15: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
llbird2021 发表于 2023-2-9 13:36
bis跟orfeo大概率是同一个录音/麦克风,共享各种杂音。音质上,orfeo的略好一点。

这俩都是广播录音, ...

专业,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3-2-9 15: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前烧,您站好了,我拜一个
05年注册,才几条留言,这涵养,这气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3-2-9 22: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吉林
EMI版本被制作人李格大幅度修饰了,据说李格不太认同那次实况,还和富特有过争执。orfeo的是实在的原版实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23-2-10 08: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莫听穿林打叶声 发表于 2023-2-9 22:28
EMI版本被制作人李格大幅度修饰了,据说李格不太认同那次实况,还和富特有过争执。orfeo的是实在的原版实况 ...

根据emi贝交全集的小册子,李格说的是 我觉得贝九会有更好的演出,然后1954卢瑟恩那次,李格认为比拜鲁伊特好,但是没有谈下来版权,于是退而求其次,出版了拜鲁伊特。

至于大幅修改,可以参考上面帖子的描述。这个说法,从orfeo出版之后,到今天,十几年了,我搜了下,似乎也只有当年我最早看到的那一两个网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23-2-10 09: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莫听穿林打叶声 发表于 2023-2-9 22:28
EMI版本被制作人李格大幅度修饰了,据说李格不太认同那次实况,还和富特有过争执。orfeo的是实在的原版实况 ...

其实从我内心讲,虽然拜鲁伊特有这个那个缺点,但是我感觉还是比卢瑟恩更接近富特文格勒的味道。

厚重,模糊,摇摆,最后给你来段狂飙。

请问,富特文格勒本人觉得哪个更好啊?拜鲁伊特,卢瑟恩?不知道乐友有没有在哪里看到过这方面的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3-2-10 13: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荆州
最值得收藏的300个版本的古典音乐CD (来自《音乐圣经》。以重要程度为序排列,均为CD编号)

1.贝多芬:第五、第七交响曲,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DG,447 400-2(大师版)。

2.贝多芬:第六交响曲,布鲁诺·瓦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Sony,MYK 36720。

3.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艾格蒙特》序曲,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DG,439 002-2(金版)。

4.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富特文格勒指挥拜罗伊特节日合唱团、乐团(Schwarzkopf, Hongen, Hopf, Edelmann演唱),EMI,7 69801-2(1951年历史录音,单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3-2-10 16: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东莞
本帖最后由 hexisijun 于 2023-2-10 16:37 编辑

多谢楼主精彩专业的分享。这三个版本都听过,我觉得Orfeo的更好听,EMI和BIS的版本经过降噪处理后其实更难听了,我觉得这种老录音最好不要做后期的降噪处理,经过降噪处理后声音变得单薄刺耳,不如原始的版本好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23-2-10 17: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本帖最后由 llbird2021 于 2023-2-10 18:13 编辑
hexisijun 发表于 2023-2-10 16:35
多谢楼主精彩专业的分享。这三个版本都听过,我觉得Orfeo的更好听,EMI和BIS的版本经过降噪处理后其实更难 ...
orfeo的录音,给我的感觉,似乎是他们用了一个广播用途的麦克风,这种麦克风,注重的是200-3khz之间人声的表现。这个频段以外的信号质量会有所下降。

所以200hz以下的信号,orfeo的信噪比就不太理想了。低频范围的,基本上都很糊了。

比如前面提到的,第一乐章,5分多钟,谱子是这样的,红箭头这几个大提琴拉的pp音,大约是100hz左右。

老参考的频谱,可以明显看到100hz附近这些音,而o记的就模糊很多。

当然,造成200hz以下信噪比和动态劣化的原因有很多。前述麦克风,是我根据当年技术条件做的推测。





老参考的表现



orfeo的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23-2-10 18: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本帖最后由 llbird2021 于 2023-2-10 22:02 编辑
hexisijun 发表于 2023-2-10 16:35
多谢楼主精彩专业的分享。这三个版本都听过,我觉得Orfeo的更好听,EMI和BIS的版本经过降噪处理后其实更难 ...

至于EMI的录音,各个版本综合听下来,我第一印象是,“胆机味”过重,本质上就是一种谐波失真,听起来过于厚重。

EMI这个公司挺奇葩的,一个老录音,每次再版似乎都是重新找音源、重新数字化、重新降噪处理。。不同的版本,差别非常大。(之前分析李帕第也是一样的)。

1984老参考、1990新参考、1999世纪伟大录音GROC、2010东芝sacd,当然还有最新的华纳版。。音源都不一样,母带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复制带,后续降噪技术也一言难尽。。

每十年另起炉灶搞一次,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控制成本的。。像是技术宅的风格。。


相比而言,EMI原厂这堆,我比较关注三个:1,1984老参考,2,2010EMI东芝这俩,以及,3,2022华纳最新数字化的这个。

这三个版本,带宽上看应该都是源自母带,但有些细微的区别。

1984老参考,这个版本各方面非常优秀,就是相比其他版本(包括小厂复刻)有个细微的区别,第一乐章前10分钟相比后10分钟,音量整体似乎调小了大约2db。

2010东芝EMI,这个版本降噪技术很牛逼,频谱干净的直逼当代录音。当然,降噪技术嘛,见仁见智了。

2022华纳再版,这个版本频响带宽比前两个略小,几乎没有降噪。此外,本版的调音取向,把中高频调亮了,小提和铜管变得更突出。建议播放的时候音量不要太高。

naxos的黑胶复刻版,没大毛病,听起来很自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2-5 01:5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