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楼

楼主 |
发表于 2024-2-25 02:5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这是一个退烧之后能买的塞子,这塞子除了摆在明面上对经济条件要求高,对系统完成度,听音喜好,要求都高。我绝对不会盲目推给每个大佬人手必备,但如果你试听过,或者对自己系统足够熟悉,买下来不会后悔,而且会越来越喜欢。某种程度上这个像Susvara,初烧不会喜欢这种温润细腻的声音,也没有足够驱动的系统。老烧会爱不释手,然后为他琢磨搭配,甚至更换设备,因为这塞子基础素质和乐感摆在那。
他和Raven是完全两种状态。Raven是一耳朵抓耳,大声场,大动态,扎实的低频全都兑在脸上那种。但多听几天就会发现问题了,中低频衔接有割裂感,中高频4k-6khz有明显失真听军鼓,吉他还会被放大,这些问题不多刷几个曲子,多对比感受不到,但一旦捕捉到很难忍受,所以我卖了,也不再推荐这个塞子。听Mason第一耳朵不觉得多惊艳,然后一对比Mason的功力就显示出来了,三频衔接之丝滑简直欲罢不能,微动态的表现和大动态表现的结合堪比顶级大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听一段大编制,突然中间转独奏,Mason会有那种把镜头自然拉近聚焦给演奏者的画面感,就像眼睛一样。那种临场感和带入感不是一般塞子可以给到的。缺点也很明显,第一贵,第二挑设备,昨天一个大佬分享用n30le推都是80分的水平,我个人觉得倒不至于那么吃推力,更多是在推力满足的情况下,看搭配。我在家用m1se+Y3推,很多时候甚至不愿意用大耳,不是因为大耳声音不行,而是这塞子能给我更强烈的带入感--塞子的先天优势。我现在在揣摩黎工的调音灵感,感觉就像按照大耳的思路,用塞子的表达方式把声音传递。缺点也明显,并不适合全部音乐,比如金属,摇滚,EDM我更喜欢飞魂,群星和AP,但歌剧人声,大小编制,爵士,器乐独奏,这些“非合成”音乐,我不会看第二个塞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