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3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便宜得不像入门产品】锐可余音GY30试玩手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29 11: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流氓才子 于 2023-1-29 14:40 编辑


春风不度玉门关,又见才子伴乐谈

今天的话题从一个问句开始,大家觉得,耳机音响圈子的自媒体创作者们会阅读“同行”们的评测分享吗?答案是会的,虽然才子很少在分享文章中提及其他的自媒体,但是对于很多其他自媒体朋友的分享,也都是天天关注的,当下是信息时代,每个人的信息渠道都不一样,博览才可以有机会看到尽可能齐全的风景。而今天的主角,其实就是在前阵子朋友圈里面刷屏看来的,来自锐可余音的GY30耳塞。

前阵子,才子伴乐谈曾经写过关于锐可余音SG03G的分享话题,锐可余音这个耳机品牌在我看来和飞利浦差不多,走的是跨界路线,既有春分惊蛰这样的传统HIFI产品,也有SG系列这样主打“轻时尚”的HIFI作品,而GY系列则是与之类似但“时尚”和“HIFI”比例调整的系列,你可以将之理解为主打“轻HIFI”的时尚耳机产品,和SG系列一样,GY系列走的也是平价路线,对于新玩家来说,这两个系列作为初烧的入门或者浅尝辄止的退烧之选,都是可以的。

当GY30在朋友圈里面刷屏的时候,对其最多的评价就是“轻巧”,结果当我申请试玩的时候,却收到一个有点分量的大包裹,一度以为是申请试玩的其他设备,结果一打开不禁一乐,厂家极其实诚地随着GY30附了一个天平过来,言下之意不言而喻:大家可以测一测,看看GY30是不是真的如官宣所言,只有12克(而且10克的重量都在线材上,单边耳塞一边1克),也难怪我会在一些评测中看到天平的身影。今天我也不上称重量的图了,总之12克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俩一元硬币。从做工上说,锐可余音的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确实有一手,能在不到200元的产品身上,把全金属腔体做得够小,够薄,同时也足够坚固,还可以兼顾声学环境,不容易的。当然这也是和GY30的定位有关,百元级别耳塞产品冲的是量,所以一些加工成本可以均摊下来,如果是一年销售不到四位数的塞子,同样做工可能就不是这个价位了。

在GY30纤细狭长的腔体里,放置着一颗单动铁,楼氏RAF32873全频单元。这个造型和搭配,很难不让人想起小四,只是框架类似,但调音思路并不一样,GY30的阻抗是60欧,在便携塞子里面,算中阻吧,但是它的灵敏度有112db,因此驱动起来其实很容易,个人理解是,稍微偏大一点的阻抗,对于直插手机或者笔记本这种前端,是有好处的,可以天然过滤掉一些内部干扰带来的杂声。结构决定佩戴,GY30虽然是入耳式塞子,但并没有绕耳佩戴的设计,选好合适的耳套,直接插入即可,GY30的耳机线使用与SG01同规格的材质,为96支5N OFC高纯度无氧铜编织而成,屏蔽层则是尼龙编织,为了减少听诊器效应,线材尾部使用亲肤硅胶材质,为了方便手机用户使用,GY30的插头采用了4级3.5mm规格,同时在右侧耳机线上安置了小型麦克风用于通话。

说说GY30的使用场景吧,大家都知道,这几年便携耳塞的内卷非常严重,进阶hifi耳塞的火线就在千元附近,多款开挂一般的产品杀得不亦乐乎,同样道理,技术下放使得GY30这种200元以下产品也具备了过去这个价位产品不具备的实力。从个人使用习惯来说,我基本都是将GY30围绕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来使用,一般是通勤途中,GY30直插手机听云音乐兼顾通话(一直不用苹果手机的原因也是因为没有3.5mm口),另一个场景就是直插笔记本刷视频玩游戏。这里提及一个小道具,锐可余音出过一款长得像优盘的外置声卡,叫做CX5,当然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小尾巴。虽然用了常见的ESS9318作为解码芯片,但这个CX5并不是特别为HIFI玩家设计的,它的定位是适配电脑的外置电竞声卡,拥有比板载声卡更强大的解码放大输出能力,更快的响应速度,也拥有更完善的抗干扰能力和实时通话功能,我在SG03S的分享中曾经提及过CX5,由于SG03S定位是轻时尚的HIFI耳塞,所以并没有麦克风耳机线的设计,而GY30定位是轻HIFI的时尚耳塞,自带麦克风的加入和CX5是很契合的,用笔记本接上CX5再接上GY30,便可以实现听歌通话在线会议或者是唱K录音。CX5对于普通电脑USB容易出现的噪声做了针对性的优化,还原出一种比较干净的背景,这使得中阻的GY30加入之后,声音更为通透清晰,甚至老板在视频会议里面隔着屏幕喷口水的齿音都听得见,也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叹气)

而作为单动铁的塞子,GY30从声音上来说,走的路线和小四并不一样,它并没有很刻意地追求声音的紧致、细节的爆棚,相反,它甚至会有点点松弛的走向。从能量分布上说,GY30是偏向于中频的,这使得它的人声比较饱满有感情,人声向对于大多数用户的听音习惯来说是一件好事。高频量感和延伸是GY30最不同于小四的地方,小四的高频如手术刀一般锐利,而GY30的高频则显得不那么显眼,比较平滑和含蓄,老实说在手机或者电脑作为前端的话,高频稍暗是正确的选择。低频方面GY30延续了中频的风格,保持一定量感的同时没有拖泥带水。整体来看,GY30的音色是偏暖的,声音表达比较柔和,用不突兀的方式可以将大多数人声作品演绎得尽如人意。在器乐方面,GY30演绎独奏作品都还是不错的,至于大编制的管弦乐作品,我个人倒是对这个级别的塞子没有额外的要求。

行至文末,回头看看GY30这种和使用场景深度契合的轻HIFI耳塞,还是挺有意思的,从战略角度,锐可余音这种基于大数据用户使用需求的精准切入和针对性研发,是非常科学的,它保证了在当下这个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品牌能做出最安全稳定的决策,这也使得入门级玩家其实会享受到越来越实惠的技术红利。锐可余音这种“公式化、军事化”的打法,其实是非常值得传统HIFI品牌学习借鉴的。毕竟这两年,市场留给企业的犯错成本太高了。









2
发表于 2023-1-29 13: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
本帖最后由 helix 于 2023-1-29 13:02 编辑

二十年前我刚开始玩耳塞的时候,单动铁的选择只有小四,westone um1和舒尔E1, E3C,价格都要1K5以上,现在价格可以减去一个零,不由心生感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3-1-29 14: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helix 发表于 2023-1-29 13:01
二十年前我刚开始玩耳塞的时候,单动铁的选择只有小四,westone um1和舒尔E1, E3C,价格都要1K5以上,现在 ...

二十年前的1.5k等于现在的6k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23-1-29 14:44 | 只看该作者
helix 发表于 2023-1-29 13:01
二十年前我刚开始玩耳塞的时候,单动铁的选择只有小四,westone um1和舒尔E1, E3C,价格都要1K5以上,现在 ...

嗯嗯,差不多就是20年前,我当时玩的是ER6,我还记得ER6有一个高阻的版本,叫一个别的什么型号,价格便宜一截,那时候ER4接近2k的价格。UM1是价廉物美的好选择,那时候UM2的价格对普通烧友不太友好,太贵
舒尔我玩到E3C,那时候便携耳放的选择也少,xin耳放已经是接近当时的天花板了,也不是很能控制的好E5C。
你不说我还想不起来,真的已经20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3-1-29 16: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天平在哪?
我只想看天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3-1-29 16: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镇江
流氓才子 发表于 2023-1-29 14:44
嗯嗯,差不多就是20年前,我当时玩的是ER6,我还记得ER6有一个高阻的版本,叫一个别的什么型号,价格便宜 ...

对对,还有千元出头的ER6和ER6i。

中国制造真的厉害,当时这堆美产,墨产的小玩意,有外壳合不准的,有水口一坨的,声音放一边,做工和身价完全不符,谁能想到以后能有这么多物美价廉的动铁耳塞可以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9 16:35 | 只看该作者
poluozero 发表于 2023-1-29 16:13
天平在哪?
我只想看天平!

我晚上回家拍一张给你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9 16:45 | 只看该作者
helix 发表于 2023-1-29 16:29
对对,还有千元出头的ER6和ER6i。

中国制造真的厉害,当时这堆美产,墨产的小玩意,有外壳合不准的, ...

今非昔比,HIFI产业,也许每年看来,似乎没什么变化,但是把跨度提升,看看10年前,20年前我们在玩什么器材,就能看出很多变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27 01:2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