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澎湃科技12月21日报道,12月20日,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教授姚尧向记者表示,“我们看到了(铜掺杂磷酸铅、LK-99样品)非常明确存在超导相的证据。”
图片来源:预印本网站arXiv截图
相关论文已于上周六(2023年12月16日)上传到预印本网站arXiv上,目前已对外公开。前述论文的标题是《铜代铅磷灰石低场微波吸收的奇异记忆效应》(Strange memory effect of low-field microwave absorption in copper-substituted lead apatite),一共9位署名作者,分别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姚尧表示,非凡的结论需要非凡的证据。室温超导体是很多人的梦想,但很可能首先需要一个范式的革命,比如测量方式。之前用在低温下的设备和测量办法,不见得在常温下能用。
该论文称,研究人员在铜代铅磷灰石样品中观察到了相当大的低场微波吸收(LFMA)磁滞效应。在外加磁场下持续旋转样品,这种效应会减弱,两天后会自发恢复。这表明它具有玻璃特征,排除了任何铁磁性的可能性。这种效应可能归因于超导迈斯纳相与涡旋玻璃之间的转变。
姚尧表示,实验团队进行了非常全面的研究。超导是一个很大的概念,除了零电阻和完全抗磁的迈斯纳(Meissner)效应,“涡旋玻璃”也是超导相的一部分。人们现在把超导体分为三种状态:纯的迈斯纳态、涡旋玻璃态(或称混合态)、正常态。“我们的主要做的工作是去看它的玻璃相随着磁场的变化、温度的变化,会有什么样的一些效应。”“我们现在的结果是明确指向这个材料当中存在超导相。”
姚尧同时表示,其实验团队目前烧制获得的“铜掺杂磷酸铅”LK-99样品中,超导成分的含量相对低,尺寸大概在纳米级,尚未实现室温超导。姚尧表示,研究团队将继续改进合成工艺,预计当前述样品的尺寸增加微米级时,其转变温度可能会进一步提高。
对于具体改进的合成工艺和实验细节,姚尧表示,暂时保密,“韩国团队论文中也没有公布所有工艺和细节,大家都在尝试”。其预印本论文尚未正式投稿,目前公布出来供大家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