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先说明,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中立不客观不具备可参考性。 我呢是首发入的SG1,是基于对德森瑞前几款产品的熟悉,预售的时候就买了。在我看来德森瑞最擅长的事是做减法,品牌的主理人谢工是敢于为了听感上的声音抛弃其他“无关”的东西。 不论是dtr1/1+如同上个世纪一般的外形和操作,还是H1相比于同类产品乏善可陈的功能,再到这次的SG1除了蓝牙之外别无它用。好像一个典型的理工男,一次只能专心做一件事。从品牌的产品路线上讲倒也不是件坏事,各产品之间不存在功能上的交集,除了声音,其他方面一次只实现一个功能。徐徐图之,逐渐铺开产品线。 除了各产品功能取向上的不同外,一路听来德森瑞的各个产品,有意思的是能感受到这个品牌的调音取向还有在变化。如果以dtr1那般暖厚结实的声音做对比,这次聊的SG1无疑是走在了前者的反面,属于德森瑞这个品牌下目前最具“现代声”的一款。 SG1的声音很不错。在4.4高增益下会微微温热,续航五到六个小时,如果切换为3.5低增益,则发热很小,续航时间也更长,大约八小时左右。它是那种把声音框架撑得很开,很规整且富有肉感的另类hufi声。同价位横向来看,不论功能和定位,倒是有几分让我想起了蓝蜻蜓。所以有烧友说是“台机声”也不无几分道理。某种程度上讲,它的声音表现确实像是各个维度都缩小了好几圈的台机。 SG1的声音也很规矩。乍一听是听不出什么问题的,属于那种很舒服,久听不累的声音。它的短板需要你拿着它跟其他更高级的,甚至售价超出它两三倍的器材去AB才能发现,这样才感受到原来它的信息量是少的,动态也是略有不足的,细节打磨上也是略带涂抹的。 但是上述的这些缺憾在你单独拿着它,与它独处的时候是感觉不到,只有经过对比才能感觉出SG1在声音上的矜持与拘束,摸到了这个器材的上限。先是略感失望,然后才猛然惊觉这只是台蓝牙,再结合它的售价,这样完成度极高的声音在我看来可谓超值。 在个人的日常使用中,用它驱动大多数塞子都没问题,甚至像是z1r这种都能把毛刺收拾得服服帖帖,顺滑无比。一些低阻大耳也可以,德森瑞SG1控制力不错,也不挑食,它的音染鲜明,什么插在上面都能给出一个柔顺规整且耐听的声音。
再多说点题外话吧。 我觉得,听感舒适与参数好看未必不能共存。但是呢,得加钱。要说德森瑞在SG1在参数上虚假宣传,我觉得倒也未必,这只是台售价2k的蓝牙解码放,预售时谢工压根没提过什么参数。 我想起小时候用的索尼鱼雷和香水瓶,参数放在当下看很差,不过在当时,那也不是不能听嘛。现在呢,人为的给参数画上一条线,再结合产品价格,低于此标准的是给聋子或者老烧准备的,不符合科学派的“市场预期”。就好像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听觉也应该进化了,理应听到更符合HIFI标准的参数化声音——我并不是在否定科技的进步啊,当代产品在参数表现上击败了前辈们的这种行为显然是有意义的。我在这里是想讨论另一个问题,即参数是否与听感可以达到某种程度上的正相关。 测试表现出的参数理应是可复现且没有倾向性的,但听感是一件很主观的事。当客观的参数表现出问题时,要不要否认自己主观上的感受,尊重数据的同时与过去自己的认知做切割。又或者是去承认设备上存在的失真但依旧让它继续运行呢? 我呢是个俗人,听个开心就够了。一个劲的debug没意思,让程序跑起来,基本功能满足我的个人使用就好。 可是当有人抱守着高参数的机器嘲讽着所谓的老烧时,又何尝不是用数据解构了声音,一副“我逐渐理解了一切”的模样,感觉自己不仅没有花一分冤枉钱,而且因自己的每一笔钱都花在看得见的参数上而狂喜。如果看了数据便能开脑放,甚至连听都不必听就脑补出来设备的声音,那岂不是连个人的主观的体验都抛弃了,同时也抛弃了尊重他人的听感呢? 我认为这件事,需要知行合一,实践出真知。环境和心理等因素,不能绕开不谈。看到高参数就脑补好声音,也可以属于是脑放。 这个时代已经比先前好了太多,大可以去线下试一试。无论是买张门票去音乐会现场还是进展厅听听音响系统,都不是件很困难的事。如果只看设备的参数,以此为标尺,就如同落入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了。看不到所谓的真,于是把投影当做了真。 我个人是不反对科学和参数的,“科学声”也不乏有烧友喜欢。我反对的是举着科学的旗帜罔顾尊重他人主观听感的行为。为什么科学派中的某些人对所谓的听感派成见如此之大?这其中又是否有推手在以科学之名行营销之事? 乐此不疲的参与口诛笔伐,拿着所谓的参数作为依据,就好像看着数字就能脑补出真切的听感。就好像一个普通的发烧友听不出来百分之几的差别那就是聋子。就好像假使我能听出小数点后有几个零就能更好的欣赏音乐了。 未免舍本逐末。 咱购入设备是为了听音乐的。既然大家都是喜欢音乐的发烧友,为什么还需要靠数小数点后有几个零来论设备辈分的高低贵贱呢? 我很费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