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嘉明 于 2022-5-15 11:58 编辑
从朋友那里借来了一台山灵EM5,第一次听到这台机器是在今年北京耳机展上,被它温暖,宽松的声音惊诧到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一台5k价位的桌面机,带不出去,只能在家里或者单位办公室玩了。
![]()
EM5的硬件配置相比山灵另一台厚重机身的流媒体播放器M30要低很多,两台机的定位和概念也有点不同,唯一比较相似的,是机身SIZE。
金属机身是必须的,接口方面配备了一个卡农口,一个4.4mm平衡耳机口,一个6.35mm立体声耳机口。机身的顶部有一块4.7寸的LCD触控屏幕,触摸相应灵敏,顶部还标识了EM5的电路架构简图,留意到这台机子是双Hi-Res认证,即传统小金标之余,还另有一个无线音频Hi-Res小金标,支持MQA音频。背面的接口非常丰富,备有光纤输入,同轴输入,USB数字输入,ETHERNET接口等。而数字输出方面,备有同轴输出和光纤输出,模拟输出则有一组RCA输出,一组XLR输出。作为一台手机5k档次的桌面流媒体播放器,它的接口算齐全了。
解码芯片并不算名气大,但这片芯片还是挺实在,AKM的性价比芯片AK4493EQ,EM5用的是单DAC芯片架构,而没用上双DAC架构。好,不唯芯论,一会认真听听。从顶部的电路布局图看到,EM5的线路输出端应用了两片MUSE8920做BUF用,而耳机放大电路则使用了两片TPA6120A耳放芯片做耳机端的输出放大。
好了,更多的产品信息,大家感兴趣可以上网搜寻。这里就不多叙述了。接下啦直接聊聊声音部分。
EM5是一台声音温暖,厚实,饱满的桌面一体机,和时下很多播放器强调解析和凸显声音线条,走清丽高锐度的声音风格有所不同。暖厚音色,听感上相对容易被大众接受,而且不容易产生听觉疲劳。搭配耳机而言,一些偏冷音色的耳机,声音底蕴偏薄的耳机搭配EM5,都有不错的收效。而声音中性均衡的耳机,搭配EM5之后,能获得中性稍偏暖的声音,也是听感上能够容易被接受。相对而然,对耳机的适应面还是不错的,5k价位的售价,很适合搭建简易桌面系统。如果预算有限,只能搞一台一体机,既能做蓝牙解码耳放,又能插内存卡播放音乐,还能兼顾流媒体,那EM5无疑是一个很适合的选择。
具体声音如何,接下来搭配以下手上的耳机和耳塞试试。 音源:EM5(山灵) 耳机:T1 mk3(拜雅) 耳塞:铜黄鹂(Oriolus) ER4SR(Etymotic) 天狼星MK2(飞朵) 山鹂(Oriolus) 音乐:<情人> 张学友《2004活出生命演唱会》
<Greatest love of all> 惠特尼.休斯顿《Whitney Houston》
<L'arlésienne Suite #2- Menuet>乔治.比才《L'Arlésienne& Carmen Suites》
选了三首自己喜欢的音乐试听,大俗的音乐,但是也算自己常听的。
EM5+ T1 mk3 这套组合低音非常饱满,人声厚,但声音结像不算凝聚,这个和T1 mk3的调音有关。T1 mk3的低频量感很充足,充足到已经四周弥漫,甚至有点影响中频清晰度了。不适合大推力的机器,所以这里把增益设置调整到中增益输出。这套组合绝对是暖色调的风格,低音下潜适中,细节会比前两代T1逊色。属于听感觉,听氛围的组合。
两首流行作品声音有着足够的人声厚度,细节谈不上顶级,低音比重稍大,三频偏下盘。但流行音乐的氛围还是比较足。学友的一首现场录音,空间拉伸适中,边界感不算明显,毕竟是开放式耳机,但声场宽度仅属一般。另一首录音室作品,同样是偏暖的音色,人声感觉有点被低音压过了,舒展度略显不足。最后一首比才<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的小步舞曲>,笛声稍为偏薄,内敛,听感不够悠扬,空气感一般般吧。不算太适合这类管弦乐作品,听听流行还凑合。
EM5+ 铜黄鹂 声音上有点互补的组合,其实无论流行或者小编制,听感都不错,依旧使用中增益输出。两首流行音乐,第一首现场录音,有着相对开阔的横向声场,动圈里面,尤其是4000RMB以内的动圈,铜黄鹂的素质算过得去。精致,细腻的中频、高频,惰性振膜并不是速度型的声音,煲开后的铜黄鹂,音色清澈平顺,但低音稍为逊色,下潜和凝聚力一般,量感适中,收放反而并不拖沓,随着煲机完成,低音变得更紧致利索。比较适合搭配低音相对充足,力度和下潜良好的音源。这套组合还是颇适合。
第二首录音室作品,是80年代的老录音,声音比较平滑柔顺,这套组合把一些声音的棱角给点亮了,但还好,未到刺激。女声感觉稍为比男声适合。最后一首古典乐,这是一套带着声音渲染的组合,所以声音有一定的鲜活感,绝对不见听,但也不是浓郁厚润的类型,是爽朗之中,带点小清新的感觉。当然,这些听感描述,很难做到对每个人都听到一致或相接近。毕竟有主观性。不足则在于,低音的质感和力度还是稍为逊色一点。试了提高一档增益,但改变效果也不算明显。所以希望获得强悍,彪炳的低音下潜及力度感,这套组合有点勉强了。但如果只是听听流行女声和简单乐器组合的小编制,还是够用了。一切看自己预算。
EM5+ ER4SR 声底干净,低音相对较少的一对组合。听习惯ER4SR的朋友,估计是接受不了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耳塞,因为其低音是真的少。调整到高增益去驱动,动铁的低音只能用不好听来形容,刻板,收敛,放不开。又或者是这台EM5还是推不好ER4SR,实际听感除了素,就是寡,就像一个没有血色的少女,苍白,不装饰。要知道这台音源已经是比较偏暖调的调音,但还是带不起激情。
学友的演唱会声场打得开,舒展,开阔。纵深感受到一单元的架构影响,所以不算出彩,稍为平面化了一点,音色是真的是干净,干净得有点过了。低音出来的时候,是点到即止的态势,如果听习惯低音丰足的玩家,这套组合的低音,是非常难让你接受的。而中、高频端,声音的密度感和凝聚感还是可圈可点,一单元做到这样的中、高音,有交代了。第二首录音室作品,听着有点像用入门铬带录的音,而且信号线用了纯银线,音色通透细薄,厚度感不足。好吧,作为曾经的小4党,我只能习惯性安慰自己,低音未推出来,但我手上几乎所有器材推ER4SR,都不会有充足低音,严格上说,是都低音偏少。如果再推托,那就是录音还没够格,总之氛围感严重寡淡。解析力,结像清晰度,线条感等素质,又还过得去,但听感就真的需要催眠一下自己,开个脑放才找到足够低频。最后的古典乐,直接Pass了,低音依旧少,尤其间奏段的管弦乐群奏,低频收得太快,力度感逊色,这时候,你会想起士力架的广告,很想帮低音提琴手和大提琴手来两条士力架。是的,低频偏少问题不是EM5的锅。如果手持EM5又想加入小四档,那就ER4XR吧,听流行为主,音特美新品EVO也是可以考虑,但音特美的低音,你就别想着是丰满量足的类型,质感上去了,凝聚且有力度,已经可以交货了。花了这么一大段文字来“抹黑”小4好像不太好,我也是一位小4执迷不悟玩家,在我心里,ER4B依旧是YYDS,ER4SR就只能找喜欢它风格的玩家去褒赞了。这套组合,仅适合一些不需要低音烘托氛围的音乐,显然以上三首都不太适合。
EM5+ 天狼星MK2 中频稍微突出,风格趋流行向的组合,厚实的低音,温暖的人声,就听感而言,是没啥毛病的,或者说,还算不错了。6789的天狼星,搭上5k人民币的EM5,身价上也算门当户对。风格上,两者都是偏暖的音色,所以听感上不会让你觉得干、冷、硬、刺。有雪有肉有感情。之余这个感情投入值多少分,这里我觉得可以打82分了,属于良好的氛围及,温暖细腻的声音特色。
好,继续听听三首歌的表现,将增益调回中增益学友哥的现场录音蛮有感觉的,人声有厚度,口型饱满,密度感良好,就是稍微贴耳一点,我自己会喜欢人声相对不贴耳的类型。这套组合,音乐的整体感蛮强烈的,人声配合乐器,氛围也能烘托出来,分离度不算太强,尤其是低音增强了的第二段落开始,低音会稍微掩盖一点其它乐器的细节。不过整体听感还算比较适合流行乐,温暖,厚实,饱满。另一首女声,惠姨的声线有张力,有质感,有厚度。而这张唱片的录音,人声会相对后缩,所以这套组合播放时,人声的距离感反而刚好。口型同样饱满,低音并不厚重,但弹性和量感都恰到好处。整体音色还是偏暖。要过要挑刺,那就是中频稍微过分强调了,人声突出,如果稍微收敛一下人声,提亮一下其它乐器,平衡感会更好。最后一首古典音乐,并不是这套组合的强项,不太纠结严肃,冷静,庄重的古典乐听感,这套组合也可以让你乐一把,但显然有时候聆听者是无法这么通过脑放去纠正自己固有的听音观,用这套组合听古典,总觉得缺点什么……是的,似乎缺少点干净,透明,纯粹的感觉。声音渲染不太适合古典乐,但还是坚持听了两遍,其实我自己的感觉是,第二段间奏部分,管弦乐群奏的场面会比较容易被接受,至少气势和氛围是出来了,音色虽然听得出有经过渲染修饰,但气势出来后,还是能隐约感觉到澎湃恢宏的气氛。第一段落和第三段落的竖琴和长笛对手戏,不太适合这套组合出演,味精稍多,声音不够纯粹了。在“透”和“静”着两点上未如理想。也能理解,流行组合播放古典,实在难为了它们。
EM5+ 山鹂(定制版/耳模颜色定制+6芯单晶铜定制手工线) 舒展大气之中又不乏精致细腻的一套组合,宽广的声场空间,良好的细节表现,鲜明的声音层次。EM5能够完全驱动山鹂。手上的山鹂是定制耳模版,另外配了一根六芯单晶铜线。基本上把山鹂的声场和细节都充分展现出来了。这套组合声音比较中性,微暖的声底,扎实的低音,舒展的空间感,听小编制和一些现场录音效果都不错。
先来一首学友哥的现场录音,正!声场空间足够开阔,纵深感良好,人声口型不算大,属于适中的类型,密度感良好,气息转换吞吐间的细节非常清晰,层次非常鲜明。这对组合虽然依然是偏微暖的声底,但声音的通透度不错。低音比上面的天狼星MK2组合少一点,尤其量感方面,但去拥有更高的清晰度和细节感,氛围没有上一套组合那么温暖厚润,听感更加冷静透彻。第二首,惠特妮.休斯顿的成名作,是我喜欢的听音感觉,人声稍靠后,口型不大,但轮廓清晰细致,线条感并不强烈,柔和自然,细节还原良好,我手上这张CD是日版首版,模拟味很好,而且能感受到久违了的底噪,但听感比较对我胃口,所以不影响心情。低电平录音,增加声量后,没有出现失真,这张唱片的首版水平还是值得一赞。听感上,这套组合是最舒服的,平衡,细腻,自然,舒展,透彻。最后一首古典乐,这套组合还凑合,有染色,但染得挺舒服的,或许是因为我自己比较习惯山鹂的声音。第一,第三段落的长笛与竖琴的对手戏就演得不错,透彻,悠扬,管乐的空气感,竖琴的共鸣感均清晰。间奏段气势和动态响应良好,低音扎实,场面基本控制得住,不紊乱。第三段加入了巴松管,声音表现更丰富多彩。整体上,这套组合要优于以上的组合,但相对而言,它的身价比前面的组合高出甚多,所以综合素质更全面也是情理之中。
小结 五套组合听完,EM5留给我的印象良好,至少在调音方面,这台5k价位的流媒体桌面播放器是合我意的。温暖,饱满的听感非常适合一些预算有限,听音类型又比较繁杂的朋友。五套组合里,由于搭配的耳机价格不同,单元架构不同,获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我自己喜欢最后的山鹂搭配EM5,其一是因为山鹂是几款耳机里面我使用频率最高的,对其声音熟悉,或者说已经习惯了,其二相对其它几款,EM5+山鹂这套组合,是素质与听感都能兼顾的一对,所以最后这组搭配是我喜欢的,也是相对习惯的。
其它组合,各有特点 EM5+ T1 比较适合喜欢低音量足,厚实,以流行音乐和一些注重低频渲染效果的朋友选择。这套组合听感比较独特,算是非主流听感,但也许总有那么小部分人会喜欢。缺点则是,层次感和透明度不太理想,声音相对比较浑,耐听度一般。
EM5+ 铜黄鹂 算是听感和素质都比较不错的组合,而且铜鸟不贵,要获得这样的素质,得花更高的价格,同样的价格,不一定有铜鸟这样素质的声音。惰性振膜的中高频非常好听,晶莹,透彻,纤细,舒展,唯一低音稍微弱势却被EM5补足了。所以算是风格互补的搭配。小编制和人声类都有不错效果。
EM5+ ER4SR 有点让我失望的一对组合,ER4SR我彻底放弃了,也不知道用什么音源去搭配才能满足它,感觉比之前ER4S还难侍候。再不行得试一下电子管耳放了。这套组合依旧无法在低音表现上让我满意,声场是它的优点,还是能撑得开,有宽度,纵深一般。但低音少,声音过于平白,只能听听简单的器乐。
EM5+ 天狼星2 非常适合流行的一套组合,而且天狼星2很好驱动,切记,不需要过大的增益,容易过推。声场不算夸张,但有包围感,温暖的声音底蕴,流行音乐表现出色,无论低音,渲染还是氛围,都可圈可点。是乐感温暖,氛围强烈的组合。纯流行玩家可以考虑这套。
EM5的耳机输出有四档可调,耳塞用户,只要塞子不是极度难驱动,一般在中增益和低增益两档上使用即可。如果塞子很吃推力,可以上高增益,而超高增益,一般用来驱动一下比难推的大耳机,不太适合小塞子了。
近几年好多耳机都送人或者留在广州,我身边的耳机只剩拜雅的,所以这里只选了一只相对较新的型号T1 mk3分享给大家。这台偏暖声的小桌面机,其实驱动DT770Pro也不错。适度的声音染色,听器乐小编制也不会那么乏味。
写在最后…… 该分享的都讲完了,时间关系,没有去仔细测试蓝牙高清音频,这台机子之前工作室活动的时候就有出现过,是为数不多支持LHDC高清音频格式的机器。这三周的把玩,我试了一下链接手机,做蓝牙解码放大输出,音质还是不错,当然了,毕竟是台式机器,所以推力方面,就没必要和随身设备比较了。5K的价位,放在书房或者办公室,都是一台值得推荐的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