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忙着刚出生二闺女的吃喝拉撒睡,这篇RU6测评的完稿时间比预期的要晚了不少,不过之前刚到手的时候有个一篇相对比较细致的一耳朵听感分享,希望已经给一些剁手的朋友提供了部分参考。 在RU6上市之前,很多烧友对于这只史上第一只R2R小尾巴有很多期待和猜测,包括调音会不会过于暖糊、推力大小如何、真实解析力水准高低、以及指标能不能达到Delta-Sigma架构旗舰小尾巴水准等等。
这些期待和猜测虽然很大程度上是基于R2R架构本身特点,以及一些过往同类架构播放器的常见特性做出的。但毕竟HiFi产品还是讲究耳朵收货,在实际拿到RU6之后发现很多我们能想到的问题厂家已经提前做了充足的工作进行提升。最终得到的产品从硬素质水平到调音走向特点都有很多明显超出预期的地方,包括推力在内的各项数据指标则算是符合预期,另外也有一些由于先天架构限制带来的问题。
接下来就借这篇测评详细说说RU6各方面的真实表现,给准备盲狙的用户一个参考,已经入手了的用户也可以对照自己的听感加以印证。 首先回答一个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解析力水准怎么样?
作为正规大厂的R2R产品,音色好听几乎都是默认具备的条件了,但是在R2R架构本身音色容易偏柔和不凸显解析的情况下,RU6的解析力水准到底如何,带给用户的解析力感知程度又如何?
个人体验来说,一耳朵更突出的印象还是好听两个字,解析力却没有一耳朵惊艳,这是本身不显山露水的调音路线决定的。什么时候能感觉到RU6的解析水平呢?对比。找一个千元左右的小尾巴切换对比,RU6在信息量上的优势就会像是登山途中吸到一口氧一样,很自然的呈现出更多的声音细节和更完整饱满的形体。建议去经销商店里试听的烧友也可以对比下接近价位的旗舰小尾巴,个人认为RU6虽然是R2R架构,但是在开启OS超采样后的真实解析力水准上是做到了目前小尾巴产品顶级水平的。 接下来看调音。
RU6的调音水平和解析力水平一样,也是超出了预期的。作为一只R2R产品,其实完全有借口做一个暖厚声底的纯流行味道机出来,但是RU6对R2R结构更多的是发挥其鲜活生动的音色特点,同时又尽可能的让声音有足够高的透明度和瞬态呈现,最大限度上避免了传统R2R产品声音上为人诟病的暖糊问题,最终形成了一个温暖但不凝滞、柔和且清新明快的声音走向。
分开三频来看。
首先低频的凝聚度是一个亮点,RU6的低频没有预想中的松散拖沓,反而呈现出了非常明确地质感和速度适中的回弹,在中低频位置也没有暖声流行调音常见的大量烘托,而是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下潜也是充分到位,仅从这个低频奠定的基调来看,RU6也和一般意义上的所谓HuFi没有关系了。
然后是中频,这应该是吸引很多人最终选择RU6的最大优点了。RU6的流行韵味应该是目前小尾巴产品当中无出其右的,人声位置适中略靠前,人声厚度突出但结像足够精细毫不松散。走的是带有一定柔美染色充满韵味的路线,最大程度上发挥了R2R架构细腻鲜活的特色,且能量十分凝聚集中,密度极高。虽然我认为RU6能听的东西并不止于人声流行,但是确实在这一大类音乐的回放效果上RU6就是小尾巴(甚至包括低端播放器在内)最好的选择。
如果说中频是RU6不出意料的基本盘,那高频应该就是让它再次拔高评价的亮点了。很多R2R产品限于自身素质,高频的真实延伸能力会相对比较局促,同时包括小尾巴在内的中低端以下级别播放器在高频解析力方面也往往是短板,只能用柔和听感或中高频位置的提亮来进行掩饰。
RU6作为一只R2R架构小尾巴,在高频表现上确实很有些出乎意料,虽然整体还是柔和细腻的调校风格,但是略一分辨就能发现高频明显非常出色的向上延伸能力,这一部分原本应该是自身先天弱项,却变成了RU6拉开和低一个档位小尾巴解析力差距的优势,这确实是之前没有预想到的。
具体看RU6的高频风格,柔和细腻与鲜活生动这些特点都与RU6整体调音风格一致,只是在高频会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尤其是弦乐空气感和飘逸的美感都会是目前小尾巴当中最好的,而在高频略靠近中频一点的位置,能够听出来一点点略微的提亮,处理的很顺滑,不突兀,但这一点点凸起能够略微增强高频的存在感,包括吉他在内的乐器在这个位置的形体也会更加清晰抓耳。
声场方面,RU6的声场规模中规中矩,我比较喜欢的一点是声场边界感相对比较模糊,向外延伸的弥散感很自然,而且对于一只小尾巴来说,乐器的定位和声场的层次感算是做的不错的。
具体的三频分析就是这样,总体来看,凯音RU6属于一只暖声泛流行器乐向前端,对于各种不同风格耳塞有着极好的适应性和控制力,非常擅长流行、爵士、民谣、小编制器乐等,除了对高频线条感需求很高的金属摇滚和要求低频气势的大编制古典以外,RU6对多数主流音乐类型都可以有非常不错的回放效果。
以上的听感都来自RU6平衡口搭配小Y,作为一只对前端信息量有较高要求的静电混合耳塞,Project Y在和RU6搭配时没有明显的“吃不饱”的感觉,同时自身在两端延伸和人声韵味上的优势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所以对于同是小Y用户、或者有类似均衡流行向高解析旗舰塞的用户来说,RU6会是非常对味的一个搭配。
另外又测试了一些不同风格的耳塞,具体型号就不赘述了,总结来说:作为一只暖声走向小尾巴,RU6不会(像常见暖声走向产品那样)明显增加耳塞的整体厚度和低频氛围,厚声耳塞因此不会变的过于黏稠,冷硬快速走向的耳塞也不会改变其特色,但是整体来说高频的线条都会变得略微柔顺一些,对太过刺激的声音会有非常不错的控制力,高频延伸高度和宽松感也会得到加强。另外RU6对于人声味道的增强毋庸赘述。
因此,综合声音素质、听感、适应面和适配性角度,RU6会是我目前在小尾巴上的首选。 最后再来简单讲一些使用体验,其实也是RU6的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说的是连接问题,我这次测评用的手机是vivo X70Pro+,作为目前少有的自带音频芯片的手机,RU6在连接时需要先插线再连接RU6本体来绕过X70自带的音频芯片,具体的可以回看下RU6发布会的直播。
第二点其实也是发布会上讲到过的,音量控制电路,具体技术细节就不多讲了,总体来说就是RU6的100级音量实际上是分成了9段,每一段之间调节的时候会有一个电子开关的切换过程,具体到使用体验上就是在整10级的音量向下一级音量(比如从30到31)调节的时候会有一个非常细微的停顿,同时还能听到一点微弱的电流声。
第三点要注意的是基于R2R的结构特性,RU6的底噪会有一些,不会非常明显,但是我见到过一些对于安静背景有特别严苛要求的烧友,所以在这里要特别提一下。
最后一点之前其实已经提到过了,要获得最佳听音体验,还是强烈建议开启OS超采样,同时使用具有USB独占输出功能的APP。
整体的声音介绍就是这样了,最后回过头来整体看看,凯音在保留了R2R架构鲜活生动音色的基础上,又利用自身调音积累,很好的规避和进化了传统架构的诸多短板,最终完成了RU6这样一只声音素质和听感同时达到顶级的R2R架构小尾巴。
自从AKM芯片荒以来,除了改投其他芯片大厂以外,很多播放器厂商也都重新关注起了R2R这种架构,作为一种被重新捡起来研究的技术,R2R架构产品要达到目前主流甚至领先水平就意味着更高的研发投入和更高的成本,可以预见的是随着AKM官方宣布即将恢复生产,R2R这种体积成本研发难度都明显不划算的架构很可能会重新走向沉寂。然而在这一个特殊时期出现的众多采用R2R架构的产品,却注定凭借自身极具美感的音色而闪耀HiFi历史长河,而RU6,可能就是其中最明亮的一颗。
以上, By:羊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