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样年华 于 2020-8-21 20:35 编辑
四款耳机分别为: B&O的H9i(2998元) SONY的WH1000XM3(1999元) DALI的IO-6(2990元) BOSE的700(2699元)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自己也有点空中飞人的味道了~
想必作为发烧友,除了日常通勤外,平时坐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出行时,打发漫长的时间,我们的第一选择往往是来点喜欢的音乐吧。
尤其是坐飞机,除了窗外没有像坐火车那样多变的风景,耳边持续轰鸣的噪声,才实打实最为恼人的,时间长了,压强差,耳鸣等各种问题都来了。以前坐飞机,我是随便塞个耳塞解决问题,慢慢飞机坐多了,坐的时间长了,就越发觉得入耳耳塞戴久了不舒服,堵住的耳道内与外界有气压差,听时间长了有种说不出的憋闷和堵塞感。以至于我自己最近也在寻摸一款降噪大耳机,除了能让耳朵更为轻松、透气,大耳机还会带来一种与世隔绝的自我存在感,要不怎么常常看到那句——“带上耳机,整个世界都是你的”呢。
上周末有幸把玩了4款大牌旗舰级无线降噪大耳机,非常有意思,我也是玩的不亦乐乎。四款旗舰级别的品牌代表作也都是价格不菲,音质如何,佩戴是不是舒适,降噪效果如何?下面也和大家分享分享~
重点就围绕着是否实用和好听,以及降噪效果来说说吧。
呐,先从最直观简单的续航开始:
1、续航时间 WH1000XM3(30小时,支持快充) > IO-6(30小时) > 700(20小时,支持快充) > H9i(18小时)
2、做工、用料 诚恳地说,四款品牌顶级降噪耳机,和其他低价位同类产品相比的话,做工和用料方面还是明显要讲究的,都没什么明显的槽点,也都可以算是严丝合缝,没明显瑕疵或不妥。 但是这四款同台竞技时,从观感和触感上,以及细微处,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首先,H9i对于阳极氧化铝的打磨极为精细,耳罩和头梁部位的皮革材质区分使用,颇显细心的同时,质感和设计的精妙感凸显。纤维、皮革以及金属的合理搭配运用,整体手感和做工都毫无挑剔之处,以至于笔者个人觉得H9i是四款中最有设计感、最漂亮的耳机。
WH1000XM3虽说做工用料等并不差,但细节阻尼感做的不够精细到位,有比较明显的松垮感,缺乏一定精细感,整体塑料质感比较严重,加上外观过于常规和普通。在这四款里面,做工和用料笔者就只能把它排在最后了。
IO-6的感觉和H9i比较像,阳极氧化铝头梁框架,有很良好的阻尼感,耳罩和头梁部分细腻皮革的运用,腔体上铝合金的精细打磨以及接触头部的亲肤橡胶,可谓细致入微,层层体贴了。完整且干练的观感,细致入微的各部分材料融合,足够匠心。
700就比较有意思,从工业设计和做工角度来讲,都是很完美的一款产品,金属头梁和塑料腔体完美融合,以至于有点难分辨材质。只是头梁上的棱角,手感比较锋利,加上橡胶用料比较明显,皮革耳罩又比较低调。因此时尚现代感十足的同时,个人觉得少了些高级感(毕竟BOSE就走这风格)。
做工、用料这部分: H9i > IO-6 > 700 > WH1000XM3
3、佩戴舒适度: 舒适度和4个方面挂钩,一个是接触人体皮肤部分材料的透气性,第二个是头梁宽度,第三个就是头梁和耳罩与人耳的佩戴贴合度,第四个是耳机重量。
这里我发现,椭圆形耳罩和人耳的贴合度,带来的舒适佩戴感还是相对显而易见的。
至于透气性,四款耳机同样使用了材质相同的柔软皮革作为耳罩,而头梁部分分别使用的纤维、亲肤橡胶以及皮革,也不存在明显的透气性问题。同样的,四款耳机头梁宽度也并无明显区别,重量也都在300g左右。
而这四款耳机里,笔者分别佩戴后,发现700出于良好的工业设计,贴合度有明显强于其他耳机的优势。
H9i的头梁接触头部的纤维部分,相对略硬于其他耳机,如果长时间佩戴的话,估计会稍有压力感。
佩戴舒适度部分: 700 > WH1000XM3 > IO-6 > H9i 4、操控: 这是使用耳机时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毕竟大多数接打电话、调节音量、音乐暂停、播放,切换歌曲,都是通过耳机控制完成的,这部分体验非常重要。
这里我只强调一点,除了IO-6使用按钮完成所有操作外,其他三款耳机都是通过触摸腔体,用手势实现各种功能的。
我不喜欢触摸手势操作,一个是我要清楚记得各种手势,有一定学习成本,当然这点学习成本还不算什么。手势还容易带来更高概率的误操作。最让我难受的是,当我们敲击腔体实现某些功能时,敲击震动引发的腔体共鸣,会直接传到我的耳朵,给耳朵带来的这种“嗡鸣”感我是不太能接受的,别说作为发烧友的我不接受这种同理“挠墙”般刺激耳朵的的声音了,想必正常用户听这声音也会觉得烦躁。
因此操控部分: IO-6 > 700 = H9i = WH1000XM3 当然,如果是全部通过手机操作,当我这部分没说好了。
5、降噪性能: 这部分就简单了,毕竟我有各种测试设备......
大前提是
把所有耳机的降噪功能,调整至最高降噪水准。 音箱播放全频段粉红噪音(声压够大)。 红色线表示未佩戴降噪耳机时的环境噪音参考声压值,黑色线为仪器佩戴各个耳机后,也就是降噪后的环境音声压值。
一目了然。
SONY WH1000XM3
至于读数,其实这里有两个值可以供我们参考,一个是大家经常看到的各种评测视频里的,带上耳机前多少分贝,带上耳机后多少分贝。我想说的是,这个分贝值,完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上的参考价值。用这个数值来判断耳机降噪了多少分贝,是完全不准确的,因为降噪效果是针对范围内各个频段,都有各个不同的数值表示的,而这个分贝值只代表频段内某最大声压值。但为什么我说可以供参考呢,可以简单理解为量变引起质变的结果,虽然数值不能参考,但这个数值大小排名,和最终降噪效果排名是一致的。
所以我直接揭晓答案,降噪效果来说: 700 > WH1000XM3 > H9i > IO-6 下面是真实且可供参考的读数,这里为了不浪费大家时间(解释起来比较长篇大论),直接上频段降噪效果图。
BOSE 700
总结而言,BOSE不愧为降噪耳机的发明者,降噪耳机领域的老大哥,降噪实力确实蛮横。而WH1000XM3同样降噪实力非凡,紧追其后。排名第三和第四的H9i和IO-6,虽说降噪水平和二位领头羊差了一个级别(这二者表现差别不大,可以划分到第二层级),但从图上细看的话。也不难看出,对于持续嗡鸣的低频声以及刺耳的高频声,他们也是有着不错的降噪深度的,敏感和刺激耳朵的频段,也都有着十几dB的降噪深度,加上我自己的实际使用体验而言,这种降噪深度即便是坐飞机,也是完全够用的。同样起到了隔离环境噪声和保护耳朵、保护听力的作用。
B&O H9i
达尼IO-6 6、独到之处: 抛开以上共性,毕竟都是鼎鼎大名的音频品牌,都有各自的看家本领,所以下面我说说这些耳机各自的独到之处。
H9i: 关键词我觉得是设计感和质感,在我看来,H9i是这四款耳机里最漂亮,最能让我有拿在手里,戴在头上,乐乎赏玩的耳机。
配备传感器,带上/摘下耳机会自动识别佩戴状态,自动控制音乐播放、暂停。
可更换电池。 除此之外,拥有多年音频历史沉淀的丹麦B&O,其调音风格独树一帜,H9i加入了品牌特有的TRUE360音效,也就是让声音空间感体验更好的手法,从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单元置放设计也不难看出,对于声音,H9i是有过周密考量的。
极简的APP非常有格调,可以简单调节声音EQ,透明声音模式感受良好。
700: 700感觉走的是简约又不乏活泼时尚的商务路线,极为强大的降噪功能,11级降噪深度可调节。
同样非常格调的APP,根据环境,内置自适应主动调节EQ,降噪同样主动适应环境。极简体验想必是其主题,最便捷迅速的方式获得音乐乐趣。
WH1000XM3: 20级降噪深度可调。
索尼认证Hi-res音效,40mm镀铝振膜单元。
功能极为强大,用户可自主设定功能非常丰富。我使用这个耳机,第一步就下载了3个APP,然后固件更新,识别人耳,定制3D音效,识别环境场景,侦测环境气压,侦测和调节音乐播放特性...等等等等一通操作。喜欢折腾的用户想必非常喜欢,APP内也可以对耳机的声音进行各种深度EQ调节,入手操作可谓眼花缭乱。只是我这种极简用户觉得繁琐。另一个就是就是对用户与索尼音乐软件的深度捆绑,让我觉得有些强迫了。 支持苹果的AAC音频传输协议,以及索尼自有的LDAC高清无损音频传输也是值得肯定的。
IO-6: 来自丹麦传统音频品牌达尼,雄厚音频技术实力,独家50mm木纤维大振膜单元。
最新蓝牙5.0规格,支持AAC、APTX、APTX-HD高清无损传输协议。
内置USB Type-c解码耳放,可以直接USB接驳电脑、平板、手机等设备。
7、音质: 音质部分就比较有趣了。 700的声音有些美式风范,有点大开大合的感觉,三频均衡,而且三频的人耳敏感频段质感凸显。低频够猛,劲道十足,中频人声质感强烈,高频也足够亮丽。声音在硬素质层面,解析力一般,声场表现也不是很漂亮,层次感不够分明,结像位置也不够准确,所以声音立体感差些。总体而言,700的声音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很直白和直接地,让人听起来爽一下的声音。一个中规中矩,偏主流,偏流行化的声音,虽说没有什么HIFI性可言,但贵在算是久听也不太会腻的声音。
B&O独到的TRUE360技术还是有可闻功效的,H9i的声场表现和声音层次表达,器乐的定位感,以及音乐的立体感、氛围,都是不错的。而且能比较清晰地感知到B&O的调音风格,三频均衡,轻松活泼、音色中带些甜美和松弛感,久听不累,而且会觉得好听。所以从音色方面,H9i是具备一定HIFI性的。但就声底的硬素质而言,H9i声音结像的凝聚度感觉不够,偏松散,也因此声音质感不够凸显,听起来毛茸茸的,不熟悉声音的人可能觉得这个声音有些发虚,有些细碎。声音解析力一般,可能碍于传输协议不够高清无损,或许损失了一定的声音细节吧。还有就是,H9i开启降噪模式后,音质会明显打些折扣,主要表现在声音的数码味儿和塑料味儿会浓重一些,这点还是比较尴尬的。终究是为大众用户准备的产品,总得来说,这个声音可以理解,也是值得肯定的。
我首先听到了很熟悉的SONY声音风格,扎实的声音质感中带着些许凛冽和不羁的味道。就三频均衡度而言,我觉得这款耳机稍稍在低频上有些许倾斜,对我而言低频量有些多了,但也无伤大雅。解析力、结像质感、声场、器乐定位,也都有着让人欣慰的水准。整体声音我还算满意,和我理想中的HIFI性的音色上还差那么一点点,没有彻底把SONY的声音风格展现出来,有一定收敛。HIFI性硬素质层面,表现不错,但终归属于大众化的声音,就SONY真实的音质水准,还是有所保留。作为一款大众无线耳机,能和HIFI沾上边了,也足以让人欣慰。
就音质部分,我不得不对丹麦达尼致以深深的敬意。作为音乐国度丹麦的老派传统音频厂商,做任何产品,永远都是把音质放在第一位的。我个人对达尼产品声音,一直都是抱有很大信心,这次IO-6也并不例外。其实从文中来看也不难总结,没有使用大家都在用的40mm振膜单元,而是使用了50mm木纤维大振膜单元,就像相机的画幅,底大一级压死人。达尼以木纤维振膜技术独步发烧音频圈天下。即便是做一款无线耳机,达尼依然毫无保留地把看家本领精心运用到这款产品中。同时使用最先进的5.0蓝牙芯片,支持最佳音质传输协议Aptx-HD,腔体滤网蜂窝结构的精心设计,每个细节都不难看出,达尼所有的设计都是为音质服务的。所以呢,IO-6的音质,听起来不像是一般的无线蓝牙耳机,而是更靠近高品质发烧耳机。明显更强的声音解析力,带来精确的声音定位,和扎实的声音结像质感。规整且宽大的声场,音乐元素在场内鳞次栉比,纵深感非常好,立体且十具层次感。有质有量又不失宽松度的低频,烘托出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包围着你。高还原度的中频、高频表达方式,带有很多自然的气态感,非常流畅和细腻。
说句题外话,IO-6可以直接USB接驳音频输出设备(架构更完整),我试了一下,音质表现更好,更像是HIFI耳机的听感。
音质部分的评价其实我比较纠结。
H9i虽说声音的声底素质上差点事儿,但音色调教非常好听。 WH1000XM3虽说声音各部分做的都不错,但总感觉离心目中的SONY,各方面都还差口气儿的感觉。 700的话,个人觉得是主打降噪功能的产品,降噪功能性比听音乐这件事更重要。 IO-6的声音是我这次测试中最满意的,对得起“丹麦达尼出品”这几个字儿,也是这几款中最具HIFI性音质的产品。 综上所述,音质部分排名如下: IO-6 > WH1000XM3 = H9i > 700 总结: 把玩过这几款旗舰级无线降噪大耳机后,还是有些感想的。 首先要肯定的是,这4款产品的综合品质来看,相对低端价位产品,完成度还是明显高出不少。功能性、降噪性能、音质,用料做工,都无一例外达到了很高水准。但细看其侧重和定位,还是有些许区别。 如果是喜欢折腾的年轻数码玩家,相信SONY WH1000XM3是你的好选择,强大的EQ可以调节各种你喜欢的声音风格,潮流澎湃的索尼声底,各种APP和个性功能设置,可以在听音乐的同时,玩很久都不会腻。 如果是长期在各大城市奔走的商务人士,可能Bose 700是你的好选择,强大的降噪功能,戴上耳机的瞬间,整个世界都会安静下来,在任意繁华或嘈杂的地点,700都可以在一瞬间将所有嘈杂和吵闹隔离,享受属于你自己的音乐空间。 如果使用场景并不复杂,如日常通勤,或者喜欢在固定的地点,安心欣赏音乐,同时对声音品质的要求又非常高的,那么达尼IO-6是你的不二之选,任何时候都可以给你高保真且高品质的音乐回放,可以领悟到更多音乐的真谛。 如果只想简单听听音乐,同时对时尚和潮流外观有所追求的用户,那B&O H9i相信是你的好选择,不错的音质,漂亮的佩戴观感,够用的降噪效果,以及良好的工艺品质,各方面足够均衡,禁得住推敲。无论是放在手里把玩,还是佩戴后镜子中的自己,或许都可以让你心生欢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