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巡回速评的系列是由于巡回的时间紧张,时间不足,仅对声音作出记录及总结的系列,结构和表述方式可能较为草率,尽量精准的表述准确,给出相对准确的评分。 ![]() 感谢官方提供的巡回试听的机会。 拿到手第一感觉就是非常轻,佩戴舒适。整体为碳纤维的机身,该技术应该是业界内首次。原线+墨菊 乐器及人声: 大提琴力度较好,动态表现不错,泛音收的快一些,空间拉开了一定宽度,小提琴延伸表现不错,有一定高度,层次感深度表现不错,在独奏中能展现出不错的能量感,侵略性不是很强,亮度少弱一些。钢琴有一定的弥散感,体型偏瘦,个体表现不够突出,古典乐曲的表现上可能稍弱一些。吉他弦上细节有一些提亮,泛音听感不错,线条清晰,鼓的泛音充沛,空间拉的开一些,乐器的结项宽度表现不错,弦乐侵略性少一些,听感相对柔和,打击乐器有不错的力度反馈。铜管乐器有一定韵味,线条不明显,泛音听感不错,对于小编制的交响有不错的表现。大编制中结项还有提升空间,氛围感对整体承托,做到了不错的水准,声场也能承载这样的演奏。 人声柔和,伴唱层次感优异,口型清晰,有一定颗粒感,齿音弱一些,结项稍近,人声线条偏细一些。 ![]() 低频: 低频动态表现优秀,力度不错,回弹慢一些,下潜、深度感有一定的感知,不过能营造出不错的氛围感,能铺开不错的低频空间,在一些慢节奏的曲目中,能更好的反馈低频的下潜能力,而在一些快节奏鼓点中则会因为拖沓一些,而没能展现其空间的上限。 高频: 高频的泛音收的慢一些,量感不会偏多,感觉很有韵味,亮度适中,延伸感也很优秀,线条感清晰。 总的来说墨菊下是一种偏暖声的味道,泛音相对充足,但素质声场不错,因而并不糊。 ![]() 在群里说上台更猛,上台后居然没有底噪这一点让我很惊喜。 台式+原线 乐器及人声: 鼓的深度表现更好,泛音会收束一些,力度呈现不错,在兼顾慢节奏的同时快节奏的鼓点也会变得好一些,吉他没有很强调弦上细节,但具有不错的亮度,和韵味,最重要的是结项提升讨喜,整体暖味还是明显一些。小提琴的亮度和侵略性有所提升,延伸感也不错,钢琴在保证体型的情况下,有不错的宽松度。 人声口型不错,结项靠前一些,在不突出人声的录音中显得有些不太凝聚,齿音有一些,相比墨菊上感染力更好一些。 ![]() 低频: 上台后低频的空间打得更开了,深度和速度感表现更优秀一些,量感会有些收束,具有不错的氛围感,但相比1697稍显紧致。 高频: 高频有一定亮度,延伸感不错线条较细,收的较快相比墨菊上的表现会突出一些,整体听着会比墨菊下更均衡,这里应该是前端的影响了。 ![]() 台式+蓝鳍 换做蓝鳍线后乐器的瞬态表现更好,钢琴的表现更宽松,大提琴力度表现更好,但体型会收缩一些,声场没有明显提升,但是结项表现更好,泛音会变淡一些。 人声表现更柔顺,颗粒感收束一些,齿音会更突出一点。 高频的延伸感更好,亮度感觉更好。 低频的量感会变少一些,深度和力度会提升,动态和空间感会变弱一些。 总结评分: 免责声明:该评分基于我的评测设备和我的听音经验,评价结果相对主观,评分结果仅作为意见参考,如有不同意见可与我积极讨论,若您执意质疑的我的意见,那您是对的。 ![]() 原线+墨菊 设备评分:3.5 个人喜好:3.5 推荐评分:3.5
台式+蓝鳍 设备评分:4 个人喜好:4.5 推荐评分:4
台式+原线 设备评分:3.5 个人喜好:4 推荐评分:4 总结:这款两单元的静电动圈塞,在便携的前端下整体偏中低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颗静电单元比较吃推力,上台后高频延伸亮度都会变好一些,我的台式是那种把高频变润的走向的,并不会直接拔高高频表现,这个动圈随着推力升高,中频表现和结项也会更好一些。搭配来说可以搭配素一点或者中正的播放器,暖声向的调音可能会显得臃肿一些,当然上台表现会更好。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