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2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HIFI的排列组合——DX150听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7-8 00: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山西
本帖最后由 kinglzr 于 2018-7-8 00:00 编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每一点点的进步无疑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这已是我再一次地与ibasoo邂逅了。据我所知,其实DX100是最早采用安卓系统的国砖,某种意义上讲称其为“里程碑”也并不为过。但真正让这个品牌被国内烧友所广泛熟知的,还要数DX90和DX50。再后来,笔者又接触到了DX200,这款ibasoo的巅峰之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听,使我对这款产品好感顿生,之后便索性购买了一台,亦成为了我日常生活的主力机型之一。其实,再多文字上的堆砌与粉饰也不如实际上的付诸行动,毕竟,肯花钱购买它的人才是真爱。



     这次之所以有极大的兴趣去申请试听DX150,很大原因是好奇这款售价几近斩半的新品上所搭载的AMP6在DX200上搭载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再者,就是很想了解这款除了更换DAC外、外观及操作方面反而有所精进的产品会和前作有何体验上的差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笔者时常劝慰烧友朋友们不要过分迷信前人的听感,毕竟每个人对播放器、耳机甚至音乐作品的态度往往存在着各自的主观情绪在里边。因此,尽量去把这类文字当做一种参考来帮助判断一款产品是否适合自己的好恶;而不要盲目地将其当做一种“指南”来拘束自己的判断,这显然是极不明智的。


    上手的初步感受其实是包装盒的简化。对比当时DX200精致考究的包装,这次简单质朴了许多。相对单一背景设计凸显了产品的LOGO,让人极易辨识。背后多国文字的表述则说明这个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已然得到国际市场的接受。


2
 楼主| 发表于 2018-7-8 00: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西
     尽管包装化繁为简,但配件依旧是出奇的丰富。更加“令人发指”的是这次DX150居然还额外附赠了“钢化膜”!说出来其实满眼是泪:国内播放器行业多半是没有配备钢化膜的,就连皮套一般也是选购配件。限于产品的影响力和保有量,在市场上其实很难有第三方企业会为国产数码播放器来设计配件的,即使侥幸能碰到凤毛麟角,在尺寸上能做到恰如其分的也是少之又少。而此次DX150不但配备了贴合度极好的翻毛皮套,又能够带钢化膜,实在令我等DX200用户眼红不已。鉴于两款产品屏幕大小是别无二致的,其实厂家真的可以转换思路,推出一些官方钢化膜、皮套、贴纸等外设出售,既方便了用户,又扩大了产品宣传的影响力度、甚至还搞活了经济,真的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这款机器的外形设计是一脉相承却又稳中求变的。得益于技术的进步,整机厚度其实是要稍稍薄了那么一分的,原本DX200上稍稍突出的屏幕这次屏幕和机身终于平齐。不要小看这点微不足道的改进,这会让机器在不慎跌落时碎屏的风险大为降低。机身材质依然是铝合金机身加磨砂工艺,工艺较DX200更为精致。右侧的护臂进行了减薄处理,原本的“禁锢”思路被彻底摒弃,材质也换成原色铝合金,整体设计显得更为活泼。音量旋钮亦呈现金属原色,手感上佳。美中不足就是护臂配色略显突兀,原本DX200的护臂配色显然更显档次,其次旋钮正面未加修饰略显平庸,倘若在上面蚀刻个金属logo估计会对颜值上的提升大有裨益。



      机身背面依然是“三段式”设计,但顶部天线模块挡板此次更换为黑色镜面材质,比DX200显然更为华贵。机身与底部的模块设计与前作保持完全一致,所有模块均保持高度一致,桥接部分更是严丝合缝,这点比DX200早期机器还要优秀。鉴于目前各型号模块的市场保有量较大,且二手模块的品相和功能也大多完好、价格也颇为亲民,如此一来,通过更换模块来对播放器的素质和调音产生巨大的改变,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换机的成本,这个设计理念虽不是ibasoo家独享的,但却被其坚守并发扬光大。



       接口方面,DX150和DX200完全一致,机身顶部依然标配SPDF光纤/同轴输出口、Type-C充电传输口以及电源按键。此次标配模块为AMP6全功能耳放卡,依次提供了Line Out线性输出口、3.5mm 耳机口,以及2.5mm BAL平衡输出口,可以看做是AMP1模块的升级版本。







      关于屏幕,DX150的屏幕依然选用了DX200曾采用的4.2英寸1280*768分辨率的IPS电容屏,可视角度相当优秀,屏显效果比起目前动则上万的旗舰机型也好上不止一星半点。对于一款支持第三方程序安装的安卓机型而言,一块优秀的屏幕的优势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对于一款3000出头的机器而言,DX150的硬件成本占比之高可想而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9-16 02:0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