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7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圣诞礼物:2011年随身器材总结暨NAGRA搭配研究——鬼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25 1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陕西西安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2011年就走了过去,年底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而鬼鬼今年经历了不少事情,从研究生学习转入正轨到女友出国,从笔耕翻译组负责人到一个成长中的斑竹,经历了很多,其中涉及到精力分配的问题,今年的工作主要是以管理为主,平时学习越加繁忙,导致今年一整年几乎都没有翻译什么东西,评测是写了一些,不过还是一贯的慢的要死的风格,想得远比做得多,在此和一直以来帮助我的各位前辈和各位一直支持鬼鬼的朋友们说一句谢谢,也道一声抱歉。

陪伴我走过今年的有许多的器材,其中包括不少的耳机和耳放,那么现在就打算按照音源-耳机-放大器的分类来个鬼鬼特有的碎碎念吧。

1.IPC
关键词:持有量,入门词汇。

手头的IPC是09年在上海的时候收的,一直跟随在我身边很久,外面的硅胶套都用到有些破旧了,但依旧舍不得换。算是很有感情了。

虽然对于IPC这个小家伙已经有了很多的评述,但今天依旧要写下老生常谈的句子。

首先声底方面IPC和原来的IPOD比,耳机输出(PO,PHONE OUT)方面显得更加薄弱,我从PHOTO时代一直玩到CLASSIC,曾经对比过PHOTO,VIDEO和CLASSIC的耳机输出,个人觉得不进行MOD的情况下,以PHOTO的声音为最佳。这种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声音的饱满程度上,PHOTO的声底更加饱满,而到了VIDEO时代开始走下坡路,终于到了IPC的时候受到了广泛的批评——但这并不说明IPC的耳机输出就是一无是处的,虽说声音略显单薄直白了些。

相比之下线路输出(LO,LINE OUT),三代机器来说,个人感觉非MOD依旧是PHOTO执牛耳,但现在PHOTO,VIDEO已经出掉,与女友双双换成IPC,也就不是很在意了。这里顺便提一句,三代当中,MOD潜力较大的个人认为应该是VIDEO,PHOTO苦于硬盘和电池以及内部组件已经老化。而停产的VIDEO曾经听过西安一位友人的RWA IMOD,认为颇有水准,但是加电容的办法不是十分认同,毕竟有些脱离随身的本质了,当然不失为一种玩法。

当然,使用IPC作为年度器材总结的开篇,是因为每天在论坛上面看一些帖子,很多烧友都是因为IPC才来到坛子和发烧结下了不解之缘的,但总有一些问题是每个月都在问的,虽然置顶帖子里很多基础的问题已经写得比较清楚,也可能是因为大家不了解论坛功能的缘故所以塞区总是有一些重复出现的问题,这里也记录下一些常用的基本词汇和说法,供新人参考。


2.七彩虹C4
关键词:古典,随身,砖头

弄这小家伙的原因其实挺有趣,我算是七彩虹显卡的粉丝了,从当年的FX5200用到现在的4870,一直都支持着这个价格便宜量也挺足的厂商。综合分析起来推断,此厂技术实力和研发确实是非常犀利的,于是果断搞了个。

此物的调音确实非常适合古典,也是我所见过的第一款能够集成6.35口的随身播放器。PO口强大的推力甚至可以将台机专用的HD600伺候的不错。这也是令我惊讶万分的一点。直推方面C4可以将很多大耳机和高阻耳机伺候的不错,而对于低阻高敏耳塞来说,例如ES3,口水歌/流行方面可能并不是C4的菜。这是一台为了古典而服务的机器。

关于MOD,一般情况下的MOD建议将内部运放更换为8620,我就是这么做的,原配运放是什么型号我也不记得了。我见过上海某高人是不仅换了8620,还拆掉了C4的3.5输出将其改为LO,内部电容换用飞利浦BC电容,将其完完全全的改造成了一个纯古典机器,在上海烧友圈子里很有名的MOD之一,但这么做会使机器失去保修,没有相当电路基础的朋友一定要谨慎对待。

虽然C4的直推已经到达了随身的一个新高度,但从个人使用经验上来讲,C4作为数字源来说是颇为有趣的一个玩法。我曾经爆料过我的床头系统一度曾被C4+DB2+PB2+平衡ES3和平衡HD600所占据。这套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全平衡的配置,据我所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随身平衡解决方案之一,虽然体积确实比较大,应该属于随身背的程度了,但丝毫不影响其存在的技术标杆意义。声音方面成功的解决了C4和流行歌曲不对路的问题,感谢DB2和PB2的存在。但总体风格走向还是偏古典,当然,也可以通过更换PB2/DB2内部运放的方式来进行进一步调音,找出自己想要的风格。至于设计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冗余的耳机输出口,稍显麻烦的UI,相信之后都会有一定改进空间,总体上来说这台机器的调音风格得到了包括我在内的烧友们的广泛认可。


3.Mini Audio D6
关键词:便携解码/耳放,随身耳放

其前身D4乃是Mini Audio的成名作之一,在国内外都受到了相当高的评价,但还是白璧微瑕,我在2010年2月7日的贺岁评测最后一部分给出了一部分建议,Mini Audio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于是后来就有了D6,作为D4的升级版,这台耳放基本的架构进行了一定变化,首先体现在外壳的进步方面,厚度的增加使得金封运放的使用成为可能,而电路的微调使声音适应方向更加多样,解码部分也做了相应的调整,更好的为电脑做了优化。供电方面从9V电池升级为内置锂电池,节省了玩家使用普通电池的成本,也增加了压摆。看到自己的建议被积极的采纳,对于任何一个玩家来说都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吧。

之所以将这个机器放在这里,是因为我更愿意将D6看做一台便携式解码器,或者换言之,一台集中了卓越放大电路的USB声卡,如果经常出差,而且又想兼顾桌面听音系统和便携耳放的话D6几乎是独一无二的选择了。当然,相比常见的IPC来说我更喜欢D6本身的解码,和电脑搭配起来怎么说也是个分体转盘+解码的配置了(笑)。

之所以提到这个机器是因为今年一年当中都处于一个PC-HIFI到传统HIFI的理解深化期。这里所说的传统HIFI是指音源是CD这样的载体而言,轻量化数字音源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增添了不少浮躁的感觉。我记得我初二的时候,背包里是视为宝贝的索尼EX672磁带机,背包里面除了教科书,还有十来盘喜欢听的磁带,一般坐车回家的时候都会从头听到尾,一盘磁带10来首歌,10盘也就100来首,可能还不到。而现在IPOD里动辄上千首歌,音质也不可同日而语了,完整听完的又能有几首呢?所以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并不一定是积极的影响,也可能是消极的。所以今年回归到了传统HIFI的怀抱,同时也享受着PC-HIFI所带来的便利。

D6的成功在于在找到了一个可以作为桌面系统和随身系统的平衡点,D系列经过很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在D6已经成为D4系列完善版本的时候很欣喜地听到了D7终于向便携台机的方向跨出了第一步。之前有日本人定制的Fi-Quest,而D7的出现是否会更进一步的提升音质,这个话题也许会成为2012年年终总结的一个部分。


4.宝华C5
关键词:新年礼物,动圈,佩戴,箱子


在这里首先感谢mimasama兄,因为一句戏言真的将这么贵重的礼物送给我,今晚是平安夜,在此鬼鬼向mimasama兄致意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谢意!

其实最早一直搞不清C5到底是什么,甚至一度以为是七彩虹C4的升级/降级版本播放器,后来才知道是一副塞子,但是更混乱的认为是某个国产厂商出的,直到拿到这幅塞子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是最近最具性价比的新生代力量之一。

特别的造型和佩戴是宝华C5的另外一个看点,玩定制之前是以小四为主,鬼鬼的耳洞相比一般成年人来说比较小,常常被女友取笑是小耳洞男,于是三节套最多进去过2节半,单节套就从来没有舒服过,所以一般情况下都需要C套来达到最好的密闭效果。C5的出现结束了这一情况,它的单节硅胶套非常贴耳,就算是小耳洞也可以用得很舒服。比较有趣的是这只耳机的造型,侧面看上去很像一个绚丽的音符,环状走线可以卡在耳甲部分固定,戴起来轻巧也不累。

令人侧目的是这幅耳塞的低频,量确实比较大而且质感非常好,这里发现一个共性,无论是FS的MG7还是IE8还是C5,低频部分相对鬼鬼听过的动铁来说,总体上量都要大一些,声音下盘都非常扎实,中频部分自不必说都干不过ES3。但整体上来讲鬼鬼最喜欢的低频是C5的,IE8的低频太散,没有集中度,必须配合倒相孔调整和前端搭配才能够获得最满意的低频。而MG7的低频量实在太大,质感方面就没有量感那么好了。配合不同音源的时候声音表现总体来说都是很不错的,针对ipod和iphone的调音也非常时尚,至少IPC令人诟病的直推也可以将这个塞子推出一定水准了,捆绑个随身放就更有效了,这里需要强调一点,随身耳放的捆绑调音作用大于素质提升,从台机驱动下的C5作为参考来说,低频凝聚力较强是C5的一个特色,有些音乐需要这样的低频有些音乐不需要,我之后的所有的器材搭配都是为了把这个低频弄得更松散,但C5这个特性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对于喜欢冲击力十足的声音的朋友这是一个喜讯,反之亦然。顺便,因为害怕手机辐射,鬼鬼打电话的时候都是用这个耳机的,嘈杂环境中还有着意想不到的静音效果。原来用过一段IE8I,也有相同的效果,而且IE8直推也推荐IPC。


5.ES3
关键词:定制,流行人声,底噪探测器



可怜的老塞子,本想告别之,结果发现不仅没有告别还反倒更爱了,威士顿制作这个塞子的初衷是供歌手和吉他伴奏监听之用,没有想到大受欢迎,成为当年3210时代的宠儿。

记得有位朋友曾经说过,比ES3好的人声,我还没听过。虽说说法有些夸张,但鬼鬼手头上所拥有的动圈大耳机,还真没有哪个流行人声能超越ES3。可以说用这幅耳机聆听吉他和人声根本就是自己给自己放毒。虽然低频、高频在定制塞子中都收到过一些质疑,但中频部分却成了ES3待以立身的根本。

在我这里ES3还有一个奇怪的用途那就是底噪探测器,阻抗16,灵敏度126,无论什么样的器材,只要这个小东西听过没有底噪,就真正做到了非常好的底噪控制。鬼鬼的ES3是经过升级更换线材的,所以高频部分更加顺滑,低频更加难以驱动,中频毒性更大,对于这样一幅老耳机来说,更换线材让她的声音显得更加醇和耐听。


6.NAGRA SD
关键词:录音机,好声,南瓜



毫无以为这是个录音机——这简直是废话,原来只在图片上面见过,一直以为体积和D50差不多大小,而真正拿到手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只有香烟盒那么大一点,香槟金色的铝合金拉丝外壳不见得如何精美,前前后后一大堆开关倒是彰显了这个小家伙的专业程度,到我手上并没有随麦克附带,所以就没有进行任何测试,但可想而知这小家伙录音起来也一定不输于专业。

令人稍担心的一点就是PO和LO竟然是一个口输出的,所以外接耳放的时候需要将输出电平调至0dB以实现LO的效果。播放方面的操作令我这个习惯了IPC的用家显得手足无措了些,也不见得如何简单,如果想要连续播放就必须设置默认文件夹。而普通文件夹播一首是一首,没有办法连续,更无法随机播放。

但这个小家伙的声音确实是很惊人的,直推ES3的时候可以听见不小的底噪,起初以为是USB供电导致的,后来换用电池发现底噪依旧,无视之,聆听几个曲目发现这小家伙果然不是浪得虚名,除了底噪上面的一点小瑕疵之外,还真挑不出什么毛病,声音非常大气,隐约带着几分台机的气势,同为录音笔,D50的声音就显得直白有余音乐性不足,而SD就显示了强大的播放功能,很难想象这仅仅是靠着两节AA电池就做到的,D50和D1都需要4节电池的,而体积方面,SD仅有这两个机器的一半不到。

在我这里的时候主要测试了手头上的几幅耳机。一一记录如下。
ES3:唯一的缺点在于底噪,但是音乐声响起来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会因为掩盖效应令这种噪声几乎不可闻,除了在一些比较安静的乐段。基本上适合ES3的音乐类型表现都非常完美,无可挑剔。声音暖暖的带有模拟味道,非常耐听且不乏素质。可以说是我见过最兼备素质和听感的直推前端。声音和D50所具有的解析向和IPC的苍白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声场方面的表现也可以使表现诸如小-中编制音乐的时候不再显得如此拥挤。低频部分下潜深度和冲击力都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同时并没有抹杀ES3中频的毒性,钢琴的通透感和E弦的质感是我听过随身器材中数一数二的。

C5:接上去的时候声音有点儿发虚,采用转接线后声音无问题,低频部分稍微有些难以适应,声音偏紧,低频能量凝聚有些过头,冲击力道是真不错,底噪相对于ES3来说少了很多。中频部分倒是没有ES3那么贴耳,但表现依旧令人吃惊,要知道C5的调音是专门针对IPOD系列进行的,可以说IPC驱动下的C5还是非常可圈可点的,但SD下的C5爆发出了令人感到惊讶的实力——和IPC驱动下相比几乎是另一副耳机,这种提升首先表现在声场方面,毫无疑问SD驱动下的C5声场相比IPC稍大,空间感提升不少,而整体声音走向方面更具有箱子的味道,瞬态的表现也终于加强起来。相对于ES3的剑走偏锋,人声几乎毒倒一片人,C5的适应性方面更胜一筹,表现也更加平衡。唯一的缺陷在于C5的低频部分还是显得低频冲击力过足。

ED10:有点儿极端的例子,按照数据来看放在随身范畴也并无不可,驱动完全无底噪,但声音方面依旧显得整体过亮,SD很好的控制了声底让ED10听起来相对来说更加柔和耐听,但低频部分还是显得稍微紧张了一些,看样子SD的低频更适合搭配类似森海这样低频显得比较松软的耳机。使用这只耳机的时候发现SD的推力方面确实有些吃紧,虽然标称为32欧阻抗下25mW+25mW。但这并不说明SD就完全推不动ED10,做一个类比可以看成是C4直推下的HD600这样的表现。ED10的基本特性发挥出来,高频明亮,细节丰富,低频冲击力十足,但也同时中和了一部分过于刺激的东西。

上了一个档次之后试了一下HD600+HD800,比较疯狂的玩法,使用小家伙推了一下这两只耳机,不过不是很尽如人意,在这里不多做赘述。

这里顺便说一下SD的LO搭配问题
使用耳放分别为:PB2,T5,orison及pico
使用耳机分别为:ES3,C5,ED10,HD600
对录线分别为ALO OCC 18AWG和Crystal Cables对录线。
下面将在几个耳放部分谈一下和SD的搭配。


7.PICO SLIM
关键词:轻巧,纤薄,调音



很早之前听说过XIN博士的Supermicro 3(不是Supermacro 3),这个小东西可以用一节AAA电池驱动,据说素质不怎么样调音是极好的,基于冯博士一年到头神龙见首不见尾前段时间长时间不更新还被人以为挂掉了,于是渐渐忘了这个小东西直到有一天PICO SLIM这个小家伙出现在我手里。

“洋货”们的卖相确实都不错,镜面抛光的机壳外加裁量合适的皮套,用很久了也没见有什么旧的样子,而这方面来说,近几年国产才渐渐的追上来,但总体来说国产产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而声音方面讲,这个小家伙素质不见得如何好但调音确实下了一番狠功夫,调音方面显得解析十足,中频也很甜美,曾经一度我将pico和pico slim当做一个东西了,这里再重申一下讲的是pico slim。电位器的设置显得非常小巧,和一般的随身耳放不同的是,这个机器的旋钮需要打到一半左右才能够达到ES3声音的正常音量,和一般的电位器线性渐进的模式有少许不同。搭配IPC的时候还是显得有些过分直白,因为可以突出解析,听感类似照片锐化稍微过度。但整体方面的调音还是非常讨好耳朵的声音。

SD+PICO:体积上的搭配显得比较和谐,如果不是我对录线是直插的缘故,放在机器背后几乎看不出来带了耳放。而声音方面,前端的提升并未令我看到较大的欣喜,这小东西调音很特殊,解析倾向十分明显,三频不见得十分出众,人声稍有毒性,搭配ES3显得有些水准,IPC下的pico就别指望了——前端带来的极大提升可见一斑。C5上面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个人觉得硬素质方面的改变小于调音带来的差异。由于推力确实不大,这里并没有测试其他耳机。


8.Mini Audio T5:
关键词:小巧,声场,低频。



如果说PICO的出现确实改变了我对体积较小的耳放的看法,那么T5的出现则是一种完全的颠覆。收到T5也有一段日子了,一直想写一点什么给她,那么还是按照鬼鬼一贯的评测风格先从来个以貌取机。当初刚收到这台机器的时候以为是个T3的改版,应该也是一样的外壳,一样的声音,真正拿在手里才发现原来T3上面采用的那种比较薄的金属已经被表面处理精美的外壳所替代,表面的平行线让整个设计显得简洁之余又不呆板,表面也不像T系列的前身T3一样容易刮花了。别看机器体积和PICO差不多大,却是十分有分量的,拿在手里一点都不显得轻飘飘,侧边还采用了防滑的雾化表面处理——人靠衣裳马靠鞍,档次一下上来了。电位器也从传统意义上的碳膜旋钮电位器进化到了按钮式的音量控制——我记得我曾经抱怨过不少次低音量下偏音的问题,本以为老头会通过挑选电位器的方式解决,没想到这次来个釜底抽薪,彻底解决了偏音问题。

卖相的提升并不一定意味着声音的改善,于是乎手痒痒拆开看看到底是什么样子,真正拆开的时候傻眼了,10多个芯片密密麻麻集中在比邮票大不了多少的位置上,背面还有8个NICHICON电解电容,难怪这么重啊!估计想动手的兄弟们玩MOD这次可以不用动运放而是直接从电容下手了,不过这么小的焊点估计很难下手吧。再次感叹一下这老头电路设计的变态。



内部电路使用了一种名为BTL的技术,意为桥接式负载。负载的两端分别接在两个放大器的输出端。其中一个放大器的输出是另外一个放大器的镜像输出,也就是说加在负载两端的信号仅在相位上相差180°。负载上将得到原来单端输出的2倍电压。从理论上来讲电路的输出功率将增加4倍。BTL电路能充分利用系统电压,因此BTL结构常应用于低电压系统或电池供电系统中。在汽车音响中当每声道功率超过10w时,大多采用BTL形式。BTL形式不同于推挽形式,BTL的每一个放大器放大的信号都是完整的信号,只是两个放大器的输出信号反相而已。用集成功放块构成一个BTL放大器需要一个双声道或两个单声道的功放块。于是压摆从最初的4.2V提升到了8.4V,每声道电流输出更可以达到最高500mA——这么丁点儿个小家伙还指望什么呢?



尽管电路设计和原理都是非常牛X的还是抱着批判的心理去聆听了这个耳放,第一感觉,声场,还是声场。T5的声场根本不属于这体积的机器,声场表现方面令我吃一惊。而第二个印象则是低频的提升,相比T3金字塔式的声音,依旧是比较偏下盘,但这次高频部分明显做的不错,而且通透度有极大提升。总体调音方面并没有像PICO一样突出解析,低频显得量比较大,属于比较耐听型的松软低频。搭配方面相比PICO来说适应性广了不少,C5可以退的有模有样了,前端是IPC的情况下也减少了声底原本的直白,多了一些润色,我比较喜欢高增益这一档,声音显得更加饱满有力,偶然看到论坛底部的一句广告语“小体积,大世界”,我相信确实是这样的。

SD+T5在SD主人强烈建议我专门搭配T5写一些什么,于是记录下自己的一些感受吧。

ES3:低频在动铁当中算是做的不错的,但是配和T5来说显得更加松软可人,下潜深度有了进一步提升,弹性保持也非常好,直推的时候还是显得有些紧了。声场部分的改观令我多少有些手足无措,因为习惯了贴在耳边的浅吟轻唱,一下子拉开一点距离还真有些不适应,但对小提琴来说感觉相当对路,临场感增强不少,提琴部分的细节也出来很多。相比PB2的平衡下还是有一定距离,但就体积方面来说无可挑剔。

C5:印象最为深刻的家伙,本身攻击性稍强的低频变得驯服了许多,声场的进一步扩大增加了C5的优势,整体声音甚至可以拿来聆听大编制,就单端而言的表现加成甚至不次于PB2下的表现,某次拿去毒了一下班同学之后差点就没回得来。整体感非常好,个人觉得单独论提升的程度来说,PICO下的ES3是断然比不过T5驱动的C5的,两个“5”字编号的器材放在一起真的是珠联璧合。


9.Mini Audio DB2&B2
关键词:随身平衡,标杆,技术战,玩法多样性



总觉得miniaudio和RSA的技术战是我一年中最大的看点之一,但是很可惜RSA没有能够保持一贯的敬业精神,SR71B的前端解决方案也成了泡影,没有平衡音源的存在使得RSA最终没有能够在随身平衡这一步上面走的更远。head-fi上面一个比较折中的方案就是使用DB1/DB2作为音源,通过连接线的修改从而达到SR71B的全平衡,但正如我一直说的一样,RSA在这方面确实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给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辜负了很多一直以来支持他的玩家,而这场技术战也以此画上了一个暂时的句号。

DB2的出现确实是具有革命性的,内部运放可换的DAC不多,而随身DAC更少,平衡的随身DAC,还能够通过更换运放进行调音的,恐怕仅此一个。同轴可以支持到24bit/192kHz更是一个喜讯,至少C4是找到了不错的搭配。

令随身烧友尴尬的是,随身本身就是一个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事情,不论是随身播放器,随身放大器还是随身解码器,都需要做出很大一部分妥协以换取有限的空间,于是基于运放+缓冲的主流结构下,替换运放/缓冲芯片也就成了增强适应性或者提升音质的最简洁途径,这也迎合了许多烧友喜欢动手的需要,通过简单的插拔更换运放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声音特性,搭配更多的耳机,何乐不为呢?

但对于平衡来说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好的运放本身就贵,类似627bm的金封运放,全新一对的往往需要600元人民币以上,就算是二手使用过的,一对真品最少也300-400元,还不计算配对,如果把这个数字乘以二,也确实是比较大的开支,但同时获得的提升也是客观的,见过无锡一位朋友将PB2的内部电池拆掉,使用外接电池盒,内部换金封运放+BUF03AJ,电容也进行了升级,将PB2活生生打造成怪物级别,这确实令我叹为观止。事后一算,购买耳放和升级总共需要4000人民币不到,对于超级发烧友来说,相对于国外耳放高昂的价格,还算承受得起。

SD+PB2:适应面非常强悍的家伙,如果更换运放,以上四只耳机都可以伺候的服服帖帖,唯一有些遗憾的还是ED10,,毕竟是台机下面都不好伺候的家伙。体积方面和SD也差不多大,如果要捆绑的话是不错的选择,只是对录线插头需要选择弯插。
配合ES3的时候,如果想要稍微放开两端,加强声场和定位适应性则使用627+直通板+中等增益的配置,声音解析稍微突出一些,假以PB2的声场优势可以很好的表现除大编制之外多数音乐。我个人更愿意发挥出ES3中频的特性于是采用SD+PB2(81年大S陶封5534+直通板/晶体管)的+平衡ES3的配置,手头的ES3更换了Crystal Cables的升级线,接口也改为平衡。这个配置唯一的区别在于直通板和晶体管缓冲,其怎会甜美,后者有力,还是看搭配,最近多听欧美系音乐,于是最终采用晶体管。

C5的搭配显得更加简单,四个627+晶体管,中档增益就可以做到细腻耐听,低频也稍微散开了,手头的C5并不需要插接转接线就可以直接聆听,很不错的选择,表现方面得益于PB2的声场和627的特性,适应性非常广泛,从人声到大编制都可以做得不错,以上测试基于单端输出,C5并未改平衡。顺便提一下,PB2如果采用627+晶体管的配置续航能力会有少许下降,约12小时左右。

ED10是个比较难对付的东西,但对于PB2来说并不需要将增益开到高档,依旧保持中间的一档就很好,运放的搭配上面比较保守并没有采用627这样两头冒尖的家伙来将ED10发挥个足尺加三,配置基本同ES3的人声配置,这里对录线方面采用了ALO的OCC进一步弥补中频部分,也使得高频更加润泽,这个搭配起到了一定效果。总体来说有一定提升,通透感提升依旧有空间,但最终认为ED10并不是随身的菜,于是没有进一步研究。

600就不用多说了,改为平衡驱动,对录线搭配Crystal Cable对高频进行微调,表现出了我现有随身器材当中超乎想象的水准,声音暖厚,大气磅礴而不失细节,PB2内部配置同C5,仅作为床头系统还不错,完全无法出街。


10.Orison
关键词:便携台式放大器,细腻



我不得不承认,我低估的器材,除了T5之外,还有Orison,这是一台值得称赞的耳放,总共出了三个版本,总量还不到100个。最初见到第二版是在夏天西工大的试听会上,和作者有过一番交流,发现小鲍是个非常健谈,对声音的理解也是很有见地的人,同样,也喜欢听现场,自己还会吹奏萨克斯风。由于当天试听会忙于各种协调,没有能够很好的聆听Orison,于是约定之后找个时间专门去试听。当我几乎快将这件事情忘掉的时候,二房的作者小鲍出现了,带着他的Orison第三版,于是西安地铁开通后我第一次的乘坐就在这里,站在地铁站门口聊了许久,带着Orison和意犹未尽回到了屋子。

之所以我对Orison的定位放在便携台式放大器上,首先是因为官方在开发之初并没有设计电池盒,其体积也完全符合一个小型台机的要求,类似Lisa3、Fi-quest一样体积的机器,也完全可以叫做便携台机。(见到第三版的时候orison配用的便携电池盒的电路还在修改当中,估计很快就能面世。)当然不排除高端发烧友出街的时候也携带这类耳放,但其便携难度是大大高于普通便携耳放的,故另分一类。

第三版的面板相对于第二版来说喷砂工艺粗犷了一些,但是质量丝毫没有变化,但是由于个人喜好原因,还是要了一块第二版的面板,心里更舒服。这里一定要提及一下LISA3,这个机器我听过也见过,继承了美国人粗枝大叶的做工,声音比较热情,驱动ER4很有风格,据说设计师是NASA的高工,PPA电路也随着LISA3的出现而变得流行起来,近期国内也出现了仿品。可我认为单单进行电路的复制和优化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个产品,是需要凝结设计师对于声音的理解和定义的,我不知道LISA3是否已经进入了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阶段,但前三版的Orison无一例外的都是小鲍亲手设计亲手制作的,已经出来许久存量也只有不到100台,大部分产品都是预定的。从这一点上面看来,声音是有保证的。且不说TRIAD设计师是否是NASA的工程师,我确认过小鲍本人就是做火箭导航的。

下面来说说声音吧,Orison的声音非常细腻耐听,如果不告诉我的话,我可能一辈子都猜不到内部使用的是两颗金封627,这和我印象中的627相差确实比较遥远。整台机器底噪非常小,开关方式也采用了电位器集成的方式,第一次用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怎么开,闹了个笑话,机器的增益稍微大了一些,所以聆听ES3的时候就必须通过DB2插电脑上调低输出电平,但是声音确实细腻耐听,而且声场表现并不拥挤,Orison的细腻表现在他对于细节的处理上,并不是可以拉升细节,而是真真正正的保持住了音源所传来的信息量,所有的处理都是那么不温不火,细腻有致,如果说LISA3是一位美国牛仔,热情大方,Orison就宛如一位江南女子,温婉细腻,娓娓道来。声音方面可以说完全做到了不输LISA3,价格也同样占有巨大优势。

Orison下面的每一对塞子,每一只耳机都表现出了极好的细腻程度,这一点是很多台放也无法做到的,可惜我这里没有RCA-3.5的转接线,不然我真的很想试试看CD303下Orison究竟可以到达何等高度。这个耳放对于前端和对录线都有一定的敏感度,我曾经试过ALO SXC的单晶银线,高频显得比较亮了,而铜线部分通透感又稍有不满,最终依旧是Crystal Cable解决一切问题。Orison的搭配建议以耳塞为主,风格方面适合聆听小编制器乐。曾经试过驱动300欧540G,声音令人难以忘怀。现在就作为我床头系统的一部分使用,习惯上更喜欢推耳塞,因为这种细腻的优势可以发挥的更加明显,大部分耳塞对于推力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SD+Orison:如果你和我一样,晚上9点上完同传课累得要死不想动弹,躺在床上想听音乐又懒得走几步打开CD放个碟子,那么在床头放个Orison吧,就算是IPC的声底都会显得耐听许多,更何况SD呢?这是众多随身耳放当中唯一一个可以把推ED10推得比较满意的便携放大器了,因为声音非常细腻,有效的配合了ED10比较靠两端特性的同时,也可以很好的弥补其缺点,让ED10变得更加耐听,通透感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塞子方面C5相比ES3更合适一些,毕竟Orison并不是专门为定制而开发的放大器,他需要兼顾多种耳机型号,所以增益会显得比较高,从小鲍那里了解到第三版的Orison增益已经比初版低了很多了。Orison驱动下的C5低频细节丰富,层次清晰,由于动圈耳机的性质,C5的速度并不见得很快,而Orison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陷。聆听各种类型音乐的时候都比较从容,一般来说临睡前听个口水歌和小提琴是我的最爱。


写着写着又不知不觉堆了1W多字,至此,本篇年度总结终于告一段落,其实还有许多想说的话,想写的字没有写出来,但总要为来年留一些念想,就此搁笔,谨以此文,献给2011年,献给耳机大家坛,献给所有关心和支持鬼鬼的朋友们。



ipc.jpg (23 KB, 下载次数: 26)

ipc.jpg

c4.jpg (37 KB, 下载次数: 23)

c4.jpg

D6.jpg (24 KB, 下载次数: 46)

D6.jpg

c5.jpg (73 KB, 下载次数: 29)

c5.jpg

es3.jpg (79 KB, 下载次数: 21)

es3.jpg

SD.jpg (61 KB, 下载次数: 28)

SD.jpg

pico.jpg (71 KB, 下载次数: 24)

pico.jpg

T5.jpg (75 KB, 下载次数: 27)

T5.jpg

T5inner.jpg (50 KB, 下载次数: 19)

T5inner.jpg

T5inner2.jpg (52 KB, 下载次数: 18)

T5inner2.jpg

PB2.jpg (56 KB, 下载次数: 32)

PB2.jpg

orison.jpg (49 KB, 下载次数: 27)

orison.jpg

all.jpg (72 KB, 下载次数: 36)

all.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15 00:2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