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ize 发表于 2020-8-4 23:53 引用别人的观点,和楼主说法有区别,但是他也认为高音到2K以上很重要 现实世界中膜的振动是很复杂的,随着振动频率的升高,单元的振膜并不是整体振动,而会出现分割振动的情况。对于大部分单元,在高频下只有靠近音圈的部分振动频率与功放输出频率一致,距离音圈较远的位置和音圈附近的位置会出现分割振动。通常来说,如果扬声器单元的高频截止频率(-6dB为基准)只有20kHz(很多指点江山的人认为的人耳听觉极限),那么很有可能16kHz甚至更低的频段就会出现分割振动现象,失真会随着频率的升高而升高。只有当单元的截止频率足够高时,比如说30kHz或者更高(也就是上图中这个人所说的超高频),才有可能将分割振动点推到20kHz以后,保证20kHz以内的单元振膜尽可能以整体振动。 |
本帖最后由 zjize 于 2020-8-4 23:55 编辑 或者简单些,也可以看成这样的: 也就是说,真实的音乐信号,它的波形并不是正弦波,而是一系列正弦波的组合。但它并不是真正的由一个基音加无数多的泛音,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波形。但它可以经过傅立叶变换成正弦波组合而已。这个处理是完全符合声学要求的,也是我们听觉支持的。 换而言之,我们虽然听不见超过20000hz以上的声音信号,但它们依然会以基音造成影响,改变其波形,而这,是我们可以感知的。对于一个2000hz的音乐信号,如果音箱只能延伸到20000hz,那么,高于20000hz的泛音部分,我们就听不到了。也就是10倍的泛音以外的声音信号,就消失了。这些泛音的消失改变了波形,因此我们也能感受到音色的变化。 对一个实际的乐器,比如小提琴或钢琴,泛音是非常丰富的,达到10倍倍频甚至20倍基音。而其基音可以达到4000hz左右(大致钢琴最高音吧),因此,只能重播到20000hz就是不足够的。一些高频乐器,比如钹或三角铁,基音甚至可以达到7000hz,那么,对一对高音延伸只到20000hz的音箱来说,相当的泛音信号也就因此消失了,而这也影响了其波形的还原,因此我们也能感受到了。而如果音箱能重播到40000hz,那么,更多的泛音信号也因此得到了保留,其叠加后的音乐信号也变得更为真实。 这也就是为什么音箱高音需要延伸到20000hz以上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延伸好的音箱,其高频更为细腻、真实的原因。 |
人的听力一般只有20-20000Hz,小孩和女人的听力通常要更好些,高频大约能到22000hz,低频最低的据说可以到16Hz。对一般成年人尤其是成年男人,高频能听到18000hz就是非常好的听力了,通常30岁以后,能听到16000hz就烧高香了。低频的话,大家都差不多,但低过40Hz之后,基本上主要以身体感受为主了。人耳对低于125hz的低频就已经失去方位感了,这是为什么低音炮放在哪里都差不多的原因。不过,这不是主题,我们这里主要讨论高频的问题。 我们所感受到的声音频率只能到20000hz左右,但是很奇怪,现在的高保真音箱,尤其是hi-end级的音箱,几乎无一例外的都会把高频延伸做到25000hz、40000hz甚至更高才收工(JBL的旗舰甚至做到了60k了)呢?这是很多人都想不通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这是装13,或者以此拉高产品的溢价水平之类。 但其实真正对比听过延伸只到20000hz的音箱和延伸到30000hz甚至40000hz的人都会发现,更好延伸的音箱带来的高频细腻和华丽的听感,那种空气感,都比只延伸到20000hz甚至不到的音箱好不少。 这个问题自己也长时间想不通,甚至认为人体对高频的感受不仅来源于耳朵,甚至也来源于身体其它感官(如同低频一样),但是自己查找了很多的文献和资料,也未能找到相应的证据(不过我还会继续找)。 在很多的书籍或声音处理的文献中,我们都把音乐信号看成了下面这样,也就是简单的正弦波: 但实际上的音乐信号是远远比正弦波信号复杂的信号,稍有声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真实乐器的信号是一个基音信号,加上N个泛音信号组合而成的。比如,一个基音为2000hz的真实乐器的音乐信号,是一个最强的2000hz的基音,和强度不等的4000hz,6000hz,8000hz,10000hz,12000hz,14000hz……等信号组合而成的。那对一个4000hz的音乐信号,依此类推。 对于不同乐器而言,拥有不同的泛音信号,这是我们分辨音色的重要依据。一个实际的乐音,通常拥有超过8倍的泛音甚至更多倍的泛音信号。 在数字音频技术中,采样的基础也就是这样来的。 但是,实际的声音信号并不是这样的,这只是我们处理音频信号的一种办法,这种办法叫做博立叶变换。傅立叶变换的简单表述就是一个周期性的信号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变换,而我们的大脑也可以自动进行这种变换,并得出音色的信息。 实际的声音信号其实是这样的: 或者简单些,也可以看成这样的: |
zjize 发表于 2020-6-15 01:13 好的,这下我放心了 |
uuchenmq 发表于 2020-6-12 22:19 时间长了还是会的,喇叭单元的寿命是有限的,折环是最容易坏的。一般来讲,与使用用的折环材料、使用环境、音量和其它条件有关,泡沫折环短一些,其次是橡胶折环,最好的据说是纸盆那种多环状的折环(其中的关键应该是其振幅很小)。这个问题我曾经请教过单元厂,优质橡胶折环大约几万个小时使用寿命,以2万小时算,一天用4小时,十来二十年应该可以。不过长期看很少有人平均一天要用4小时的,所以使用二三十年依然良好的音箱还是很常见的。 |
这几天听音乐上瘾了,我现在倒是有点担心了,每天听个3、4个小时,长持以往,喇叭会不会给我听坏的? |
zjize 发表于 2020-6-11 23:43 有道理,谢谢指导! |
uuchenmq 发表于 2020-6-11 23:04 这个糊可能主要是你环境的原因啦,离得近,主要听到的是直达声,环境影响就变小了。曹伟那台应该是仿的铭的那台75瓦的后级,铭那台我试过,推MC15已经相当不错了,NS17比MC15好推,但潜力要大得多,75瓦那个家里客厅用应该是轻轻松松了。 喜欢就好!感谢感谢! |
今天晚上继续试听,来一张贝多芬的九交,想试试看播放大编制的到底效果怎么样。平心而论,刚开始播放的时候,动态还可以,就是感觉整个音场确实是比较糊,当时心里不禁一紧,会不会是我的前级不太好,推不开那么大的场面?心里盘算着是不是该给前级升级个电源?后来有一次不经意间起身拿样东西,离音箱近了一点,感觉声音好像清晰了一些,难道是我听音的位置不对?又走近了一点,声音又清晰了一点,干脆我把椅子一下子往前移到离音箱连线1米5的位置,再听,惊喜来看,真是太好了!所有的乐器历历在目,乐器的辨识率非常清晰,定位也很准确,各种乐器此起彼伏,收放自如,仿佛置身在整个乐队的面前,音域相当地开阔,最后的男女声大合唱那种澎湃的豪情都来了!通过这个过程让我想起了摄影界的那句话:如果你拍得还不够清晰,那是你离得还不够近!响们听音乐也是,如果你感觉听得不够清晰,那你不妨把椅子再挪近一点再听听! |
zjize 发表于 2020-6-10 23:21 我用的是悦牌三柱架,拆了脚钉后刚开始听有点不习惯感觉有点闷,有可能是心理原因还是脚架里的罐砂没有煲到位,后来把音箱位置稍做调整就好了,我配的功放是曹伟的200、202前后级,功率75w,感觉已经够了,播放黑教堂把音量开到9点钟,那风琴的声音已经能撑起满满的屋子,仿佛真的置身在教堂一样。播放绛州大鼓,那鼓声磅礴有力,收放自如,定位清晰,丝毫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播放花儿与少年,那小提琴和钢琴的音色还是那么清晰和细腻,让人听了欲罢不能。总之拆了脚钉以后感觉音色更为丰满和全面了,声音也更为活泼了!就好比一个是在用嗓子在唱,而另一个是在用整个身腔在唱。当然地面一定要平,不然在某个频率的声音后产生共振而有破音,这个是需要注意调整的。 |
刚刚又把以前的谭咏麟cd翻出来听了一下,原来没拆脚钉的时候是有点干巴巴的嗓音,不耐听,现在是中气十足,活灵活现的谭咏麟了,声音非常宽松! |
是脚架下的脚钉 |
uuchenmq 发表于 2020-6-10 16:25 17下面没有脚钉啊,你是折的哪个呢? |
今天回去又特意听了一下黑教堂,那种余音缭绕,气势宏伟的感觉出来了! |
NS17音色真不错,这几个月试听下来感觉还是相当满意的,但就是在听有些音乐的时候总感觉低频是一阵一阵地出来的,没有那种弥漫在音乐里的那种氛围,开始总以为是功放功率较低推不开所致(功率为75W),也没啥可以解决的方法,后来想到在脚钉下垫个钉垫会不会有所改善,无奈网上一查都要99、120一个,有点下不了手了,心想不如把脚钉拆了会怎么样,没想到拆了以后低频大大改善,真是惊喜了!听当铺爵士那种满屋的音乐感出来了,弦乐的余音和钢琴的泛音都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看来钉垫可以暂时先不买了。 |
kkhuang 发表于 2020-6-5 14:00 那就放心了,可以大胆买国产二手了。 |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22 15:3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