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古典音乐精选有很多,但听上去风格多彩不一

查看数: 667431 | 评论数: 2563 | 收藏 18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20-11-28 17:46

正文摘要: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0-12-1 17:46 编辑 古典音乐精选各大录音品牌出了很多。有的直接是从大名团名家演绎的古典音乐直接摘取,比如DECCA极致大系列,EMI百分百那类。但听上去本身就和最经典的古典唱片没区别 ...

回复

jimguo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25-2-13 18:41
【管风琴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 自新大陆 第四乐章丨JONATHAN SCOTT】
https://mbdlite.baidu.com/newspage/data/videoshare?nid=sv_4276825264323379667&rawFrom=feed_video_landing&source=&sid_for_share=&_refluxos=a2&pd=lite_share

jimguo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25-2-13 12:33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5-2-13 12:36 编辑

【LS35A音箱为何经久不衰?杨老师分享BBC历史背后的故事】

https://mbdlite.baidu.com/newspage/data/videoshare?nid=sv_6520374497763969227&rawFrom=feed_video_landing&source=&sid_for_share=&_refluxos=a2&pd=lite_share

关键在调音审美思维,对应的是演奏和效果。艺术就是艺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兵工厂的工程师和玩枪的兵王绝对是两回事,兵王和名将又是两回事。

jimguo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25-2-11 17:34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5-2-11 17:35 编辑


需要知道,人的认知和审美阶段发展,是类似于人的身体成长的。但人的认知和审美,通常在大面积人口里不和身体的成长同步,经常表现为停在低等级不会主动发展。这就是苟不教性乃迁的那个意思,实际上是,思想不进步必然就停滞。
认知的进步和发展,主要来源自理性认知的成长。比如上学学的就理性认知的一部分,每个年级阶段的认知水平都不一样,这就是认知差距的问题体现。理性认知提升的是思想境界,每个理性学习的角度都是提升这个角度认知的水平。也可以说是打破我执蒙昧、使愚昧觉悟的智慧发展路线。

那么可以看到,我执的来源主要是身体本能的感觉,不走大脑直接走体感。所以这部分认知和判断标准就是一种本能的动物认知。生理上需要的就直接来。另外一个来源是被生存环境信息潜移默化灌输的自然洗脑因素。
比如吃奶是婴儿阶段的身体本能,放到审美等级上就是直接感受甜美安慰使身体感觉好,而且完事以后毫不打理拉撒自由。得到任何好处都是理所应当没有任何代价的,而且还可以无限索求理所当然,毫无感恩互惠心态。有些人的客观审美是这样,但不一定合并到对人的态度上,但是从极端付面上看很多喷子等级的人,在网上表现的思想行为可以对照婴儿本能。躺平不作为,和直接吃奶就是一种典型特征。知道了以后,人是活的,可以做我成长。就怕不觉悟,永远睡在婴儿摇篮里不起来。

所以审美认知也存在自性觉悟的等级。希望被献媚喂奶的审美诉求,总可归类到未成年人的各个阶段。一些创作者也存在媚俗浅薄格调不高的问题。
这就是发展阶段的视角。其它更高的阶段的特征,可以参照人的身体成长、和社会水准应该达到的水平,去类推,,,

比如不俗不媚不重复永远探索,在体系结构上发展创新,这才是顶级艺术,和顶级艺术家的走向。固然艺术思潮会有时代限制,但除此之外的其它要素,在任何时代都是顶级艺术的特征。
而且任何国度文化圈的顶级艺术,通常都领先于时代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这只是对时代普遍接纳度而言。比如,写意艺术,印象派艺术,结构派艺术,核心要素派现代艺术。越来越远离所见所得具象主义的吃奶层次,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到了顶级,那必然是为道日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脱离世俗趣味。
但对社会个人来说,到任何时代都会有门外汉的水准,而且越是底层阶段的人,人口数量基数常态化的必然越大。这就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关系。因为智慧稀有。




jimguo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25-2-9 18:58
《虽然不懂古典,但很喜欢听马勒》一贴: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tra=page%3D1&page=2
jimguo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25-2-6 17:50
还有一个就是小克的贝交指挥,要说可被列入也行。但除了整体均衡不错,细节很好之外,还需要有艺术内涵的厚度,这一点小克就缺了点味道。不然为什么都是一群中二进阶等级的时代最欣赏呢。过了这个坎,再往下听的话,小克的版本就没什么味道可比了。当然不要说去和不如他的那些水平的指挥去拔高,这样没意义,反而等于把小克站队到不行的群体里去了。小克的位置在均衡大师门口的四大天王金刚位置是可以的。
jimguo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25-2-6 17:44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5-2-8 14:06 编辑

又听了一下各大贝交包子。
从历史角度看,最早的均衡指挥家非舒里希特莫属,他的贝交录音版本足以傲视群雄。
但一战后同一时期现代艺术兴起,以毕加索莫迪里阿尼的非洲立体侧面组合艺术开始了拼装组合风,也影响到指挥界,纷纷做实验搞怪风气那就有点乱了。以富特为代表的新德奥一派,都有这个在速度变化方面没有整体考虑的问题,想刹车就刹车想加速就加速。现在从这个角度去杯品对比当时的各大德奥指挥家的贝交那就感觉困惑了。如果在这个圈子里汇总的话,感觉还是瑞士指挥大师安塞美的贝交版本在这一派里最具代表性。安塞美版本的速度拼装风格还有所整体考虑,不是随时想搞就加速和减速,而是在一些乐段整体性的做速度变化处理。这就相对比较有欣赏效果了。
再往后的时代,乔治赛尔的穿越未来派风格整体均衡性好,除了有点简单化一的那种蓝调摇滚的风气缺乏细节变化,之外都不错。
德系也有均衡主义的指挥家,比如克伦佩勒比较均衡,尽管还是德系慢速艺术味稍差偏一点赛尔。反而是东德指挥家,在比较中正的同时兼顾了艺术味,继承了舒里希特路线。再往下就是荷兰的几位指挥家基本都是均衡路线,尤其是布吕根的贝交录音,除了整体均衡、在细节上也十分精到,可以被认为是贝交指挥艺术的高峰之一。伯恩斯坦的贝交风格还行,柏林墙贝九演绎的可以。搞古乐团的朱迪萨瓦尔贝交录音也很有整体均衡度。只是他做为古乐团的指挥坚持自己的人设和风格,使用古乐器和古代演奏效果保持这种风味。但抛开这些表象,单从整体均衡度和细节角度都无懈可击。而且格调十分超群、具有监听清晰的指挥和录音的音效追求。只是可惜他的商业利益考虑过多担心发生音效互斥把自己的风格直接否定,否则如果直接去指挥德奥爱乐的话必定出类拔萃。
再往下,穆迪的emi贝交录音,可以说是不但在指挥艺术角度具有均衡大师的高度,在录音音效方面也很有审美角度的氛围感。这也是一个最具美感的贝交录音小包子。

新生代指挥家的还没机会仔细做过比较,好像比较悬。大熊特勒曼的还是有点整体速度不协调的问题,还是有点富特歌剧院指挥乐派徒子徒孙的痕迹。可能还有个别节拍器呆板风格的指挥,这种没艺术追求的肯定不等于宏观均衡的艺术合理性那种效果。



jimguo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25-2-3 12:35

最近找时间对比听了一下收集到的各个指挥家版本的贝交全集。
如果从整体通顺度角度去对比的话,意大利指挥家的指挥比较有全局考虑,整体和细节之间呼应的完整度很高。比如穆迪,朱利尼除了细节考虑少,但通顺度还是意大利风格。北欧的版本还可以,只是极个别有一点点整体均衡度上的恍惚。布吕根的贝交均衡度就很好,而且细节上的均衡度满满。
但阿巴多的贝交版本,对细节考虑有些强调突出个别枝节,失去了一点整体均衡度。这个问题在所有德系指挥家身上表现得更突出,处处显得刻意抓局部而忽视了和整体之间的呼应。比如富特就是个代表。人为操弄刻意细节,造成谨微毛而失全貌的情况。相对的英国指挥家加德纳曾经指责过慢速贝交风格,所以听上去加德纳的贝交版本速度过快,也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等于站队等价。

以前没有从这个角度设定去对比过,所以感受还不是很深刻。但现在不同了。所以注意力和注意角度设定是深刻认识问题的关键。物质宇宙都源于平衡态破缺,所以任何形而下的存在都只是一些角度侧面。自由定位观察角度对认识问题有特殊作用。一些专业高度其实就是看到了特殊角度,非专业人士接触到同样的事物,也看不到关键问题。这种现象在身边比比皆是,比如一些业务高手技术高手经营高手医学高手等专业角度就是这样。那么艺术高手也是如此。创造性劳动除了有观察角度,在这个轨道上的长期积累和叠加就是形成差距的积累因素。
那么类似的,美食家一类的鉴赏者也是类似的存在形式。品茶,品酒,品鉴香水也都是专业品鉴角度,可以切入专业角度积累高度。
那么,音乐鉴赏也可以借鉴和采取类似的杯品方式,对大量版本和艺术家风格,进行鉴赏分辨方式的欣赏。
当然关键是大量样本问题,只有在网络时代才有这个几十个TB硬盘下载的条件。否则无米之炊难以实现。这是时代信息茧房宽度的问题,就以前那点获取实体媒介信息的能力和成本,一些书籍唱片你再有钱也得不到现在一个硬盘的资源总量。何况多数人都不可能有理论无限条件,你就是整天直接扎进图书馆也得不到现在这样多的信息。
但现在有了海量信息硬盘塔,角度设定就是各种鉴赏的问题了。类似问题在网络搜索甚至网络智能的ai方面也存在。作为用户自己如果不知道从那个角度去探讨问题的话,那么机器也帮不了你。谁也不知道你要的是什么。

比如以前收集到了很多老唱片类的版本,归总到了一起,但长期不知道为什么老唱片也好听。有些新的数码版本也没任何噪音,但风格还是那种低调文艺范。经过长期注意和关注,长期肯定否定浮法删选,最后突然有一天领悟到了一个角度。那就是这类小窗幽记风格的演奏,都是艺术家在为自己演奏,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没有商业因素的提亮提鲜为取悦听众而搔首弄姿,同时也没有老想表现自己一些片面想法故意突出细节的那种故意和刻意。宁静致远,小园春色。不媚不俗,孤独求败。这可能是一种直指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jimguo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25-1-26 13:15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5-1-26 14:14 编辑

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
按思想理念积淀看品味更准确。
如果按表象玩物类型凑堆,不但站不了队,而且本质上都是见解分裂的潜台词。所以,鸡犬相闻即可,看看各人自己的观点就知道在什么形而上等级的发展层次。不必过分讨论强求表象玩物的一致。
网络交流的价值,在于参考有用的地方排除无用。直接辩论的接触方式属于低层次的形而下。
回到鉴赏音乐版本上,直接就是这种安静对比要素汲取营养的迭代模式。
jimguo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25-1-20 15:22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57342#lastpost

韩宝仪的唱法,直接不加装饰,基础好,表达纯净。这样高度的歌手港台很少。但内地还算可以的,欧美歌手矫揉造作的也很少。
一般都是加了各种控制描绘,直白说就是有很多装的意念和痕迹。这样挺起来就不够纯净。
jimguo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25-1-20 13:30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5-1-20 13:32 编辑
jianjie 发表于 2025-1-20 09:29
请加楼主,他那个链接的前缀是什么?试了百度的好像都不行呢?

你可以直接问他。我只是给了个可以找到的提示。自己也可以在顶部搜索功能里去搜别的。网络的本质都是对的人之间的直接互动,间接善意介绍的人不是源头也不认识源头的那个人。
jianjie 来自 广东 发表于 2025-1-20 09:29
本帖最后由 jianjie 于 2025-1-20 16:18 编辑

请教楼主,他那个链接的前缀是什么?试了百度的好像都不行呢?
jianjie 来自 广东 发表于 2025-1-19 16:35
jimguo 发表于 2025-1-11 08:40
http://www.erji.net/home.php?mod=space&uid=890371&do=thread&view=me&from=space

感谢楼主!
jimguo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25-1-14 13:12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5-1-16 01:57 编辑

客观性原则,等于第一性原则。非对话定位原则,就等于客观性原则

大道至简是基本原则,但如何把复杂的琐碎问题简单化,主要是要把复杂问题归类,然后纳入一个问题体系安置到适当位置。这样问题就有整体脉络可循,问题就简单化了。所以,简单化就是规律化。

网络时代,其实观念也要有进步才行。表面的对话,效果的大比例其实不是对话,而是由话题引出大家的体会。让更多的人参考。自己备不住也能有所感悟和提升。但如果发现目前各人的兴趣点在某个定位里,也是一种共识。想劝一两句也行,但定位在客观和自己个人观点就打住。别人是否认同不要多管。
互相之间知道对方的定位即可达到互相参考的效果。如果有发现效果的方法交流出来,看客们有愿意参考的也就达到目的了。

理论上,如果有的人能长期欣赏别人已经不欣赏的版本,这也是一种节约型的选择。

关键是细节关乎欣赏的核心价值之一。一些会听录音、会对比的乐友都是如此。尽管绝对追求细节也是一种偏颇,但这是一个基本的高等级效果的判断标准。
再进阶的话可以用节拍器节奏底线作为标准删选掉一些指挥家的水准,过度遵循节拍那就会失去灵动的智慧提现。当然还有其它的单一化问题。关键是呆板单一化是艺术的敌人,只能作为工匠的标准。
细节角度,有一两位苏联指挥家的演奏录音效果一通乱,有几个法系指挥家也是不管细节凑合出来就完成任务。东欧的细节还好一点但演奏疲软,比较业余。反观前面几位还有点个人特色。
但是老卡排练要求的演奏细节更加粗糙,就这点令人困惑。另外就是在步调一致的节奏化和一定力度这点,对初哥倒是有一定吸引力。卡大的贝交视频,把演奏员安排在格子坐席里好像一个生产线,对艺术的个性是一种践踏。但不懂艺术的入门阶段普遍的审美吸引力在此。类似的比如赵孟頫赵子昂的书法表面上去看十分讨喜,但实际对比兰亭序原本一看很多细节都没了。这就是大众审美的效果。

这些现象和器材的细节表现力还真的没关系。艺术上的粗糙本身就是粗糙的冲击力,哪怕细节很差的还音器材,或者视觉上看作品分辨率较的图像之下,一眼就能辨别出来。这样的话就尴尬了。学会了辨识细节的话哪怕是看视频受到百分之70的视觉信息干扰,也能从听觉信息上听出表现力的粗细。
所以,不存在接触的版本越多越没有分辨力的推论。迷信,是个人境界的问题。版本少了拿到一个就膜拜更是迷信。版本多了不会分辨,这个现象也有,那就是疯狂收集免费数码唱片的角度。在对比方面没有给自己留出这个发展方向。但一个人如果知道客观和要素提取对比分析的好处,那就有机会超越收集阶段,进入比较分析的提高阶段。门槛取决于个人思维的方向选择,也来自一个人的日常习惯的无脑感觉潜意识控制。
比如杯品换着听,对比过阿巴多和拉特尔的马交。对比之下拉特尔的演奏效果类似于流行音乐那种平涂漫画的效果,表面上还行但仔细听细节方面少了很多表现力。而且很明显。


至于有些人分不清谈论一件事的时候,到底是主观的想实现个人情绪发泄针对人格,还是在客观的就问题研究问题。这样的话,哪怕话主想反对对个人人格进行贬损,其实自己才是正在陷入个人贬损的路线中。如果还没那个水平的话,需要先要有点分辨力上的细节界定的要求。否则几种问题混在一起那就容易形成双重标准,对自己一个标准对别人严格苛求。这样的效果只能降低到最短板的那个方面,再说什么都失去支持效果了。

玩器材就这点事。其实玩音乐欣赏,把问题拆解开去看的话也是同一个道理。分辨拆解和要素提取。通过杯品就是基本唯一的方法。逐渐一个人就能发现分辨问题的方法和好处,这样话也就会逐渐习惯客观分析问题、看待问题。能辨别什么是主观和客观。个人感受、个人情绪都源自把自己的利益看的是个东西这一条上。个人利益一但被强调出来,那么客观性就会荡然无存。这就是有我的害处。抛开自己那点小九九的动物性感觉,才能进入理性无我的思维轨道。为道日减,无为而无不为,客观最能使人进步。反之主观使人原地踏步裹足不前。这些现象在网络上十分明显,那些常年停留在一个初级水准上难以前进的人往往是不懂客观性原则,把主观感受当做判断标准的情况。




jimguo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25-1-14 13:11
清江九雨 发表于 2025-1-13 15:43
她的听过很多盘,确实非常有特色,很好听

除了法国本土的皮亚芙在原创方面独树一帜。法系香颂的女歌手有好几位都是来自外国。比如这位希腊籍,还有几位来自意大利,也有一位来自埃及但这位可能是法籍出生地埃及的。
清江九雨 来自 中国 发表于 2025-1-13 15:43
jimguo 发表于 2025-1-10 21:56
Nana Mouskouri (Chanson)

偶然发现的70年代法国香颂女歌星,很好听。她出身自希腊。演唱风格,是当时0 ...

她的听过很多盘,确实非常有特色,很好听
jimguo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25-1-13 15:10
很久没听音响最近想听贝交。想想收集的很多全集,感觉需要听听乔治赛尔指挥版。结果一听,妥妥的半个世纪之前的未来激进派风格,甚至可以让现在的新锐指挥家甘拜下风。录音风格也是每个乐器都比较突出那种。从这两个角度看,赛尔的风格别具一格。
jimguo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25-1-12 20:37

【李菁访谈录】王羽佳:忆成年后首次回国演出经历 王羽佳回忆  https://v.douyin.com/iyW2AGPR/


【王羽佳感谢和阿巴多合作,会保持在最佳状态,排练时会更警醒】
https://mbdlite.baidu.com/newspage/data/videoshare?nid=sv_2508035067953923896&rawFrom=


这俩系列访谈值得一看。
jimguo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25-1-11 08:40
jimguo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25-1-11 01:48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5-1-11 01:53 编辑

Vittorio Grigolo
绝赞新锐意大利美声男高音

Vittorio Grigolo - 2006-2011 (5CD)
225262ab9933b64686051d9f82c558a1999e2568
Vittorio Grigolo - The Romantic Hero (2014, Sony)
19ff8fc9828f4ebf14fea0e374b2b9dbe9a2aca6
Vittorio Grigolo - Arrivederci (2011, Sony)
da79a5b9e763b620a08bc080c5beee6b2eefdd88
Vittorio Grigolo - Verissimo (2024) [24-44.1]
2f8e2d6f9a2173dbaa40d20d61da7f4434cea639

Vittorio Grigolo - In the Hands of Love (2006, Polydor)
5802ce10ea3edc51391d03d87d0e9b643f0d9f94
jimguo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25-1-10 21:56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5-1-11 22:51 编辑

Nana Mouskouri (Chanson)

偶然发现的70年代法国香颂女歌星,很好听。她出身自希腊。演唱风格,是当时007插曲时代曼托瓦尼乐队那种轻音乐风格的歌曲。也有法国香颂,甚至歌剧咏叹调跨界。

Nana Mouskouri - At Her Very Best (K2HD Mastering) FLAC
3d616570145dd74660d812f398f3d680ef72a5d4
Nana Mouskouri - 20 Beautiful Songs FLAC
24a8dfc400be22a944982eab9ec08828cd8020d1
(Pop) [CD] Nana Mouskouri (6 Albums) (8 CD) - 1972-2011, FLAC  
3f627507049424cb7126893f5724de65d25b41f4
[LP][24/96] Nana Mouskouri - 1979, FLAC
132e348988f5a8dc40c3facd931431230667654f
[LP] [24/48] Nana Mouskouri - C'est Bon La Vie - 1980, FLAC
a9c51cfe47e6fe2edbdad47f37803556953029d6
Nana Mouskouri ~ 6 Albums - 1981-1996, FLAC  
0882627b2797577d8147b27ea8258e490373d1a6
Nana Mouskouri - 9 Albums - 1989-2012, FLAC  
5aab23b21ec2f6be95ae7486ec419a7ea741c281
Nana Mouskouri - Classic - 1999, FLAC  
acc7275e0472131794bb27fa37e93ac9fec6b1e7

Nana Mouskouri - Les 100 plus belles chansons (2008)  
20f6ee38c9ac08b9823476ab2a216e6d7333fda5

(Pop) [STREAM] Nana Mouskouri - Les bons souvenirs - 2020, FLAC  
7133c554d872de482b2f7450bc7eddcd79c26fd7
Nana Mouskouri - 2021 - Every Grain of Sand (FLAC)
672a5f7bea5ef1e9b9ca1c82a0735df3f880cf89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2-17 12:1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