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476|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猫咪的睡睡念2—再谈调音》(一.解码篇)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21-12-11 17: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加坡
先佔個位子

很好的一個話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17:4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说起Esoteric,值得提一下,猫咪算是二嫂半个粉丝了。这一年猫咪几乎体验过了从1987年初代产品P1+D1到现在的K1X,D1x所有产品。很多人对二嫂的解码都不买账,觉得二嫂就是转盘的代名词,从来没有出过名垂青史的解码。其实这么讲不尽然,总的来说二嫂分为三个阶段,从87-97年的初期自主时代,SACD和WADIA合作的震荡时期,然后是1 bit的现代产品时期。二嫂的调音取向从来不是什么中正标准的代名词,反而有着十分外露极端的个性色彩。在二嫂初代的解码设计中主打空气感,安定度,在本国市场就很受欢迎。那是一个刚刚从TEAC分出去,跨越了整个CD时代,需要确立明确品牌性格的时期。后来也许是那时被怀念搞得越来越没自信了,在经历了SACD短期的动荡期以及很不成功的双AES标准后,二嫂的1bit时代产品决定一扫岛国“只重研发,本国至上”的传统诟病,向着更国际化更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在音频产品同质化越来越大的今天,虽然二嫂一直打造“太空烧料”的形象,而调音却越发中庸内敛了。你现在见到的二嫂,并不能代表全部的二嫂,它们早已不是同一个嫂子了。尽管如此,从前那种乖张外露的基因多少还是会从某些产品细节显现出来。比如现在的后级Grandioso M1,在诸如安宁感和金属音色的表现力上非常卓越,但倘若期望它像同级产品Accuphase A200那样几乎可以音箱百搭,成为试音机构的那个“标准”,则显得太不实际。猫咪觉得随着最近二十年日本社会“文化自信力”的下降,现在的产品个性感都不那么强了,HIFI属性一直在下降。有人把现在的日系旗舰产品归为”Hiend-(减)“,我觉得有一定道理。
总结一下猫咪认为值得收藏的二嫂解码:Esoteric D-2, D-3,D70, X50W。



二嫂在多比特时代算是比较坚定的BB (Burr-Brown)支持者,除了D-3, 从初代产品D-1,D-2,到D-30,D-70, X1s, D-01都用的是BB芯片。有个朋友戏称,D/A芯片的采购就像服务业或者影视业,总得互相捧着,毕竟音频芯片这个市场太小了。BB成为多比特时代的老大有一定偶然因素,要不是当初抱了Ti的大腿,后来活下来的没准是Ultra Analog。BB就能代表多比特时代全部的辉煌么,肯定不是,AD(Analog Devices)一点不比BB差。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听过了有说服力数量的多比特产品后,猫咪确实对DSD和1bit解码不再感兴趣了。我的九成音源都是CD, 你先把CD音质放到极限再去做比较(详细看第四章转盘篇),指标那些数字的东西恐怕脱不开“障眼法”的嫌疑。纯粹的多比特乐迷喜爱的是PCM清澈自然的声音,不是FPGA的噪声,也不是Delta-Sigma的声音。至于单门一个DA能不能代表解码器的音质,我们还得继续往下看。

遥想猫咪年初刚接触解码的时候,也是受了网文的蛊惑,觉得D/A芯片就是解码的核心,一定要过24bit PCM 1794的瘾,当一回彻底的2B青年。于是决定深度学习一下BB系列的D/A芯片,感受一下传说中多比特芯片的威力。作为试水,猫咪在网上买了一块名叫某某小山做的DIY解码,花花绿绿用了一大堆发烧电容,看着就好厉害的样子。打电话请教问题,老人家人真的很不错,亲切又善谈,还给猫咪发来试听视频。书桌上用报纸包着解码板,放大镜,用导线接的小音箱,咿咿呀呀的放着老年人听的口水歌。老人家得想法很好,告诉猫咪你可以按自己的口味焊接,做并联输出,差分输出,或者单片输出。结果收到货接上一开声,把猫咪吓得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我的亲娘额,这真的是把HUFI演绎到极致啊。糊到已经不是八宝粥那么简单了,是地震一样的低音以外已经很难听到什么别的音儿了。
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老人家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毕竟只是个业余烧友,犯得都是一些很基础的外行错误。PCM 1794是混合多比特芯片,两个23bit放在一起组成24bit,可以单片供给双声道,也可做Mono或Stereo模式。厂家正常的做法都是把电源滤波板单独分出来,老人家为了可以自由设置三种模式,居然把数字端和模拟端分成两个板,在芯片输出针脚处引出12个焊点,用铜丝做手工焊接。这还得了呢,芯片出来的模拟信号走的都是高速电路,对排线的pcb要求都很高,更别说手工用电线焊接了。怪不得猫咪为了这三种模式焊来焊去,怎么焊怎么糊,说句冒犯的话,野狐禅真是耽误人哪。



还有个问题,老人家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他买的pcm 1794是假的。D/A芯片虽然很便宜,但从来不是单卖的。从官网上买1794都是两百美元的天价了,而且没有配对,没人那么干。正品是怎么出来的呢,厂家一次至少要进上万片,然后逐个配对,才能保证同机使用的芯片精度是一样的。二手市场的水很深,来历不明的货被芯片贩子各种手段翻新。这些路数一开始是在HifiDIY上就有人爆出来,老人家的板子一共才卖几百块,买的PCM 1794是10-15块的淘宝货,都是BB芯片,跟高端厂家一手带pk(最高精度)配对的相比,早就没有任何可比性了。
DIY产品真的有那么不堪么?也不是。不得不说,老人家的“双板串串乐”还是很有特色的。虽然是HUFI的巅峰,你还是会被双1794巨大的动态震撼到。虽然玩了几天就退货了,但是听过了流畅自然的多比特解码,让猫腻直接把CHORD那种“噪音成灾”的玩意扔一边去了。就像网上的一个梗,小年轻吃了半辈子肯德基,以为鸡味就是肯德基,终于吃上一次柴鸡,可谓认知上的一大进步。我记得那几天最喜欢用1794听的音乐就是重金属的《Music Museum》, 还有李先生的《离婚》,低音巨大的电流能量感,像海底的暗流涌动,硬是把猫咪清新寡淡的天龙耳机推成了歌德。不禁感慨,解码真是太重要了。




回头来看,猫咪今年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在HIFIDIY上泡了太久。不仅国内的板子试过,国外论坛上的线路也整了不少,但是DIY的底层问题都是一样的。解码这个概念,没有那么简单的。你要是专业近似,做个兴趣爱好也就算了,不然趁早断了这个念想。懂点专业知识的,TI网站上下载个芯片说明书,按公版设计画个图打个板,插几个5532就能出声了,这样的谁都会。如果你的朋友圈里有年纪大点的“烧友”跟你炫耀,“太怀念那个时代了,想当年我们玩的是1541双皇冠,什么8片1794, 16片PCM 64 P-K,32片……”这样的人你千万不要再理他。对于HIFI产品的认知层面上,觉得整点发烧电容就能出好声,多整几片D/A芯片就能上档次,这不叫解码,这叫工业垃圾。人家Hi-end厂商大把的工程师,大把的投入,看指标就能比出高下的不是HIFI,能几句话写清楚的技术不会是真正的竞争力。像高级点的“旁路处理”,“耦合调音”上的经验,都是顶级厂家用来吃饭的东西,绝对的机密,怎么能随便写给你呢。所以后解码就聊厂机吧,千万别提这个板那板了。

如果让猫咪重新挑解码,关注的点从上到下是这样排列的:
1.        模拟端及放大的电路设计
2.        过采样标准和数字滤波器
3.        基础元件和线路的电气素质
4.        噪音整形器
5.        数字收发端的匹配
6.        D/A和转化结构
7.        机体的抗震接地与屏蔽



看来看解码也不能光看D/A指标了,也不是一句电路设计这么简单的。如果你仍然觉得各种参数爆棚,能兼容DSD1024,打开机盖各种贴片元件焊在黑板子上的一定是个好解码的话,Audio Note的第五元素(The Five Element)倒是个很好的反面例子。AN声音是公认的好了,第五元素出了也快十年了,到现在可能还是卖得最贵的解码。想象不到一个只能听16bit/44k Hz的解码参数上是多么尴尬吧,一片AD1865, 只能听CD, 除了D/A以外的所有数字功能全部被关闭,没有oversampling超取样,没有jitter reduction时基误差降低线路,没有noise shaping,没有re-clocking, 没有PLL, 没有USB,没有AES/EBU, 没有PCM 192k Hz, 没有DSD……什么都没有。但是你要看这个200万港币的解码是怎么制作的,包括AN的基础元件设计,模拟放大线路的选择,模拟滤波器的制作等等又要写上好几万字。这就引发了关于解码的很多思考,当今时代的“数字竞赛”到底是服务于听众的还是用来愚弄听众的?音质的终极方向难道就是向更原始更昂贵的模拟时代倒退?就像好好的多比特时代怎么会被更加基础的1bit 技术所取代,到底是因为压缩成本还是跟了“数字时代”的风?猫咪这一年的经验是少纸上谈兵,尽量多的去听各个时代的旗舰产品吧,尤其是CD时代那黄金十年的产品,相信开阔了眼界之后每个人都会有个成熟的想法,反正猫咪是有的。

日本的许多企业在后CD时代虽然走下坡路了,但是美国的HI-END产品一直在进步。尤其是一些老牌的日系品牌,在发展理念上背弃了纯粹的研发型导向后,品牌定位变得有些含糊不清。如果说二嫂因为sacd的转盘结构Neo和Atlas丢掉了一些粉丝和认可度,那么Spectral可以说完全的继承了那些购买力所认可的价值观。尤其是在猫咪用了Spectral SDR-4000以后,感觉终于有产品迎合了自己多年来“工程主义”的HIFI价值观,成了彻底的粉丝。
很多人对Spectral的印象都是在CD上把Esoteric的VRDS移植过来了,殊不知二嫂从来不给比自己差的品牌做代工。在机械转盘之外的方面,Spectral的专利可谓层出不穷。比如最有名的HDCD音源标准,DMC-30前级上首发的SHHA模拟放大模块,Super Fader超级推子电位器,浮动电力系统,RS323数据接口等等。和AN, ARC的理念本质上是相同的,猫咪喜欢这种从基础音频元件下手,开发底层结构解决HIFI问题的精神,这是真正的“工程主义”的品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17: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有人说,“SACD的失败是索尼飞利浦利欲熏心的结果,企图通过提出录音的“数字竞赛”这种廉价的手段在重放技术上穿新鞋走老路,把原有的市场重新再收割一次。没想到这个标准的制定导致了录音与重放设备的洗牌,没有得到认可度,直接作死了HIFI市场”。这么大的命题还是不直接回答比较好,猫咪也确实不知道,只知道SACD确实还没怎么发展起来就死了。从实际体验上看,现今变戏法的数字游戏确实没啥意思。打个比喻,如果以相同转换(还原)标准来体量,高码率的音源就像漫天横飞的柳絮,能变成柳树的不多。低码率高标准的CD就像哺乳动物的胎生,至少成活率是很高的。Spectral貌似也有类似的倾向,一个顶尖的品牌,现在为止还在做CD格式的重放机,重新定义CD标准,似乎也说明了一些问题,猫咪在它的技术手册上找到了如下的文字:
“由于一系列工程限制和性能妥协,新的高位数字音频技术的大众市场起初就排除了它们在最好的 16 位 CD 播放应用系统。简单的说,24/96 数字音频技术不能很好地再现传统的 16 位光盘录音。事实上,在今天的 DVD-A 和 SACD 播放器中复制 CD 录音可以说是一种倒退,其声音比以前仅在 CD 播放器和处理器中实现的效果差。”


在接触Spectral之前猫咪就受到过一些思想的启发,认为精简结构的一体化“音源”设计才是高端解码系统的发展方向。所谓“一体化”设计是指将转盘,解码,时钟,前级,甚至是后级通过最精简的线路合并为一个整体的思路,这样整体性的思想可以解决诸如一连串电平放大问题或数字信号接收的阻抗匹配问题等(详见后面转盘的秘密一章)。如果按照超前一些的构想,理想的Hi-end系统可以简单的分为两部分,音源部分与扬声器部分。音源部分整合了从音源载体到高电平输出之间全部的设备,并以统一的传输结构和放大手段设计。扬声器部分则是一套有源的音响系统。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自上而下的看待设计问题,将诸如接口对音质的劣话,放大手段不一致,调音理念不同的问题从萌芽的地方解决。无独有偶,这样的东西确实存在,Wadia在2000年发布的一款终极解码Power 790可能很少有人听说。在这台解码里,一些理想的“一体化”手段得以应用,比如 Clock Link Jitter Reduction(也就是WADIA一体设计的信号收发线路),Swift Current零反馈I/V转换电路,分立式MOS-FET 输出级等等,还有用无源元件组成的高功率放大级可以从解码中直接输出高电平信号以彻底代替外接的前级和后级。你只需要一张CD,将喇叭接在解码上就可以得到还原度最高的重放品质,这是否是HIFI在某一个技术阶段的终极架构呢。


Wadia Power 790只是数量稀少的概念机,猫咪也未曾上过手,但Spectral SDR-4000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说将这一理念想付诸了现实,而且在某些基础结构上甚至比怀念更加精进。比如音源与解码的一体设计,就是将传输线路,时钟,阻抗匹配,接口等一系列问题整个了起来。你也别像二嫂和DCS一样整一大堆外挂的时钟和数据线了,整来整去也逃不出底层构架上的缺陷,这没法到达Hi-end级别的抖动精度。还有就是将DMC-30 SL前级上的三代SHHA模块照搬了过来,直接用在解码中进行高电平放大。传统的 I/V 放大线路中普遍采用低偏置、低电压 IC 做放大,因为IC结构简单、稳定性好还便宜。但是IC并不是Hi-end的解决方案,因为它线性度差、速度慢和分辨率也不高。FET也不是啥新鲜东西,可贵的是Spectral把这一套电压放大模块从底层重新设计了一遍,包括了拓扑结构的J-FET,聚苯乙烯和 Teflon 薄膜电容。全新的设计带来的效果是提供了更高的带宽,信号响应速度,更高的压摆和电流输出。实际的体验当然不像技术说明书上说的那么天花乱坠,但无论从声音的还原度还是透明度,都是猫咪用过的其他机器难以比拟的。把这套系统用在桌面级重放上确实屈才了,后来还是被迫用到了箱子系统里去。像SHHA类似的东东Spectral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举例了。总的来说,在HIFI产品中,“价位越高,体验的边际效用就越小”这句话猫咪是不同意的。有时技术的越级和价位真的没啥大关系。现在中高端的新解码也不便宜了,如果没有一个对解码系统清晰成体系的认知,甚至不假思索的迷信江湖传言,恐怕会把时间浪费在浩如烟海的工业垃圾里,这是件很不值当的事情。Spectral现有的构架就是Hi-end的最前沿么,也远远不是,只能说是性价比很好的选择。用三十年前的老旗舰机就无法组成高素质的重放系统么,当然也不是,反而在艺术性上可以别具一格。终其究竟,还要落在“人”本身上。

胡乱写写,解码这一章就到这儿,下一章写电源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1-12-11 18:0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
好文帮顶,期待大佬更新 分享经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1-12-11 18:1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南省开封市
没看完,但是就冲这么多字都得进来支持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18:1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补一下5楼没发上去的
(接上文3楼)


随便举个例子:
(《思念观世音》歌词节选):

“娑婆世界,是多姿多彩的空间,器宇里有无尽的欲望”
“看得远些,再远一些,仿佛在生死间穿梭,绵延”
“留恋的少些,再少一些,却忍不住在转变的瞬间,怅然”

以这首猫咪最喜爱《思念观世音》为例,原作者姚东林虽然境界很高,词也写得好,但原作听起来抑扬顿挫,像是在念经文,感召力不强。李先生在“重塑”这部作品时,加入了自己的色彩。像是自知无法到达天堂的人,突然有机会在天堂一游,于是下意识的将人性中“至真至美”的东西统统都拿(献)出来,生怕过往的什么玷污了此时的圣洁感。从感觉上有些不自然,像是在背书。情感上却很真实,一切都是充满向往的流露,夹带了自成一格的感召力和音乐性,你会被李先生那种“无意识”的虔诚所触动。


扯远了,乐评什么的放到《睡睡念3》再说了,这章还是说器材。
猫咪决定“重放”这首《铅笔》。朋友的系统虽然听出了不少感觉,但还是针对性不强。猫咪决定打造一套专听民谣乐的系统,通过器材调音,线材调音和扬声器调音将这首《铅笔》的演绎性发挥到极致。箱子涉及到的东西太多,先用桌面系统做一次尝试。HIFI器材有专长,越杂食的系统越难在某一方面做精,很多老烧都摆两三套“偏科”的系统是有原因的。民谣乐区别于纯粹的人声和交响,对音域两端的延展要求很高。退一步说,如果能在高密度下将鼓乐与弦乐融合好就已经很难了。在低音域追求速度感,直接感,低音的能量,密度和形状。高音要有基本的素质,延展力,有特点的泛音。整套系统最重要的特色是要高度的透明,有光泽感,声音不能是没有感情的“素”,而是有立体触感的生命活力。所谓的牺牲可能都在人声上,我们知道技术上好的人声需要在中频加入适当的“噪音”,听起来会更温暖,更有磁性。而以器乐表达为主的系统,会尽量要求曲线的平直,这样人声听起来会有凹陷的生冷感,但可以将中频的管弦乐素质发挥到极致。重放《铅笔》不需要什么人声的磁性,立体感,包裹感,温暖的糊……我需要将朦胧的定音鼓和高音器乐精致的“金石之声”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演绎一种恍如隔世的安宁感,重现 “迷雾中的金属音”。

经过一系列的尝试,桌面器材猫咪组建了如下的搭配:

Phone:    DENON D2000
Amp:    Luxman P750U
          Accurate A1000
          Millet TTVJ 307A
DAC:      Wadia 2000
           Esoteric D-2
           Esoteric D-3
CD:      Spectral SDR-4000
Transport:  Pioneer DV-300
           Esoteric P-2s
           Hydra Z+ZMP
Power:     Toyozumi 500VA

COAX:       Sommer AQUA Marinex, RG 316D
XLR:         Harmonic Tech Link 3+ Harmonic Tech Truth
Socket:     Hubbell 5362,Hubbell IG8300,Monitor Acoustic AG-P
CB:          Mitsubishi NF250-SW 3P
Power Chord: “沉痛神经”,“芥末蛇”, Kubala Elation, Harmonic Tech AC 10,Furutech DPs-4, Esoteric 8n PC-8100.
Jack:         Neotech Up-occ, Move on , Mps Hades, Oyaide P/C-046, Wattgate 330i+350i, WBT 0102 Ag/0152 Ag, Neutrik NC3.


猫咪将Esoteric D2做了重放《铅笔》的主解码。一开始猫咪的朋友都有些惊奇,说你用二嫂的转盘理所当然,解码有那么多好的,为什么要用二嫂?我说你能单独的去看某个器材,二嫂做解码虽然名声不响,但旗舰机都是有东西的,最重要的是它提供的音色最契合我重塑的“演绎”特色。一开始我的想法也比较单纯,首选解析更高的分立式R2R,于是借来朋友的AQUA Formula 1和Rockna之类都试了一下。这些综合性解码显然绝对素质更高,能够提供更好的层次和音域方位感,但是猫咪对他们的模拟级设计不满意。新解码的“现代声”在情绪上显得寡淡而机械,在追求较高人文色彩的系统里总是让人觉得有些“底气不够”。尤其是像Formula 1这种有物理升频的解码,过高的密度反而导致了低音形状的改变并伴随着巨大的升频“噪音”,虽然解析高到鼓槌在鼓皮上摩擦的质感,更像是一层层人造的声音堆砌在一起,显然是追求宽松神秘氛围的调音理念无法接受的。


与Wadia的鲜活不同,Esoteric D2提供的是一种空气感十足,非常透明又灵动的调音色彩。它没有像那个年代的索尼系一样,注重声音结项的“本国化”处理,打造精巧细致的“葡萄音”,而是追求另一种恬淡虚无的时代审美。就像抽惯了厚重调香纸醉金迷味道的黄鹤楼1916,突然抽一支岛国的七星,轻寡冷静的格调反而能够神气自现,相信老烟枪们都能明白我的意思吧。
很多老烧都喜欢用老解码,有人说HIFI最近这二十年不进反退有一定的道理。技术随着时代肯定是进步的,现代音在工艺和物理指标上不可能输掉,而输掉的却是背后的文化积淀,思想,甚至是质量品控。和曾经比,现在的解码不那么"HIFI"了。市场一直在缩小,能变相用点新的技术噱头活下来就很不错了,想回到九十年代CD时期那种百花齐放的场面是想都不要想的。一些纯技术流的老烧用老旗舰,喜欢的不是过时的技术(随然可能一点都不过时),而是将艺术性注入工程技术中的契合度。在一个音响盛世年代需要有良好市场性(营利性)的音源载体,随着市场的扩大,大量跨学科人才才能涌入HIFI领域,带来的是音响工程与艺术性的深度融合。



翻开Esoteric D-2的机盖,看看老旗舰的工艺,也是让人嗔目结舌的。全套PC-OCC的机线,高级的玻璃聚酯纤维机板,18mm厚度的抗震钢板这些都是“现代机”找都难找回来的用料了。有一次送去养护,维修的师傅打开盖子就赞不绝口,不停的说那个年代小日本是真的厉害。我问这老机器快三十年了,这电容还撑得住么?师傅摆摆手笑道:"完全不用担心。那个年代日本的东西太好了,你看你这些电容和机线,你让我替换我都找不到一样的。 当时的高端电容都是按照50年的寿命设计的,现在早都没有了。别说再战10年了,20年也没有问题。"

Esoteric D-3可以看成是Esoteric D-2的升级版,是二嫂在16bit CD时期最后的作品。相比前作,最大的改动是在原来ZD2的整形器上加了一个DSRLL锁相环。为了弥补D-2在低频细节上的不足,D-3做了两个结构。首先由PLL接收数据,之后再进入选择PLL和DSRLL的阶段,或者手动锁定在DSRLL上。这样复杂结构的效果就是在音域的两端,20Hz以下和30kHz以上的抖动被降低了,延展起来精度得到了提高。还有就是将整体的转换位深提高到了21比特。D-2的D/A用的是4片18 bit的BB PCM 1701 P-k, 到了D-3用到了8片 AD的1862 N-J。高精度配对的PCM 1701 P-k是前身PCM 58的升级版,属于BB不可多得的顶级的芯片行列。CD时期录音位深也就18 bit,按理说按照D-2的转换规格已经是个最优配置了,为什么重放系统要做到21 bit那么高,多升出来的位元不会起相反作用么?


这个问题直到猫咪和一个日本的朋友聊过后才理解了当时的想法。90年的时候岛国的音响思维就很超前了,尤其是二嫂设计的前期,日本人并不喜欢前级的概念。一是前级的接入会严重略化信号质量,二是解码的模拟放大端本身就是前级的“前级”,如果前级的角色是调音(失真略化),那么解码的模拟端完全可以取代这个角色——极限的结构是不会做舍取的,一定是最简单直接的。HIFI里面追求的“空气感”和“透明度”也可以称为一种失真,这就是相对于Pro-fi的调音。如果想要最大限度的保留这种“原汁原味”,就将解码出来的放大“后级”直接做功率放大。所以我们发现D-2,D-3的输出电平都很高,可以直接接到后级。有人说数字电位器会严重略化信号质量,每下降6db,信息就会减少1 bit。的确如此,这就是多出来的那几个比特的意义,它们意图在原始信号质量和前级之间做一个舍取。可惜的是D-3虽然技术上升了级,但对猫咪来说演绎性反而下降了。尤其是重放《铅笔》时对低音鼓的刻画,显得线条感更强,反而少了D-2那种隔绝的神秘感。还有可能是没有再用全套的古河单晶铜,虽然声音相比之前更自然一些,高音的金属感反而下降了。可见HIFI的文艺性并不是和技术的提高直接挂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18: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你是怕李志啊你还是怕精音啊
发了就删 删减了还要删 有劲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18:3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有人说,听李先生的作品有三个境界。刚开始你接触到的是《和你在一起》《梵高先生》《下雨》《热河》《离婚》这种大宗型作品,会被它的浓重压迫感所吸引,沉浸在一种被催动的情绪中。人的精神属性中有一种痛苦成瘾性,适应了持续的苦痛感反而把它当成了维持正常代谢的食粮,很多狂热的粉丝都是长期陷落在这种成瘾性里。第二层境界是你超越了这种消极的“无意识状态”,转而寻找作品中向其他方向尝试延伸的人生思索。像《来了》《寻找》《忽然》《山阴路的夏天》《结婚》之类的作品,尤其是《忽然》,有着和《铅笔》一样的演绎特色。风格相对平和,带着主观的现实主义思考,以一种艺术性极高的方式演绎了边走边看边怅惘的随性洒脱,是个人创作里精品中的精品。到了第三个层次,原来李先生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借用自己的音乐性,给思想层次更“高级”的作品进行的“换装式”的再演绎。李先生艺术价值的巅峰,都凝练在了《我爱南京》这张专辑的Disc B。这个就是著名的“烧碟事件”中烧掉的那张专辑,当年高价首发却无人问津,几年后大众恍惚过来却是一张难求,直接被黄牛吵到了三四千。B面是一张李先生翻唱的专辑,从《冬妮娅》开始,到后面的《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美丽的梭罗河》《米店》《思念观世音》《在那遥远的地方》《再见》各个都是经典,艺术性极高。猫咪每次听这个专辑,都会从头听到尾,根本不舍得停下来。李先生用自己的音乐性,给老作品注入了新的感召力,这张翻唱碟里再也没有情爱和黄昏的怅惘了,有的只是追求“至美”的纯粹艺术表达。


随便举个例子:
(《思念观世音》歌词节选):

“娑婆世界,是多姿多彩的空间,器宇里有无尽的欲望”
“看得远些,再远一些,仿佛在生死间穿梭,绵延”
“留恋的少些,再少一些,却忍不住在转变的瞬间,怅然”

以这首猫咪最喜爱《思念观世音》为例,原作者姚东林虽然境界很高,词也写得好,但原作听起来抑扬顿挫,像是在念经文,感召力不强。李先生在“重塑”这部作品时,加入了自己的色彩。像是自知无法到达天堂的人,突然有机会在天堂一游,于是下意识的将人性中“至真至美”的东西统统都拿(献)出来,生怕过往的什么玷污了此时的圣洁感。从感觉上有些不自然,像是在背书。情感上却很真实,一切都是充满向往的流露,夹带了自成一格的感召力和音乐性,你会被李先生那种“无意识”的虔诚所触动。


扯远了,乐评什么的放到《睡睡念3》再说了,这章还是说器材。
猫咪决定“重放”这首《铅笔》。朋友的系统虽然听出了不少感觉,但还是针对性不强。猫咪决定打造一套专听民谣乐的系统,通过器材调音,线材调音和扬声器调音将这首《铅笔》的演绎性发挥到极致。箱子涉及到的东西太多,先用桌面系统做一次尝试。HIFI器材有专长,越杂食的系统越难在某一方面做精,很多老烧都摆两三套“偏科”的系统是有原因的。民谣乐区别于纯粹的人声和交响,对音域两端的延展要求很高。退一步说,如果能在高密度下将鼓乐与弦乐融合好就已经很难了。在低音域追求速度感,直接感,低音的能量,密度和形状。高音要有基本的素质,延展力,有特点的泛音。整套系统最重要的特色是要高度的透明,有光泽感,声音不能是没有感情的“素”,而是有立体触感的生命活力。所谓的牺牲可能都在人声上,我们知道技术上好的人声需要在中频加入适当的“噪音”,听起来会更温暖,更有磁性。而以器乐表达为主的系统,会尽量要求曲线的平直,这样人声听起来会有凹陷的生冷感,但可以将中频的管弦乐素质发挥到极致。重放《铅笔》不需要什么人声的磁性,立体感,包裹感,温暖的糊……我需要将朦胧的定音鼓和高音器乐精致的“金石之声”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演绎一种恍如隔世的安宁感,重现 “迷雾中的金属音”。

经过一系列的尝试,桌面器材猫咪组建了如下的搭配:

Phone:    DENON D2000
Amp:    Luxman P750U
          Accurate A1000
          Millet TTVJ 307A
DAC:      Wadia 2000
           Esoteric D-2
           Esoteric D-3
CD:      Spectral SDR-4000
Transport:  Pioneer DV-300
           Esoteric P-2s
           Hydra Z+ZMP
Power:     Toyozumi 500VA

COAX:       Sommer AQUA Marinex, RG 316D
XLR:         Harmonic Tech Link 3+ Harmonic Tech Truth
Socket:     Hubbell 5362,Hubbell IG8300,Monitor Acoustic AG-P
CB:          Mitsubishi NF250-SW 3P
Power Chord: “沉痛神经”,“芥末蛇”, Kubala Elation, Harmonic Tech AC 10,Furutech DPs-4, Esoteric 8n PC-8100.
Jack:         Neotech Up-occ, Move on , Mps Hades, Oyaide P/C-046, Wattgate 330i+350i, WBT 0102 Ag/0152 Ag, Neutrik NC3.


猫咪将Esoteric D2做了重放《铅笔》的主解码。一开始猫咪的朋友都有些惊奇,说你用二嫂的转盘理所当然,解码有那么多好的,为什么要用二嫂?我说你能单独的去看某个器材,二嫂做解码虽然名声不响,但旗舰机都是有东西的,最重要的是它提供的音色最契合我重塑的“演绎”特色。一开始我的想法也比较单纯,首选解析更高的分立式R2R,于是借来朋友的AQUA Formula 1和Rockna之类都试了一下。这些综合性解码显然绝对素质更高,能够提供更好的层次和音域方位感,但是猫咪对他们的模拟级设计不满意。新解码的“现代声”在情绪上显得寡淡而机械,在追求较高人文色彩的系统里总是让人觉得有些“底气不够”。尤其是像Formula 1这种有物理升频的解码,过高的密度反而导致了低音形状的改变并伴随着巨大的升频“噪音”,虽然解析高到鼓槌在鼓皮上摩擦的质感,更像是一层层人造的声音堆砌在一起,显然是追求宽松神秘氛围的调音理念无法接受的。


突然抽一支岛国的七星,轻寡冷静的格调反而能够神气自现,相信老烟枪们都能明白我的意思吧。
很多老烧都喜欢用老解码,有人说HIFI最近这二十年不进反退有一定的道理。技术随着时代肯定是进步的,现代音在工艺和物理指标上不可能输掉,而输掉的却是背后的文化积淀,思想,甚至是质量品控。和曾经比,现在的解码不那么"HIFI"了。市场一直在缩小,能变相用点新的技术噱头活下来就很不错了,想回到九十年代CD时期那种百花齐放的场面是想都不要想的。一些纯技术流的老烧用老旗舰,喜欢的不是过时的技术(随然可能一点都不过时),而是将艺术性注入工程技术中的契合度。在一个音响盛世年代需要有良好市场性(营利性)的音源载体,随着市场的扩大,大量跨学科人才才能涌入HIFI领域,带来的是音响工程与艺术性的深度融合。



翻开Esoteric D-2的机盖,看看老旗舰的工艺,也是让人嗔目结舌的。全套PC-OCC的机线,高级的玻璃聚酯纤维机板,18mm厚度的抗震钢板这些都是“现代机”找都难找回来的用料了。有一次送去养护,维修的师傅打开盖子就赞不绝口,不停的说那个年代小日本是真的厉害。我问这老机器快三十年了,这电容还撑得住么?师傅摆摆手笑道:"完全不用担心。那个年代日本的东西太好了,你看你这些电容和机线,你让我替换我都找不到一样的。 当时的高端电容都是按照50年的寿命设计的,现在早都没有了。别说再战10年了,20年也没有问题。"

Esoteric D-3可以看成是Esoteric D-2的升级版,是二嫂在16bit CD时期最后的作品。相比前作,最大的改动是在原来ZD2的整形器上加了一个DSRLL锁相环。为了弥补D-2在低频细节上的不足,D-3做了两个结构。首先由PLL接收数据,之后再进入选择PLL和DSRLL的阶段,或者手动锁定在DSRLL上。这样复杂结构的效果就是在音域的两端,20Hz以下和30kHz以上的抖动被降低了,延展起来精度得到了提高。还有就是将整体的转换位深提高到了21比特。D-2的D/A用的是4片18 bit的BB PCM 1701 P-k, 到了D-3用到了8片 AD的1862 N-J。高精度配对的PCM 1701 P-k是前身PCM 58的升级版,属于BB不可多得的顶级的芯片行列。CD时期录音位深也就18 bit,按理说按照D-2的转换规格已经是个最优配置了,为什么重放系统要做到21 bit那么高,多升出来的位元不会起相反作用么?


这个问题直到猫咪和一个日本的朋友聊过后才理解了当时的想法。90年的时候岛国的音响思维就很超前了,尤其是二嫂设计的前期,日本人并不喜欢前级的概念。一是前级的接入会严重略化信号质量,二是解码的模拟放大端本身就是前级的“前级”,如果前级的角色是调音(失真略化),那么解码的模拟端完全可以取代这个角色——极限的结构是不会做舍取的,一定是最简单直接的。HIFI里面追求的“空气感”和“透明度”也可以称为一种失真,这就是相对于Pro-fi的调音。如果想要最大限度的保留这种“原汁原味”,就将解码出来的放大“后级”直接做功率放大。所以我们发现D-2,D-3的输出电平都很高,可以直接接到后级。有人说数字电位器会严重略化信号质量,每下降6db,信息就会减少1 bit。的确如此,这就是多出来的那几个比特的意义,它们意图在原始信号质量和前级之间做一个舍取。可惜的是D-3虽然技术上升了级,但对猫咪来说演绎性反而下降了。尤其是重放《铅笔》时对低音鼓的刻画,显得线条感更强,反而少了D-2那种隔绝的神秘感。还有可能是没有再用全套的古河单晶铜,虽然声音相比之前更自然一些,高音的金属感反而下降了。可见HIFI的文艺性并不是和技术的提高直接挂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18: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哦 原来是怕李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18:3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早解禁了大哥  这是艺术评论  你看清楚了再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18:4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经过一系列的尝试,桌面器材猫咪组建了如下的搭配:

Phone:    DENON D2000
Amp:    Luxman P750U
          Accurate A1000
          Millet TTVJ 307A
DAC:      Wadia 2000
           Esoteric D-2
           Esoteric D-3
CD:      Spectral SDR-4000
Transport:  Pioneer DV-300
           Esoteric P-2s
           Hydra Z+ZMP
Power:     Toyozumi 500VA

COAX:       Sommer AQUA Marinex, RG 316D
XLR:         Harmonic Tech Link 3+ Harmonic Tech Truth
Socket:     Hubbell 5362,Hubbell IG8300,Monitor Acoustic AG-P
CB:          Mitsubishi NF250-SW 3P
Power Chord: “沉痛神经”,“芥末蛇”, Kubala Elation, Harmonic Tech AC 10,Furutech DPs-4, Esoteric 8n PC-8100.
Jack:         Neotech Up-occ, Move on , Mps Hades, Oyaide P/C-046, Wattgate 330i+350i, WBT 0102 Ag/0152 Ag, Neutrik NC3.


一开始猫咪的朋友都有些惊奇,说你用二嫂的转盘理所当然,解码有那么多好的,为什么要用二嫂?我说你能单独的去看某个器材,二嫂做解码虽然名声不响,但旗舰机都是有东西的,最重要的是它提供的音色最契合我重塑的“演绎”特色。一开始我的想法也比较单纯,首选解析更高的分立式R2R,于是借来朋友的AQUA Formula 1和Rockna之类都试了一下。这些综合性解码显然绝对素质更高,能够提供更好的层次和音域方位感,但是猫咪对他们的模拟级设计不满意。新解码的“现代声”在情绪上显得寡淡而机械,在追求较高人文色彩的系统里总是让人觉得有些“底气不够”。尤其是像Formula 1这种有物理升频的解码,过高的密度反而导致了低音形状的改变并伴随着巨大的升频“噪音”,虽然解析高到鼓槌在鼓皮上摩擦的质感,更像是一层层人造的声音堆砌在一起,显然是追求宽松神秘氛围的调音理念无法接受的。


与Wadia的鲜活不同,Esoteric D2提供的是一种空气感十足,非常透明又灵动的调音色彩。它没有像那个年代的索尼系一样,注重声音结项的“本国化”处理,打造精巧细致的“葡萄音”,而是追求另一种恬淡虚无的时代审美。就像抽惯了厚重调香纸醉金迷味道的黄鹤楼1916,突然抽一支岛国的七星,轻寡冷静的格调反而能够神气自现,相信老烟枪们都能明白我的意思吧。
很多老烧都喜欢用老解码,有人说HIFI最近这二十年不进反退有一定的道理。技术随着时代肯定是进步的,现代音在工艺和物理指标上不可能输掉,而输掉的却是背后的文化积淀,思想,甚至是质量品控。和曾经比,现在的解码不那么"HIFI"了。市场一直在缩小,能变相用点新的技术噱头活下来就很不错了,想回到九十年代CD时期那种百花齐放的场面是想都不要想的。一些纯技术流的老烧用老旗舰,喜欢的不是过时的技术(随然可能一点都不过时),而是将艺术性注入工程技术中的契合度。在一个音响盛世年代需要有良好市场性(营利性)的音源载体,随着市场的扩大,大量跨学科人才才能涌入HIFI领域,带来的是音响工程与艺术性的深度融合。



翻开Esoteric D-2的机盖,看看老旗舰的工艺,也是让人嗔目结舌的。全套PC-OCC的机线,高级的玻璃聚酯纤维机板,18mm厚度的抗震钢板这些都是“现代机”找都难找回来的用料了。有一次送去养护,维修的师傅打开盖子就赞不绝口,不停的说那个年代小日本是真的厉害。我问这老机器快三十年了,这电容还撑得住么?师傅摆摆手笑道:"完全不用担心。那个年代日本的东西太好了,你看你这些电容和机线,你让我替换我都找不到一样的。 当时的高端电容都是按照50年的寿命设计的,现在早都没有了。别说再战10年了,20年也没有问题。"

Esoteric D-3可以看成是Esoteric D-2的升级版,是二嫂在16bit CD时期最后的作品。相比前作,最大的改动是在原来ZD2的整形器上加了一个DSRLL锁相环。为了弥补D-2在低频细节上的不足,D-3做了两个结构。首先由PLL接收数据,之后再进入选择PLL和DSRLL的阶段,或者手动锁定在DSRLL上。这样复杂结构的效果就是在音域的两端,20Hz以下和30kHz以上的抖动被降低了,延展起来精度得到了提高。还有就是将整体的转换位深提高到了21比特。D-2的D/A用的是4片18 bit的BB PCM 1701 P-k, 到了D-3用到了8片 AD的1862 N-J。高精度配对的PCM 1701 P-k是前身PCM 58的升级版,属于BB不可多得的顶级的芯片行列。CD时期录音位深也就18 bit,按理说按照D-2的转换规格已经是个最优配置了,为什么重放系统要做到21 bit那么高,多升出来的位元不会起相反作用么?


这个问题直到猫咪和一个日本的朋友聊过后才理解了当时的想法。90年的时候岛国的音响思维就很超前了,尤其是二嫂设计的前期,日本人并不喜欢前级的概念。一是前级的接入会严重略化信号质量,二是解码的模拟放大端本身就是前级的“前级”,如果前级的角色是调音(失真略化),那么解码的模拟端完全可以取代这个角色——极限的结构是不会做舍取的,一定是最简单直接的。HIFI里面追求的“空气感”和“透明度”也可以称为一种失真,这就是相对于Pro-fi的调音。如果想要最大限度的保留这种“原汁原味”,就将解码出来的放大“后级”直接做功率放大。所以我们发现D-2,D-3的输出电平都很高,可以直接接到后级。有人说数字电位器会严重略化信号质量,每下降6db,信息就会减少1 bit。的确如此,这就是多出来的那几个比特的意义,它们意图在原始信号质量和前级之间做一个舍取。可惜的是D-3虽然技术上升了级,但对猫咪来说演绎性反而下降了。尤其是重放《铅笔》时对低音鼓的刻画,显得线条感更强,反而少了D-2那种隔绝的神秘感。还有可能是没有再用全套的古河单晶铜,虽然声音相比之前更自然一些,高音的金属感反而下降了。可见HIFI的文艺性并不是和技术的提高直接挂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18:4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真的是没意思  本来中间很有连贯性的一段   被这个机器人没完没了的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1-12-11 20:0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福建省厦门市
老哥觉得南瓜家的设备怎么样?尤其是现在最新的hd X系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20:0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岁朝清供 发表于 2021-12-11 20:05
老哥觉得南瓜家的设备怎么样?尤其是现在最新的hd X系列

hd X我真的没用过 不敢随便评论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20:1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注明一下 地板那一楼之前被机器人删掉 后又被恢复了  感谢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1-12-11 20: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福建省厦门市
本帖最后由 岁朝清供 于 2021-12-11 20:53 编辑
乐町 发表于 2021-12-11 20:07
hd X我真的没用过 不敢随便评论哦


好的, 希望老哥以后有机会能谈谈,因为看到你对解码的挑选, 想到以模拟为老本行的南瓜, 据说在这款旗舰解码上, 数模转换部分外包(也是包给大佬), 在模拟部分是南瓜自己倾尽全力的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1-12-11 21: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挺好,放个小板凳,等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1-12-11 21: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楼主用心之作,慢慢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1-12-11 21: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吉林省长春市
写得很好,文笔很好。
我对民谣的系统要求可能类似于AKG,那种相对纯净而天真浪漫的声音,两端可以差一点,一定要保证中频的“单纯”、“简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1-12-12 00: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澳大利亚
期待完整版,可以发个文档版的吗?保存下来慢慢看,非常有参考价值和阅读价值的好帖子,支持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5-24 20:3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