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ulien04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直对换线材嗤之以鼻,认为是0和1,无意中换了USB线,卧槽。换线比换机都明显

[复制链接]
101
发表于 2022-7-4 14: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香港
zhang880 发表于 2022-7-4 10:20
所以能否具体到度数? 比如,类似50,100度近视没带眼镜,还是1000度近视没带眼镜...?

一体机原厂usb线,人声和乐器没有线条感,就像把东西炒成一碟,声音发闷并糊在一起,线圣肉桂把人声和乐器分离开了,声音有线条感不会糊在一起,可以听得到人声和器乐的区别,背景更黑杂讯更少
可能原厂线太差,真的一耳朵区别,差太远了,至少钱花的值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发表于 2022-7-5 17: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风卷残云 发表于 2022-7-3 10:04
你好,能不能从个人角度(不代表公司),大概讲一下USB线:都是合格的符合USB规范的不同线材,究竟声音一 ...

以下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不代表品牌。

从信号角度讲,可以说没有“数字信号”因为数字信号在传输(单说电信号传输)都是以方波的形式,然后根据波峰波谷来判定是0还是1,判定间隔的依据是时钟信号(这里就引入了数字信号中时钟的重要性)。
既然是模拟的方波形式,那么不可避免的就会干扰这个老调常谈的问题。干扰会让方波变形,就有可能产生误码。或许有的同学会说“数字信号都是有纠错的”,话是没错,但是要分场合的,以usb为例,usb音频信号传输的数字音频规范和常见的数字信号(比如复制文件)锁依赖的规范并不一样,是usb audio白皮书规范,目前是2.0。简单说,音频信号并不会严格进行纠错,保持流畅播放的重要性高于数据准确性要求(视频信号也是如此),1秒钟几十个误码可能表现就是一个小的爆音,甚至爆音都不会有,但是人耳可以分辨出来不好听。
关于以上观点,有兴趣可以去看老外视频,视频原名:Connecting your DAC #2: how digital can go wrong,来源:the hans beekhuyzen channel,John Darko 分享并表示:agree it's a great video regarding DACs。


说回usb。usb有自己的先天不足,首先系统等级非常低,所以就容易被其他系统指令中断,在古老的同步年代就是会容易爆音。或者被引入干扰,有年龄的pchifi发烧友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吧,动鼠标,usb解码器就会出来吱吱的声音。当时都绞尽脑汁的在想解决方案。最初发现带独立usb芯片的usbhub可以提升系统资源保留(我印象中主板的usb口直接接解码器系统资源显示是10%还是15%,插上带独立芯片的usbhub后就是25%了),大幅改善这个问题;其次就是usb是信号和电流同时传输,电流的质量会造成影响,同时会将电脑端的干扰通过电流线传输到后端。所以我当时买了一个独立芯片带独立供电的usbhub,拆开后剪断了usb输入接口的供电线,单独给usbhub配了台线电,不知道算不算最早的原始型usb处理器^-^。


上面系统等级的问题,usbaudioclassic2.0正式引入异步后大幅改善了,但是并没有杜绝,所以数播才有存在的必要性包括电脑专机系统优化等方面都会有这方面的考虑,就是让cpu一个独立的核心专门做usb音频方面的工作,提高usb音频的系统等级,尽量杜绝中断发生。不过,这个事情和usb线没什么关系就不说了。
第二个电的干扰就和usb线有关系了。如何隔绝电线对信号线的干扰。其实看看大厂的usb线的结构就大致了解了。就是分别屏蔽。比如kripton的入门usb(1米不到500元,多年vgp获奖)包装盒后面就有眼图,线很细很软,但是可以明显看出是两股线,一股是数字信号,一股是电流。更进一步就是各种双头usb线了。
第三就是和其他数字线一样针对外部干扰和自身传输质量了,那就是屏蔽啊,材质啊,介电材质品质啊,什么的了。


多说一句,usb处理器基础原理类似我上面说的原始型,就是隔离电(当然各家方案不同),现在演进很多了,包括增加高精度时钟信号进行时钟重整什么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发表于 2022-7-5 19: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珠海市
auralic 发表于 2022-7-5 17:18
以下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不代表品牌。

从信号角度讲,可以说没有“数字信号”因为数字信号在传输(单 ...

很详细的论述,我作为非从业者基本能看懂,非常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发表于 2022-7-8 10: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临沂市
本帖最后由 wxcxyz 于 2022-7-8 11:02 编辑
auralic 发表于 2022-7-5 17:18
以下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不代表品牌。

从信号角度讲,可以说没有“数字信号”因为数字信号在传输(单 ...

依然是不说剂量只说毒性的问题。

1、早期USB传输音频确实是采用了不加校验的传输方式,有存在误码的可能性,一个是早期USB的传输速率低,加校验会较大比例的影响到传输速率,第二个确实是流畅比误码重要。但是这种误码有个前提,就是误码产生其实是有个阈值的,在低于一定干扰强度下,误码微乎其微甚至没有,在高于一定干扰强度下,误码会急剧增加。说个现实情况,我这边用USB协议分析仪(力科的M3X)抓包,正常室内情况1.1协议下无校验方式同步传输1000M数据,并无误码,数据线就是普通1M的连接线;

2、当USB传输速率上来以后,采用了异步传输,那么异步传输的就是文件,一定是加校验的,你的DAC的到的数据文件就是电脑中躺着的那个,只要是质量合格的USB线,数据一点也不会错,换线改变声音就是个笑话;

3、直流的两股电源线对数据的影响微小的可以说没有,即使是有一些突然的尖峰,在USB的差分传输下一概无用,将电源线和D+、D-部分分开,然后又合到一起,呵呵,真是脱了裤子放屁前还要换上个开裆裤的节奏。

4、牵扯到USB数据的电平采样算法,高精度时钟和普通精度时钟无非就是1000.001米和1000.1米(或者说999.999以及999.9米)是不是都可以认为是1000米的事儿,绝对不会认成是0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发表于 2022-7-8 11: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123ecq347 发表于 2022-7-4 14:30
一体机原厂usb线,人声和乐器没有线条感,就像把东西炒成一碟,声音发闷并糊在一起,线圣肉桂把人声和乐器 ...

还有个,ifi那种usb滤波也会有一定改善,主要是声音的立体度声场。最好的办法是usb线去掉5v供电的那个线,如果解码自己内部供电效果是最好的。如果不行,那只能用ifi那个外接电,把电脑本身的5v电源给切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发表于 2022-7-12 08: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本帖最后由 auralic 于 2022-7-12 08:24 编辑
wxcxyz 发表于 2022-7-8 10:56
依然是不说剂量只说毒性的问题。

1、早期USB传输音频确实是采用了不加校验的传输方式,有存在误码的可 ...

以下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不代表品牌。
1、音频的异步并不是文件的方式。
2、cd信号每秒超过140万bits的速度运行,所以每秒需要140万个时钟周期,高码更高。
3、电干扰的不仅是数字还有时钟的准确度,如您所言,干扰可能微乎其微,但是能不能听出来呢?总不能说听出来的都是幻听脑放吧。

最后,个人以为所谓发烧就是在所有点上都精益求精,甚至可以说是偏执狂,毕竟要求不高的话大把消费类产品便宜又好看还方便用。所以我在装修自家影音室的时候直接和装修公司说“我的要求可能你不理解,没事,请把我当作精神病,但是要按照我的要求在符合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装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发表于 2022-7-12 08: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风卷残云 发表于 2022-7-5 19:49
很详细的论述,我作为非从业者基本能看懂,非常感谢!

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涉及品牌。

大佬客气,小弟也是菜鸟一枚,不过寻章摘句,抛砖引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发表于 2022-7-12 11: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临沂市
auralic 发表于 2022-7-12 08:22
以下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不代表品牌。
1、音频的异步并不是文件的方式。
2、cd信号每秒超过140万bits ...

既然说到了这里,就从技术原理上说一下这几个问题:

1、USB四种传输方式除了直接音频外都为异步传输,都有校验,既然作为技术人员,那么“文件”和“文件传输方式”代表的意义以及对后端的影响不需要我再继续解释了吧?所以,“音频的异步不是文件的方式”这个说法从哪里来的?说的语焉不详是想证明什么?

另外,引申开去经过校验的的数据会不会因为更换线材改变数据进而改变声音的问题就不说了,虽说代表个人,但是有可能这个问题也触碰到了你所在公司的利益,不难为你。

2、标准CD格式是44.1K 16bit,也就是70.56万位每秒,你既然说到了140万位的CD信号,是现在的CD标准变了么???我不用CD盘,原谅我对这一块的不了解。不过您单独提出这一点是什么意思??不管是70万还是140万还是更高,想表达什么意思???

3、又牵扯到电的干扰,真是挺跳跃的,前边已经解释了,就不再说了,只重申一点,不会对数据准确性造成影响。另外,对时钟的干扰,这个不知道是不是你对晶振有什么误解,外部电压的微弱变化只会引起振幅的变化,并不会影响频率,所谓的jitter,这才是时钟的重要指标,并不是振幅的微弱变化。

另外,既然谈论技术,就不要用这种商家宣传的春秋笔法,什么都只说有影响,但是不提影响具体体现在哪里,更不要说“听出来的都是幻听脑放”这样的话。我从不否认也许有可能真的有人能分辨出来,但是这种几率可能是几百、几千、几万亿分之一,说不准这个人是不是现在就在地球的哪个角落还是曾经有过或者将来会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发表于 2022-7-12 17: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宜昌市
wxcxyz 发表于 2022-7-12 11:14
既然说到了这里,就从技术原理上说一下这几个问题:

1、USB四种传输方式除了直接音频外都为异步传输, ...

老哥,你把线皮和线屏蔽拆光。  再试试能不能听。  我试了!   按照你的理论是没有区别的。但并不是这么回事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发表于 2022-7-12 17: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汕头市
本帖最后由 三千院风 于 2022-7-12 17:36 编辑
wxcxyz 发表于 2022-7-12 11:14
既然说到了这里,就从技术原理上说一下这几个问题:

1、USB四种传输方式除了直接音频外都为异步传输, ...

看到您说“从技术原理上说一下”颇感兴趣...但是有点不知所云
感觉您似乎没用过台机?

注:本人非声韵用户,非商家纯路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发表于 2022-7-12 18: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闵行区
本帖最后由 野有蔓草 于 2022-7-12 18:38 编辑
三千院风 发表于 2022-7-12 17:35
看到您说“从技术原理上说一下”颇感兴趣...但是有点不知所云
感觉您似乎没用过台机?

我没有不代表我不懂
我不买就是因为感觉这些是在割韭菜
怎么可能是因为我没钱玩呢
而且理论上是这样就应该是这样的
你说现实跟理论有差别 理论是理想状态下
那关我p事 反正我又没有  我就是来杠而已


另外吧 不相信线材的就让他们不相信吧 花大价钱去换三大件吧 慢慢去折腾吧
反正花的是他们的钱 听着难听的是他们  劝他们干嘛呢
说白了 没有对比 那里有什么难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发表于 2022-7-12 19: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汕头市
野有蔓草 发表于 2022-7-12 18:14
我没有不代表我不懂
我不买就是因为感觉这些是在割韭菜
怎么可能是因为我没钱玩呢

你就是那个说光猫影响声音的吧?从技术原理上说…来人啊给我打(狗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发表于 2022-7-12 20: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wxcxyz 发表于 2022-7-12 11:14
既然说到了这里,就从技术原理上说一下这几个问题:

1、USB四种传输方式除了直接音频外都为异步传输, ...

以下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不代表品牌。

1、关于这个问题,前文提到uac2.0,您有兴趣可以看看“http://dl.project-voodoo.org/usb ... Audio20%20final.pdf”。小弟的意思是这样的:
usb支持的四种传输机制: 控制传输,中断传输,块传输,同步传输,其中同步传输适用于实时性要求比较高且对数据误差有一定容忍的场合,典型的如音频、视频输出。当然这种实时性是以牺牲数据准确率为代价的,Usb协议里面如何保证同步传输的实时性呢?
1. 无握手机制,即不使用retry 机制,所以在要保证同步传输的质量,高质量的USB线缆是必要的
2. 定义同步传输在所有传输方式里面的带宽优先级为最高
反馈引入:
Usb audio的数据都是通过同步传输到usb device的,虽然usb host能保证如上几点,但同步传输还是会有以下地点问题:
1. 主机受CPU负载影响,无法保证usb 同步数据的发送请求间隔
2. 由于usb host与usb device时钟不可能绝对同步,会导致usb device 端数据buff 出现 over run 或 under run
关于第二点,作以下说明:
比如PC播放一个48K采样率的音频文件,假定usb host按照标准的48K 采样率发送数据包,假定usb device端采样I2S接口播放音频数据,这里按照双通道,16bit数据宽度来计算,I2S理想的时钟应该为(48K * 16 *2)=1536K,但由于usb device I2S控制器的时钟生成机制缺陷,比如只能产生1530K 的时钟,那么就会导致I2S的数据消耗率小于usb host的数据发送率,最终就会出现 usb device buff over run
所以同步传输引入了同步机制来解决device与host数据不同步的问题。当然,如果不考虑各种兼容机制,全部自定义一套传输机制也是可以的,如 :
定义一个中断IN端点: usb device 每隔一定间隔返回自己buff的可用空间
定义一个bulk OUT 端点: usb host 用于发送音频数据
这样usb host根据 中断端点返回的device可用buff空间size,一次发送 size的数据到device即可。
这样也可以解决数据不同步问题,不过前提是usb device驱动,连带播放器应用程序都需要自己动手编写,工作量就大了。
同步方式:
USB协议定义了同步传输的三种同步机制:
1. Asynchronous
2. Synchronous
3. Adaptive

Synchronous模式
Usb device 根据host发送的SOF帧来同步数据的发送。SOF帧是数据的起始帧,对于USB full speed 设备,USB host以 1.00 ms ±0.0005 ms 的间隔发送SOF帧,对于high speed设备,间隔是125 µs ±0.0625 µs 。
这里以full speed设备为例来说明一种Synchronous同步方式。假定usb device的同步OUT端点设定的数据间隔也为1ms(即一个SOF帧传输一次数据),每隔一个SOF ,usb device接收一帧数据后重新启动一次DMA传输,这样usb device端的数据发送率就依据usb host 的SOF来同步。但由于usb host数据发送的不稳定情况和usb device自身发送时钟的不同步问题,任然会导致usb device buff的over 或 under,一般的解决办法是采用resample的方式来保证usb device端的数据已稳定时钟发送: 在over时丢弃某些samples,under时插入某些samples。
Adaptive模式
自适应模式,即device端自动适应host端的数据发送率。如:
1. 虽然host数据发送不稳定,device端主动调整自身数据发送时钟,适应host的数据发送率
2. device通过resample的方式,插入或者丢弃buff内的samples来保证自身数据发送率的稳定性
Asynchronous 模式
以上两种同步方式中原始audio数据总会有损失。而在asynchronous模式下,host会获取device端实际的数据发送率来实时调整自身数据发送率。Device端能依据这一点来保证自身发送buff的稳定性,从而解决数据同步的问题,如,host端发送速率为48K,device反馈实际播放速率为46K,那么主机就会调整自身发送速率为46K。一种典型的Asynchronous同步方式如下图:
   以上两种同步方式中原始audio数据总会有损失。而在asynchronous模式下,host会获取device端实际的数据发送率来实时调整自身数据发送率。Device端能依据这一点来保证自身发送buff的稳定性,从而解决数据同步的问题,如,host端发送速率为48K,device反馈实际播放速率为46K,那么主机就会调整自身发送速率为46K。

综合以上观点,异步(Asynchronous模式)主要是解决了数据同步问题,但是最开始说的“1. 无握手机制,即不使用retry 机制,所以在要保证同步传输的质量,高质量的USB线缆是必要的;2. 定义同步传输在所有传输方式里面的带宽优先级为最高”并没有因此解决,这两个条件依然成。

以上文字引自“https://www.likecs.com/show-204486341.html”。嗯,小弟前面也说了“小弟也是菜鸟一枚,不过寻章摘句,抛砖引玉”,哦,差点忘记了,uac最新应该是3.0规范了,小弟前面只说2.0是因为2.0正式引入了异步规范,如有误导,求谅解。

2、标准CD格式是44.1k 16bit 立体声,所以70.56还要X2的,算下来是140万,当然小弟说的不准确,尾数省略了。小弟想表达的意思是纠错方案的设计(假定存在纠错方案)可能会造成延迟,产生抖动,包括超出纠错方案极限的时候插值犹豫“修复”缺失的位。对于听音并不一定友好。要避免这个情况出现,当然提供更好质量的数字音频流是更好的解决方案。
3、前述引用的视频,提到对时钟精度的影响,提到了类似的观点,您不认可,小弟就保留意见好了。视频原文大概翻译下是这样说的“时序的不一致,称为抖动(jitter)。其他时钟干扰/手机高频信号干扰/wifi/微波炉/接地回路/线缆损耗都会造成抖动。根据干扰的类型会出现不同的声音问题:减少下潜,增加中低量感,尖锐的高音,解析差,成像/焦点模糊等等。问题造成的来源可能是解码用了一个不好的时钟,或者解码器内部检测输入时钟信号不良或时钟处理不良。也可能是数字互联种屏蔽不良或过度损耗引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发表于 2022-7-12 20: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省铜陵市
huohu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发表于 2022-7-12 23: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闵行区
三千院风 发表于 2022-7-12 19:46
你就是那个说光猫影响声音的吧?从技术原理上说…来人啊给我打(狗头)

哈哈哈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发表于 2022-7-13 08: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临沂市
penxiang 发表于 2022-7-12 17:17
老哥,你把线皮和线屏蔽拆光。  再试试能不能听。  我试了!   按照你的理论是没有区别的。但并不是这么 ...

兄弟,你说明白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发表于 2022-7-13 08: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临沂市
三千院风 发表于 2022-7-12 17:35
看到您说“从技术原理上说一下”颇感兴趣...但是有点不知所云
感觉您似乎没用过台机?

抠技术细节,就算是将帧数据格式、传输模式等等拿上来就是一大堆计算公式之类的,你会看厌烦的,但是原理不用这么复杂。

很多时候发上来那么多的什么协议规范什么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就是为了让你觉得“奥,好深奥,他说的是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发表于 2022-7-13 08: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临沂市
本帖最后由 wxcxyz 于 2022-7-13 09:25 编辑
auralic 发表于 2022-7-12 20:16
以下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不代表品牌。

1、关于这个问题,前文提到uac2.0,您有兴趣可以看看“http:// ...

作为开发过USB设备的工程师,对USB协议的细节还是比一般人知道的更多一些,所以:

1、您是找了一篇文章,和一篇USB音频的定义规范,但是你看过么?一个解释USB帧格式以及编解码协议的东西来证明什么???不好意思,恰好证明了我说的是对的。

包括你在后边引用的那篇文章,还是以同步传输机制进行说明,至于后边的握手及重传,影响最大的是同步模式,同时,异步模式根本没必要保持最高优先级。还是那句话,引用前请先弄明白你想说什么;

2、你猜串行数据模式下数据是“左左左……左右右右……右”还是“左右左右左右……”还是其它方式分布左声道和右声道的数据呢(简化的,明白意思即可)?是直接读取后就给DAC还是经buffer后一起给DAC呢?如果有buffer的话数据排列方式会有影响么???jitter的相对的0.01秒和实际的1分钟哪个才能被人感知?如果相对的1分钟都不被感知,0.01秒的影响从何谈起?

3、还是只谈毒性不谈剂量的典范,999.9999米和999.9999999999米是不是都可以认为是1000米的问题,人是不是能够分辨出来的问题。就像买99.999%的金戒指和99.99999%的金戒指,价格上差了很多,但是只是作为装饰属性来说,除了心理满足,真的会让人一眼认出来(比机内晶振更高精度的晶振能一耳朵听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发表于 2022-7-13 09: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汕头市
wxcxyz 发表于 2022-7-13 08:41
抠技术细节,就算是将帧数据格式、传输模式等等拿上来就是一大堆计算公式之类的,你会看厌烦的,但是原理 ...

不会诶我喜欢看,大佬可以尽情发挥~要是能买台机器买几根发烧线(怕智商税的话也有一些可以试听的)听听有没有区别会更有说服力
我们这些小白需要有大佬拯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发表于 2022-7-13 09: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临沂市
三千院风 发表于 2022-7-13 09:05
不会诶我喜欢看,大佬可以尽情发挥~要是能买台机器买几根发烧线(怕智商税的话也有一些可以试听的)听听 ...

看你的说话方式好有爱欸,如果喜欢可以自己去找相关资料学习欸。
另外,台机我有欸,所谓发烧线我手头的材料就能组并且组了好几种又拆了欸,因为没用欸,所以不去花冤枉钱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6-29 04:3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