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4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Sony Z1000】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为低调王者正名 & Z1000 T70p D5000究极横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9 2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宁波
●小隐于山林,大隐于市井
Z1000的优秀,就是这样低调的隐没于茫茫机海之中

【开篇】琐言碎语

Sony Z1000上市已经有两年多了,使用这款耳机也已经有些日子了。和很多烧友聊起过这款耳机,大家给出的评价大多都是比较中肯的,虽然算不上非常的惊艳,但是在这个价位的耳机中也算是一只难以忽略的优秀产品。可令我我诧异的是这款耳机并没有因为它出色的声音,和不错的性价比而在烧友群众占据一席之地,反倒是变得近乎冷门。

在网上翻了翻帖子,搜了搜东西,发现关于这款耳机的评测简直少的可怜,而且在这几篇评测中不乏各大网站编辑的不靠谱听感,一声叹息啊。



Z1000这款索尼的优秀作品非常低调,不论是它的宣传力度,还是它的外观设计,都是低调的一塌糊涂。不知道该说索尼的推广问题还是说烧友的判断力有限(跟很多烧友聊起过这款耳机,凡是认真听过的烧友对它都能有个客观且正确的评价,所以说,我认为问题在于。。。)。

看到一款烧友对Z1000的描述,关于这款耳机的使用人群定位和声音描述甚是赞同。也说明我的听音观还算正常,跟大家的听音习惯与喜好有着大体的相同取向。

不管怎么说,接触Z1000有些段日子了,这款耳机给我带来了的感触也颇多,所以,终于,还是又敲起了键盘记录下我听到的,描述下我所感受到的。能给关注这款耳机的烧友一些真实的听感,也给那些在多种选择中彷徨不止的烧友一些建议和参考。


【听感全记录】 为了尽可能的详细,码字码了很多

本人理科出身,写东西喜欢分层次分方向的,这点看过我以前写过的东西的烧友自然有印象。这篇帖子大体套路还是如此,对声音不同方面的考察项分别进行描述,方便我自己的记录,方便大家对自己听音需求的查看。



低频
低频量感适中,适合大多数乐曲的表现,欧美流行音乐不会显得少,古典弦乐不会觉得多,低频量感刚刚好。下潜深度算是比较深的,在鼓诗中对低频的下潜深度能够有非常好的表现,清晰感觉到瞬间下潜到底的那种深度。收敛效果方面非常出色,对于低频慵懒缓慢感有厌恶心理的烧友会非常合适,低频鼓点的打击面不算大,更多的是准确到位的打击,不会有太多的低频扩展与边界模糊感。这也保证了其低频形体的清晰程度,不会由于低频量感或是低频残响导致浑浊而不耐听。总体说来,低频带来的能量感与力度感更多的是充沛,而不是强烈。这种充沛的能量感和力度感带来个很好的舞台现场感。

中频
中频的范围控制非常合理,这点从高频低频两部分的衔接能够清楚的感受到。这得益于低频和高频的量感把控,不会向中间压缩中频,总体的中间给人以饱满润泽的感受。器乐和人声的分离度算是中上等,既让人声的表现更加游刃有余,也让背景音乐有了适当的演艺空间。中间部分的器乐和人声相得益彰。
人声
人声位置较为靠前,但达不到贴面的地步。没有明显的人声染色,典型的中性人声,不像铁三角那种强烈的日系人声渲染,而是更加真实更加自然的人声表达。这种风格的人声味道初听时候可能并不是那么的毒人,不似铁系ESW 或 W系列那般让人神魂颠倒,一耳朵下去魂不守舍。当然,事物总是两面的,这样的还原风格对于长时间的聆听是非常具有优势的,较少的人声染色更能表现出歌手原有的人声本质,不会让蔡大妈变成蔡大姐,让玛利亚凯利变成XX玛利亚。并且,Z1000的人声风格非常耐听,当我们长时间聆听人声的时候,这种耐听的特性就非常明显,不会出现让人疲劳甚至厌恶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好比,酒品,咖啡,可乐,尝尽各种饮料之后,最后回归泉水那种淡淡的口味。

高频
Z1000的高频在我看来算是比较华丽的耳机了,我个人的听音风格来说,并不喜欢非常清亮的高频,而像是Z1000这样的高频演绎对我来说已经算是比较清亮通透的了。我用自己熟悉的竖琴曲目专门对高频部分进行了把握,向上的延伸感还是非常明显的,虽然延伸的高度并不是非常多。高频的残响所形成的空气震动感尤为强烈,能够清晰体验到琴弦振动。质感方面,效果只能说是中等水平。

解析
Z1000从最初索尼的宣传上就已经说明这款耳机的解析能力是非常不错的。虽然在我使用它的时候,能够感觉到它的解析的确有些,但是实事求是的说,并没有我预想的那么纤细入微。如果是对于专门聆听古典音乐中的各种演奏手法,擦线,拨弦,扫弦,这种解析或许稍显无力,而对于大多数流行,人声表达,ACG的音乐类型,这样的解析能力已经能够比较清晰的表达出应有的细节。所以,解析方面,我给它的评价是中等偏上。

声场
说到声场,可能是这款耳机中唯一的瑕疵。纵向声场还是有不错的深度,但是横向声场的大小着实让人有点压抑。对于大多数耳机来说,纵向声场可能会比较捉急,但横向一般不会很小。这点上来说,声场横向扩展有点令人惋惜。当然,毕竟是作为监听方向的全封闭耳机,为了隔音效果,耳垫的耳压也较大,这里对声场也就不再苛求更多了。
层次定位结像
前面刚说过声场方面,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声场开阔度并不让人很满意,但是在整个声场空间内的器乐层次划分还是明确的。器乐群的定位也是很出色的,在天龙试音碟的交响乐中可以清晰分辨出器乐排布,中间前排是小号,左侧的小提琴群,右侧的低音提琴;中间是长笛和单簧管一类的管乐;最后是定音鼓和长号等。器乐群的结像分布也让人感到欣慰,进出的小号和提琴的结像比较清晰,最后方的定音鼓和次中音的结像适当模糊,就像我们在真实的音乐厅里的感受一样,中高频能够清晰的分辨,鼓点较为模糊,所以这种分布尽可能真实的还原出现场的真实状态。



动态
Z1000的整体信息容量着实令人欣慰,所以,在不算开阔的声场里依旧有着不错的动态能力。从大场面的乐器群演奏到器乐独奏,鲜明的信息量转换,从大动态到小范围的演绎有着不错跟随能力。这也让Z1000的现场感尤其出色。

泛音
Z1000毕竟是半监听方向的定位,所以泛音量感的控制也是比较高的。泛音的多少会影响器乐和人声的音色,所以对于需要真实还原的耳机,泛音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Z1000的泛音量感属于中性稍微多一点的,这种感觉虽然相较于绝对的真实性有一定的染色,让整体的声音的韵味有了极其轻微的日系化方向。这种淡淡的味道就像是在一杯咖啡里加入三分之一盎司的枫糖带来的效果,没有明显改变,只增添了那淡如细丝的韵味。  

残响
很直白的说,Z1000的残响非常短,这或许是调音过程中为了让声音有更高的还原性而故意为之。虽然这非常短的残响让听起来微微偏干,但是这种稍微干涩的声音让整体氛围的真实感大大的提升。所以,我认为,这种残响效果在监听风格的耳机中是成功的。

素质与听感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素质和听感是一堆冤家。一个朋友曾经说过,DT48是耳机素质中的旗舰,听感中的入门,极强的解析能力与线条感让听者能够感受到更多更细致的音乐信息,但是同时会让人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关注什么了,耐听度和听感都很糟。
对于Z1000 来说,这款耳机能将素质和听感可谓柔和的恰到好处,算不上比较强大的解析下仍然有着出色的听感。或许是三频衔接的顺滑,也可能是泛音带来的一丝韵味,这种听感上的柔和感在一贯有着较高素质的耳机下的确让人惊讶。如果说是非常执着的追求高素质的烧友,这款耳机是不合适的;如果说是不重视素质而只看重听感的,这款耳机也是不合适的。所以,对于想要从素质和听感中寻得一个平衡点的烧友,让素质和听感能够有机的融合,Z1000将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随身机器的搭配
就搭配而言,我个人喜欢稍微柔和一点的味道,所以D50 和 C4这两个砖头中,木头君果断胜出。诚然,D50 搭配 Z1000的解析能够达到随身中比较高的档次,但是那种干涩 冷硬的声音我是难以忍受的;换做C4 搭配Z1000,两者一定的互补与调整,较高的素质,更为柔和的听感,这难道不是很好的么?

随身与台式
在网上有看到一些烧友说Z1000易推,但是没有潜力的观点,为此我专门对比了一下随身系统与台式系统的差异。
随身用的是我的IMOD电容套装和C4,Z1000确实易于驱动,对于砖机C4,信息量和动态都能够达到不错的效果,所以它并不是一只吃推力的耳机,对于推动力较大的随身机器是能够得到不错的声音的,简单的说就是不易出恶声。(前几日在坛子里看到说法,关于IPC加Z1000的,我要说的是这样的推力还是有点捉急的)
台式系统,台式CD加 A1,还有笔记本加U2。随身砖机C4的驱动下,Z1000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横向声场比较有限。换到台式系统下,横向声场瞬间有了很大的提升,虽然相比于以大多数的开放式耳机,这种声场仍然相形见绌,但是话说回来了,封闭监听耳机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还能苛求更多么?(我又不是黄世仁)除了声场,台式下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声音密度的大幅度提升。起初在用C4和IMOD套搭配的时候,声音密度我已经基本满意,但是换到了台式系统后,声音密度的大幅上升让我着实吃了一惊。

总结为一句——随身砖机易好声,台式系统更吃惊(本世纪酱油味最浓的诗?)

上面这么多方面我觉得说的已经够细致了,声音方面该描述的都描述了。

和很多认真听过Z1000烧友的观点一样,这款耳机有着很不错的实用价值,没有非常明显的短板,素质和听感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除了非常大声场的要求,其他方面都值得认可。此外,现在市场的价格控制在3K以内,这款耳机的性价比就显得非常出色。
出门使用,驱动起来较为容易,声音可圈可点,素质与听感俱佳,封闭设计和较大耳压都能保证不受外界噪音干扰;办公室使用,接驳台机能有不错的提升,非极端要求都能一一满足,封闭耳机也不会影响别人。



【横向对比】Sony Z1000 Beyerdynamic T70p Denon D5000

横向对比部分本来用ES10的,毕竟ES10 T70p Z1000三者都是3K价位封闭式头戴,而且需要都是比较容易驱动的。但是,对比了一番之后,发现ES10和T70p Z1000比的话,除了价格相近,其他方面可谓输的惨不忍睹,和这两个的素质和听感上都有着明显的差距,为了防止ES10会被各种爆出翔,取消它的参赛资格。

取而代之的是天龙的D5000,虽然它的价格上会稍稍高于Z1000和T70p,但是毕竟是全尺寸封闭式大耳,驱动起来也不会太费劲,更重要的是,这三者并不存在明显的差距,不会像ES10那样差距明显,所以纳入D5000,和Z1000 T70p做个横向对比也颇为合适。



下面是三只耳机使用感受与声音差异的详细记录

外观
Z1000
简约而低调的设计,镁铝合金外壳,金属支架,SONY字样的LOGO倒是可以反光
T70p
经典的拜亚造型,金属质感不错。耳机单元到头梁的连接线外漏有点影响美观。
D5000
暗红色的桃木外壳,加上小羊皮耳垫,银白泛暗金色的金属转轴,敢更奢华么?!

佩戴与隔音
Z1000
单元可以水平转动,也可以上下转动。耳罩的设计是椭圆形的,能够比较好的贴合耳朵外形,耳垫厚度比较大,非常贴合脸部,能够紧贴脸部,不会有耳机内声音外漏,或者外界噪音进入的情况。由于是偏向于监听方面的定位,耳垫的耳压比较大,相对于另外两款会稍微紧一些,隔音效果也是一大优势。
T70p
单元不能水平转动,可以上下转动。耳罩正圆形的,耳罩内的深度有限。耳垫是绒布的,耳压很小,戴起来比较舒服,但夹不紧脑袋,会有一定的晃动。由于耳罩深度有限,对于我这种脸比较小的,感觉就是耳朵顶住了单元前的绒布,耳朵后侧的耳罩不贴合,耳机内的声音会有一定的外漏,外界噪音也会进入,所以隔音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D5000
单元可以水平转动,也可以上下转动。耳罩是正圆形的设计,由于耳垫是不对称设计,耳前部分耳垫比较薄,耳后部分比较厚,可以将耳廓部分完全放入,并且非常贴合。耳垫的皮质很好,填充物非常柔软,整体佩戴舒适度非常好。这种耳垫的优良设计保证了在耳压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仍有不错的隔音效果。

高频
Z1000
高频亮度一般,向上的延伸感觉不明显。对于三角铁这样极其清脆的声音,高频上的通透度十分有限。而且基本没有感觉到有残响的存在,更多的是声音清晰的传达,而非余音袅袅的回响。这点应该归因于其产品的定位,一个监听耳机更多的是要求清晰与透明,而不是残响。
T70p
高频亮度很大,三者中通透度最高的一个,向上延伸感非常明晰。但需要说明的是,它的高频残响非常长,三角铁敲一下,残响要等半天。虽然这种残响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空间感,但同时也使得高频产生的空气振动很尖锐。这种风格,见仁见智吧。
D5000
Denon的整体调音偏中下盘,这款D5000也不例外,高频向上延伸的感觉不算明显,通透度不如Z1000,更不如T70p。高频上D5000的表现并不出彩,琴弦的振动感也属中等。

中频与人声
Z1000
中频厚度适中,几乎没有渲染痕迹。中频范围控制合理,和高频低频的衔接非常得当。前面已经描述过,Z1000的人声基本没有染色,更多的是中性且具有真实感的人声还原。对于喜欢人声渲染的烧友可能会稍显无味,但对于喜欢真实感的烧友它就有着不错的表现。淡如白水的人声处理让听者能够更真切的体验到的歌手的声音特点,和演唱技法的运用。
T70p
中间部分和低频衔接稍有空隙感,中频向高频上涌稍显严重,明显感觉到整体声音偏向于中上盘。人声贴面,由于人声结像较近,产生了一定的头中效应。而且人声的清晰度也非常有限,在试音碟中的One I love中,整个女声的表现像是蒙在一层薄膜里。人声中低音处理也不是很得当,带有一定鼻音的人声会把口音掩盖掉一些。人声整体而言,表现并不令人满意。
D5000
中频形体属于中性稍微偏厚,对于器乐演奏带来了饱满的填充感。中频的质感倒是真的一般,没有非常突出的表现。人声位置比较合适,基本处于中间位置。能够比较清晰的觉察到歌手的口形,清晰度较高。对于齿音的处理也很不错,没有明显的齿间气流声。总体人声稍稍带有典型日系耳机的韵味,人声尤其是女声渲染的感觉稍微有点重,虽然这种渲染会丧失一定的人声颗粒感,但这种韵味对于喜欢醇厚人声韵味的听者会有好的听感。

低频
Z1000
低频量感算是中等,小于D5000多于T70p。低频的下潜深度和弹性在这三者中可以说是最好的一个,虽然鼓点的打击面没有D5000来的那么大,但是低频的形态感还是比较舒适的。收敛速度上,Z1000和T70p基本持平,两者都要好于D5000。整个低频给人以干净利落,又不失力量与速度的感觉。对于喜欢低频量感适中的烧友,它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各方面都有着不错的展现。
T70p
T70p的低频方面,怎么说呢,给我个人的感觉是非常不满意。量感比较小,小于Z1000远小于D5000,下潜深度很浅,在鼓诗一曲中给让我感觉到鼓声还没沉到底就还是向上收缩,虽然它的收缩速度比较快,但是这种下潜深度给我的感觉非常不舒服。整个低频形态很瘦,以至于在杰克逊Billy Jean的前奏鼓点中产生了非常难受的刺耳的低频。总体而言,T70p的低频实在是让我非常不适。
D5000
三者中低频量最多的就是D5000,难能可贵的是它虽然低频量感比较大,仍然能带来不错的地坪质感体验,丝毫没有因为低频量感的原因而导致声音浑浊甚至上涌而影响中频。低频的打击面很大,在在蔡琴渡口一曲的前奏中展现的可谓淋漓尽致,就像石块落入水中引起的涟漪感。低频下潜和收敛速度表现一般,并没有很大的深度和极快的收缩,但也没有明显的拖拉感。这种低频感觉虽然素质算不上很高,但听感绝对一流。



解析
Z1000
中等偏上,既能够保证比较清晰地将音乐细节呈现,也不会是剑走偏锋的那种纯解析流。在外出使用,或者室内聆听,这种程度的解析能力都绰绰有余。想比于非常强解析的监听类耳机,它更多的是将解析控制在一个耐听的方位内。毕竟,过高的解析能力会让人容易疲劳,在漫天繁星的音乐细节中失去本应注重的享受感。
T70p
解析流成员,较高的解析能力刻画出了清晰的音乐线条,丝丝缕缕能够展现出尽可能细致的信息。对于只注重解析的烧友,这款或许对胃口。
D5000
解析中上,和Z1000一个Level。虽然不是注重解析的监听类,但是不错的细节信息展示能够提供不错的音乐细节,大多数烧友是能够接受这种解析能力的。

声场
Z1000
横向声场一般,扩展感觉并不十分强烈;纵深较好,大于T70p,小于D5000。整个声场算不上开阔,但是尤其是横向有限,所以对于很大编制的演绎稍显吃力。整个声场接近正圆形,前方距离充足,而左右不甚开阔。
T70p
横向声场尚可,基本与Z1000相当,但小于D5000;纵向声场深度有限,小于Z1000,更小于D5000。整个声场的形状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椭球形,这种声场效果对于宏大场面的演绎也是有点难受的,两侧传来的声音的深度较好,但是前方传来的声音有点贴面。
D5000
三者中声场最出色的就是D5000,不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要好于前面两只耳机。

层次定位结像
Z1000
层次分明,定位准确。虽然横向声场不算优秀,但是声场内的层次划分还是较为清晰的,定位的准确度也较高,非大编制的曲目都能感受到比较准确的位置感。结像清晰度着实令人行为,人声结像和近距离器乐群结像都很好,远距离器乐适当模糊,非常具有临场聆听的结像渐变感。
T70p
前面对比到声场的时候有说到它的纵深有限,以至于流行人声结像非常近,有种快要贴到脸的感觉,而纵向的器乐层次划分定位都比较模糊,难以分辨。横向的层次划分和定位感也不甚理想,但是要好于纵向表面。在声场以及器乐分布方面,这三只耳机中T70p明显显出劣势。
D5000
D5000的层次划分说中等,虽然其声场范围较大,但是层次排布感并没有非常优异的表现。定位感一般,对于大编制能够听出大致的乐器群。结像的清晰度可能是这只耳机的一个问题,虽然乐器群的方位能够大致感受到,但是结像轮廓比较模糊,不论近处还是远处。

素质和听感
Z1000
素质和听感并存,谁也不抢镜。我在文章开头就有提到过这方面,在素质和听感中寻得一个平衡点,在保证足够信息量和线条细度的同时,能够尽可能的柔化的听音感受。对于非极端素质党和非极端听感党,这只耳机的乐曲呈现形式将非常受欢迎。
T70p
素质算是不错的,但是听感较为生硬,味道发干。这种风格有点像是播放器中D50的味道,音乐细节不少,解析不错,但是韵味较差。
D5000
素质中等,听感优秀。对于非素质至上党,这种素质呈现是足够的,听感上的柔和度非常高,虽然在聆听过程中不会有太多的音乐细节信息的表达,但对于这样柔和顺滑的整体韵味将非常舒适。



驱动性 随身与台机
Z1000
用随身机器最容易得到好声的机器就是Z1000了,C4下的细节呈现可以说应有尽有。接驳台式系统能够展现出更好的音乐素质,潜力也不小,能够明显感觉到信息量的充实,声音线条的喜欢,尤其是器乐分离度的提升。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录音工作人员用这款耳机作为监听呢?
T70p
虽然容易出声,但是高频严重的毛刺感需要较为强大的控制力才能收的住,反正C4是没这个水准了。虽然是低阻,但是随身出门想要好声难度不小。台机下实力一般,高频的控制能够解决,声场和信息量的增加也比较明显。
D5000
砖机不出恶声,韵味可圈可点。D5000的风格来说用D50更合适,C4下可能低频稍微有点过。台机下D5000的潜力非常大,展现出了非常高的音乐表达能力。

可玩性
Z1000是对于监听录音室的工作需要,Z1000采用了可换线设计,普通欣赏用1.2M线,录音室用3M长线。而且对于烧友而言,可以用更高规格的线材对声音进行一定的调整,比如换单晶银线把素质和高频拔一拔,或者来个铜线把味道润一润,这些都在于个人听感,此处不多赘述。
T70p和D5000是不可换线设计。

就声音上来说,Z1000和D5000可以视为同一档次,T70p会稍差一些,这次横评中被我取消参赛资格的ES10会更差一些这里没有丝毫鄙视ES10的意思,它的声音层次确实和这三者有明显差距,也看到有烧友的调侃说“Z1000的都要拿来和ES10比了?”Z1000和D5000虽然都是好机器,而且同为日系耳机,但是两者的风格差异确实非常大。对于喜欢平实还原的素朴感,Z1000或许更对口;对于钟爱柔美溶于的奢华感,D5000或许更合适。

这里要说明一下,对比部分的所有听感都是相对的。譬如我说到的驱动性,不能说T70p和D5000有多难推,但是相比于Z1000的易推易好声的表现来说,这两只耳机确实相对难推一点,这点希望大家正确看待。横评嘛,为的就是找到三者的差异之处,否则我劳神敲键盘也就没啥意义了。



【尾声】

Z1000确实是一只好机,即使是上市两年而没有太多烧友的呼喊,但好就是好,用心体会过的人都明白。看到现在的价格控制在2K8左右,性价比就成为Z1000一个不得不添加上的重要关键词。

虽然不是每人都有一副金耳朵,但是只要是有认真感受过Z1000的烧友自然会对它有一个中肯的评价。诚然,Z1000和更高等次的耳机,尤其是开放式耳机相比,它的声场和高频等方面都不是非常出彩,但是,对于一款价格3K以内的封闭式耳机,素质和听感两者的优秀平衡点。

我相信,喜欢咖啡的朋友会有这样的经验——忙碌与疲劳之后大脑困乏,这时候真正想要的不是加入牛奶和泡沫的卡布奇诺,而是一杯没有任何调味剂的黑咖啡,这种返璞归真的真实感,给人带来的是便是最真实最质朴的咖啡气息。

Z1000就是这样的风格,朴实之美,内敛之涵,在喧嚣之中寻一丝静谧,在繁华之中漠然安之。


全文OVER

非传统痞子

2013.5.9 夜

1_副本.jpg (59 KB, 下载次数: 52)

1_副本.jpg

2.5_副本.jpg (57 KB, 下载次数: 47)

2.5_副本.jpg

2_副本.jpg (67 KB, 下载次数: 44)

2_副本.jpg

3_副本.jpg (50 KB, 下载次数: 35)

3_副本.jpg

4_副本.jpg (50 KB, 下载次数: 50)

4_副本.jpg

5_副本.jpg (62 KB, 下载次数: 46)

5_副本.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15 00:3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