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像
相比手机或M2,终于有了纵向声场的感觉,之前只能感受到横向声场,声相只有左右,完全体会不到纵向上的距离,无非就是在同一个平面用不同的音量来表现不同的声音,感受不到“远近”,就像声音在一个平面上的x轴上左右移动,也就自然没有结像的感觉。
关于结像,听老烧们在论坛上普及过这个概念,在真实体会到它存在之前我也确实没有领会到这到底是个啥。而在AK120搭配K3003上,我终于明白啥是结像了,不过还是不好描述,因为这是个很抽象的玩意儿。就像我说的之前K3003的声音,只是在一个平面上的X轴上标出一个个点一样,X轴之外有了Z轴,也就是有了纵向的坐标,还有些轻微的Y轴的感觉(上下位置的变化)(当然Y轴这个属于脑放的范围了,因为我不能确定这种感觉是否真实)。感觉以头部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坐标系(脑放),所有的声音都有了较为准确的3D空间上而非平面的“位置”,尤其是一些棚内录制的交响乐,比如《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 第一乐章快板》,乐器的“形体”得到了展现,明显听得出大提琴的琴弓在琴弦上摩擦的声音,和共鸣箱发出的声音分离开了,即使是共鸣箱的声音也产生了余韵,好像人声上作混响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老烧们说的“音染”?(脑放)。之前我只知道,哦,这个乐器在我的左边,那个在右边,现在能听出来这个乐器在我左边的大概什么位置,离我大概有多远;这两个乐器之间相比哪个更远一些。再比如之前我听到有个人在拉大提琴,现在大概能感受到他拉琴的力度。在人声上表现也比较明显,以Adele的《Don't you remember》和席琳迪翁的《My heart will go on》为例,能相对准确地判断出口型的变化和演唱者气息的调整过程。这一点变化是最明显的。无论是定位还是声音传递出的“形体感”,都让我明显感受到了“声场”的存在。听流行歌曲,有的时候伴唱突然加入,会觉得突然身边冒了个人出来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