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音量是重点 Q-V 与上次赖总编试听的Q-M耳放的数字音频输出在设计上如出一辙, 都能支持384kHz/32Bit 规格的数字传输Q-V 主要工作为音量演算、耳机驱动与小讯号输出,而Q-M 则着重于耳机驱动,Q-18 、Q-23 着重于功率驱动。因此Q-V其实也内置了D/A 转换线路,但仅用于耳机输出功能。Q-V 的数字音频处理与音量控制技术都是设计重点,Q-V 的输出有两种型态:一为模拟、一为数字。数字输出可设定为192kHz/24Bit 或384kHz/32Bit,之所以保留192kHz/24Bit 输出是因为除了Q 系列之外,目前市场尚无其它产品能够对应384kHz/32Bit 这么高规格的S/PDIF 传输,而这样的高速传输速率已经超越了IEC60958 的规范极限了。不仅仅于数字同轴线,Q 系列的光纤端子也同步达到了50Mbps传输,这也符合了384kHz/32Bit 或者DSD256DOP 的高速接收能力。
谷津还宣称Q-V 的音量控制技术是未曾有的数字音量演算观念,共有110dB 的衰减与18dB 的增幅,加起来总共128 阶;外加采用32Bit 高精度芯片进行演算,音量控制自始至终都绵密而精确。数字音量控制的好处不用多说了,其左右声道的一致性和可靠性都是模拟音量所无法比拟的。而模拟信号放大线路所选用的SMD 元件均经过严格的筛选,确保误差在0.01% 以下,因此能有助获得优秀的定位、细节及音场重播表现。对于音量控制的方式,张先生建议要将文件播放器或电脑软件的输出设定为24Bit 甚至32Bit,并且音量推到最大,最后由Q-V 前级来控制音量。这是因为Q-V 的数码音量采用足够高的32Bit 演算,位元深度的损耗并不对动态构成明显影响。并且由于Q-V 内置高精度的384kHz 升频线路,因此谷津也建议玩家无需通过软件升频输出的信号,一切都交给Q 系列来完成就能获得最佳效果。
作为前级的Q-V 其实与Q-M一样具有耳放线路,并且同样提供两种耳机端子型式:包括平衡输出Cannon XLR 4PIN 与常规的3.5Φ3PIN X 2 的型式,使之连接更为弹性化。甚至乎两款机都使用高开环路增益的运算放大器,驱动能力都为24Vp-p 与500mA,并且拥有2000V微秒电压的上升率与-120dB 的失真水平。而Q-18 立体声后级在小小的机箱里竟然集合了大功率环形变压器、六个大滤波电容和散热器,而且每部分线路都是最短路径设计,甚至还考虑到了左右声道对称布局,紧凑却合理得有点令人难以相信。
张先生从物理的角度分析,除了上述提到的技术内涵外,最合理的系统组合,应该是将后级与音箱尽量靠近,用尽量短的喇叭线,这样能够获得最佳的效果。为什么呢?前面提到数码传输即使距离较长也不必担心信号损耗和受干扰的问题,而实际上更大的失真,是来自驱动喇叭的模拟信号所经过的线材。由于不同结构的喇叭线物理特性不一样,感抗、容抗、阻抗所带来的音质变化更为明显,因此用尽量短的喇叭线是为了避免这些方面的影响。因此播放器与前级可摆放在聆听区域就近位置,这样既方便操控也无需顾虑音质的问题,尤其采用单声道后级Q-23 的话,更应该使用非常规长度的短喇叭线。而且,由于每一台Q 系列,无论前级还是后级,都具有两组数码同轴输出,因此意味着Q 系列可以无限地拓展,比如Bi-Amp 甚至Tri-Amp 连接都是轻而易举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