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pengonline 于 2020-4-19 10:27 编辑
最近新品i99刷了屏,引起诸多不适,我也有些兴趣准备一试。现在且不说i99在这价位究竟如何,然而在大多数人还没听到此塞的情况下却引起莫大争论,有趣的是争论的焦点却不是产品本身,那么我说这是个现象问题,不是产品力问题。
近年来,国产制造崛起,耳塞新品层出不穷,国产万元对标国际大厂丝毫不怯,然后这气势是足够了,可结果如何,站住脚了吗?
观察这几年国产塞圈,几乎每上一个新品,只要价格够贵,听者无不吹捧,秒杀,对标,各种华丽词藻用尽,生怕不够抓人眼球,然而热度持续三五个月,大半年一过去,几乎销声匿迹。烧友谈论最多的还是四大厂经典型号,一讨论就是好多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
难道烧友都崇洋媚外,或者大厂品牌有脑放加成?
我不这么认为,我们中国的耳机烧友是最有批判精神,最不信邪的那一个群体(之一)。
那么为何会产生这些个现象?
耳机厂家过度宣传,而产品力不够,kol手写重商业轻原则等等等等。
这里重点说下我们烧友自身,众所周知,随身圈低龄化严重,年轻烧友缺乏客观认知能力,还容易被带节奏,这和我们的填鸭式教育有莫大关系,往往一个耳塞因为某一个点对自己胃口,讨好耳朵,只试听一两三天就得出各种秒杀的不负责任结论,并大肆宣传自觉成为某品牌义务推广员,再为别人推荐耳塞的时候完全不管不顾对方是否喜欢这个风格,是否适合对方,尽管买就是了。我们的烧友有个通病,我买了谁家的产品,就成为谁家的精神股东,只许赞美,不许批判。我时常遇到一个困惑,想去全面了解某个当红产品,得到的只有赞美,他有什么缺陷和不足,很难得知,只有等热度过去,才能有机会全面去了解。
然而厂家在这个过程中推波助澜,和粉丝激情互动把影响力热度推向高潮,殊不知你们消费的是广大烧友的热情与耐心。
那么恶果来了,一款新品,不管你产品力如何,只要刷屏,只要各种吹,我就反感,我就自觉站在你的反面去黑你。因为既吹又经得住检验的产品很少(有吗?)。
大浪淘沙,褪去浮华,经得住历史考验的产品靠的还是产品本身。
希望厂家踏实做产品,希望烧友提高认知水平,共同营造一个良性,稳健的塞圈。
最后留下一点点思考,K3003,谢兰图,IE800系列从来不乏被黑,但多年了依然有热度,有话题,为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