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夜玫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时光流水,转眼又一年。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25-10-4 10:4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
哈哈,喝茶、玩壶亦是我所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25-10-4 11: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一眼看到全频了,老烧都喜欢玩全频吗?我之前弄了套试试,发觉听感很好。不过我是配了几个炮和独立高音,把全频当做大中音来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25-10-4 19: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hificow 发表于 2025-10-4 10:41
哈哈,喝茶、玩壶亦是我所爱。

老茶友握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25-10-4 19: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夜玫瑰 于 2025-10-4 20:18 编辑
fearsdotcom 发表于 2025-10-4 11:05
一眼看到全频了,老烧都喜欢玩全频吗?我之前弄了套试试,发觉听感很好。不过我是配了几个炮和独立高音,把 ...

这个话题讲起来,似乎有点长篇。。。
全频是自己设计、制作的。
与小单端胆机一起搭配使用。











全频箱的确我听得比较多一些。
单端小胆机+全频音箱,我认为是一种小功率的声学美学。有时我还会搭配模拟的音源。比如黑胶,卡带。

胆机也是自己设计、制作。这几年开发、定型了几款。







分频箱也收藏了一些经典的产品,时不时换着听一听。

各有乐趣。






我认为全频、分频各有特色,有条件的朋友我建议一起玩。
有一种快乐,是快乐的方式不止一种。

请用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25-10-4 21: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珠海
本帖最后由 fearsdotcom 于 2025-10-4 21:52 编辑
夜玫瑰 发表于 2025-10-4 19:49
这个话题讲起来,似乎有点长篇。。。
全频是自己设计、制作的。
与小单端胆机一起搭配使用。

令人羡慕的动手能力。
我之前喜欢上MTM结构和阵列,尝试了用两分频书架来搭,效果尚可。后来琢磨既然有外置的电子分频器,何不直接弄独立无内置分频的中音、高音箱呢,那样摆位可以更加灵活。于是就拿全频箱做大中音测试了一下,效果比较满意。后面估计会尝试拿高性能4寸中音来覆盖120-3500范围,箱体就找淘宝合适容积的成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25-10-5 20: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夜玫瑰 于 2025-10-5 20:44 编辑
fearsdotcom 发表于 2025-10-4 21:48
令人羡慕的动手能力。
我之前喜欢上MTM结构和阵列,尝试了用两分频书架来搭,效果尚可。后来琢磨既然有 ...

过奖了,只是爱好。

你上述几句话,其实提到了好几个非常考验技术难度的环节。音箱,在音响器材三大件中看似结构最为简单,但它的设计制作,是一项非常专业的事情,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装响容易、装好就有难度了。我对这方面一直比较敬畏,这也是为什么我折腾了电子电路、音源解码功放线材近三十年、直到前几年才正式开始折腾音箱的原因。
当然,对于不少diy爱好者而言,如果只是享受动手乐趣、自己听着舒服就行,是没必要太讲究的,不需要太较真。怎么舒服怎么来就行了,哈哈



对于一般的DIY爱好而言,制作音箱,如果想有所进步(至少是走对基本的方向),那么首先要根据喇叭的Q值F0,SPL去设计相应的环节,包括分频器分频点、箱体内部声容积;注意,不是物理容积,而是声学容积--与内部的吸音特征有关系,进而与箱体谐振、吸音材料特性等有关;而同样的容积,不是的尺寸(长宽高)比例,又会直接影响声能量及最终的声音表现效果。。。
另一点,很重要,分频箱基础是相位一致、高中低三频平衡度,也是很基础的。注意,这里讲的平衡度,不仅仅是量感平衡,还包括音色、声压、相位,乃到和音织体的平衡。。。还有一连串的耦合--喇叭与箱体的耦合、箱体与脚架、与地板的耦合,等等。。。

再就是你提到使用电子分频,表面上似乎能实现指标层面的分频准确。但其实电子分频本身就是一个干扰源,带有它的特性和副作用,即使检测出来的指标准确,声音表现往往是另一回事。因此除非你使用比较高端专业的电子分频,否则,不如使用成熟可靠的物理分频器。

上述还都是一些非常基础的东西,都远还没有进入到乐理乐器、音乐作品的呈现上。即使纯理论与技术层面的仍然远未讲到深层。慢慢来吧。
还是那句话:如果只要求自己听着舒服就行,就不需要太较真。但看你都列一堆术语及名称出来了,就提几句,以免因自我感觉良好而走偏。


先扯到这,请用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25-10-5 21: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夜玫瑰 于 2025-10-5 21:09 编辑

这段时间折腾胆机变压器,耗时耗精力。原用的左声道输出牛,由于新买的一只小日本的6BQ6胆管打火,烧掉了。

之前合作了十几年那个成熟的代工作坊,由于其经济原因暂时不做这个了(即使做也非常贵),只能从头找厂坊定制、测试、一步步的调试。
在线性工作区内共筛选调测了5个厂坊、7款不同规格的产品。够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25-10-7 11: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夜玫瑰 于 2025-10-7 11:55 编辑

假期原地踏步。
这类假期不太热衷外出。数人头。

以前小长假,会逆行,回乡下小住。
这次索性原地宅家了。每天照例晨运,冲茶,听音乐。

以下是假期第二天,开一台小踏板,侍候家里两位领导兜风,取山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25-10-10 21: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生活美满。请问您收藏啥音响?平常听啥曲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1 13: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alberth200 发表于 2025-10-10 21:56
生活美满。请问您收藏啥音响?平常听啥曲子

你指的是音箱还是音响?
音箱上机也讲到了,收藏了LS35A、P3、6.75及声技的一些箱子。还有一款90年代英国本土老款的mission780没上镜:





音响器材也收藏了一些经典的。
比如山水AU999,AU系列的最高级型号。翻出几年前大厅拍照的图片,后面电视柜下面黑色面板、很多旋扭与开关那台就是。
正好当时有张图片也有上述提到的几款音箱同框。

那时大厅还没堆现在这多东西,哈哈





音乐类型方面,由于个人玩点乐理乐理,有一些现场演奏及录音经历,因此平时不插电听得比较多;包括古典、民乐及一些原创歌手类的现场演唱录音。不过这类音乐无论演绎、录音还是重播,都是有较高要求的。






听音环境声学处理、器材与线材素质、系统的搭配,缺一不可。指标再好不能代表什么,因为音响系统,最终还原的是音乐作品。并且,很多时候,还原的还不止某一种类型或编制的音乐作品。




关于唱片,我于公众号写人一篇文章,兄台及有兴趣的朋友可移步阅读,当饭后消闲吧:
https://mp.weixin.qq.com/s/ebUTeUxxqXHLVfgtO26DMQ


先扯到这。奉上过期粗茶一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25-10-11 18: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夜玫瑰 发表于 2025-10-11 13:50
你指的是音箱还是音响?
音箱上机也讲到了,收藏了LS35A、P3、6.75及声技的一些箱子。还有一款90年代英 ...

晓得您爱听古典乐 但是 我也听不懂,想请教您一下,您是怎么接触古典乐并对此感兴趣的?怎么入门的或者是什么情况或动力驱使你去接触欣赏古典乐,我是怎么也提不起兴趣,不知道到底在表达什么?请您介绍下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1 22: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夜玫瑰 于 2025-10-12 02:06 编辑
alberth200 发表于 2025-10-11 18:47
晓得您爱听古典乐 但是 我也听不懂,想请教您一下,您是怎么接触古典乐并对此感兴趣的?怎么入门的或者是 ...

请教不敢当。我也只算普通音乐爱好者。

首先,如前面所讲,我并不仅仅只爱听古典乐,也爱听民乐及一些优秀的原创的流行乐,上面有几张就是流行类的原创唱作人的专辑。
其次,音乐类型或体裁只有最适合,而没有高低之分。无论古典、民乐、爵士、流行还是new age音乐,都有大师级的艺术家。因此,无论对于你还是其他曾经问过我类似问题的朋友,我初步都是这样回答--“适合你自己的音乐与器材,就是最好的。”


最后讲讲你的后面提问。我尽量先不讲那些枯燥的乐理乐器、音乐主题之类的东西。从我的一些普遍性经历及做法讲起。

和多数朋友一样,古典乐我开始也是不感兴趣的,也听不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时(80~90年代)的音响器材主流还属于“结婚三大件”、先解决有无的水平,远远未到“发烧音响”的水平,甚至那时还没有出现音响发烧的概念。所以,从那种水平的电视机、收录机甚至收音机里出来的古典乐、民乐,是不可能太好听的,哈哈。尤其虽那些声乐作品,无论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那音质--说是噪音也不过分。。。

于是最初我也和多数人一样,听流行乐--那时港台的流行乐正是黄金年代。并且,那时港台的词曲作者,多数有唐宋诗词功底,有古人遗风;而歌手也多数很敬业。出来的流行乐作品,无论编曲、演绎还是主题,有不少水平还是很高的。


但是,后来随着自己对文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开始自学创作、书法,阅读方面从古书典籍、唐诗宋词到技术性的无线电与电子电路,后来又自学了乐理器,逐渐聆听到一些高水平的现场,并慢慢的自己也上场演奏。。。
慢慢的,就从那种纯演唱型的流行乐,先向原创型的转移;随着乐曲作品的聆听与演奏的深入,开始从相对简单的旋律节奏型(流行乐来来回回就那几个和弦、节奏,配器也比较简单),向和音织体及音乐主题方面转移。

因为我们聆听或演奏流行乐包括摇滚乐时,发觉很多优秀的流行乐作品,基本就是运用了古典的手法或结构去创作出来的。比如周华健作曲并与齐豫合唱的《神雕侠侣》主题曲《天下有情人》(又名《神话·情话》),周华健就是同时运用了中国五声音阶与古典对位同甘共苦,与流行摇滚相融合,且主副歌音域跨度达12度,声乐张力非常强。这首歌也因此而开创了合唱的创作与演绎的全新高度,导致后面一大堆港台艺人跟风搞男女合唱。



又比如梅艳芳那首《似水流年》,整个曲调直接就是古典的卡农曲式,都不用改,直接填词就行了,连副歌都免了。
后来张国荣退出歌坛前最后一张《SALUTE》专辑,精选其最喜爱的10首歌曲进行翻唱留念,压轴的第10首就选用了这一首。


近一些比如之前我发过图片的李健原创专辑《拾光》,直接就全部根据古典乐重新编曲、配器,使用不插电古典乐器伴奏;并据此调整了自己的唱腔,将流行乐的编曲配器及演唱融合出新高度了。
诸如此类,在流行乐中,这些基于古典或民乐手法、结构创作了来的优秀歌曲的例子,是很多的。



慢慢的,一方面就比照出那些商业性流行乐,而有内涵的经得住推敲的流行乐的区别。所以无论聆听还是创作,无论音乐还是其他领域,随着你长期深入的去实践时,你就会慢慢的由浅入深,进而触类旁通,与自己的生活阅历融合、进行化学反应,向更高一些的层面去学习、前进。于是--就开始关注到古典音乐了。再后来,由于东方与西方文化及哲学的理念差异,又开始关注并回归到民族的东西了,包括且不限于音乐。。。

不过这已经是好几个博大的话题了,先不展开。
但有一点是相同且非常重要的:就是你无论喜爱那一样东西,除了开始的感官乐趣、荷尔蒙式新鲜期过去后,如果没有长期的学习、实践、积累,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热爱的。更不可能得到其深层的内涵与真谛。也就更谈不上那种平和却深刻的、内心深处的共鸣与力量了。
因此,不少朋友希望得到一种快捷的方法令自己能像某些积累已久的朋友那种低调、从容而富足时,其实相当于心外求法,成效是比较有限的。

肤浅的讲了几句,先扯到这里。不知道是否能初步回答到兄台的提问。主观谬误太多,请兄台及大家多加拍砖、指正。
粗茶一杯,请用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2 21: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继续。
晨运,取水,冲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25-10-13 22: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夜玫瑰 发表于 2025-10-11 22:09
请教不敢当。我也只算普通音乐爱好者。

首先,如前面所讲,我并不仅仅只爱听古典乐,也爱听民乐及一些 ...

谢谢先生回复,讲述自己的经历。看来都是循序渐进,一点一滴积累进步,由浅层的外在感官到内心的热爱追求。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多谢老先生。
如果学一样乐器 学一些乐理的话可能对音乐有更深的理解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10-14 12:1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