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克纳第3.4.5交响曲 - 多版本鉴赏之四
克伦佩勒1965携他的亲兵爱乐乐团在EMI留下一款令我惊叹的布4,如果你已习惯他“慢、冷、硬”的演奏风格,一定会对他此版布4的快速度与轻巧灵动大吃一惊,第一乐章圆号呈示的主题毫无神秘色彩与期待悠远的特质,第二主题的轻盈美妙同样与克伦佩勒惯常的抒情方式迥然不同,这样的速度与轻盈的旋律实在少见,展开部中双簧管则太“惹眼”了,带着迷醉,你不得不多看他一眼,这样新奇的第一乐章是罕有的,而出自克老棒下更乃新奇,但你又不得不叹服演奏之精彩,我以为不仅不逊于约胡姆和卡拉扬,比切利的EMI版更具魅力。
Andaten 乐章演奏之“正确”让人无话可说,一招一式循规蹈矩,速度与声部都按着谱子来,搞出来的效果相当好,是个地地道道“Andante, quasi allegretto”的样儿,包括措辞与情绪都标准,如一台标准化运行的机器。
这样“正确”的演奏在第三乐章延续,管弦乐则稍显得“凝滞”,因为克老稍微加重了“延音”,目的在于凸显出兰德勒舞曲朴拙的地方色彩,你再听听B段的三重奏,抹去了灵气,仍追求朴拙,但风度古雅大方,这个乐章愉快地回归于我们熟知的克伦佩勒,对诠释的整体性并无影响,依旧精彩。
第四乐章雄奇伟岸、威风八面,而对比性的第二主题又能以沉稳衿持的姿态与以“陈述”,听到此,我已对克老此版予以高度认同,老人家对作品新颖别致但深刻的理解跃然于舞台之上,尤对管弦乐声音的调控驾轻就熟,颇显收放自如、纲举目张,不愧为训练有素的亲兵乐团。
此版如花岗岩般超级强大坚硬的布5录于1967,诠释完全回归于克老一惯的“慢、冷、硬”固态模式,却又吻合于作品的主旨精神,布5必不可少的“布鲁克纳休止”运用恰到好处,铜管强悍坚硬的引子主题呈示的非常有效果,接下来亦步亦趋导引的主题高潮同样高能有效,布5精彩的大幕就以这样赫赫卓然的方式被拉开,接下的两个主题有筋有骨、各抒其志,且掷地有声,速度虽慢但极其扎实,演奏的颇有味道,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两版布5之一,他的“神似”似乎只有切利的EMI慕尼黑版能与之比肩,切利那版慕尼黑版不知在这里汲取了多少养份,而演奏所淌溢出的褐黑色彩与铜管坚硬的嘶鸣气息胜过切利比达克,演奏步伐两者有类同之处,但措辞有别,一个粗砺咆啸,一个细腻沉吟,但殊途同归,都非常接近作品精神。
我同时赞赏克伦佩勒对Adagio乐章警觉而清醒的把握,他让演奏始终具有明确的方向感,因而有条不紊是这个乐章的“主题词”——它就是这样稳稳的推进,直到结束。第三乐章方方正正的节奏和坦荡气质在克老棒下以极稳妥的演奏步伐行进,在A部庞大主题群中,三连音主题的紧张与副部主题舒展之间的对比被编织的很鲜明,你再听听克老惬意的三声中部,就会明白克老不仅是出色的结构型指挥家,他的多样化能力不容小觑。
末乐章无须多言,让我们耐住心情,好好品味克老棒下与众不同而又精彩异常的大赋格,品味老人家如何从缓慢的主题开端、以极清澈稳健的步态堆积出令人震惊的宏大,他给演奏所调度出充裕的空间感、圣赞歌般的大合唱、铜管不妥协的执拗与明确的调性精神、合奏队列极坚定的步态、都在克老的棒下以无与伦比的模式呈现给每位听家,太精彩了,第20.46分开始主题回归的尾声段略有层次含混,究竟82岁高龄了,但他如海潮般的庞大足以给演奏画上圆满句号。
马塔契奇率爱乐乐团大T版布4应该是他获释不久录制的,录音时间1954,mono录音,演奏所充斥的劲暴力,一定程度上映射了他不平内心,激起一波波强劲的波澜,演奏起伏强烈,快与慢变化频繁,属于带有指挥明显个性的演绎,这样主观性的版本一般多为听众喜欢,诠释并不以演绎的内在层次与宽度(非音场宽度)取胜,但音乐主脉激情膨湃、动态的冲击力很强,音乐的起动迅疾,因而在气势上尤为讨喜,而“城堡精神”则立体而形象,但你若细听,他在一些细节变化上有小亮点,如再现部的圆号代替长笛和声部之间一些精巧的对话,都新颖有趣。
第二乐章明显被马塔季奇“强调”了,用情很深,相应的下笔力度也加深,音符时值的延长与下笔很深的力度大为撑开了演奏空间,它突凸的时空感觉与塑雕般的长句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同时阐述的“严肃性”不减,听听第6.32分开始这一段落的阐述,很有棱角分明、不平则鸣的意味,它的“葬礼”性质同样被无形的放大,圆号沙哑的嘶鸣撞击人心。
马塔契奇的第三乐章很“好玩”,我是每听都会心一笑的,这是把“围猎”最为具像化的演奏了,强悍而快速——快速围捕,一绳套牢,相反,三重奏的中段反倒让他演奏的可有可无了。
第四乐章开端与尾声超棒,气宇轩昂、动态不凡,不仅声部被调度的异常鲜明,他个性化的解释表现出与布鲁克纳作品亲缘般的亲合力,就像约胡姆一样,看似随心所欲,实则并未逾矩。
补白的g小调序曲录于1956,立体声,演录俱佳,我瞬间联想到布4若也立体声,应能进入神演之列。
布5于1970率他的亲兵捷克爱乐乐团录于布拉格,这是一版个性化的演奏,声部上突出了铜管木管与打击乐器的作用,捷克爱乐团向以优美弦乐著称,在此版并不醒目,它显然不那么“标准”,甚至能说他的第一乐章不那么“正确”,若与克老版比较,份量就轻了,我很难适应他忽快忽慢的速度,也找不到这样驾驭速度的理由,这样的速度既显得不那么稳重,也有些神经质,包括铜管在合奏时毫无理由的突兀插入,但他的认真与一丝不苟是我愿意看到的,演奏的“真实感”或价值主要来自于此,你再听听他第二乐章的“认真”和由认真所油然而生的真挚的情怀,这就涉及到技巧与情感、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马塔契奇和他的捷克爱乐在合奏技术上不占优势,声部之间的平衡掌握一般,但他却以扎实的情感渗入“夯实”了演奏内容,第四乐章大赋格具有强悍的推进力,值得听听,录音极佳,清晰逼人,稿本选用的应该是相对简洁紧凑的沙尔克1894改编稿,此稿尤以第四乐章尾声增加了铜锣镲三角铁等打击乐闻名。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布4.5 - 克伦佩勒
链接: https://.com/s/1_I0j7aSudHbAMdIrv2lh9g?pwd=yjmz 提取码: yjmz
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布4.5 - 马塔契奇
链接: https://.com/s/1Pk25qPMzn7TswagVS2EkMg?pwd=sgzh 提取码: sgz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