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器材搭配好了就基本没有回放中的齿音问题。
至于录音中已经有的“录爆”了的削波失真引起的齿音,这个虽然理论上无解,但是合理猜想一下:
唱片公司会放任一张充斥大量齿音的唱片面市?制作人音乐人都是聋的听力受损者?不合理,完全不合理。
合理的推测是这些齿音(破音)能被听到但并不影响声音整体的顺耳程度。
所以我觉得至少要把器材搭配到齿音听起来和谐顺耳才行,同时不是靠EQ或者周边压暗高频这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方式。
怎么做?我说两个要素,一是密度,一是延伸。
按我的理解,很多所谓齿音,本质其实是“糊”的表现,是解析力不足声能量淤积造成。所以提高分析力并让能量化开是关键。
密度高才有真正的解析力,才能让“齿音”化开成为细节。
延伸好才能充分释放声能量,让细节不再具有“侵略性”。
至于具体实践也很简单,无非就是在线材和避振上下点功夫,说白了就是补齐短板。
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只重视线材不重视避振,往往事倍功半甚至越高越糟。
然后就大骂某某线智商税或者得出结论什么银线镀银线都不能用之类的偏激观点。
正确操作是要两手抓,线材和避震要互相配合的。
而且,并不是说就得什么万元线起步,或者国产钉垫不入流之类。
器材之道,贵乎平衡。等你搭配到一定境界了,齿音什么的都是浮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