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okamibao 于 2024-8-20 14:46 编辑
所有消费市场都一样,这本来就是所有消费品的正常逻辑。你为什么会觉得这个是智商税?这个和智商税毫无关系。如果你吃那一套“你花大价钱买的东西都是技术上更领先的,都是更好的东西”的叙事,这么说服自己没啥毛病,但得意识到所有人天然都会这么觉得,这是一种很常见的justify自己消费行为的叙事,它和事实没有关系,只是一种讲故事的方法而已。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听到的声音,自己的感觉是最正确的,那么自己更喜欢的为什么不是更好的呢?对于每个人自己来说这么想很理所当然,也没有任何问题,但扩展到群体就会有点麻烦——不同的人感知和喜好不一样,那要以谁为准?答案是……当然还是以每个人个体为准。你买了一个你很喜欢觉得升级明显的东西,别人可能会觉得这个东西很坑;别人买了一个很喜欢的东西,你也可能会觉得这东西很坑,这都不影响你们各自喜欢你们买的东西,这里并没有什么智商税,只是为了自己的喜好而付费罢了。每个人设定的“Hi-end”,或者说终点线不尽相同,这只能说大致方向可能存在一定共性,这个共性的大方向也并不天然意味着“更好”。发烧友群体觉得HiFi/Audiophile的好坏有着相对明确方向性其实多数时候也没问题,但当初觉得重低音就是好和随后的过度补偿高频的时代也经历过,因为一些特殊原因造成的整体性偏差也是存在的。市场里面的器材影响着消费者对于好坏的判断,消费者的喜好也在影响着器材的发展方向,这两者都不能忽略。
至于理性这个问题我觉得更奇怪,如果说其他消费行为还多少有一些实用性层面的考虑,音频发烧几乎和实用性毫无关系,完全看个人喜好的,到底有多奇葩才会不理性消费?因为相信了某些故事所以跑去买了个自己很不喜欢的器材?在发烧里面唯一的效用就是自己高兴,理性消费就是自己高兴就好,不会因为各种外界因素而放弃自己效用最大化的选项,这种情况下还能怎么不理性……
也不是没有更加“不消费”的市场,往专业市场看就好了,也有大量发烧友在用专业设备。
bonus:专业市场怎么评价器材好坏的?
回到主题。盲听是为了检测差异的显著性,但对于发烧友来说,差异的显著性并没有那么重要一个盲测没有任何区别,但非盲测大家都觉得区别很大的产品,如果区别是能够持续造成影响,那还是应该认为它有区别——因为现实使用环境就是非盲测状态。甚至说如果某些设备能够非常稳定触发安慰剂效应带来希望的结果,那么它也一样是很好的器材,并不是智商税。问题是,如果非盲测的受试者对于测试器材毫无概念,根本不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开脑放,甚至说不知道脑放该给谁开,那么这个“安慰剂”很可能是失效的。大多数情况下新的器材都算是介于安慰剂和差异明显中间位置——或许该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比较合适,在反复叠加的正反馈下,器材能发挥出更大的魔力。而在盲测情况下,甚至可能还会有自我怀疑带来的debuff,自然难以达到非盲测情况下的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