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MusicAV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Beethoven-TC-Oistrakh,Rostropovich,Richter,Karajan+BP [192] WARNER2025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25-11-28 15:5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本来是个简单的问题。关于母带数字化,那我就再多解释一下。

80年代末到90年代,随着cd的普及,开始了第一波模拟母带数字化,那时数字化后的格式只有16/44.1,因为即使ddd录音那时的数字母带的格式也就只有16/44.1。这个时候,距离这些模拟母带诞生的时间,大多不过十几二十年,母带保存状态相当好。这个时期大量add录音以cd形式再版,我们日常收的很多“头版cd”都是这个时期的经品。

第二波老模拟母带数字化工作在2000年代末至今,这时候sacd和dvd-a已经比较普及了,hires的概念也出来了,cd的16/44.1显然不够用了,必须重新从仓库里把40-50年前制作的前模拟母带拿出来转录,不可能从80年代第一次数字化的16/44.1数字文件升频。这一时期的模拟母带数字化工作,反映到成品上,除了sacd、dvd-a,还有一堆经过各种技术(各个品牌都起了个高大上的名字,实际都是模拟转数字)处理的cd。

第二波模拟母带数字化工作中,也分先后,2000年代末到2010年代主要以24/96为主,进入2020年代主要以24/192为主。有些过于知名的经典录音,比如三巨头这张三重协奏曲,先后转了两次,24/96和24/192都有。其他格式,24/88.2和24/176.4,大部分都是制作dsd的副产品,跟dsd同步产生。

所以,我说24/192是近期的产品,并不一定指今年发行今年才转制,但是,从技术发展史可以显著看出,24/192是2010年代末开始才成为主流的,从仓库里拿出模拟母带转制的时间不会早午2010年,这距离这些模拟母带诞生的1950-1970年代,已经是一段相当漫长的时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5-11-28 15: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这里几年新出来老录音的24/192数字音频文件到底好不好,大家自己听吧。反正我是很失望的。

另外,我一贯认为24/192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一来,24/96已经足够高,远超人耳极限,人耳不需要24/192。二来,跟dsd相比,24/192又不够高,未来技术升级,可能跟上世纪的16/44.1一样又成为瓶颈,鸡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5-11-28 16: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小日本的sacd优秀,并不是偶然。欧洲能比东京三得利声学效果更优秀的音乐厅也没几个。咱们那十年的时候,小日本就已经狂热的引进欧美名团名家来本土巡演了。小日本培养的音乐家,早早都当上bpo首席了。甚至十几年前都有古典音乐主题动漫了(篮球有灌篮高手,足球有足球小将,围棋有棋魂,古典音乐有交响情人梦,影响了一大批小日本青少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5-11-28 16: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11-28 17:3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