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9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潜水一年多,今天发一篇——断臂的维纳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29 1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合肥
浪漫主义并不是我最喜爱的音乐时期,我的最爱的古典主义的维也纳乐派。但是在浪漫主义时期有两个人的音乐时绝对令我着迷的,一个是门德尔松,另一个就是舒伯特。其实舒伯特的所有作品中,我比较爱听的是他的室内乐,第一钢琴三重奏(D.898),死神与少女弦乐四重奏(D.804),当然还有鳟鱼钢琴五重奏(D.667)都是令人百听不厌而且每每欲罢不能的佳作。相对而言,对其艺术歌曲和钢琴奏鸣曲不是非常感冒,不过这也只是“相对而言”。

    但是在所有他的作品中,最能带给我震撼的感觉的还是第八号b小调(未完成)交响曲(D.759)。提起舒伯特,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他“艺术歌曲之王”的称号,然后鳟鱼五重奏也经常为人所称道;相比之下,他的交响曲似乎或多或少有点受冷遇,“9大交响曲”似乎是贝多芬的专利。但是我相信听过舒伯特的交响曲的人都一定会折服,赞叹,尤其是最后的两部“未完成”和“伟大”。而在我的眼里,“未完成”比“伟大”更加伟大。其实自从这首作品问世以来有不少后来人都曾试图接着续写两个乐章使得整部作品符合习惯上的四乐章形式。结果毫无疑问地均以失败告终。大多数人的续写甚至不能令他们的第一位听众——自己感到满意。最后人们终于意识到,这部交响曲就像是断臂的维纳斯,从形式上尽管它少了两个乐章,但是从艺术的角度上看,它已是一部不仅完整而且完美的作品了。

    第一乐章b小调,是一个中庸的快板,采用奏鸣曲式。b小调被称为“死亡的小调”,最适合表现悲伤和痛苦的感情。引子是很弱的低音合奏。第一主题是深沉而痛苦的,体现出作曲家对现实的不满与愤懑。木管组吹奏出伤感的主旋律,而低音组在一旁叹息。第二主题是抒情而柔美的,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远离尘嚣,没有现实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这种逃避现实式的美好主题其实并不代表着作曲家的消极避世,而是浪漫派音乐的一种典型的写法。一般都是在第一主题诉说不满,第二主题得到暂时的解脱。但是幻想中的幸福终究不是现实,第二主题在一个不稳定和弦上戛然而止,声响变得很强,铜管在这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乐曲达到一个小高潮,再转为柔和,长笛的婉转似乎预示着就像是光明就快来到。然而就在这时乐曲又急转直下,低音部的呻吟再次把乐曲拉回到痛苦的第一主题,似乎是正是把人从美好的幻想拉回现实。每次听这个乐章的时候我总是喜欢把它和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作比较。同样是死亡的b小调,同样充满了灰暗的色调,连两个主题的情绪都颇有相似——都是体现了痛苦与挣扎的第一主题,带有乌托邦式幻想的美丽的第二主题。但仔细听来,其实二者还是有些许的差别。舒伯特第八在第一主题中除了痛苦,还可以听到一丝愤怒,而柴科夫斯基则更多的是哀怨了——不过这里还是主要说未完成,关于对悲怆的看法可以换个地方讨论。第二主题都是一个幻想的极乐园,不过似乎未完成构建的更清晰,而悲怆那被后人称作“黄金8小节”的第二主题更加朦胧和梦幻,快乐和美好离人更遥远。

    采用的是双呈示部,因此回到第一主题以后仍然是继续痛苦着。乍听起来好像就是简单的反复,但是我听过的几个版本来看情绪仿佛都有了一些小小的变化,简单一点说就是第一主题似乎更痛苦,因为有了之前对美好的憧憬之后,可以说是“因为希望,所以痛苦”吧,而再次进入第二主题时的期盼和憧憬似乎也多了几分,戏剧的张力不断地加强,这也就很自然地迎来了随后的一段非常激烈的表现斗争的旋律,铜管和弦乐交织着把乐曲送上一个很强的高潮,每一记都是强音,定音鼓的不断敲击非常震撼,仿佛是告诉了人们要达到梦想中的美好必须要经过这样一个惨痛的过程。不过很遗憾,结局是悲剧的,与命运抗争的英雄人物还是被击败了,于是当归于平静之后乐曲重归第一主题。不过这次是再现部,第二句就开始变化,并不是木管吹奏低沉阴郁的主题,而是通过弦乐组的一点一点地上行过渡到第二主题的再现。虽然这一段在情绪上没有之前那么悲惨,但是反而让人听来格外的哀伤,因为反复的憧憬和抗争都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希望一次次地破灭了,这时候再次奏出英雄气概的主题也已经不能让人得到太多的慰藉。也许这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一段梦呓般的低声自语之后似乎是放弃了斗争,充满绝望气息的双簧管把乐曲引向最后一个高潮,正式宣布了现实的美好已经不可达到,抗争的英雄已经到下。死亡小调的悲伤,在最后彻底地体现了出来。

    第二乐章,流畅的行板,E大调,可以看作是一个二部曲式。其实分界也并不是特别明显,总的来说戏剧性没有第一乐章那么强烈。因为在前一个乐章里英雄已死,抗争无望,所以这个乐章里更多地听到的只是一种不实际的空想。乐思上来说和第一乐章衔接得很紧,在遭受到了最后的打击之后开始了一段梦幻、安宁的遐想,旋律的歌唱性很强,是一支小提琴的咏叹调。然后长笛也加了进来,悠扬的声音更加平添了几分意境的似真似幻。而不久小提琴又出现了一个坚定的步伐,是认定了这虚幻的美好?还是仍然相信这种美好可以成真?然而在这坚定的步伐当中却又出现了一丝痛苦的情绪,仿佛在告诫不要过分地沉溺在美好的幻想之中,而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感到悲哀和难过的事情——现实的苦难时刻都在无情地敲打着美丽的梦境,使人的内心深处无法得到哪怕一时半刻真正的安宁。这种隐隐的不安到最后就发展为了一个高潮,大提琴和小提琴一起倾诉着在幻想的安乐国度也无法逃避的痛苦。情绪减弱下来以后安逸的冥想中也带了几分抹不去的哀愁,乐曲仿佛变成了一支悲歌,再也听不到任何反抗的迹象,就这样沉沉睡去,但愿长醉不愿醒。

    相比“悲怆”来说,“未完成”虽然也是最后在命运面前低头,无力抗争,但还是能看出作曲者在心境上的差别。首先,“未完成”第一乐章中似乎有更多的试图抗争的成分,而“悲怆”似乎屈服的太快了一点,最后更是彻底放弃了一切希望,可以说把“悲怆”这个主题发挥到了极致。其次,同样的失败,“未完成”始终都有着幻想,有着对美好的追求——尽管到后来已变得不现实,直至最后也是在一个虚幻的美好意境中结束。而“悲怆”给人感到更多的是彻底的绝望,连黄金8小节听来都是凄美之感而并非充满美好的憧憬,可以让人感到这是作曲者的绝笔之作。我们无法简单地说哪种意境更好,只能说这两部作品都是从古到今交响音乐中永恒不朽的悲剧经典。(不知不觉又扯了这么多关于“悲怆”,因为我也确实很喜欢这部作品)

     第一次尝试着写听一部交响乐的感受,写得不好还请见谅啊 [s:3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11 07:1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