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董益峰 于 2017-12-25 22:41 编辑
两个多月前吧,入手了奥莱尔B1ltd,编号361——比360°多1°,似乎昭示着其是比最好更好的。
最早接触到奥莱尔是那台“硕大无朋”的M1播放器,第一次巡回试听的就是B1便携耳放了,换句话说我对奥莱尔最深刻的印象就是B1了。要不是B1ltd金色的外观让我有些不爽,我也不会等到361这个编号,毕竟我很讨厌金色的机身,相对而言普通版的银红、黑色都很耐看——无奈,看在限量版和声音上的提升就忍了吧!
今天来聊聊我关于“推力”二字的理解,顺便也讲讲这一段时间使用B1ltd的感受吧!
关于推力:
最早接触耳机和随身听播放器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推力为何物,因为那些耳机都太容易驱动了,手机也可以推得像模像样。其实真正对推力有直观印象就是K601了,当时我把K601插在电脑上却需要开到一大半的音量才能获得正常声压,并且声音还软趴趴的,结像也模模糊糊,彼时的我才想到一个东西:耳放!
“推力”不足最容易被辨认的现象就是音量不够,当我把K240df插在手机上,就算把音量开到最大也不够我耳朵享受,这就已经是推力严重不足了。进阶一点的感受就是声音发虚,总感觉憋屈、听得不够真切,比如将K601插在笔记本电脑上,尽管音量有保证,但是声音空洞而虚无。
再后来,我了解了一些技术参数,我认为某某耳放的“推力”大体上是指在一定的负载下(比如32欧)、在一定失真率以内(比如0.01%)所能输出的最大功率,一般靠谱一些的厂商都会标注这些参数,也是我们选购器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考。
然而如今,我对“推力”的理解似乎更为“广义”一些了。举个栗子吧,比如A、B两台耳放在32欧下输出10mw的时候失真率是0.005%,粗犷地定义为高频范围都上扬了0.005%吧——那么分别接高频相对保守的32欧DT880pro和高频较为刺激的32欧DT990,也许我们会觉得DT880pro被“推得更好”、更符合高保真的标准吧。当然,我对技术了解比较少、比较浅薄,也不一定正确,只是我觉得还算符合我的实践吧。
以前看雷总的一篇关于“推力”的一篇长文,我觉得写得很有道理也很生动形象。他说“推力”的概念就类似于让汽车跑,首先要有足够的“驱动力”让汽车能跑起来,那么首先需要一台足够强劲的发动机,对于耳放来说输出功率一定得达到一定的标准。再者就是“控制力”,一台汽车真正在路上跑得快,不仅需要强劲的动力,更需要优秀的操控,该拐弯的时候可以拐弯、该刹车的时候可以刹住。那么我对耳放“控制力”的理解应该是包含了“低失真”与“阻抗匹配”两者的因素,唯有良好的搭配才能被认为是“推好”了。
关于B1ltd
在我刚开始进入耳机大家坛的时候,大概是2010年前后吧,那会儿我还没注册,只是默默地看各位大神发帖,那时候是很流行随身捆绑器材的,尤其是IPC捆绑RSA便携耳放(还有人记得SR71b、P51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甚至觉得这才是发烧,因为他们几乎完全舍弃了随身的便利性,搞了两层、三层的捆绑来获得更为HiFi的音质体验,应该当是值得尊敬的!
而我呢,打心底里还是有些畏惧这种极致的玩法的,所以很快就转向了台式系统的折腾。实际上,在今年以前我都不曾购买过一台随身耳放,台式耳放倒是折腾了有五六台了。购入B1ltd最大的诱因是限量的逼格,当然根本原因还是其相对低的失真和强大的驱动力。
我买B1ltd是用来搭配M2pro的,主要是两者外壳尺寸基本是一样的,捆绑起来非常“西装”,声音方面也是尽量做到比较自然而纯净,放大模式用Class A(甲类),对录线就是B1ltd的标配“AL6”。我尝试了不少耳机捅上B1ltd,还借来了2017版的B1,今天就挑几个比较典型的来简单说说,不详细、不严谨、不客观,都是一些特别自我的感受。
1、 榭兰图+B1ltd
榭兰图是我迄今为止买过的最昂贵的耳塞,而且与B1ltd一样都是限量的,声音比较宽松自然,佩戴舒适,隔音一般。我的榭兰图也陪伴我将近一年了,我认为榭兰图是一条需要非常强大的前端挖掘潜力的耳塞,如果退一步呢,至少“推力”要比较充足,手机直推会出现低频过量和声场塌缩的问题。
《心港》——亚亚(孟庭苇)的一首很老的歌曲,来自于1992年的《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专辑。这首歌从未有过现场版,并且流行歌曲的配乐亦难“参考”,我对与器材表现歌曲的评判主要在于一些细节的刻画以及对歌词中提炼出的意境的表达,我认为《心港》是深情、温柔而辽远的。
M2pro+B1ltd(低增益)+榭兰图这套组合给我以精准而略显淡漠的感觉,并不偏暖,怎么说呢,好像夏天的凉白开,有点微温,但是喝下去感觉有点凉。个人以为M2pro还不足以释放榭兰图的信息量,但是B1ltd的驱动力、控制力已然不错,榭兰图容易失控的低频变得比较规整,但是量感还是不错的,甚至有些蓬松的感觉。声场表现比较中庸,受限于耳塞的尺寸,其实来说并不会有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比M2pro直推更规整,绝对尺寸并不会更大却显得更协调——很难表达,B1ltd就像是把不大的房间整理了一下,虽然还是方寸之间却更加井然有序。
2、 N60nc+B1ltd
用一个头戴式的便携耳机来测试,不仅因为我比较喜欢N60那种有点甜的中频,也是因为其比耳塞需要更大的驱动力。
依然是低增益,但是这回的音量旋钮比推榭兰图时多走了一些,差不多30%的位置。听一首王杰的《一无所有》,这首歌也是王杰所有歌中我最喜欢的粤语歌,也是少数几首王杰作词(更多的是王杰作曲)的歌曲,并且这首歌的歌词品质比其他王杰作的词要更高,不得不吐槽一下王杰很多经典都是粤语版更引人入胜——就因为国语版是王杰作词,水平真的不敢恭维。
论坛里绝大多数的玩家都是用器材听细节的,之前也有个投票贴,似乎更多的都是理科生,相对比较在意参数、细节等。而文科生往往更喜欢听歌曲的意境和感情,而我算是个另类,我是学理工科的,却不大纠结交响乐里的丁玲桄榔,而更在乎歌者的情绪是否得以传达。N60解析力是不如之前的榭兰图的,榭兰图是如蒸馏水般的透彻,N60似蒙了层纱,但是低频更少、穿透力更弱,显得比较温柔而轻盈。
关于B1 对比 B1ltd
我猜想多数人最好奇的就是B1和B1ltd之间的区别,那么我们首先来厘清B1几个版本:最早的B1、年初改版的B1(2017)、B1ltd(限量500台)和B1s。其实关系很简单,2017版B1在B1的基础上调整增益,改善了低音量偏音,音质不变,售价1199;B1ltd为限量版,不管是外形还是内部的元器件、电路板都不同,售价1999;B1s基本上属于B1ltd的量产版,但是在一些地方进行了缩水,具体可以看看凤师傅的测评,售价为1399。
2017版的B1(一下简称“B1”)与B1ltd最大最大的区别就是——低音量偏音,简单来说B1ltd推榭兰图在低增益下基本可以做到在家安静地享受而不偏音,而B1的最低不偏音音量已经让我感到有点吵了,但也能忍受吧,适合外出用。如果是推N60甚至是大耳机,那就没啥问题。
声音方面,B1ltd在B1的基础上削减了醇厚度、增加了信息量,整体感觉更偏“素质”一些,给人以分毫毕现的感觉,而B1则会更柔和。看了一下官方给出的参数,B1ltd在失真率上比B1小了将近一半!也许正是因为其更为平直的声音表现,导致“味道”的减少,相对来说更加考验音源以及耳机的素质了。
如何搭配
关于搭配,这就很有意思了,在售的2017版B1和B1s(B1ltd应该所剩无几了)分别对应着B1和B1ltd的声音(当然还是略有差异),价格差了200,相信对于多数烧友来说这都不是问题。
B1的声音是微温的,适合一些相对偏薄的耳机,而B1s则适合追求更加高保真的玩家,B1ltd适合情怀玩家,毕竟贵了不少。驱动力来说都没啥问题,看数据不算高,但是要知道这是工作在甲类模式下,也就是这些功率是随时都在的!不太了解甲类功放(功率放大器的简称,耳放是耳机功率放大器的简称)的烧友可以百度一下,相对于乙类、甲乙类的功放电路,甲类功放拥有更好的线性和更低的效率,所以虽然发热大、功率小,但是失真率很低。
这里回到之前关于“推力”的问题,为什么说功率不大的甲类耳放反倒是“推力很大”呢?还是举个栗子,比如某耳机在正常听音音量下需要的功率为20mw,听交响爆棚的极限值为30mw,有一台甲类耳放A最大功率是50mw、一台甲乙类耳放B最大功率为200mw;当耳机需要30mw的功率时,TA们的失真率差距可能是一个数量级了,A明显优于B,甚至A跑到极值50mw的时候失真率比B在50mw依旧低很多,那么对于这支耳机来说A耳放就是比B耳放“推力”更大的!
当然咯,我这也都是比较粗鄙的认知,在技术方面完全是门外汉,仅仅是听了那么多年音乐、折腾了不少器材后的一点理解和感想,也希望懂技术的大佬给我一些指点啊!
B1ltd是我第一次买便携耳放,也许也是我最后一台便携耳放——不是因为B1ltd有多好,只是也许捆绑玩儿法会渐渐消亡了吧……
补充一点
低音量偏音:B1ltd比2017版B1要好不少,至少K3003插上完全可以听着班得瑞睡着——但是确实在音量很低的时候还是会偏音,神奇的是B1ltd是偏右而B1是偏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