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平时没事喜欢听点音乐,而且听得很杂,凡是自我感觉好听的音乐,来者不拒,有时候喜欢一首我会单曲循环听很久一直到听腻为止。一直以来听音乐都是用的k701,想更换一个新的耳机很久了。这两天拜读了大量的各个论坛的文章,结合之前对701的感觉,最终选择了K812(盲狙)。昨天听了一晚上,写点自己的感想。
我先说说这两天逛论坛的两点观后感,供像我这样囊中羞涩,选择余地窄看论坛又云里雾里的新人一点参考。
第一,我想说说论坛里经常提到的一分钱一分货,一毛钱二分货,一块钱三分货。我想说的是论坛里各种评论天花乱坠,有捧有黑的,无论捧黑,我的看法是:只要有“一毛钱买的东西,绝对比一分钱好,但是不值一毛钱的价”这样的觉悟,你就可以在各种评论中存良去糟,找出值得你参考的信息了,而事实上812的实际听感无论在任何系统下都比701有很大的提升,就我个人感觉即便不值一毛钱也已经接近了一毛钱的货了;
第二,系统匹配很重要,毕竟你用耳机功放推不动音箱,用音响功放推耳机会推直接爆掉。但是当系统大体匹配的情况下,个人感觉对声音贡献的占比情况,录音占70%,喇叭占25%,其余的加起来能占5%。我所指的系统大体匹配,比如说K812用iPhone7p直推能出好声就是大体匹配了,尽管加上不错的前端仍然会有巨大的提升,但是这个提升只是系统素质不同带来的一些波动,与录音不同和喇叭好坏带来的提升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我是学机械的,录音的不同好比是不同的零件,喇叭是名义尺寸上的差异,其余的差异仅仅只是尺寸公差的区别。所以不要太在意那些动不动要你上几万的耳放才能出好声的评价,不如去买个几万的耳机改变大。当然如果有条件追求极致的不在我考虑的范围内,因为我自己也达不到那个高度。这里单独说一下尽管没有HD800这样的高阻抗耳机,但是我相信直接用手机推这种高阻抗耳机这种系统是不合适的,这点应该类似于耳放推音箱。事实上我在电脑-解码-耳放、电脑直推和手机直推三种方式对比后也都是有耳朵可区分的差别,但并非可以和701到812的改变相比。
下面我谈谈我对这款耳机的一些听音的感受,因为专业受限,我自己无法很好理解很多专业术语的含义比如动态、瞬态、声场、结像等等这些,无法给大家这方面具有价值的看法,尽管如此,听了812后我还是有一点自己的感想,供大家参考。
追求音效的大都是交响曲同好。因为交响曲是所有乐曲中表现力最丰富的音乐,这其中交响曲大合唱应该是更具表现力的音乐。我想从三首大合唱开始,分别是贝9、牢不可破的联盟和“[color=rgba(0, 0, 0, 0.8)]Aida:Act II, Scene 2: Gloria all'Egitto, ad Iside”,谈谈我对音乐本身的一些浅陋认识,再结合音响系统和录音之间的相互影响来给大家诠释一下我对812的第一印象。
20世纪对贝多芬交响曲的演绎有三位顶级的指挥大师,他们各有特点。托斯卡尼尼的力量,富特文格勒的激情和卡拉扬的沉稳。大概7、8岁的时候托斯卡尼尼的贝5带我走进了交响曲的殿堂,对我后面对交响曲的认识有很大的影响,在我的整个青年时代眼里都只有交响音乐,视别的音乐如弊履,也一直推崇交响乐的力量感,氛围感,这也是大部分追求HIFI人的目标,直到大学的时候第一次听容祖儿的《挥着翅膀的女孩》,一种全新的灵动的声音进入了我的视野,我才开始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我也想像我对音乐的认识历程这样一点点的打开812的世界。
谈到交响乐离不开气势,这是交响乐最大的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各种音乐表现形式的首要特征。实际上声音在气势上的表现通常是用三种方式展示给大家,
一种是各种乐器以统一的旋律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的景象,大多数大合唱都是以这种方式,上述的《牢不可破的联盟》就是,单一乐器的表现在这种方式中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乐器之间恰到好处的混响效果;
一种是通过节奏的循环压迫给人一种由远及近迫近感,比如大量的进行曲,比较有代表的《波莱罗》,事实上尽管贝9非常注重旋律的统一和氛围的营造仍然采用了大量的这种方式,给人一种拨云见雾的感觉,这种方式要求指挥家对节奏有很高的把握,和对乐队有很好的协调能力,这方面的代表作除了作曲家的作品特点以为,指挥对各个作品的再造有很大影响,比较优秀的除了托斯卡尼尼的贝交,还有博斯科夫斯基的斯特劳斯家族作品(私以为这是斯特劳斯家族演绎的天花板),以及最近才听到的13年美泉宫音乐会。其中很多作品同时拥有氛围和力量。
最后一种是通过交错跌宕的声部安排激烈冲突的场景表现制造一种剧烈对比的气势,这样的曲目很少,因为对作曲家、指挥家甚至是录音和后期制作要求都很高,阿依达第二幕最后一个大合唱就是这种表现形式,通常情况下这样的音乐很难让人接受,因为实在很难找到能够在耳机或者音响中完美回放的设备,但并非不是一个优秀的作品,这部分作品曲高和寡,能够表现好这种曲子的设备是值得我们拥有的,这也是当年我买701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买812之前我看了很多评论,谈论大编制和小编制,大多数评论会把大编制讨论集中在第一种方式上,这是大编制的特点,因为乐器多所以能很好的烘托氛围,但是这不是交响乐的全部,甚至不是交响乐的重点,交响乐是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它依托的是各种乐器的表现力,依托的是指挥对它的控制力,使它能够在讲究氛围的时候能够万众合一,在需要节奏的时候能够顿挫得当,在激烈冲突的演绎中能够刚柔并济,喇叭如何正确的回放这些表现力才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而不是单纯去关注某个单一的变现力上,这样我们会失去欣赏很多同样美好的声音与旋律机会。
回到贝9,托对节奏的把握、富对乐器的诠释、卡对氛围的烘托都是无出其右的存在,因为节奏本身对喇叭和设备的关系不大,就不多说了,说说812下的富和卡的贝9,我认为富特文格勒的交响乐和乐器的认识是超过我现在接触过的所有指挥家的,听富的贝交总是能在合适的时候听到合适的乐器发出合适的声响,给人一种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般的感受,812下的富特文格勒版贝9恰到好处把单一乐器的力度和乐器特点表现得很好,高音亮丽,低音厚重,回响延绵使整部作品的层次感得到很大的提升,相应的气势也增加不少。与之相反卡拉扬的贝9是通过乐器表现一致性来强化气势和氛围,在812下高分离度和高解析力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这种平衡,过于清晰使得听音的注意力分散在了各种乐器之上,而丧失了这种一致性与统一性,会出现一种多焦点即无焦点的现象,使得整体效果打了折扣。但仍然比701出色很多,毕竟有更多细节可供大家欣赏的效果是701永远也达不到的。
《闹不可破的联盟》是苏联国歌,最近特别粉这歌也是单曲循环听很久那样,这歌的特点就是气势,而且是纯粹的靠高度一致性烘托出来的气势,既没有节奏的压迫感,也没有纷繁复杂的旋律变化,这里我要提到它的两个版本(没有好坏之分,仅仅只是为了对比),1、qq音乐中各国国歌演唱版中的苏联国歌;2、俄罗斯之魂专辑里面的俄罗斯国歌。第1首是我812到手后听的第一首音乐,第一感觉就是气势弱了很多,甚至不如701,仔细听后发现仍然是高解析度打破了统一的平衡造成的,在812下能够很容易去区分不同的人发出的不同声音,乐曲的统一感丧失了,气势一下就没有了。反过来在iPhone7p上直推气势就没有减弱太多,812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清晰有余混响不足。看到很多评论里面提到听交响乐的时候乐器分离度并不高,这是由于音乐厅一般都强化了混响效果,即便如此在现场聆听也是有一定的分离度的,在广场上演奏基本听上去就是各奏各的了;第2首则因为原曲加强了节奏感避免了这个问题,同时812本身素质带来的力量感,使乐曲饱有气势的同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最后说说阿依达第二幕最后一首大合唱,这首合唱在几分钟里涵盖了男女声、高中音声部、独唱重唱合唱,当年这首曲子是我选择701定鼎之作,能够很好回放这首曲子的设备很少,普通耳机听上去感觉杂乱无章,更不用说气势了,当年第一次用701听这首曲子的时候,就惊艳于对每个声部的独立演绎,使这个作品立体的展现在面前,使其拥有了不可言喻的气势。812下有了更加准确的定位,更加丰富的声音细节,实话说没有当年701那次这么惊艳,但是仍然非常优秀。
昨天听了一晚上,能听得不多,想到的更不多,但是并不影响这是一款极为优秀的耳机,尤其考虑到即便是手机直推的情况下也能有如此优秀的表现。总体来看,这是一款一毛钱买到的至少是8分的耳机,哪怕是在手机直推上也能有6分的手机,我没有其他旗舰耳机可做优劣对比,评论上有很多推好推不好的评论。对此我没有发言权,就有限的听音条件和812的表现,我说说整体的感觉。
812下的交响曲,在很小的声响下比如贝9、波莱罗开始的时候能够有清晰的音感,在重鼓敲击下鼓声荡漾延伸宽阔,节奏感力量感都很强,高音极为亮丽铜号竹笛声饱满亮丽,乐器高度分离定位比较清晰,能够高度还原大部分交响乐的现场场景,最后佩戴上舒适度高于7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