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angmo244 于 2019-11-16 01:26 编辑
近两年来捣鼓随身也是几入几出,从最开始捣腾谢兰图,换播放器,换线,到后来换塞子调味道,随着新的T9IE的上市,在金耳朵也听过一回。(相较于手上的谢兰图,密度,细节都有进一步的提升,中频能量更足了,低频氛围感没有了以前的t8ie的闷感。算是较成功的升级,但也不属于颠覆性的革新,线材较粗,包塑的挂耳部分设计不太合理。)在我看来随身的东西应该适可而止了。一来价格水涨船高,提升和体验对于自己来说意义已经不大。夏天有RE2000、谢兰图在塞子已经很满意了。其实在入了SUNDARA试水大耳之后,陆续也入了DT240 、signature PRO。实际在把玩1年多的MOJO、361、DX200之后陆续也试听考虑过谷津QM、奥莱尔S7、AROMA a100。但一直在一些方面并不满意。8月底听闻390开始预订便也弄了一台,经过半个多月的使用,现在也出掉了mojo poly和361,留了个DX200与iphone6做随身了。这些体验和感受也是随手记录了些,比起之前361刚拿到手的那种脑放大开的发文可能更冷静些了吧,起码拿到到现在也就歇过几天,平常基本在煲。
PART 1 QA390使用体验
一、配置及外观
此次的QA390预购订的是全黑版,拿到包装盒的便可知其实这个实际是台机。重量很是炸手。不过还好之前配的便携包刚好能横向装下。所有插口,特别是背部同轴与模拟口都做了内陷设计。不论是从哪个角度放入背包都能很好的放置。标配黑红64gTF卡。
外观和做工相较于361在工艺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手感光滑,细腻,只是中间类似玻璃面板部分容易留下指纹。开关为拨杆设计,耳机孔从正面排布与AROMA a100相似。耳机口的包含了所以现在市面能见到的大部分接口,中间的旋钮为音量旋钮,并不是类似A100的阻尼感,而且是类似无极旋转,所以没有所谓音量到几点的概念。通过屏幕才知道音量级别。屏幕目测好于361,按键接近360的排布,逻辑相似,界面一样。左侧为SD卡槽,底部原配四个胶质脚钉。总的而言比预期要好。
功能上,同轴输入输出,光纤输入输出,USB-C输入,USB-phone输入,一组卡农模拟输出,一组RCA模拟输出,电源充电口有2个,一个DC口和一个Type-c充电口。DC可以在开关处设置是否单独作为电源还是边用边充,除了不能LINE输入之外其他算是全了。
从开声初听而言,音质效果是本地tf卡播放 >同轴~电脑USB-C >蓝牙>USB-phone(以上基于标配原线以及自己随便弄的一些转接头)
二、声音部分总体感受
1、从定位上qa390和qa361在根本上不是一类产品。361是揣口袋的,主要对付的是耳塞与一些不是很难推的便携耳机。而390则是能拿得动的台机。
2、以一般塞子而言,折腾390的意义不大。 谢兰图 线材:jaben 06bii 谢兰图搭配qa390,平衡口下增益开到最小也能听到一定的底噪,单端口中增益已经足够推满,再往上想琢磨底线则注意音量,小心调节增益导致炸耳。从便携性上361与DX200已经完全可以胜任,声音的提升在我看来对于谢兰图意义不大。
RE2000银版 线材:磐、jaben 06bii RE2000换线之后在361、dx200、mojo上都有很好的发挥,中频的味道,低频氛围感,空间感都很满意。在qa390的驱动下,即使是平衡口超高增益也没有明显的底噪。低频的轰鸣感,回弹,以及各泛音则有着更庞大的能量感,层次感更好,高频泛音更为丰富和变精致化。比之前试听的黑太子要好不少。甚至之前觉得RE2000搭配磐略显中频前突和过于暖厚的现象在390面前反而是往良性发展。HiFiman家的耳机都不怕大推力的现象看来在390面前展露无遗。
凯声钛铃 钛铃高阻平头塞子入手时间也不算太长,自天气转凉实际使用的次数逐渐减少,390搭配钛铃高祖版超高增益下,能量在中频部分极剧加强,加之平头的特性,低频部分反而显得弱化,宽松度和横向空间感不足。转到低和中增益下则柔和很多,也更偏向自己初听时的感受。但高增益的能量感以及密度又在中低增益下又稍显不足,如果直推我觉得361也用了,甚至 在展会上试听过凯哥带的360,甚至360的表现更为满意。当然钛铃使用时间以及单元状态是否还未达到最佳先不做讨论,仅供参考。
3、作为真正的便携台机定位,我认为推大耳才是他真正意义以及价值。
Signature pro 线材:原线与bispa致 作为常用的唯一封闭式大耳,应该说是对自己听音观念改变具有不同意义的耳机。而2000小时甚至更长煲机时间的传闻也使得自己对于它的上限一直没有过早的定义。原线下signature PRO在搭配便携时在细节和衔接上是略有中频内陷的毛病的。而与bispa致搭配哪怕是iphone6直推也有自己非常满意的状态。甚至我认为这种直推比起361并没有劣势,甚至在“准确性”和“耐听度”上反而手机直推与mojo以及DX200有着更好的相性。所以在PRO面前,控制力、准确性、音乐的味道以及取向要求是大于推力的。 在QA390驱动下可以说耳放四级模式都有着层次分布完全不同的听感,甚至调低电压以后声压凝聚感更强,而中电压偏平和,高增益更开阔。耳放模式下低增益,偏细腻,棉中带刃,偏素,某些音色略显真实;中增益,偏柔和,但比361的高增益明显更中正,棉浊感变少,声场空间层次感最清晰,人声位置不凸显;高增益下中频略靠前,暖味增强,醇厚感凸显,横向略感开阔;超高增益下,声音密度完全铺开,整体声场弥散掉了,声场体型不再如之前有规矩,高频信息据侵略性,口型进一步贴近,听一些人声或者摇滚更具侵略性。动态和低频回弹速度,下潜、层次感会随着设置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表现。但不论何种选择PRO的发挥都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感,较361上的微暖,和偏味道感有了明显变化,390更为中正,圆满,不是往中庸的方向继续延伸,而是在微暖走向上往更好的控制力和底力方面来实现进一步的平和式中正感。同时兼具了一定的细腻度。 为了确认这种声音走向的可能性,我通过390同轴输出接mojo,一耳朵可以确定的是390比起DX200在密度上是要更高的。而在mojo耳机的暖味要更明显,高频泛音的修饰以及低频的暖厚味道比起390单端口要更为明显,而信息量和中正感也是390更为明显。而耳放的驱动力,控制力,适配宽容度完全是另一个层级的问题了。而之前在试听QM之时因不知后面板有低阻耳机孔,所以插在前面板时对于QM的印象反而不及QA390,当然没能有机会同台比较,仅供参考。
SUNDRAR 线材:原线,磐接3.5转接头 前面有说HiFiman家的耳机都不怕大推力,越大也是越好的,以390推下来,超高增益,高电压,平衡口都是表现最好的,而且一般其他耳机会因接平衡口会失去某些单端口的音乐味道感的问题在他们家的耳机面前都不会是太大的问题。在原线下可以说驱动力上比起之前在店里试听奥莱尔S7时,390超高增益40的音量下达到耐受范围,而S7则需要到2~3点甚至更高的音量,当然,初听时觉得还是有不足的,遂又购入MMCX转3.5的转接头接上磐再接平衡口听,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了,之前的扁平感在与磐搭配之后,低频轰鸣感更强,高频细节保持,中频的暖味进一步加强,扁平化的声场撑开,泛音也更为悦耳,当时几首曲子下来眼泪都快下来了,鉴于多次的跳水,本队此耳机几经放弃,而现在在听不少人声,流行,某些器乐时那份喜爱难以言表。之前在北京安润店试听谷津qm搭配sundara时的那份乐感、宽松度,以及某些音色的味道逐渐忘却。也一改QA390刚开声时觉得搭配SUNDARA略有弱于qm的判断。鉴于今年的双十一价格,这个耳机就留着慢慢让他退役吧,官方带着这么跳水,反正也不急着出了。
4、功能性玩法我觉得QA390满足了自己的大部分需求
同轴和光纤我则不多评价了,毕竟自己的设备有限,只能说361与dx200的同轴到390与TF直读差距要小些,而USB-PHONE口接iphone6效果太差,声音密度在我这完全无法过关。而电脑USB解码则一定得进群下载官方提供的驱动才行,不然1分钟内就有多次杂讯。安装正确驱动软件之后,看电影,听歌,打打游戏没有可闻延迟,随便听听歌肯定弱于读卡,虽然看电影不如Mojo的味道,但已经可以把mojo取缔了,而DX200这类砖头来接电脑解码我是不会再用了。
实际在之前关注群里的朋友有吐槽QA390不具备蓝牙输出功能,以及各方面的不够智能化,交互的问题在我看来实际是并不是问题。
首先是QA390普通蓝牙接收在我使用下来比iphone直连还要好,这使得随便听个响倒是增加了极大的便利。并且在家用的情况下信号干扰目前没有接触到。如果用过PLOY就会知道那种断联和干扰的痛苦了。连个surface pro都省去了线的麻烦。
再者是用DX200与手机同时安装海贝APP,将DX200设置成服务端,手机为客户端,局域网下,再DX200同轴输出至390便可以实现手机遥控来播放,听听一般下载于QQ音乐、虾米、网易的音乐已经很是满意。
最后模拟输出到功放接家里的音响比起361好上不是一点半点,简直是爸爸和儿子的区别。
总的而言,QA390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的使用体验。之前的等待以及期许基本达到了自己所有的期许。DX200是目前唯一留下的便携砖,推推塞子和signature PRO用手机随便听听也够了,361、poly+mojo,以及曾经心仪的hugo2或者说试听的一部分台机卖的卖了,放弃的放弃。现在安心听歌,以390为参考试试一些不同的大耳成为了可能。当然,可以确定的是推好所有耳机的设备我相信是不存在的。不过这个能随时拿的走的家伙是我现在迫切需要的东西,并且很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