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0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少”皆宜——给音乐爱好者的iBasso IT01X动圈耳塞评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5-10 21:1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河北保定
本帖最后由 foxpix 于 2021-5-10 21:22 编辑

【听感与素质的羁绊】

哈,这个“老少”当然不是说生理年龄,而是入烧的长短。不同发烧阶段,有不同的喜好这很正常,但既然是烧入hifi,显然还是想追求听到更多更真的音乐内容。这个追求的过程,难免会产生各种争论。大到典型的“模拟声”和“数码声”之争,小到比如圈、铁之争。很多时候似乎都是在争论到底是“听感”重要还是“素质”重要。其实我觉得这是走入了误区,两者相辅相成才更恰当。

首先,并不是强音或线条越突出,素质或者说解析就越高。还要能体现出较为丰富的泛音和弱音细节,从而还原一个完整的音乐空间和情绪氛围。不然只能让声音平面单薄,甚至带来听感上的失真。在不大量丢失信息的前提下,再去追求细致的刻画能力,才是素质的真正提升。

然后,好听感也不在于柔化线条或打磨棱角,而是建立在正确相位基础上的,对信息量的合理重现。相位准确一致,才可能有舒展有致的三频分布;合理把控信息和密度,才有真正自然从容的宽松感。所谓的“hufi”并不是正确的泛音和氛围,而是把强音弱音混杂在了一起,反而降低了表现力。

而多单元甚至混合结构的耳塞,虽然容易在全频段上强化细节表现力或能量感,但小体积下,单元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可避免,需要花很多时间成本在研究拼配和处理问题上,听感就不容易自然。。中高价位可能确实有不错的产品,低价位就比较难有理想表现了。

单动圈的耳塞,就比较容易获得相位一致性,相对大的振膜也容易体现出泛音和氛围,这就是动圈被认为听感上有优势的原因所在。只是确实曾经的很多圈塞在细节处理上有些欠缺,自觉不自觉的走了hufi的道路。好在近几年,随着不少新材料或新思路的应用,单动圈在细节刻画力和瞬态响应力上都有了不小进步。

但或许是为了凸显这些进步,一些动圈产品又走向了过分锐化声音的路子。比如热门一时的JVC FD01,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致密线条和清晰细节,但整体也过于紧绷,初听全是“铁味儿”;换铜导管声音确实有了柔化,但也难免有了涂抹感。甚至其旗舰型号FWW也有些这种趋势,为了彰显出各种细节,刻意拉大了声场,而单元本身又不能从容的填满因此而来的信息缺口,需要前端或线材的强势弥补。

归根到底,对于爱好者来说,耳塞是拿来听歌的,不是探究极致细节的。技术进步并不必然带来更好的听感,关键还是如何运用,让技术提高素质上限,并服务于最终听感。






2
 楼主| 发表于 2021-5-10 21: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保定
【it01x的基本特点】

这也正是我感觉iBasso it01x的最大优点,看起来厂家堆砌了很多或热门或冷门的技术,但并不是在炫技,而是做出了一个保留传统动圈听感优势,又有不低素质潜力的音乐耳塞。

比如振膜的选择上。如果你关注过,就会知道纯铍振膜很适合用来重现高频部分,但对中低频的完整还原能力较差,如果拿来当全频单元,就需要很多其他手段来弥补。而镀铍,就一方面可以增加振膜的刚性,提升高频表现,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基材的特性获得更全面的信息量,是个性价比高的解决方案。



比如高磁通量的驱动磁体。就是为了充分发挥振膜的素质,一方面增加声音的密度和能量感;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更易驱动,前端可以不必有很强的输出能力,就得到饱满的声音。再比如这个黄铜喇叭腔体。相比一般先是铁/铝封装单元,再做铜或不锈钢外壳的耳塞,就可以在实现类似意义的同时,有效减轻耳塞的整体重量。再加上这次不同以往的小体积,让it01x成就了it系列中最友好的佩戴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10-5 17:2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