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佳排名:017
唱片曲目: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演奏家/指挥:克伦佩勒/爱乐管弦乐团及合唱团
主唱:著名歌唱家 舒瓦兹可芙、费雪狄斯考等
唱片编号:EMI CDC 747238-2
录音:1962年
点评 (来自网络):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安魂曲音乐中的特殊的地位,在于它不但是以德语演唱的(" 德意志" 在此有" 德语的" 及" 德国的" 双重意义)、唱词摆脱了传统的拉丁语经文的规范,而且精神上更富于人性,从天主教的神性转向自马丁。路德以来在德国兴起的新教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是" 德国的" )。
《德意志安魂曲》开始创作于1857年(时24岁)。到1861年,安魂曲已经写了四个乐章。1865至1866年间,为悼念母亲的去世,又增加两个乐章。1868年写出有女高音独唱的第五乐章,此曲才告完成。全曲创作历时11年。最终版本的《德意志安魂曲》共有七个乐章。
勃拉姆斯是个虔诚的新教徒,《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词是他自己从路德翻译的旧约和新约圣经中关于死亡、信仰和永生的段落中精心挑选编缀而成的。
全曲大致分成两部分:在第一至第三乐章的前半部分,与第四至第七乐章的后半部分中与田园诗般的第四乐章分开。前半部分哀悼的情绪与后半部分慰藉与安宁之间,以第三乐章最后的赋格曲巧妙地完成过渡。第一乐章中不用小提琴,用中、低音弦乐与竖琴极好地衬托宁静的哀伤;第二乐章中两个葬礼进行曲管弦乐部分的变化向众赞歌转化,第四乐章木管和圆号以温暖的音色融入合唱和对另一世界更美好生活的渴望,都表现得极有特色。
由于勃拉姆斯极其熟悉《圣经》,唱词编来浑然一气,不落痕迹,只就文字来论,已是大手笔。他写的音乐和他挑选的唱词配合得天衣无缝,在这里虽然也有哀悼,也有悲伤,但是没有传统的关于末日审判的恐怖,没有奉献、赎罪、超拔的内容,而是代以一种不同的关于生与死的信念: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残,花必谢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会从上帝那里得到安慰。如果把这里的" 上帝" 换成" 信仰" 二字,就有着更广泛的涵义。
回顾创造了西方文明最灿烂一页的基督教文明,音乐上最伟大的贡献都由德国人作出,这绝不是偶然的。正是马丁·路德"信徒皆祭司"的神学思想,把圣乐从天主教神职人员专司的特权下解放了出来,成为所有信徒共同向神献祭的普天颂赞。马丁·路德不仅将圣经译为"白话的"德文,并亲力亲为,创作了大量的德文圣乐,使大众可以籍着共同歌唱,直接在崇拜中参与对神的赞美。一时间,城里,乡间,千百首"众赞歌"从千百万神的儿女口中传唱出来,蔚为壮观。 与前人的安魂曲作品相比。无论在内容或在音乐上,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都开创一个全新的意境,更富于人性。这一作品是勃拉姆斯最伟大的声乐作品,标志着他的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顶峰,也使他在整个欧洲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德意志安魂曲》把合唱、独唱与管弦乐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亨德尔的复调音乐传统。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安魂曲音乐中的特殊的地位,在于它不但是以德语演唱的("德意志"在此有"德语的"及"德国的"双重意义)、唱词摆脱了传统的拉丁语经文的规范,而且精神上更富于人性,从天主教的神性转向自马丁·路德以来在德国兴起的新教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是"德国的")。勃拉姆斯是从1857年开始创作《德意志安魂曲》的、那年他才24岁。到1861年,安魂曲已经写了四个乐章。1865至1866年间,为纪念母亲的去世,勃拉姆斯增加了两个乐章。到1868年写出最后的一段音乐(有女高音独唱的第五乐章)后,此曲才告完成,创作前后历时11年。 最终版本的《德意志安魂曲》共有七个乐章。勃拉姆斯是个虔诚的新教徒,《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词是他自己从路德翻译的旧约和新约圣经中关于死亡、信仰和永生的段落中精心挑选编缀而成的。由于勃拉姆斯极其熟悉《圣经》,唱词编来浑然一气,不落痕迹,只就文字来论,已是大手笔。他写的音乐和他挑选的唱词配合得天衣无缝,在这里虽然也有哀悼,也有悲伤,但是没有传统的关于末日审判的恐怖,没有奉献、赎罪、超拔的内容,而是代以一种不同的关于生与死的信念: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残,花必谢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会从上帝那里得到安慰。如果把这里的"上帝"换成"信仰"二字,就有着更广泛的涵义。 勃拉姆斯是继贝多芬之后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很多人都以贝多芬作为榜样,贝多芬几乎就是古典乐坛的皇帝了,而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比起老贝的感人程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链接: /s/1O9RPBvVZ9NC7WNGZCGy-Zw 提取码: uh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