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touchmore 于 2021-8-1 02:44 编辑
管弦樂團的聲音表現與音樂廳緊密連在一起,我們在家裡聽音響,喇叭所發出的聲音也與我們的聆聽空間緊密連在一起,聆聽空間必須經過適當的建築聲學處理,才能讓音響系統發出好聽的聲音,這是毋庸置論的。可惜,仍然有些人認為聆聽空間不需處理就能發出好聲,這也是反科學的心理障礙。
要知道,喇叭在空間發出聲音時,我們耳朵聽到的,除了喇叭本身所發出的聲音之外,還有很多是聆聽空間所產生的反射音,這些反射音加上Room Mode (空間長寬高尺寸所形成的聲波狀態), 就會嚴重的扭曲原本的聲音。倡言空間不要做任何聲學處理的人,其所持的理由是要聽到喇叭的「原音」, 還有不要吸收喇叭的能量,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我們耳中所聽到的聲音並不是喇叭的原音,而是被空間扭曲(反射音加上RoomMode)的聲音,所以我們才需要做建築聲學的處理,来「控制反射音適當的量與修正Room Mode」, 降低聲音被扭曲的程度。或許有人會說:不處理的空間聽起來聲音比較好,所以空間不處理才對。
事實上道又暴露個問題:人類大腦對於好聲的判斷是透過很多聆聽經驗去累積的,沒聽過高雄衛武營音樂廳的聲音時,會以為台北國家音樂廳的聲音就很好,比較之後就會發現前者的音效好過後者。音響調聲也是如此,您以為現在所聽到的就是好聲,殊不知前面還有更好的聲音在等著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