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arteck 于 2021-12-28 21:11 编辑
最近通过自购和借用,听了HD580 HD600的几种版本,对相关问题有了大致的概念。因为只接触到部分版本,观点不具权威性,仅供参考。要点如下:
1. 单元。新老单元声音有变化。振膜压字33版本和早期铜环有区别但不大。声音明显改变大约从振膜有喷码开始,表现是喷码版低频更弱,音色更薄亮,但依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是,现在罗马尼亚版的单元低频响应更弱,到了严重影响均衡度的程度,可以说已经不能听了。
2. 单元前滤网。人称羊毛版的(其实是声学用无纺布,早期略厚,后期变薄,又被称为纸版)均衡度可以,但中高频失真略高,略显暗哑苍白,通透度和微动态都打折扣,也能听出类似音箱纸盆单元的特殊的谐振失真。
这些缺陷通过尼龙网的推出得到有效弥补。
后来改金属网,对均衡性毁坏极大,金属材质的谐振使声音聒噪和机械,两款耳机已经无法做到足够忠实地再现乐器音色,不适合古典乐重放了。
之所以森海方面依然认为是改进,估计是因为改用金属网是对大众口味趋势的顺从,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沿着这个趋势,森海在后出的HD800 HD800s上走得更远。严格讲,HD600后的耳机都无法胜任古典乐的重放。
3. 后盖。这个部件构成耳机的半封闭腔体,经它反射的声波会沾染上材料和结构的声学特性。略同时的HD600和HD580,即使单元和滤网同版本,声音依然有可闻区别,具体表现为HD600更空、薄,有金属声(只是相对HD580而言,本身问题不大的。其实烧友们所谓的“厅堂感”跟这个有关)。将HD580的后盖装到HD600上,HD600的这种特别音色就消失了,变得和HD580基本一致。原因就是HD600后盖金属网的向反射声掺入了金属谐振。
4. 线材。只说对接触到的几款的听感。早期HD580银头线较厚声,均衡度尚可。2012版HD600的线低频明显不足,对金属网带来的音色问题可谓雪上加霜。罗马尼亚版的线声音尖刺,令人惊讶。总体来说,新老版本的原线在均衡性、解析力上都不够好,而且越后出的情况越糟糕。根据经验,纯铜线材低频响应不足的问题,一般是线股太细造成的。较细的线股可以提升抗弯折性,使线材更柔软,寿命更长,但过度纤细会造成声音薄散。
对比过程中使用的唱片主要是Cortot 2012年EMI全集、Philips 1998版Arrau Beethoven 14CD、Szeryng—Haebler莫小奏(Szeryng 2018年Decca全集本)、陈必先上扬Mozart独奏录音、APR Kempff战前录音等等。
请注意,对音质的考察都是基于古典乐中乐器音色还原和情绪传达的。不理解此标准的讨论恕不回应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