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楼
发表于 2022-10-12 00: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本帖最后由 偶系aven 于 2022-10-12 00:31 编辑
明白您很较真,或许对录音和拾音的整个过程也比较了解,但真的有必要这样么??
过了就是过了,作为“兴趣爱好”,为了让自己能面对这个爱好时坦然和舒适,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求同存异”
“把录音时的现场直接还原到任意的时间的任意地点上”,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但凡涉及到“电声”或者“声电”的过程,就绝对不可能
无论在拾音、后期调整亦或者回放时,只要有传输方式的转变,就必然会引入失真,这是不可能避免的,但我个人觉得也没有必要去回避
“HiFi”,高保真?保的是什么真?没人知道,就像我身边的音乐生来听我的系统,“好听啊!但是并不真实不是么?训练室里这件乐器绝对不是这声儿,但肯定没这儿让人愉悦”
这个答复已经非常明确和直接了不是么?既然失真不可避免,那为何不在合理范围内去学着接受呢?
只要还原出来的violin还是violin,flute还是flute,变成另一个乐器了,那所谓的失真就真的变成“失去真实声音”了,在可控范围内玩自己的游戏、和志同道合的烧友聊都认可的话题,这应该很快乐!
HiFi烧友本就是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不具有群体性,人与人的听力敏感度都不同,耳道、耳蜗、艺术修养和人生阅历都不同,又如何轻易得达成共识呢??!!
“一枝独秀必凋亡,百花齐放才是春”,我感觉“二极管”思想可以用在精进自己系统的水准上,而避免用在于烧友的交流和接触上
A烧友喜欢带有一定失真的独特音色,B烧友喜欢偏向直白和尽量少失真的“监听风格”,他俩之间聊什么不会出问题了?聊音乐本身!不管各自的系统如何,专辑中乐手的演奏水准是既定的
玩得开心一些、轻松一些吧,对于自己的系统可以严格甚至近乎极端苛刻,但对于一个千奇百态的交际圈子,放宽心才能玩得开心,自己负上“莫须有”的压力,真的没必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