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6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HiFi与“HiFi”音频可视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7-14 13: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福建
本帖最后由 我是耳机王 于 2023-7-14 13:57 编辑

HiFi与“HiFi”音频可视化

本人平时介绍各类产品的时候,经常会有数千字的长篇大论,有人会说你TM是海豚吗?还是蝙蝠?真有那么牛逼的听力?能整出那么多平时我根本听不到的信息。作为人类来说确实达不到这俩动物的恐怖感知力。不过,人类作为地球的霸主,主要靠的是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分析,还可以将虚拟的信息在脑内模拟和构建,如果不去动脑,那人类远不如这些动物。前面啰嗦了一堆主要想说的是“音乐”或者声音并不是简单的 “响动”而已,其中包含着深层价值。这一期就来浅显描绘下个人对音频世界中“声音”的理解。
首先录制质量极为重要,如果“源头”的质量不好那后面的都白搭,并且器材的差距就很难体现,设备高性能的还原反而变成了音源问题的展示。有关详细的就不展开了,之前公众号有聊过音乐录制质量,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音乐是艺术中最为特殊的类别,因为其本身是非具象的状态,需要通过思维的转换构建出音乐画面。但受制于音乐设备和个人等因素,部分人可能感受不到音乐的艺术性,只是对旋律或节拍感到喜欢或者好奇,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如今粗制滥造的“快餐音乐”,靠着那千篇一律哗众取宠般魔性的噪音能够流行的原因。音乐的精华部分和传颂的诗词文章一样,其内在的精髓能够将情景记录并定格,让后人能够再次还原,并且通过巧妙的隐喻使人达到共鸣,思想上能呈现共通的画面。这里肯定会有人问了,音乐能有什么画面?能讲什么故事?好奇或者不解的朋友可以百度搜“交响乐百科”在“欣赏方式”一目录找到解答,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复制了,简单来说就是前人所做的音乐比如今的音乐高深和严谨。当然了也不必把“交响乐”当成谈而敬之的神,其真正的意义是让人去感受人类文明和思维的深度。



所以,这也是我一直想做的,通过尽详细的描述让音乐呈现出“可视化”的画面,就像古代的诗句一样,听念到就会呈现出的既视感。但相应的也涉及到了一个问题,是否能将虚幻的音乐场景再次准确地还原出来,同时这也是音频设备的终极目标。其实音频的世界和镜子里的世界一样,是通过“相位”一一对应,镜面上有脏的东西就会遮住,镜面有不平的地方就会使图像扭曲,音源与回放间所呈现出的差异或问题也是如此。





像平时我的文章经常会有说啥啥表现准确到位,会有人不能理解,为了方便理解这部分可以拿具象艺术的绘画来做解释。描绘人物需要具备骨骼和肌肉等人体结构知识,例如,对于人类灵活且多关节复杂的手部,成为了许多绘画初学者的“噩梦”。对于不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初学者或者外行就很难去构图和掌控比例,最后画出来就会有很强的违和感。




音频设备的回放也是一种类似的“描绘”,声音的还原同样存在着“基准”,各类声音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态。例如,真实的鼓声不只有敲击声,还有箱体的震颤感觉,不同的鼓也有不同的特质,比如军鼓的明亮清脆,定音鼓的沉闷且富含气动感。木吉他的形态需要兼具木和金属的质感,音口横向的设计声音的发散也是横向的。


萨克斯有一个气流向下再向上的动作,需要表现出气流攒动再延迟而出的效果,而在大多数设备上则缺乏这样的动作效果,变成了如同小号那样直勾勾地吐出。在音乐中光是乐器这一项就十分深奥,想用简单的设备将他们都表现到位确实不易。受于篇幅以后抽时间再单独介绍下各类乐器在音频中的形态、动作及特性。


更进一步讲,想要描绘出更生动的人物,还要对形体、姿态和质感做更细致地刻画,既然造物主赋予了生灵们复杂的构造和优美的形体曲线,就需要在各部分间做妥善的“过渡”和“融合”,而不是粗暴地组合起来。声音也是如此,不同“体量”的乐器发出的“能量”是有差别的,并且受材质、运作方式、甚至演奏方式的影响,最终呈现出异彩纷呈的 “形态”。而这些都是通过内层的 “骨感”、外层的“肉感”、轮廓“晕影”,质感和复杂的效果共同构建,而不是将其一概而论,如同橡皮那样僵化的高密度。




“平面”是绘画最大的局限,但可以通过巧妙地“透视”使其突破画框,构建出一副虚拟的“世界”,以此达到令人惊叹的效果。这需要绘画者通过脑中的透视“转换”场景之中的遮盖或者重叠部分,近大远小的比例把控是其基础的部分。在音频的世界中“透视”也很重要,声音形体比例不仅表示声音的形态,还对应着空间情景的构建,只有恰当地进行比例和“重叠”部分的还原,才能把音乐情景正确地展现出来。而不是平面化增加清晰度就完事了,把宏大立体的音乐情景变成“成块儿”或“成片儿状”的平板图。




接着是“光和影”的表现。光源下的物体都会表现出亮部细节和阴影,这为人类对空间的感知提供了重要参照,同一画室不同位置画中央桌子上的苹果会有不同的差别,同时也可以通过画作来判断是哪位同学画的,可见“光影”的重要性。所以对于“光”的掌控一直都是“视觉艺术”的要点,为其提供了“真”的基础支撑。音频中的声音也有“光感”的表现,例如音乐中有许多“走来”和“离去”的情景,这需要表现出声音渐显和渐逝的效果,除了形态能量渐强或渐弱和形体比例的大小变化表现外,还需要“光感”的明暗去对应空间内的距离和移动效果表现。




当然了,肯定会有看了以上内容还是一头雾水的朋友,其实这很正常,音频中的“声音”还不能像数学那样相对直观地解释和验证。倒更像是有机化学那样,有着复杂的结构和联系,这需要不断实践和发散性思考,就像有些同类化合物左旋或右旋的效果都会天差地别,这些不是靠一言半语就能讲清的。不过,也正是这种复杂和朦胧中的“真实”成就了其魅力,如此绚丽的音频世界也是令我着迷的原因。


2
发表于 2023-7-14 14: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一直不太理解相位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3-7-14 22:5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钦州
阿米尔峰 发表于 2023-7-14 14:07
一直不太理解相位的意思

有张CD碟叫《皇帝位》,从头听一遍你就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3-7-15 00: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抚顺
这种硬核的科普文没有人回复,那些推销耳机的软文却有很多人。为什么成了这个样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3-7-15 08: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3-7-15 08:3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好文,hifi为什么那么多玄学,因为声音不像画面那么具象化,需要思维的构建,也是魅力之一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3-7-15 08:3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成都
学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3-7-15 09: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学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3-7-15 09:4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搬张凳子来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3-7-15 10: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内容有些粗略,再来一篇展开说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3-7-15 10:4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3-7-15 11:0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学习了,可以出一篇论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3-7-19 06: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欧洲和中东地区
动态:即黑白灰色调或色阶,声音动态范围不够,类比视觉就是反映在一幅图像暗部不够黑,亮部不够白,就会发灰显得平淡,参考lcd和oled显示效果差别。
泛音:即光影,例如一块石头,由多个不同形状的转折面组成,有些地方锋利,有些地方圆滑,固定光源下,锋利的转折处色阶过渡窄,明暗对比度高,圆润处色阶过度宽,明暗对比度弱。
解析:分辨率不多解释。
音色:类比颜色,不同材质的乐器,比如吉他,同时具备金属琴弦与木制箱体的材料发音特征,就像紫色是由蓝色与红色混合。然后最终传进耳朵的是很多种不同材质特色声音的终极混合,所以绘画中颜色讲究冷暖纯灰。
相位:即内在结构(包含人体动物几何解剖)没有内在结构的支撑,空有其表,即便一下子找不出哪有问题,但也总会觉得哪里违和不真实不舒服。过去欧洲宫廷画师的平日训练,不仅要学习人体解剖,也要学习马,狗等动物的几何解剖结构,因为王公贵族们的肖像订单里总会出现他们心爱的坐骑和猎犬。
声场:即空间透视,透视其中包含了楼主解说的西方古典焦点透视,另外还有东方古典平行透视。空间则是近实远虚的关系,参考全画幅相机的背景光斑。声音的弥散度,耳机的声场边界感都跟这两项对应。
声音框架:即一幅画面中的大关系。画面细节是否喧宾夺主(细碎毛糙),画面中物体的主次关系是否正确(三频平衡),同阶色调是否区分明确(比如同样是暗部阴影,如果区分不开,黑的都一样黑,那么这个画面层次,空间,光影,体积都大打折扣。可以对应低音糊成一片,咋听)

关于声音和器材的“审美”。打两个极端比方:一个有失真,有润色,但并不难听的器材,就像你二次元老婆,漂亮性感但也免不了媚俗,看着很爽腻味地也很快。
                                                                一个高保真高指标的器材,就像一幅古典肖像绘画,科学严谨庄严优雅,任何时候欣赏都回味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22 03: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